2

尚书七号(尚书七号扫描使用方法)

#北京头条##北京身边事# 闲暇之余,逛逛北京南城的老胡同,还没有紫禁城的时候,这些胡同就存在了:

南半截胡同

南半截胡同7号大门,座西朝东,是清末民初绍兴会馆馆址。鲁迅先生于1912年5月至1919年11月,在这里住了7年多。时年仅三十几岁,精力旺盛,才思敏捷,开始写小说,先后在这里完成了《狂人日记》、《孔乙已》、《药》等名篇。鲁迅在此居住没有家眷,经常就餐于北半截广和居。

南半截胡同的会馆:绍兴会馆,7号;彰德会馆,16号;黟县会馆,21号;江宁会馆,41号。

历史上胡同南端至米市胡同一带为清康熙时礼部尚书王崇简及其子大学士王熙时之别业——怡园旧址。当时请在京营造园林的江南叠山高手张然建造,园内叠石凿池,栽花植木有二十余景,为清初具有江南宅第园林特色的名园之一。

西砖胡同

西砖胡同位于牛街东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七井胡同,相传因为有砖塔而得名。明朝时候,称为砖儿胡同,清末始称西砖胡同至今。西砖胡同以西是著名的古刹法源寺。

古时该胡同多寺庙。如始建于东魏元象元年(538)大延寿寺等。相传寺西侧有砖塔遂成胡同名称,已圮。 在湘乡会馆举办的学校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学院设在胡同中段路东。

西砖胡同其实就是唐代幽州的东垣,这条胡同以北的广安门内大街也就是唐朝的檀州街。然而,今天,所有能够觉察到的古迹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法源寺这座千年古寺作为见证的坐标。

烂缦胡同

烂缦胡同早些年的名字叫烂庙胡同,也有叫烂面胡同的。

早先在胡同口有一家面馆,这面馆的面条煮得软烂,口味很好,烂面就成了这家面馆的一块招牌。于是,食客们口口相传,久而久之,连这条本来没有名称的胡同都叫成烂面胡同了。后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嫌这个名称太俗气,就取其谐音,叫成了雅致的烂缦胡同,并慢慢叫开了。

"戊戌六君子”中,惟有谭嗣同(1865年至1898年)一人是北京生、北京长。他的出生地烂缦胡同(原烂面胡同)有人推测是湖南会馆。烂缦胡同堪称"会馆胡同",会馆还有:湘江会馆,89号;厦门会馆,97号;湖南会馆,101号; 东莞会馆,131号;常熟会馆,133号;汉中会馆。#悦游北京#

无锡名人故居之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苏州等城市因历史文化名城的头衔不能在老城厢大兴土木时,无锡某些人为没有这个“紧箍咒”而暗喜,他们在旧城区大拆大建,视老房子如敝履。那些历经百年风雨,带有一个城市印记与温暖记忆的建筑就这样从地球上消失,它们如生命一样,死而无法复生。

2015年出版的《无锡市志》列举部分被拆的名人故居录,读之思之,哀之悲之。

国学大师、无锡国学专修馆创办人唐文治故居“行素堂”,民国初年建于前西溪,1980年代被拆。

薛明剑故居“明瑞堂”位于城内序城桥7号(今复兴巷),也是闻名遐迩的无锡杂志社所在地。1980年代建电信大厦、市机械局大楼时被拆,复兴巷亦不存。

秦氏“宝彝堂”位于新生路216号,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末清初。1986年,市公安局建新大楼时被拆,仅存的“对照厅”移建至文渊坊文保小区。

清代名臣薛福辰故居位于前西溪15号。1988年被拆。

秦氏“世恩堂”位于南市桥上塘街167号,系清乾隆年间建造。1990年2月,秦氏后裔天津市政协委员秦养之等致信无锡市领导,吁请保护,但仍被市新型建材房屋建设公司拆除,

侯氏"馀庆堂”位于崇宁路49号、51-53号(含镇巷10号之一),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1993年城市改建商用楼宇时被拆,所属转盘楼移建至堰桥吴文化公园内。

教育家杨荫杭杨荫榆兄妹、金融家杨荫溥,音乐家杨荫浏,文学家杨绛的祖居“治清堂”位于留芳声巷41号,系明末清初建筑,1993年建东河花园时被拆。明万历二年状元孙继皋的“少宰第”位于崇宁路16号,1994年建市中级人民法院新大楼时被拆。这座豪宅故事多,如1946年9月1日,旅居南京、上海、北京、天津、四川、云南等地的孙氏后裔会聚少宰第,举行全族会员大会,当众开票选举房族管理人员,讨论修葺被日机炸轰的惠山族祠等事项,商议庆祝1950年孙继皋诞辰四百年的准备工作。

清代名臣、礼学家秦蕙田“宫保尚书第”(嘉会堂)位于崇宁路63号(含镇巷14号),1994年建造无锡市花鸟商城时被拆。

秦氏“宝仁堂”位于崇宁路126号,其东院为明代万历二年(1574)秦梁自署堂名“文献之家”的故址,1994年建造三凤酒家时被拆。

章氏“章庆堂”位于崇宁路48~50号,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1996年市中级人民法院建办公楼时被拆,所属建筑“景福楼”、秦古柳故居“旧方书屋”被迁建至文渊坊文保小区。

秦氏“承志堂”位于崇宁路92、94号,系寄畅园秦氏后裔秦瑞熙、秦兆雷父子故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1994年前后被拆。

清末外交家、驻意大利大臣许珏祖居“既翕堂”位于崇宁路7号(含东河头巷27号),系其先祖许松洁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太平天国时为潮王府,1996年市检察院建造新大楼时被拆。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秦氏对照厅”建于明末清初,厅前是园,山石点缀的小型假山居园南面,衬配曲池小桥。2000年因市公安局要在附近兴建大型地下车库,被迁走。

王昆仑故居位于西河头姚宝巷17号,为晚清建筑。1990年代末,在建县前西路时被拆。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旧居位于江尖。1990年代末,建江尖公园时被拆。吴稚晖6岁丧母,由居住在江尖的外祖母家抚育成人,因而自称无锡人。

教育家侯鸿鉴故居“沧一堂”位于北禅寺巷16号,民国初年建造,中西式清水红砖楼房。2001年东林中学扩建校园时被拆。

民族工商实业家华绎之故居“爱日堂”位于中山路88号(原无锡人民广播电台占用),2002年建造商楼时被拆。

杨宗濂、杨宗瀚兄弟祖居“鸿博第”位于旗杆下(中山路北段),原系其五世祖以博学鸿词入翰林而得名,1860年毁于太平军之手。同治年间,杨宗濂奉母侯氏之命,复建旗杆下老宅。1980年代,拓宽中山路时拆除部分建筑。2003年,又被全部拆除,原址建248米高的红豆国际广场。

杨宗濂、杨宗瀚兄弟旧居“保滋堂”位于大成巷,建于清同治年间,为杨母侯氏(侯桐之女)所建。2004年,建大成巷步行街时被拆,仅存百年白皮松1棵。

赵菊泉故居“张謇读书处”位于大成巷20号。宅内留有张謇书写的对联:“几百年成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2004年,建大成巷步行街时被拆。

实业家吴日永故居“乔寿庐”位于大成巷9号,建于1915年,为花园式洋房,由吴日永就读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学博士沃克教授设计。2004年,建大成巷步行街时被拆。

实业家龚瑞翔故居位于中山路原无锡日报社旧址,为花园式洋房,建于民国年间。2005年,建地下停车场及绿化带时被拆。

大量老建筑已经破坏殆尽,“雁过无痕”。

11月30日,中国建筑成功中标青岛市地铁7号线二期工程土建施工三标段,中标金额28.85亿元。青岛市地铁7号线是中国建筑在山东省承揽的第三个轨道交通项目。

该项目全长18.1km,工期60个月,其中三标段全长7.61km,建设内容包括即墨环秀站~营普路站(包含站前、站后暗挖区间)、北安停车场~青威路站盾构区间、北安停车场~营普路站盾构区间,共7站8区间,是连接青岛主城区与即墨城区的大动脉。

7号线一期工程即已通车运营的青岛地铁1号线的兴国路站~东郭庄站,包含1座东郭庄车辆基地,待7号线二期运营后,线号变更为7号线。7号地铁线路开通后,将有力畅通城区间交通,为市民便捷出行提供更优质的保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89810/
1
上一篇intelcpu性能排行(cpu性能排行榜)
下一篇 快手直播伴侣下载(快手直播伴侣下载怎么用不了)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