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土包子,头上戴着毡帽子,打仗就像钢炮子,敌人见了龟孙子。”这是当时边区人民为毛泽东以身作则,带头戴毡帽而编的顺口溜。那么,为什么边区人民会编出这样的顺口溜呢?下面就从毛泽东带头戴毡帽说起。1940年的冬天,陕北似乎比往年更加的寒冷,过冬的棉帽显得格外重要。在大生产运动中,部队自己动手赶做了一批棉毡帽。但由于条件差,原料不好,做工也很粗糙,做出的毡帽,虽然很暖和,但样子着实很难看,让人忍俊不禁,很多人都不愿意戴它。毛泽东听说后,没有强制他们戴上,而是选择另一种方式——以身作则,率先戴上了毡帽子,并在以后外出开会时常常戴着去。毛泽东带头戴毡帽的故事,在军民上下很快传开,毛主席都能戴,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戴呢?于是,大家也就纷纷仿效戴起了毡帽子。后来,边区人民也就编了上面的一段顺口溜。毛泽东是如何处处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起到表率作用的?下面再来看一个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战争年代,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特别是1940年陕北的冬天,异常的寒冷。为了能给够给战士们都穿上了新发的棉衣,而毛泽东穿的还是那件已经穿了好几年的灰色土布棉衣,两个胳膊肘上补丁摞补丁,袖口也开了花。警卫员要去给他换件新的,毛泽东执意不肯,说补补还能穿。后来管理局做了一件比较好的新棉衣送来,叫警卫员先别报告毛泽东,趁他休息时,偷偷地把旧棉衣换出来。警卫员依计而行,把棉衣换了,并立即送回管理局处理掉,毛泽东知道后也就无可奈何了。但毛泽东还是坚持说:“现在这件太好了,我不要。这样吧,你们给我领一件普通的,和你们身上穿的一样。”警卫员无奈,只好照办。从上面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要求他人做到的事,他自己首先都会做到,而且要做得比别人更好,这也是他作为领导者激励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大将黄克诚生前回忆过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一个故事:我到井冈山后,毛主席提出军队不能发饷了,要搞供给制。我当时想:这个办法行得通吗?对有觉悟的共产党员来说,这样做不成问题,但很多战士不发饷怎么行呢?当兵的发饷,当官的发薪,是一切旧军队的惯例。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军也是这样,当个少校每月有100多块大洋。现在一下子变过来,队伍能带下去吗?我有些怀疑。可是后来,这个办法居然行得通了。要干部带头,官兵一致,就行得通……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部队不仅没有乱作一团,反而是越战越勇,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聂荣臻在生前回忆领导者身先士卒,一线指挥的故事时,这样说道:每一仗结束之后,党团员负伤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长征途中,在毛泽东重掌指挥权的第一场战斗——土城之战中,红军总司令朱德亲自上一线指挥。后来与朱德一起成为共和国元帅的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也都曾现身在炮声隆隆的阵地上。曾任红二军团六师政委的廖汉生回忆说,过草地时,为了让部队安全地采食野菜,我们依照上级机关发下的资料,向战士介绍哪些野菜是无毒的可以进食的,哪些是有毒的不能吃的。我也根据自己在湘鄂边界打游击的生活经验,给大家介绍几种野菜。有时,遇见了没见过的野菜,我们当师长、政委的先尝,证明的确无毒了,再向全师推广。红军干部不仅在生活中对战士关怀的无微不至,在战斗中他们也永远是身先士卒。在这些红军指挥员看来,把指挥位置设在远离枪炮威胁的后方,是一种不能接受的耻辱。在红军长征中,军以及将领出现在第一线指挥作战,甚至身先士卒地冲锋的场面屡见不鲜。总结: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毛泽东的带头作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是无声的命令,是最好的示范,对属下的行动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二,表率作用是一种巨大影响力,毛泽东通过领导者榜样般的关心属下,使广大下属自觉地产生敬佩与信赖,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进而形成巨大的战斗力。三,对于毛泽东来说,他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总能够一马当先,起到先锋带头的模范作用,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在做任务部署、颁布管理规则、规定时能够快速被传达、执行的关键原因所在。以文字传播能量,以态度表达态度。
土城补丁(土城争霸文字版激活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87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