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raid控制器驱动(raid控制器是什么驱动)

CD4069UBM/TR,SOP14,是一款采用先进 CMOS 技术设计的低功耗宽范围工作电压的反相器。它内部集成六组相互独立的反相器电路,具有高抗干扰能力和驱动能力。

产品特点:

● 低输入电流:IIN≤1uA, @ VIN=VDD=15V,Ta=25℃

● 宽工作电压范围:3.0V to 15.0V

● 低静态功耗:IDD≤4uA,@VDD=15V,Ta=25℃

● 封装形式:DIP14 、SOP14、TSSOP14

产品用途:

● 数字逻辑驱动

● 工控应用

● 无线门铃

● 其它应用领域

#HGSEMI华冠半导体 #IC芯片 #国产芯片 #芯片 #进口芯片 #集成电路 #黑科技 #科技改变生活 #电子技术 #源头实力厂家 #民族品牌 #中美贸易战 #进口芯片缺货涨价 #逻辑IC #存储IC #电源管理IC #线性稳压器 #运算放大器 #接口IC #达林顿阵列 #驱动IC #时钟芯片 #消费类芯片 #工业芯片

作为一个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资深工程师,那一次在设计鱼塘的增氧泵控制器时却马失前蹄,犯了低级错误。

有辱于资深工程师的名号,有负于党和人民的栽培。

事情是这样的,MCU输出信号通过ULN2003驱动继电器控制增氧泵的供电。

在进行可靠性设计的DFMEA分析时,基于任何器件都可能失效的理念。

考虑到万一控制部分电路出现MCU死机、器件损坏短路等异常时,可能继电器会失控,导致严重等级非常高的后果。

而且在用户进行现场检修或者出现紧急故障时,也需要提供急停按键对回路紧急切断。

最可靠的设计是直接通过开关切断控制回路的供电。

但是因为走线等原因,我们并没有切断继电器的供电电源。

所以我们设计了附图1的电路。

ULN2003复合达林顿晶体管阵列,如附图2,内部电路由2.7K的基极限流电阻、基极泄流电流、以及前后两个NPN三极管相互连接组成的达林顿管组成。

其总的电流放大倍数为两个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倍数的乘积。

根据规格书,在工作温度为25°C 时,基极最大导通电压为2.4V,最小电流放大倍数为1000,

集电极电流小于500mA时,最大饱和导通电压为2.0V。

所驱动的继电器为HF115,其最小线圈电阻为324Ω。

在全工作范围内,基极最大导通电压为2.2V,最小电流放大倍数为900;

根据WCCA的分析方法,

基极最大限流电阻为2.7*1.1=2.97Ω;

基极最小泄流电阻为(7.2+3)*0.9=9.18Ω;

MCU输出高电平的最低电压为3.3*0.95=3.13V。

此时得到最小输入电压为:3.13/(9.18+2.97)*9.18=2.36V,满足基于最大导通电压2.2V的要求。

此时,最小输入电流为(3.13-2.2)/2.97-2.2/9.18=0.07348mA;

最小输出电流为0.07348*900=66mA;

此时,CE极的最大压降为12-66mA*324Ω<0,能满足饱和导通要求;

继电器线圈的最小电压为:12*0.9-2.0=8.8V,大于继电器的最小吸合电压8.4V;

所以,可以在全工作温度范围内保证继电器的可靠吸合。

但是,焊好样件,通上电之后,却出现了问题。

开关SW1没有闭合,继电器就被吸合,而且控制部分电路得电工作。

我猛然想起了ULN2003内置的继电器续流二极管,当SW1开关断开时,

开关前级的电压V+通过继电器线圈以及内置二极管输入到+12V,形成通路给控制电路供电。

不得已,把PCB板的+12V和COM引脚之间导线切断,再把COM引脚连接到V+。

在后续的设计中,我们把继电器也改成由SW1开关后级的+12V供电。

【科技快讯】重磅!京东方官宣——京东方氧化物半导体显示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据悉,京东方成功攻克了铜(Cu)易扩散、易氧化和易钻刻等业界难题,在业内率先实现了铜互连堆叠结构的量产,及高刷新率、高分辨率、低功耗氧化物显示技术集成,打破了国外垄断,在行业内持续推出低功耗、超窄边、500Hz+电竞显示屏、超大尺寸 8K Oxide 120Hz、可变频刷新率显示等一系列高端技术和产品。同时在高迁移率30+cm2/Vs 氧化物技术研发方面也有很大突破,为后续高端产品的性能提升奠定了技术基础。

氧化物半导体显示技术具备迁移率高、关态电流低、制程工艺简单、可大尺寸化等优点,能够满足未来产品高品质提升和降低能耗的双重需求,已成为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氧化物技术产业化应用上,传统的氧化物薄膜微结构在偏压应力、光照、大电流下器件性能衰减等不稳定性问题,以及铜工艺与氧化物工艺匹配问题,是亟待半导体显示业界解决的普遍难题。

京东方创造性研发出铜扩散阻挡技术,提出独有的氮氧平衡理论、界面修复理论,同时产学研联合,在材料、器件结构和原理上均实现了突破,解决了氧化物半导体显示技术的量产难题,在国内率先实现量产。同时集成栅驱动电路嵌入阵列基板、触控驱动的集成化技术、高透过率的薄膜光学模型等,既实现了产品性能提升,又实现了从传统非晶硅TFT向氧化物导体显示的技术升级。开拓了一条低碳、绿色的产业和产品升级路线。#京东方氧化物半导体显示技术##京东方##新型显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技新鲜事#

又搞飞机了,服务器添加存储设备,安装好之后服务器bios做了raid,进系统后找不到增加的存储,服务器又没外网,随手拿了个u盘进pe,diskgenius分了区正常了,可是重启系统崩溃了,提示megasas35.sys无法验证签名,(这个驱动应该是另外一个老存储的驱动,不敢删)重启f8选择禁用驱动签名也进不了系统。各位大咖们,有没有在不重做系统的情况下修复好这个,因为服务器有重要数据,这个驱动又太冷门,不一定找得到。

这是我国在悄悄实验的曲率驱动光速飞船。据说这一次要去半人马座,找三体人逃跑攻陷美国的计划。三体人估计会接招,因为三体人觉得美国土地正适合他们搞人形计算机阵列。不但如此,我国还会提供经济上的援助,确保三体人不用脱水就能进化到蒸汽时代…同志们,动起来,世界属于三体!

有句话叫做“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在全球缺芯的大环境之下即使强如苹果又如何?最新消息显示苹果对iPhone 13系列进行砍单,预计为1000万台左右。原因当然是缺芯导致的。而且行业还确定这一次影响iPhone 13系列的厂商为博通与德州仪器。

根据此前拆解的信息博通给iPhone 13系列提供前端模块与无线充电接口器;德州仪器为iPhone 13系列提供显示屏电源管理 IC、闪光灯 LED 驱动器以及阵列驱动、中继器。

智能深度感知超构元件

导读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电机工程系蔡定平教授课题组以“A Meta-Device for Intelligent Depth Perception” 为题,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Mu Ku Chen和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Xiaoyuan Liu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蔡定平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该项目研究的主要参与者还包括蔡定平教授课题组的Yongfeng Wu, Jingcheng Zhang, Jiaqi Yuan和Zhengnan Zhang。为了解决由于单镜头成像获得的有限且特定的光场信息进而导致深度导致认知错误这个问题,蔡定平教授课题组展示了一种智能紧凑的深度传感超构透镜阵列,该设备小型化、集成化,适用于各种光照水平的不同场景。超构透镜阵列可以作为明亮条件下的光场成像系统或黑暗条件下的结构光投影系统的核心功能部件。两种方式的深度信息都可以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分析和提取。这项工作为自动驾驶、机器视觉、人机交互、增强现实、生物识别等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研究背景

由于单镜头成像获得的光场信息是有限的,视错觉会影响深度感应。不完整的深度信息或视觉欺骗会导致认知错误。视错觉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看起来像 3D 的 2D 艺术,另一种是从某些角度观看时看起来像 2D 的 3D 对象。视错觉最著名的例子是魔法楼梯(Magic Stairs),也被称为不可能的楼梯,指的是一个楼梯循环,总能找到更高或更低的楼梯。通过从特定角度拍摄螺旋楼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类似魔法楼梯的视觉错误。这种2D照片的视觉效果会欺骗人们。与立体视觉相比,信息获取过程中缺少一维信息。人类根据场景的 2D 信息在大脑中进行 3D 填充和重建,因此会得到一种不真实的 3D 感知。这些视错觉有时会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但是对于像自动驾驶这样涉及真实深度信息的任务,这样的错误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麻烦和安全问题。

获取深度信息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其工作原理,它们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说,这些方法分为被动和主动深度检测两种。被动方法不需要额外的光源支持。深度信息是从环境光中收集的,因此被动类型的深度感应无法在没有光线或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工作。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单目深度估计[1, 2]需要通用的硬件设备。通常,这种深度感知方法依赖于数据驱动的学习,依赖于数据集的特征。主动类型的深度检测方法[3, 4]独立于对象的纹理,尤其是在弱光条件下。问题是在强环境光下,主动方法的性能急剧下降,甚至无法工作。基于结构光的深度相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常可用于纹理低、光线不足(甚至没有光线)的场景;然而,在户外强光下,深度映射相对嘈杂。

目前,自主系统的机器视觉强烈要求低功耗、小尺寸、轻量化和简单的光学深度成像系统,而快速发展的超表面纳米光子学进一步完善了距离传感技术[5]。超表面[6-8]是一种先进的平面光学元件,由亚波长人工结构组成,可以控制光的相位[9]、偏振[10]、和振幅[11]。可以针对整个光波段和通信波段的需求设计传入的电磁波特性。超构透镜是可以聚焦光和成像的超表面之一。超透镜具有超越传统光学透镜组件的功能,通过定制设计提供新颖的功能。

本文所提出的超构透镜阵列设备集成了多透镜光场相机和用于所有光照水平的有源结构光系统,即强光、适当光、弱光或无光。该系统可以在有或没有目标对象和背景的纹理的情况下有效地工作。利用深度学习,两种量身定制的算法将用于高级深度映射和成像。

基于钙钛矿量子线/纳米线的垂直异相集成的柔性窄带光电探测器

据报道,电荷收集变窄(CCN)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可以用金属卤化物钙钛矿(MHP)单晶实现无滤光片窄带光电探测(NPD)。然而,在 CCN 中使用厚晶体的必要性限制了它们在大规模、柔性、自驱动和高性能光电子学中的应用。

香港科技大学范智勇等人首次在纳米工程多孔氧化铝膜 (PAM) 中制造基于垂直集成 MHP 量子线/纳米线 (QW/NW) 阵列的光电探测器。

该光电探测器显示自驱动宽带光电探测 (BPD) 和 NPD 能力。NPD 的两个截止检测边缘位于 770 和 730 nm 左右,半峰全宽 (fwhm) 约为 40 nm。 NW 和 QW 之间的光学带隙差异,以及 QW 中的高载流子复合率,促成了有趣的 NPD 性能。

由于 PAM 出色的机械灵活性,柔性 NPD 表现出可观的性能。该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新型颜色选择性和全色传感设备设计和设计纳米结构的 MHP。

Daquan Zhang, et al. Vertical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of Metal Halide Perovskite Quantum-Wires/Nanowires for Flexible Narrowband Photodetectors, Nano Lett. 2022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用于收集水流能和自驱动传感的结构化摩擦电表面

不同形式的水体流动广泛分布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可作为大规模清洁能源或为小型环境设备原位供电。虽然基于电磁发电机的大型涡轮设备可以收集江河中的大尺度水流能量,但由于成本和可靠性等原因尚难以用于海洋中洋流能量的收集,另外也难以收集小尺度的水流能量。这些小尺度的水流能量是环境中分布式器件的重要潜在原位供能来源,可实现无需维护及无化学电池污染的自驱动系统,这一点对于难以使用其他电源(如光伏)的海洋水下环境尤为重要。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可广泛适应于不同规模形式水流能量收集的技术。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可有效地将环境中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且结构形式灵活多样。一些前期研究已经探讨了使用TENG收集水流能,例如基于叶片或旗状结构的器件,但仍面临器件结构复杂或者输出较低等问题,尤其是在水压环境下封装器件难以实现摩擦带电表面的有效分离,制约了器件性能的提升。如何从单向的水流中获取机械能转换为器件内部的结构运动以及避免封装器件的内部压力抑制结构运动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近日,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许亮课题组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段继周课题组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器件配对策略,通过配对的摩擦纳米发电机(Paired TENG, P-TENG)内部腔体的互通实现内部气体包的交换(Gas packet exchange)解决了封装器件内部压力平衡的问题,可实现内部结构在高压环境下的有效接触-分离运动,并实现两发电机的耦合动作。同时,基于涡激振动(Vortex-induced vibration, VIV)原理及刚柔耦合变形结构(Rigid-flexible coupling deformation mechanism)实现了对于水流能量的有效捕获。由于器件主体具有极薄的尺寸和小面积,通过器件的阵列化,可实现一种结构化摩擦电表面器件(Structured triboelectric surface, STS)。该器件具有极薄的柔性形态,通过不同规模的阵列化,可贴附于各种结构或独立的多通道框架上,实现不同形式和尺度的水流能量收集,满足从水下电站到自驱动器件的需求。相对光滑表面而言,结构化的摩擦电表面可以与单向流动的水流形成有效的相互作用并交换能量,从而有效从水流中捕获机械能并转换为内部结构的运动,并进一步通过TENG结构转换为电能。由于优异的结构设计,器件可以实现高性能的涡激振动发电。文中报道了在水流驱动下,主体层厚度为4.5mm的器件可实现高达57Hz的高频输出和1.59μC/s的高累积电荷输出,功率密度相较于已报道的水流能TENG器件提高了100倍以上。该器件可以附着于各种表面或独立应用于水流中,实现自驱动传感和水下发电,有望实现高性能水流能量利用和海洋水下环境应用。此外,该工作所提出的多种结构原理也为高环境压力器件、高频TENG器件的设计提供了通用策略和参考,丰富了TENG的器件形式。该成果以“Rationally Structur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Arrays for Harvesting Water Current Energy and Self-powered Sensing”为题发表在近期的Advanced Materials上。

#fpga#

1、什么是FPGA?

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是在PAL、GAL等可编程器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FPGA中文含义: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 。

2、FPGA工作原理是什么?

FPGA工作原理是采用了基于SRAM工艺的查找表结构来实现可编程。

FPGA利用小型查找表16×1RAM来实现组合逻辑,每个查找表连接到一个D触发器的输入端,触发器再来驱动其他逻辑电路或驱动I/O,由此构成了既可实现组合逻辑功能又可实现时序逻辑功能的基本逻辑单元模块,这些模块间利用金属连线互相连接或连接到I/O模块。

FPGA的逻辑是通过向内部静态存储单元加载编程数据来实现的,存储在存储器单元中的值决定了逻辑单元的逻辑功能以及各模块之间或模块与I/O间的联接方式,并最终决定了FPGA所能实现的功能,FPGA允许无限次的编程。

3、FPGA芯片结构?

FPGA芯片主要由6部分完成,分别为:可编程输入输出单元(IOB)、基本可编程逻辑单元(CLB )、完整的时钟管理(DCM)、嵌入块式RAM(BRAM)、丰富的布线资源、内嵌的底层功能单元和内嵌专用硬件模块。

4、FPGA编程语言有哪些?

常用的主要有VHDL、Verilog HDL、System Verilog。

5、FPGA开发工具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quartusII、ISE、Vivado,仿真工具modelsim,综合工具Synplify Pro 等。

6、FPGA应用领域广泛

航天科工、通信领域(比如基站)、视频图像处理、雷达、汽车、云计算、AI等。

7、推荐几本FPGA入门书籍#Verilog#

1)、 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教程

2)、 Altera FPGA/CPLD设计(基础篇)

3)、深入浅出玩转FPGA

4)、FPGA应用开发实战技巧精粹

5)、Altera FPGA/CPLD设计(高级篇)(第2版)

8、喜欢FPGA的朋友们欢迎留言交流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高感知双共振全介电超表面比色传感器

近日,一支由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和明知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发表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高感知双共振全介电超表面比色传感器的最新论文,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发展全介电纳米光子比色传感器奠定基础。

图1 论文所提出的比色传感器总体设计示意图

用于识别微观粒子的基于光学的无标记生物分子传感平台由于在实时监测、寿命和操作带宽方面的各种优势,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基于纳米光子换能器的生物分子传感在气体、溶液、核酸和蛋白质等各个领域的试验方面取得了爆炸性进展。其纳米级尺寸不仅有助于微型化和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助于方便地集成到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平台中。

其中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纳米光子生物传感器基于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利用了金属粒子和主体电介质界面上的光-金属相互作用。然而,由于其固有的欧姆损耗和等离子体振荡的性质,这些由贵金属制成的等离子体传感器存在一些固有的关键问题。首先,由表面等离子体的快速相移引起的共振线宽变宽是提高读出分辨率和效率的瓶颈。此外,由于金属的高导热率驱动的局部加热而导致的分析物的光热降解,一直是体内传感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限制,人们已经研究了高折射率和低损耗的全介电纳米结构作为替代方案。

在纳米光子学中,全介电纳米结构由于其以非凡而强大的方式操纵光的能力而成为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在各种组织机构中,由周期性纳米结构阵列构成的全介电超表面已被用于平面超光学(metaoptics)、高饱和颜色生成以及高质量因子折射和比色传感等应用。在传感方面,近年来,全介电超表面传感器正逐渐取代等离子体传感器。

然而,对环境变化相对较低的灵敏度推迟了它的商业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前的研究试图利用光谱干扰共振特性,例如连续体中的束缚态或Fano共振,以增强近场和品质因子。然而,由于它们对几何参数的微小误差过于敏感,因此涉及到制造和测量过程的公差问题,从而导致产量降低。

另一方面,在比色传感方法的情况下,人们可以从不同于近场光学的角度来解决全介电纳米光子传感器存在的问题。比色法是可应用于纳米光子传感的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分析物和换能器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颜色变化来实现肉眼读出。由纳米结构阵列产生的纳米级结构着色已被用作比色检测的信号。由于其直接的检测过程,无需额外的测量设备,比色传感作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传感平台一直备受关注,让人们看到超越实验室水平的即时诊断(point-of-care)的可行性。由于其传感性能取决于纳米粒子的结合对微小环境变化的响应而产生的显著颜色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在可见光区域形成特定的光谱线型来提高其灵敏度,该光谱线型表现出易于感知颜色变化的结构色。

因此,通过精心设计超表面结构,为光学操纵提供非凡的自由度,如果能够实现精确模拟光谱线型的反射光学响应,以实现色差最大化的优化,这将成为解决全介电纳米光子传感器中上述问题的一种新方法。此外,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数据驱动机器学习的先进参数优化技术可以成为一种高效的设计方法,其中经过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DNN)支持设计程序。

近年来,结合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逆向设计技术在纳米光学领域出现了各种应用,如精确结构色设计、宽带吸收器、光学滤波器和光学数据存储设备等。传统的设计方法是通过迭代全场电磁(EM)仿真来寻找满足所需光学响应的几何参数,随着多维表述的自由度的增加,这种方法通过遍历巨大的设计空间进行处理,需要大量的计算成本。这非常耗时,而且很难保证所获得的结果是否接近最优。然而,深度学习方法在通过EM仿真的一次性“投资”来更新DNN的权重后,会立即提出设计空间内的最优解。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引入前所未有的方法,利用由高折射率电介质制成的双洛伦兹共振超表面,提出了一种高感知的比色传感器。它通过提出一种特定的光谱线型来最大化色差,这与以前的研究方法不同,以前的研究只关注提高光谱或近场光学方面的单共振灵敏度。然后,他们从比色法和光谱学的角度分析了双共振光谱具有显著灵敏度的原因。此外,作为一种无误差地形成目标反射率的精确光谱线型的手段,通过“嫁接”深度学习逆向设计方法,他们成功地实现了均方误差(MSE)在0.005以内的目标。因此,所设计的全介电比色传感器可以通过暗示葡萄糖溶液浓度的变化,用肉眼检测折射率小于0.01的微小变化。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发展全介电纳米光子比色传感器奠定基础。

图2 论文所提出的比色传感器的传感性能

论文信息:

网页链接

iPhone 13 系列刘海缩小并不是外观驱动型改变,而是功能驱动型改变,原因就是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原 Face ID 解锁手机的体验相当不好。今年 2 月 8 日 Face ID 组件的供应商 II-VI 发布了最新的双结 VSCEL 激光发射阵列,比之前的产品功率翻倍,精度有 2-4 倍的提升。满足了口罩遮住半张脸也有 3 万个关键点的精度要求,同时也能让点阵投射器与接收模组距离更近(此前是 27mm,距离越远精度越高),Face ID 的尺寸更小,体现在外观上就是 iPhone13系列的刘海变小了。

据韩国防卫事业厅12月31日消息,韩国自主研制的、满载排水量2800吨的第二艘蔚山级(Batch-II)护卫舰——“庆南”号当天交付韩国海军。

“庆南”号于2016年10月开始建造,采用燃气轮机和电动机组共同驱动的混合动力装置降低噪音。该舰还搭载拖曳线阵列声呐(TASS)和远程反潜鱼雷,舰体采用隐形设计,大幅提高反潜作战性能。

韩国防卫事业厅方面介绍,与已有的护卫舰和巡逻舰相比,“庆南”号的水下目标探测能力、攻击力和防空能力都大幅提升。韩国防卫事业厅还计划,在2023年将第3至第8号蔚山级护卫舰交付韩国海军。

(韩联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89427/
1
上一篇淘宝成就(淘宝成就消费金额可以删除吗)
下一篇 app资源库(app资源库没有设置怎么办)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