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北部战区--变迁与沿革
一、东北军区: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同时,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成立。
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东北军区”名称首次出现。
林彪任司令员兼政委,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委,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为政治部主任。
1948年12月,辽沈战役胜利后,四野大军南下入关,东北军区缩小,总部从哈尔滨迁址沈阳,兵力总数为23万人,1949年6月,高岗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贺晋年出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富春出任副政委,周恒出任政治部主任。
1954年2月,邓华接替高岗出任东北军区代司令员。
二、沈阳军区:
1955年2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将东北军区改称为沈阳军区,“沈阳军区”首次出现。下辖38、 39、 40、 64四个军,兵力总数在22万左右。
1955年4月,50军从朝鲜归国,同年10月,64军从朝鲜回国,两个军回归沈阳军区建制。
1959年9月,旅大警备区划归沈阳军区建制。
1958年3月,志愿军16军、23军、归国,划归沈阳军区建制。至此,沈阳军区下辖:16、 23、 38 、39、 40、 46、 50、 64军,建制内为8个军,包括海空军、炮兵独立单位、特殊兵种等在内,兵力总数在60万左右,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军区。
1967年,依照中央军委决定,38军奉命入关,进驻保定,划归北京军区建制,主要任务拱卫京津,至此,这支王牌部队正式成为“御林军”。同年,50军奉命入川,划归成都军区建制,沈阳军区建制缩小至6个军,但仍然是全军最大的军区。
1984年2月,沈阳军区迎来了我军最大规模的精简整编。依照军委指示,39军率先全军进行集团军改革组建,成为我军第一支“合成机械化集团军”,直到现在,同38军一起,成为仅存的我军两个机械化集团军之一。
1984年8月依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沈阳军区开始大刀阔斧式精简整编。原有的6个军,除39军外,其中4个军;16、 23、 40、 64军正编为机械化集团军,68军取消番号,拆散补充其它4个集团军,令一部分与赤峰守备区合并,同时撤销白城守备区,补充赤峰守备区。至此,沈阳军区建制为5个集团军、一个守备区。
1992年,依照中央军委继续深化精简整编的指示精神,沈阳军区迎来了第6次精简整编。赤峰守备区、旅大警备区同时解散撤销番号,部分兵源补充40集团军,其余复员地方。
1996年10月,沈阳军区迎来第7次军改。为了加强内保部队的实力,进一步优化精编集团军部队,中央军委决定;沈阳军区的39军117师、40军的120师,调归解放军武装警察队伍,一夜之间,117师、120师的2万余名解放军,变成了武警。
1998年,依照中央军委;在三年内继续裁军50万的指示精神,沈阳军区迎来了第8次整编。撤销64军番号,一部分划归39军,一部分改为预备役,同时改革整编的还有;师级建制缩编为旅建制,部分坦克师团编制,改编为“装甲师”,至此,沈阳军区只保留了5个步兵师,即46、 69、 115、 116、 190五个步兵师,40军则“全旅制”集团军,下辖118旅、119旅(这两个旅都是由师缩编而来),另外配备一个装甲旅、一个炮兵旅、一个防空旅,40集团军由5个旅组成。
2003年,军委决定继续深化精简整编,在二年内,再精简掉20万。依据军委指示,沈阳军区再次做出整编调整,23军撤销番号,所属部队一部分调入16军,一部分转入地方预备役部队,至此沈阳军区陆军只剩下了16.、39、 40三个集团军,16军下辖:46、 69两个师,加上装甲4师、48和68两个旅,地炮、高炮两个旅。39军下辖:115、 116两个步兵师、装甲3师及190旅,另外1个炮兵旅、1个防空旅。40军包括:118、 119、 191三个步兵旅,装甲旅、地炮旅、防空旅各一个。
三、北部战区:
2016年,全军迎来了再一次军改,全军成立“战区制”。全军划为五大战区;即北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东部战区及中部战区。原沈阳军区作为北部战区基础,至此,北部战区辖区为东三省、内蒙古、山东,4省1自治区,下辖78、 79、 80三个机械化集团军,北海舰队、所属空军、武警部队及火箭军部队,战区机关所在地沈阳。
东北军区历经10次军改整编,演变为成了现在的北部战区。
注:图2为北部战区司令员李桥铭陆军中将,图3位范骁骏政委空军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