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当年做windows mobile系统(这玩意上年纪的人有印象,把windows操作系统生硬移植到手机上)的哥们,说iPhone第一代发布会他看的有多震惊,因为他自己就在做这个方向,完全能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然后不明白自己都这么明白了为什么不买苹果股票?
这种故事看多了,应该想的是此时此刻,你知道什么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信息?此时此刻你应该买什么?[看]
在 人工智能 领域,google 开源了 tensorflow,facebook 开源了 pytorch.微软 投资的 openai,开发和 训练了 gpt 3, 据说有 1750亿个 参数,训练数据集 有 几千亿 个 词,来源于书籍,维基百科 等。据说 gpt 3 通过训练学会了编程, 可以用 python,css 自动生成程序。可以自动写作文,虽然 公司名 叫个 openai, gpt 3 没有开源,只提供 api 可以调用,生成结果。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微软 骨子里排斥开源。
当年 手机软件平台大战,google 开源了 android, 微软 想推 不开源的 windows mobile,为此 还收购了 nokia 的手机部门。现在 android 是 最大的 手机平台,windows mobile 没有声音了。
未来 openai 应该 也是和 windows mobile 一样的命运。
#鸿蒙能打破美国垄断吗#
鸿蒙来了,华为「软」了
千呼万唤的鸿蒙,终于来了。
作为一个苹果全家桶用户,在观看鸿蒙发布会直播时,我有一种熟悉而诡异的感觉。不光是图形界面相似,广告片里都有外国人,更重要的是交互逻辑、发展方向高度一致。
鸿蒙主打的是「万物互联」「极致的全场景交互体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超级终端」概念,把两个智能设备组合成一个新的设备,这个虚拟的新设备叫超级终端。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发布会上解释说:“鸿蒙操作系统有统一控制中心,多设备之间可以组成超级终端,从而选择最适合的设备。比如我们手机上播放音乐,组成超级终端后,可以把音乐用音箱放出来。”
万物互联很梦幻,但是这个例子举的有点尬。用音响放手机音乐,有蓝牙就可以了。
在音频领域,苹果的科技感还是走在前边的。airpods已经实现了不同设备之间的音频自动切换,你戴着耳机,打开手机就是手机音频,打开mac就是mac音频。
鸿蒙发布会上还演示了用电视放手机视频、用电视打电话等场景,都不够有未来感。我家的小米电视,基本都是拿来用手机投屏看动画片。用电视打视频电话,应该只有很小的需求。鸿蒙展示的其他跨屏互动,也几乎看不到成为主流的机会。
鸿蒙触及到了智能家居领域的核心痛点——未来想象空间无限广阔,但实际应用场景十分有限。「超级终端」,概念大于产品。
客观来说,这不能怪华为搞噱头。自从被美国切断芯片供给之后,华为断臂求生,整体进行了脱实向虚、从硬变软、从前台到幕后的战略大迂回。
余承东是华为手机崛起的最大功臣。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今年2月份,华为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萎缩至4%,几乎是永久性地告别TOP5。华为甚至连荣耀这个亲儿子都忍痛送人了。
华为出售荣耀之后,余承东的职务发生了多次调整:接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业务单元);担任华为云CEO;不再担任华为云CEO一职,新增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的职位……每次调整都引发外界各种解读。
发力公有云、智能汽车,华为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搞钱。只有堵上因美国制裁损失惨重的现金流,华为这艘巨船才能继续航行下去。
2021年1月22日,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任正非2020年6月份发表的一篇讲话,标题是《星光不问赶路人》。任正非在讲话中说:
我们是一个科技集团,更是一个商业集团,成功的标志还是在盈利的能力,没有粮食,心会发慌。
失去高端零部件之后,华为在消费市场上再也拿不出能打的产品,只能把进攻方向转向软件、服务、体验这些自己之前并不擅长的领域。
余承东接手华为云之后,曾透露华为想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
6月2日的鸿蒙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
过去十年是转型的十年,华为引领了手机的摄影和摄像,解决了安卓手机卡顿、超长续航能力,最近两年引领了折叠机这种新的形态。未来十年华为消费者业务的战略是全场景1+8+N智慧生活解决方案,重点围绕智能家居、智慧办公、智慧出行、运动健康、影音娱乐5大生活场景来构筑体验。
华为以前造手机,硬件是核心竞争力,软件一开始拖后腿,后来才慢慢赶上。现在从硬变软,把生活场景、解决方案、体验这些配菜当成主食,颇有一些悲壮与心酸。
华为加速推出鸿蒙,可谓死马当活马医。华为的阳谋是用存量市场撬动增量市场。
要培育生态谈何容易,财大气粗如微软,都没能把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Mobile做起来。
鸿蒙最大的王牌是庞大的华为存量手机。一名手机App开发者说,「数亿的用户量不可能不重视」。但是这个存量市场是不断萎缩的。谁也不知道华为手里还剩多少芯片,但卖一片少一片了。
华为旧手机用户都在催鸿蒙早点适配,但没人比华为自己更急了。华为要抢在换机潮之前抢下这些存量市场。
鸿蒙可以做成的路径似乎只有一条:
华为先用存量市场说服开发者,教育用户,迭代更新。
同时开展外部合作,说服其他厂商采用鸿蒙系统。
当华为存量手机逐渐消失殆尽的时候,外部用户量起来,完成增长动力的置换。
届时华为顺利转型为一家不卖手机的系统供应商,通过卖服务挣钱。
总之,用存量撬动增量,用死水引出活水。留给鸿蒙的时间不多了。
最大的挑战不是消费者的喜好,而是其他手机厂商的态度。小米、OPPO、VIVO这几家,鸿蒙至少要拿下一家,否则鸿蒙只会沦为非主流玩家。要知道这几家可是华为手机败退之后的主要赢家,个中情况十分微妙。
最近发生了一起「OPPO公关诋毁鸿蒙」的风波。这个公关为自己的失言付出了失业的代价,但他说的一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如果适配了,很多服务掌握在了华为手里,没有厂商傻到把自己的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
事后OPPO表态支持国产创新,但支持国产创新有很大的解释空间,不等于会接入鸿蒙。
头条热榜
如果苹果没有iOS系统,手机还有市场吗?[吃瓜群众]
每次谈到苹果的起家,大家都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说苹果的优势在于iOS,生态比较完善;还有人苹果认为苹果的起家靠的是处理器,A系列处理器是移动端最强的SoC。
其实苹果的优势既需要有iOS也要有自研A系列处理器,在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手机时代,只有塞班、Windows Mobile、安卓系统,当时的系统都只是皮毛,就好比毛坯房还没装修好。
07年iOS出世,震惊了整个行业,为手机行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苹果就这样出道即巅峰。而时至今日iOS依旧是手机系统的天花板,iOS+A系列处理器仍旧是苹果的看家本领,谁也拿不走谁也模仿不了。
对于这个话题,网友们也有各自的看法:
1、没有iOS,还有自研芯片,苹果要是安卓+A15,照样风生水起
2、苹果主要还是软件公司,靠的是软件生态
3、iPhone没有iOS但还有A系列芯片,竞争力还是有的
#数码新鲜事##苹果#
大家还在讨论PC端融合移动端吗?微软已经在做了,组新团队打造“Windows+Android”生态!但苹果的行动更快,因为微软是在应对,不是开拓。
近年苹果全力整合iPad、Mac与iPhone各类产品,强化自身生态系。现在微软的反应也曝光了,据说正在重组新团队,希望通过深度整合Windows与Android,来与苹果竞争。
IT媒体《WindowsCentral》声称获得一份负责产品的高层Panos Panay所写的内部文件,微软准备将Surface Duo OS、SwiftKey、Phone Link、Microsoft Launcher等一系列在Android平台推出的App产品团队,全部整合至名为“Android Microsoft Platform and Experiences”的新部门。
与先前不同的是,原本SwiftKey、Microsoft Launcher等程序是在“Microsoft Mobile Experiences”底下,该部门同时还负责iOS与iPadOS的程序开发,现在微软打算投注更多人手、资源在Android平台。
消息人士透露,微软对于整合Windows与Android系统抱有高度期待,试图让计算机、手机有更多互动,不仅是透过当前的Phone Link,同步通知、镜像App操作,而是将Android手机视为Windows计算机的延伸,最终目标是打造类似iPhone与Mac之间的体验。
苹果近年将Mac改用ARM架构的M1芯片,与iPad、iPhone有更深度的整合,例如通用控制,可以使用一组鼠标、键盘,自由来回于Mac和iPad之间,设备能借由AirDrop传送档案。另外Google也在积极整合Android与ChromeOS系统,像是共享App通知,或是Smart Lock解锁计算机等等。
Oxygen 12暂停推送,MIUI的bug不断。windows mobile都没人用了,臃肿不堪的IOS还在靠信仰与表层优化坚挺。只有鸿蒙Harmony OS正值壮年。这反映出一个问题:安卓底核的确问题很大,兼容性bug层岀不穷,逼得终端商自修底层。如果只是UI与三方问题还好解决,底层问题难了。这不能怪刘作虎,也不能怪金凡,印度高管层的谷歌微软,对人事上的安排,真不知道是在想啥?我估计应该是:印度人便宜的锅?#2021生机大会#
大学毕业后的王雪红直接拒绝了父亲的安排,没有到台塑集团上班,而是到了二姐刚刚创办的大众电脑,负责销售业务。因为初涉商海缺乏经验,王雪红曾被一个西班牙客户骗走了70万美元。性格倔强的她不得不飞到西班牙打官司讨债,一折腾就是半年多。出乎意料,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王雪红居然顺便开拓了大批的欧洲客户。于是,在大众电脑这家创业型的公司当中,王雪红对电脑产业形成了独到的认识。
离开大众后,她在1992年收购了一家小公司,并将其改名为威盛,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这次创业她没有要父亲一分钱,而是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取了出来,再把自己的一套房子抵押掉,一共投入了500万元新台币。
在生活中不愿受父亲的约束,在生意场上更不愿被对手掌控命运。那时,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岛内,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选择了进入门槛低、资金链短、回钱快的代工工厂。但代工工厂的话语权往往比较弱,需要看别人的脸色来经营。几经比较,王雪红决定把电脑芯片组作为公司的主营业务。芯片的科技含量相当高,国际上只有英特尔等少数企业在生产,在台湾则是一片空白。与世界巨头竞争开始成为王雪红十几年来的主旋律。
初期,威盛只能依靠大众电脑的订单维持生存。当时,威盛公司的全球员工加在一起还不到3000人,市值也很低,不足25亿美元;而英特尔却拥有8万名精兵强将,它的市值相当于威盛的70倍。面对实力的悬殊,王雪红开始寻找突破口。英特尔的芯片组的技术更新较快,但是成本也较其他的竞争者高出许多。于是,王雪红决定主攻中低价位市场。1995年底,威盛获得了康柏的大量订单,脱离了大众电脑的庇护。IBM、惠普等企业也先后成为王雪红的客户,威盛同英特尔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到1997年,威盛发展成为仅次于英特尔的全球第二大芯片供应商。
威盛的手里握有三张牌,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芯片和移动通信芯片。与各个竞争对手相比,王雪红手里总多出一张牌。在未来,中央计算、图形处理、通信等功能都需要融合,为此王雪红开始打造“全价值产业链”,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然后再将所在行业的从上到下的各个领域一一打通。现在,威盛在CPU领域稳居全球前三名,通讯领域的CDMA芯片设计则跻身世界第二。
完善产品链布局,威盛抢先了一步。领先对手的市场嗅觉和研发脚步也正是王雪红最大的优势。因为提前布局,将来的威盛会比竞争对手更有机会;也因为提前布局,王雪红成就了另外一只台湾股王、世界级大企业——宏达集团。
如果说李泽楷擅长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那么王雪红则善于在IT电子产业内先知先觉,撒豆成兵。当精准的项目挑选眼光,遇上了快速发展、空间无限的IT产业会是什么结果?当前,除了王雪红个人名义投进资金的公司,威盛团体参与投进资金的公司已经超过30多家,涵盖了IT产业从基础技术开发、底层产品设计、整机生产、销售通路等不同的环节。
其中,在1997年金融危机时期,王雪红投资创办了宏达电,计划生产一种迷你电脑(PDA)。尽管初期尚未被市场接受,而其亏损额一度高达10亿台币,但王雪红依然坚信自己的判断。果然,到了2000年,当宏达电签订了为康柏和惠普生产PDA的合同后,逐步成长为世界最大的PDA代工厂商。
在危机中完善投入,让自己的软件与硬件超越对手;在危机中创新,为下一次市场机遇打基础。PDA业务稳定之后,王雪红又开始布局智能手机。2004年,宏达电推出一款体积最小、搭载微软操作系统的PDA Phone,立刻获得了欧洲电信厂商的代工订单。宏达电的股价在短短一年半之内,从不到150元台币冲到1220元台币,打败联发科成为台股股王。
宏达电在2009年创下了2500万部的销售量,各大手机厂商猛然惊醒,争相推出智能型手机。智能型手机大战的序幕揭开,而宏达电也遇到了比英特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强大对手,苹果、诺基亚、黑莓……在2006年时王雪红就舍弃了代工订单,毅然将宏达电转型成品牌化企业,让具备品牌价值的产品更富竞争力,利润更为丰厚。
等智能手机大战从技术战进入到营销战、品牌公关战的白热化阶段时,王雪红又开始打价格战,采取拉长战线全面打击的“机海战术”,用不同价位和功能的产品,满足不同层级的消费者。今天,宏达电已是全球最大Windows Mobile智能型手机生产厂商,而当初,它只是王雪红与英特尔斗法之余做的一个“课外作业”。
王永庆曾说:“对于企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做大了卖掉,一种是持续经营下去。我自己做的企业,永远不会卖掉。”
王雪红,从电脑芯片,到绘图芯片,再到通讯芯片,她的30多家公司大多数属于IT电子产业,组成了一条“全价值产业链”。这是典型的产业资本扩张,注重产业链的长效发展,众多子公司聚沙成塔,形成了一股产业合力。——2010年11月15日 《商界评论》杂志#商业文明##管理#
晚上陪一 00 后小弟弟吃火锅,聊手机的时候我可带劲了!给他介绍以前的手机圈有多么热闹,系统有塞班、Linux、Windows Mobile、Windows Phone、Bada、BBX 等等等等,处理器除了高通还有德州仪器、英伟达、联发科、猎户座等等等等,可谓是百花齐放,玩家的选择特别多,不像现在这么单调乏味。听得他也是一愣一愣的,可他最后冒出一句“我当时还在读小学,这些都没听说过”,我就不想聊下去了...[翻白眼]
顶尖手机厂商做的事情
Nokia:卖身给微软,然后将品牌授权给HMD;
Motorola:卖身给谷歌,然后继续卖身给联想;
HTC:曾是全球最大的Android手机厂商,推出了全球首款Windows Mobile手机和全球首款Android手机,随着手机销量锐减,HTC将部分手机部门出售给Google。
Sony:曾和爱立信联合推出Sony Ericsson手机,拥有全球最顶尖的相机部门、游戏部门、电源部门,但手机的季度销量才几十万,也正是手机销量不佳,Sony的CEO曾多次向外界表示不会放弃手机业务(不会卖身)。
LG:计划卖身。
#你买的第一部手机是什么牌子的,怎么样#
2003年,大一下半年,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是三星的,型号N628,蓝屏,16和弦,1280元(对当时的我是一笔巨资,当然是在家里资助的情况下)。在当时来看很炫酷,16和弦呦,音效杠杠滴,而且可以上网,1毛钱一分钟(好贵,要知道可是2g的网络),好在不到一分钟不要钱,当时这样白嫖了几首铃声。这部手机一直用到毕业工作一年后,其实还没坏,只是手机已经发展到彩屏,mp3,摄像头了,诺基亚也已经有类似3230这种亲民塞班智能手机了,工作后先换了NEC的一个翻盖机,不长时间就挂掉了,再就是换了3230,中间用了段时间的moto Windows mobile系统的手机,型号记不住了,时间太短。到奥巴马上台的时候跟风装X买了个黑莓8300,后来又换了8900,再后来黑莓不行了,又换回三星,从S2,S3,note3,note5,S8,note8,S10,note10,目前一直到手上的note20U,N20U应该还可以撑一两年,到时候换国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