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中心区域为什么会那么明亮?是因为在银河系中心恒星的密度极高,在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100秒差距(326光年)的地方,这里的恒星密度达到了每立方秒差距100颗恒星;在更靠近银心的地方,这里的恒星密度更是达到了每立方秒差距几十万颗恒星;而在距离迎银心1秒差距(3.26光年)的距离范围内,那里的恒星密度则高达每立方秒差距上百万颗恒星。
正是因为存在这么多恒星,并且发出大量的光,所以那里看起来才这么明亮。
这是什么概念呢?太阳系的直径大约2光年左右,这就相当于在太阳系般大小的地方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上万颗恒星,恒星之间的距离需要以光周甚至光天等距离单位来计算。
太阳是银河系上千亿颗恒星中的一颗,在太阳所在的空间区域附近,观测数据显示,大约每立方秒差距的空间范围内仅有一颗恒星,与银河系中心的恒星密度相比,真的是相差太多了。这里的一秒差距(英文Parsec,缩写pc),是天文学上的距离单位,等于3.26光年。

在这种高密度的恒星分布区域内,就算存在行星,估计也不会有生命存在。因为在大量恒星的炙烤下,行星都会被烤焦,水和大气都难以存在;也不会有夜晚,因为夜晚如白昼;并且恒星多了,太空中的紫外线、伽马射线等辐射的强度也会变得非常高。
那么为什么这里的恒星密度会变得如此之高呢?
银河系的中心区域被叫作银核,银河系的质量中心就位于此处,其内部存在一个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410万倍的超级黑洞——人马座A*,在其强大的引力作用下,才使得该区域的恒星密度变得非常高,并且不断有恒星被该黑洞所吞噬,并释放出巨大的辐射。
不过仅凭这点辐射,还不足以使银河系中心变得如此明亮,银河系中心如此明亮,主要还是因为那里的恒星密度极高。
银河系的直径至少有十几万光年,内部估计包含1,000亿到4,000亿颗恒星,大得惊人。仅凭银河系中心的那个超级黑洞的引力根本控制不了整个银河系内的恒星,维持不了银河系这么庞大的结构,银河系中心的那个超级黑洞只是处于星系中心,起到了一个领头羊的作用。

关注我,跟科学交个朋友。#打开眼界#
伽马射线暴是什么导致的?
想象一下,一次能量的威力足以在一秒钟内摧毁相当于一千个地球的爆炸,这种规模的爆炸每天都在宇宙中发生,这就是伽马射线暴。
伽马射线暴是来自太空中某一方向的伽玛射线强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随后又迅速减弱的现象,持续时间在0.01-1000秒,辐射主要集中在0.1-100 MeV的能量段。
科学家们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知道这些极端能量爆发的存在,当时设计用于监测地球上核武器试验的卫星接收到了这种现象。
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对这种大爆炸进行研究,尽管对其本质了解得还不是很清楚,但基本可以确定它是发生在宇宙学尺度上的恒星级天体中的爆发过程。
伽玛射线是电磁波频谱中最强大的能量。伽马射线暴是一种集中的能量流,可以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仅仅一次10秒的爆发所释放的能量就超过了太阳在其100亿年的生命中所产生的能量。

大多数的伽玛射线爆发发生在银河系以外的许多大质量恒星的星系中。
今天科学家们有两个主要的理论来解释是什么可能导致伽马射线暴。
一种观点涉及中子星。如果两颗密度巨大的恒星相互运行,由于引力的作用,它们的轨道开始衰减,就会发生碰撞。这种碰撞就会产生一个黑洞。在一些恒星的物质滚入黑洞之前,它会释放出能量,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一过程会产生伽马射线暴。
第二种理论认为超新星是伽玛射线爆发的功臣。一颗质量比太阳大10倍的恒星的 "死亡 "会产生一种叫做超新星的爆炸。超新星可能会引起一些伽马射线爆发。
这两种理论可能都是正确的。中子星碰撞会产生短暂的爆发,而超新星会产生较长时间的爆发。
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伽马射线暴,可能没有了解它们如何影响地球那么重要。
天文学家经过计算后得出结论,过去的伽马射线爆发可能导致了地球上生命的大规模灭绝。

伽马射线爆发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人类还没有在其它星球上发现生命。
#我来科普##科学##有趣#
1962年,美国在距离地面399公里的太空环境里引爆了一颗核弹,幅射光照亮了夜空。那么,在太空里引爆核武器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影响呢?
时间回到1961年8月30日,古巴导弹危机局势和冷战形势日益严峻,苏联为此引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核弹——沙皇炸弹。美国也不甘示弱,进行了多达36次的核试验,其中就有一个代号“鱼缸行动”的太空实验。
1962年7月9日晚上10点多,“鱼缸行动”正式开展,一枚携带W49热核弹头的雷神火箭,从夏威夷西边的约翰斯顿岛发射。W49型热核弹头是一个拥有140万吨TNT爆炸当量的超级武器,比落在广岛的核弹威力还要大一百倍,可想而知它的威力有多大。
在建国13分41秒的飞行后,核弹在距离地面399公里的太空中爆炸,这里距离现在的中国空间站轨道仅1公里。在地面上的核弹爆炸我们都知道,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它产生了万米高的蘑菇云。但是,在太空中的核爆是什么场景呢?

核弹的能量爆发会在几毫秒内产生极高的温度,这使得爆炸中心的热空气比边缘的冷空气密度更低,然后产生快速上升的趋势。地面上的各种烟尘和碎片就会被上升气流推上高空,直到遇到高空寒冷的平流层后,才会向四周和向下扩散,然后在热空气的推动下再次上升,也就形成了蘑菇云。
由于太空中没有大气层,也缺少尘埃颗粒,所以当时的太空核爆没有标志性的蘑菇云,也没有产生爆炸波,但这并不代表太空环境能够抵消核爆的威力。
在夏威夷的人们看到,夜空的云层中出现了一道明亮的白色闪光,探测到它的初始速度是2000公里/秒,然后迅速变成一个不断扩大的绿球。随后,绿色的光变成了紫色暗淡下去,地平线上的整个天空开始出现明亮的红色火球,大部分星星已经看不见了。
这个火球在1.2秒内迅速膨胀到了1840公里长、680公里宽。1分钟后,少部分蓝绿色和更多粉红色条纹出现在天空,持续了近30分钟。

爆炸不仅以光和热的形式强烈涌现,还以伽马射线和X射线的形式,释放出了高强度辐射和电磁脉冲。它所产生的带电粒子开始与地球磁场进行相互作用,科学家们观测到了数千公里的蛇形极光,在爆炸几天后仍肉眼可见。
随后,夏威夷出现了方圆数百公里的大面积停电,路灯熄灭了,雷达和导航系统中断了,电子通信完全停摆,连近地轨道上三分之一的卫星也瘫痪了。全世界都被美国的核试验吓到了,但是苏联人也不甘示弱,他们在3个月后,也将一颗30万吨级别的核弹发射到了高空300公里处引爆,直接导致哈萨克斯坦570公里长的电话线和1000公里的电力电缆被炸瘫痪。
有科学家猜测,这两次核弹几乎不受阻碍地传播了数千公里,它们产生的核辐射早已飘散到全球,甚至我们每个人的骨头里也都有核爆炸遗留下的痕迹。不过,这种猜想至今也没有进行过确切的检测和证明。

无论太空核爆是否真的对人体产生了危害,但是我们很清楚,威力巨大的核武器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为了世界的和平稳定,人们应该尽量越是核武器的使用。#如果在太空引爆核弹,会有什么后果##核爆炸##头条创作挑战赛#
原子弹引爆的瞬间,核心高温可以高达数千万摄氏度,瞬息后即便降温,其中心温度也可达到4000摄氏度以上,其范围大概为方圆200多米,在如此恐怖的高温下,基本上地球上所有物质都会被化为虚无。 1~3公里是原子弹爆炸核心区,建筑物、植物、河流等等,都会被摧毁,血肉之躯在核爆炸中心区域的话,体内的水分子会被离子化,肌肉骨骼也会碳化,人体“消失”的整个过程,是小于0.1秒的,而人体从受伤至脑部感觉到疼痛,必须要超过0.1秒,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动物死亡是感觉不到疼痛的。 稍外层一点,就算高温没那么恐怖,但只要人体被热浪席卷到,哪怕一丝一缕,都会遭到莫大的痛苦。 热辐射 当你看见核爆炸了之后,在周围的范围内形成很高的温度,它由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等等组成,这就是热辐射了。 核爆炸了之后的闪光以光速的速度向外面释放着热辐射,对了温度高达6000℃。 而钢的熔点也只不过是1500度,这个温度试想一下,即便自己是钢铁之躯也承受不住。 在这种温度之下,无论任何生物都会被气化,事后有幸存者回忆,高温使得人的皮肤都脱落了,露出里面的裸露出来的肉,距离爆心1km以内的人。 均受到了五级重度烧伤,表皮全部碳化。因为太过于痛苦,所以还有人哀求其他人解决自己,让自己早点解脱掉,这里当场就变成了人间地狱。 投掷在长崎的“胖子”原子弹,威力有多大 投掷在长崎的原子弹是一颗钚弹,这是第二颗被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它的裂变材料是钚(广岛原子弹是铀弹,使用的是枪式),起爆方式为内爆式(因为原子弹核装药不能超过临界质量,因此只能在起爆时将核装药聚拢,超过临界质量时被中子源引爆)。 采用了内爆式的轰炸长崎的原子弹,结构会比较胖,所以被起名为胖子,它使用了6.2千克钚-239,使用了铀-238作为中子反射层,因此可以大大小于临界质量,爆炸后大约只有20%不到的钚-239发生了裂变,产生的质量亏损大约1克多一点,总爆炸威力相当于2.2万吨TNT。 爆心的冲击波速度大约是440米/秒,温度大约在3,000℃-4,000℃,能量以超音速速度扩散,不可阻挡,长崎市总共有24万人,战后估计总死亡人数约为14.9万人,全市36%的建筑物被毁。 核爆炸时立刻跳进下水道,到底能不能活命?这个不能演练,只能是假设,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含有高辐射能,能摧毁地下6米深的掩体,这对于普通下水道来说难以抵挡。不仅如此广岛地面的楼房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死亡人数高达7万人,造成的灾难非常深重。 核爆炸后的闪光以光速向外释放着辐射能,能把人瞬间蒸发,凭空消失,只留下了”原子阴影“,爆炸后广岛许多墙上还残留着人的影子,看到后毛骨悚然。如下图 对于下水道这种掩体也不能说不起一点儿作用,当距离较核爆中心较远的地方,辐射能量比较小,冲击波衰减很快了,下水道还是起很大作用的,事实上广岛投放的是空爆原子弹,距离地面有600米的高度。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引爆原子弹有两种方法——子弹法和内爆法。
子弹法是把两块亚临界体积的浓缩核裂变材料,例如铀(或钚)分开,引爆时让其中一块撞击另一块,使两块亚临界体积的核裂变材料合在一起,变成一块超临界体积,使之引爆。用钚239做为装药,对装药利用率低,但是技术简单。
内爆法是内聚引爆法的简称,也叫做向心引爆法,就是把核裂变材料均匀地散布在一个球面上,引爆时让它们向中心内聚成一块超临界体积的核裂变材料,使之引爆。以铀235为主要装药,其中铀235做成圆环状,分别放置在一个中子源的四周,起爆时先引爆烈性炸药把数个部分同时推进到中子源处,核装药达到临界质量,临界温度,加上中子源照射,就起爆。这种原子弹技术比较复杂,要解决同时起爆的问题,一般要在先拥有枪式原子弹后才能制造,但是其对装药的利用效率比枪式高很多,可达1%左右,对核弹的小型化有很大的促进。

核武器在绝对真空中可以爆炸,它根本就不关氧气什么事。
宇宙中根本就没有绝对真空。地球附近也根本就没有“没有空气”的环境,不过这不重要。
手榴弹在绝对真空中也可以爆炸,因为炸药自带氧化剂。
太空核爆不会产生蘑菇云。火球会以比地球大气内核爆炸火球快得多的速度膨胀,在火球范围内被其接触的物质会受到强大的伤害。核爆释放的粒子流和高密度电磁辐射会影响附近大范围内的电子设备,一个十几万吨TNT当量的核爆就能消灭数百千米内的所有卫星。地球轨道上的核爆放出的带电粒子可以引起极光。
核爆伽马射线和弹体残渣·周围的介质·中子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伽马射线可以通过康普顿效应跟空气分子与原子相互作用、产生电场,在爆心附近全是正离子、远处全是负电荷,电场在10纳秒内达到最大。

#德尔塔、拉姆达毒株的名字有何来头# 国内此轮本土感染几乎全是德尔塔,而另一毒株拉姆达更是来势汹汹,中和抗体对抗疫苗,美国已有1000多例感染,刚刚开完奥运会的日本也已发现。
这些变异毒株的名字,其实来自24个希腊字母,按序排列。德尔塔排在第四位,拉姆达位列十一。
1 、Α α alpha 阿尔法(角度;系数)
2 、Β β beta 贝塔 (磁通系数;角度;系数)
3 、Γ γ gamma 伽马(电导系数)
4 、Δ δ delta 德尔塔 (变动;密度;屈光度)
5 、Ε ε epsilon 伊普西龙(对数之基数)
6 、Ζ ζ zeta 截塔(系数;方位角;阻抗等)
7 、Η η eta 艾塔 (磁滞系数;效率)
8 、Θ θ thet 西塔(温度;相位角)
9 、Ι ι iot 约塔(微小,一点儿)
10 、Κ κ kappa 卡帕(介质常数)
11 、Λ λ lambda 拉姆达(波长,体积)

12 、Μ μ mu 缪(磁导系数微放大因数)
13 、Ν ν nu 纽(磁阻系数)
14 、Ξ ξ xi 克西
15 、Ο ο omicron 奥密克戎
16 、Π π pi 派(圆周率)
17 、Ρ ρ rho 柔 (电阻系数)
18 、Σ σ sigma 西格马 (总和;表面密度;跨导)
19 、Τ τ tau 套(时间常数)
20 、Υ υ upsilon 宇普西龙(位移)
21 、Φ φ phi 佛爱(磁通;角)
22 、Χ χ chi 西
23 、Ψ ψ psi 普西(角速;介质电通量;角)
24 、Ω ω omega 欧米伽(欧姆;角速;角)
科学家观测到黑洞喷流疑以七倍光速运动。
早在2017年,科学家就观察到两颗中子星相撞时的壮观景象。由于所搜集到的大量数据及其复杂性,科学家至今才能最终分析并理解这些数据。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两颗中子星合并后被抛向太空的物质喷流的速度似乎达到了七倍光速。

该事件在被发现之日后被命名为GW170817(GW意为引力波),很快在太空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两颗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当时已经发现了少数黑洞合并形成的引力波,但中子星之间的碰撞仍然难以捉摸。
中子星是由恒星爆炸死亡后形成的致密天体。根据NASA的说法,一茶匙中子星物质,在地球上就有40亿吨重。
NASA表示,这种超乎想像的密度带来了巨大的引力——足以将两颗中子星在爆炸性碰撞中聚集在一起,同时将引力波和伽马辐射发射到太空中,这使得科学家们第一次从中子星合并中同时探测到两者。
哈勃太空望远镜观察到两颗中子星在爆炸后坍缩成一个黑洞。然后在黑洞周围形成一个旋转的圆盘,它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将物质喷射到太空中。当科学家们将这一发现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发现相结合,就能够以极高的精确度拼凑出这一事件的原貌——包括它喷向太空物质的速度。

最初,根据哈勃望远镜的观测,物质喷流似乎以七倍光速飞行。当然,这不可能,因其突破了宇宙速度的物理限制,但它的速度可以一直冲到非常接近这个无法逾越的速度上限,至少达到了光速的99.97%,即每小时约6.7亿英里。科学家们将这种看似超光速的运动归因于一种称为“超临界运动”(superliminal motion)的现象。NASA 说,由于喷流中的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向地球,当这些物质更靠近地球观测者时,它所发出的光需要传播的距离就更短,这使得它相对于观测者来说比实际运动速度更快。
这一发现于10月12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科学家们希望,据此能够在未来对中子星合并进行更精确的观测,这也可能有助于计算宇宙膨胀的速度。
【恒星碰撞!欧洲望远镜捕捉到画面,来自60~90亿年前!】小行星撞击、行星碰撞都是小儿科,在宇宙中,恒星之间的碰撞才恐怖!

虽说宇宙中恒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普遍比较遥远,但它们之间的碰撞也是偶有发生的。尤其是在碰撞的天体之间存在致密星的情况下,碰撞过程就更加惊天动地了。
2021年11月,欧洲南方天文台建设于智利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意外捕捉到了这样的精彩画面,一对距离我们60~90亿光年的恒星——也就是在距今60~90亿年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碰撞,并且其中至少有一颗是中子星。
我们知道,中子星是致密星的一种,其密度高得惊人,每立方厘米的质量就可以超过1亿吨!如此恐怖的天体发生碰撞,确实令人震撼。在短短10秒钟的时间里,两颗恒星碰撞爆发出来的能量,比我们的太阳在整整100亿年岁月里释放出来的能量还要多!
而且,在这次碰撞的过程中,天文学家还看到了重要的细节,那就是一些非常重的元素形成。

我们知道,宇宙在诞生之初,基本上只有氢和氦。它们坍缩形成的恒星通过超新星爆发,才能形成铁以及更重的元素。同样的,恒星之间的碰撞也可以产生这样剧烈的核聚变反应。今天每一个人身上戴着的金银首饰,其实都是通过这样的宇宙事件形成的。
在中子星碰撞的过程中,大量的能量是以伽马射线的形式释放出来,由于能量太高,所以科学家们将这种伽马射线称为伽马射线暴。中子星碰撞的伽马射线暴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毫秒,所以又被称为短时伽马射线暴(short-duration gamma-ray burst,简称SGRB)。
幸运的是,ALMA的观测能力足够强,恒星碰撞的伽马射线喷流又恰好对准了地球的方向,于是被人类幸运地捕捉到了画面。
恒星碰撞喷射出来的物质以接近光速的惊人速度与周围的星际气体相互碰撞,会变得极其明亮。在ALMA以前,人类的其他毫米级观测设备的灵敏度都不足以观测到这样惊人的宇宙事件。多亏有了这台强大的望远镜,科学家们才有机会更多地观测到宇宙中这些惊天动地的事件。

除了伽马射线之外,恒星碰撞过程中还会产生高能X射线。同样的,美国宇航局的尼尔·盖尔斯·斯威夫特(简称Swift)天文台记录下了短时间的高能X射线。
另外,由于碰撞事件距离地球过于遥远,人类目前的引力波探测器无法对它进行观测。随着人类的设备越来越强大,类似的事件被发现得越来越多,科学家们将可以从更多角度来观测这样极端的天体事件,从而获得更多极端物理学信息。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太阳昨日爆发出4年来首第一个X级耀斑
2021年7月3日凌晨,一个新的太阳黑子出现并迅速爆炸,产生了自2017年9月以来的第一个X级太阳耀斑。
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站记录到了这一极端紫外线爆发。
耀斑是太阳盘面或边缘突发的闪光现象。当储存在太阳黑子上方的扭曲磁场中的能量突然释放时就会发生这种现象。爆发时,耀斑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大约是太阳每秒释放出的总能量的6倍,并在整个电磁波谱中产生一组波辐射,从无线电波、X 射线到伽马射线。

科学家们根据1到8埃波长范围内的X 射线亮度对太阳耀斑进行分类。共有3类:X级耀斑,它们是可能引发全球无线电中断和长期辐射
风暴的重大事件。M级是中型太阳耀斑,它们会导致地球极地区域出现短暂的无线电中断。C级耀斑,它们很小,对地球几乎没有明显的影响。
7月3日的太阳耀斑发生时,X射线脉冲短暂地电离了地球的大气层顶部,导致大西洋上空的短波无线电暂时中断。当时,当地的海员、飞行员和业余无线电操作员已经注意到这种不寻常的无线电故障。
此次太阳耀斑来源于一个尚未编号的太阳黑子,目前在太阳的西北边缘附近生长。前一天这个太阳黑子甚至都不存在,这凸显了太阳活动的不可预测性。
太阳黑子是由高密度的磁性活动抑制太阳的激烈对流活动造成的,在表面形成温度降低的区域,它们在可见光下呈现比周围区域黑暗的斑点。

太阳黑子很少单独出现,常成群出现,它们的活动周期一般为11.2年。科学家本来预测上一个太阳黑子极大期是在2011年,而极弱期为
2022年,但这一预测并未成真。从2008年开始,太阳黑子似乎消失了,没人知道原因。
此次太阳耀斑的出现是否预示着更多的耀斑可能会出现尚不得而知,而科学家们正在密切观察太阳的情况。
图1:太阳爆发出4年来第一个X级耀斑
图2:7月3日太阳耀斑造成大西洋上空短波无线电暂时中断
图3:太阳黑子
#科普一下# #有趣# #科学#
一个光子从太阳核心到太阳表面可能需要4万年到10万年的时间,但它到地球的路程只需要8分钟
太阳核心的密度非常高,因此,所有原子都相互阻塞。一对氢原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氦原子,并以伽马射线的形式释放出大量能量。
伽马射线只能被传播几毫米,然后被原子吸收,然后再被辐射。一遍又一遍,它们被吸收,然后重新辐射。因此,太阳内部核燃烧产生的伽马射线非常缓慢地从致密核向上传播。

在成千上万年之后,它们进入了所谓的辐射区。辐射区很大,从太阳外核一直延伸到到达太阳笔表面地面。
在辐射区,能量是通过辐射传播的,伽玛射线仍在被吸收和重新辐射,但是每次它们都以更长的波长被重新辐射。
它们逐渐从伽玛射线转换为可见光。
太阳辐射区的温度在底部附近约为700万℃,在顶部附近约为200万℃。
太阳对流区位于辐射区上方,位于太阳半径的顶部30%区域。之所以称为“对流区”,是因为能量是对流的,或者是由移动的物质携带的,就像炉子上锅中的上升水会携带热能一样。
太阳能量的光子经过4万到10万年终于到达太阳表面(光球)。光子逃逸到太空中,并以经典的光速行进,每秒约30万公里。地球距离太阳1.亿公里,因此,在8分钟内,光子可以从太阳传播到地球。
而在同一时间,太阳核心中的伽马射线仅传播约13厘米。

因此,今天到达我们身上的阳光,是几万年前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
#科学##光子#
新冠病毒从19年年底至今已经快要3年了,人们也从最初恐慌到现在基本都能更平静理性的面对,虽然病毒还在传播,但对我们的伤害已经小了很多。世界万物均在变化之中,病毒也一样,从最初的多重症高至死到如今的高传播少重症低至死,已经经过5轮变异。根据世卫组织的命名规则,分别叫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现在奥密克戎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了,我相信它还是会再往更友好方向变异,走上人类与新冠病毒共存的状态。
新的变异出现后,世卫组织又要按下面这些希腊字母进行命名。希望更友好点的病毒赶紧来吧,到那时就彻底开放了,没人在乎了,它存不存在也就无意义了。假如你来命名的话,你会选什么名字呢?这些名字会不会用完呢?

1 Α α alpha a:lf 阿尔法 角度;系数
2 Β β beta bet 贝塔 磁通系数;角度;系数
3 Γ γ gamma ga:m 伽马 电导系数(小写)
4 Δ δ delta delt 德尔塔 变动;密度;屈光度
5 Ε ε epsilon ep`silon 伊普西龙 对数之基数
6 Ζ ζ zeta zat 截塔 系数;方位角;阻抗;相对粘度;原子序数
7 Η η eta eit 艾塔 磁滞系数;效率(小写)
8 Θ θ thet θit 西塔 温度;相位角
9 Ι ι iot aiot 约塔 微小,一点儿
10 Κ κ kappa kap 卡帕 介质常数
11 ∧ λ lambda lambd 兰布达 波长(小写);体积
12 Μ μ mu mju 缪 磁导系数;微(千分之一);放大因数(小写)
13 Ν ν nu nju 纽 磁阻系数
14 Ξ ξ xi ksi 克西
15 Ο ο omicron omik`ron 奥密克戎
16 ∏ π pi pai 派 圆周率=圆周÷直径=3.1416
17 Ρ ρ rho rou 肉 电阻系数(小写)
18 ∑ σ sigma `sigma 西格马 总和(大写),表面密度;跨导(小写)

19 Τ τ tau tau 套 时间常数
20 Υ υ upsilon jup`silon 宇普西龙 位移
21 Φ φ phi fai 佛爱 磁通;角
22 Χ χ chi phai 西
23 Ψ ψ psi psai 普西 角速;介质电通量(静电力线);角
24 Ω ω omega o`miga 欧米伽 欧姆(大写);角速(小写);角
太阳系真的是被“设计”出来的么?
我们对太阳系了解越多,就越发惊叹太阳系的精妙之处。太阳系能够诞生生命,更有着太多的精妙巧合。
这些巧合包括:与太阳恰到好处的距离、存在液态水、不薄不厚的大气层、有强大的磁场保护等等。这不禁让人怀疑,一切的背后时不时有更高等级的文明在操控一切。太阳系如此的精妙,犹如被精心“设计”出来的一般。
根据哲学家康德提出的星云假说,大约在46亿年前,一颗古老的超新星爆发,释放出大量的气体云,天文学家把它称为太阳星云。这片星云巨大无比,质量是现在太阳的数千倍,初始温度约为零下230℃。

星云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氦气,也就是由宇宙最多的两大元素构成。此外,还包括尘埃颗粒,其中含有一些金属、水、甲烷、氨等物质。
由于中心的巨大引力,这片星云产生坍塌,核心不断挤压发热,周围的星际物质围绕中心转动的越来越快,在引力和速度的共同作用下,逐渐收缩的星云开始变得扁平,变成一个巨大的原形星盘。
原形星盘的中心,星云包含的绝大多数星际物质形成了高温、高密度的太阳;而边缘的少部分碎屑,在尘埃和气体的引力吸引下,逐渐凝聚成行星、卫星、陨石等天体。自此,太阳系的雏形形成了。
这一切都恰好发生在银河系的第三悬臂,也就是猎户座悬臂靠近边缘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有点耐人寻味了,距离太远或太近都不合适。
比如太阳系更靠近银河系中心,银心的黑洞所发出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会让太阳系瞬间粉碎;但如果太阳系距离银心稍微远点,太阳系便不会产出元素周期表上的重元素,也就无法为地球诞生生命提供足够的条件。

神奇的是,太阳系不偏不倚,正好处于银河系的宜居带中,这给地球诞生生命奠定了基础。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列同样有些耐人寻味。太阳系在形成之初,行星质量越大距离太阳越近,质量越小距离太阳越远。就目前人类在宇宙中观测到的恒星系统来说,都符合这个规律。
然而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却不符合这个规律。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颗质量小的行星理应在太阳系外侧轨道,实际它们处于内侧;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四颗大质量行星理应更靠近太阳,实际它们处于太阳系外侧轨道。
更有意思的是,内侧轨道的四颗行星是类地行星,外侧轨道的四颗行星是气态巨行星。两种不同类型的行星之间,具体是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片密集的小行星带,犹如“分界线”一般将它们分开。
在太阳系轨道内侧的四颗行星中,地球和金星、火星都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可唯独只有地球诞生了生命。

虽然金星、火星都被证明曾经有液态水存在,但金星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太高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了金星表面温度达到400℃;火星由于内核太小早就冷却,失去自身磁场对大气层的保护。
所以两颗星球都没有生命存在。唯独地球,不但位置合适,表面被71%的海洋覆盖,最主要的是它有着强大且稳定的磁场,能够抵御太阳风对大气层的侵袭。
当然,要说太阳系中最不可思议的存在,就是“地月系统”的完美配合。
这一手“神来之笔”来自于45亿年前,一颗名叫忒伊亚的小行星恰巧撞上原始地球。经过猛烈的撞击后,忒伊亚小行星粉身碎骨,原始地球遭受重创,两者的核心快速熔融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地球。
忒伊亚和地球相撞后所抛出的物质,被地球的引力捕获,在地球轨道上不断吸积,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卫星—月球。可是对于一颗卫星来说,月球的体积大到离谱。

根据目前已知的数据来看,通常卫星和行星之间的比例为1:1000以上,和行星体积比达到1:100的卫星,在宇宙中都非常罕见。可是月球和地球的体积比,达到了惊人的1:49,这个比例目前在宇宙中,还未发现第二例。
但也正因为月球足够大,才致使它带来的引潮力,让处于熔融状态的地球将地幔深层的重元素翻滚到地表,为地球生命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同时,月球的存在将地球自转轴保持合适的角度,让地球有了持久稳定的四季变化。
月球潮汐还创造了洋流,让地球上的水、食物和能量等能够有条不紊的循环利用。所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如果没有月球存在,地球根本不会出现生命。
宇宙是如此的精妙,在种种苛刻条件下,各种巧合聚集在一起,才为生命的诞生打下基础。目前,我们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太阳系是“设计”出来的。如果是,那么是谁设计了太阳系;如果不是,在浩瀚的宇宙中,是不是只有我们人类一个生命体。

不知道你是否怀疑太阳系是被“设计”出来的呢?
德国没有造出原子弹,但是造出了更可怕的纳粹钟。这个高5米直径3米的钟需要一个水坝供电,启动后附近的植物化成一滩黑色物质,动物的血液会凝结并且会形成晶体状。纳粹钟主要用来研究“涡压缩”和“磁场分离”,现场的7名科学家也因此失去了生命。以下所有信息均属猜测。#德国纳粹钟真的存在吗?#
1944年12月,纳粹钟放在位于温塞斯拉斯的矿洞内进行实验,一直到战争结束。纳粹钟的负责人是瓦尔特·格拉赫教授,他也是德国铀矿项目的负责人,因此纳粹钟是德国原子弹项目的一部分是合乎逻辑的。
纳粹钟最靠谱的一种说法就是,纳粹钟是核能发展的重要关联实验。当时德国想通过对纳粹钟的研究,掌握核能反应堆技术,以便能造出原子弹。战后苏联科学家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托夫,根据对纳粹钟的研究,在上世纪50年代造出了托卡马克装置,这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托卡马克装置和德国的纳粹钟一些设施非常的类似。

神秘的纳粹钟高5米,直径3米,像一口钟因此叫做“纳粹钟”。内部有2个反方向旋转的圆筒,上下相叠,中间装满一种暗红色液体,这是一种具有极强辐射的高密度液体金属,呈现一种石蜡状黏稠的液态。通过磁共振原理,释放大量能量,以伽马射线的形式毁灭周围的一切。
纳粹钟中间的金属液体代号为Xerum 525,放在1米高的容器中,其中包括钍和铍。核心成分据说来自肯尼亚山附近,被称为"蓝色阿尔马西"的稀有水晶宝石,与其他重金属化合后产生。当纳粹钟被激活时,周围200米的区域内,动物血液会凝结并分离,而植物会分解成油脂状物质,是受到外界能量压迫下分解而成的。
资料记载在实验的当天有7名科学家死亡。这些科学家生命的最后阶段,在本子上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感到持续性的头晕,皮肤非常痒,口腔内有强烈的金属味道。纳粹钟启动后,2个圆筒互相反方向转动,产生低频磁场,可以抵消地球的磁场,从而漂浮起来,所以有人猜测该装置是纳粹德国研究的飞碟动力装置。

这就是纳粹钟的另外一种猜想,反重力装置。很多所谓的纳粹黑科技,可能是外星科技逆向工程的研究结果,纳粹钟可能是外星飞船的动力系统。因为UFO展示惊人的飞行能力,德国认为这是在战争中翻盘的重要技术。纳粹内部有位叫维克多·绍伯格的科学家对于UFO的推进系统和能源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纳粹钟的试验现场,也出现过纳粹钟抵消了地球引力,实现悬浮的说法,如图2所示。
还有一种说法更诡异,说纳粹钟是穿越时空的装置。因为纳粹在战争前期势如破竹,进展得非常顺利,后来因为种种失误,造成即将失败的局面,于是希特勒想通过时间机器回到过去,然后改正以前犯下的种种失误,从而改变战争的走向。
纳粹钟是在一个强电场和强磁场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据称纳粹钟需要一个水坝给他提供电能,如此强大的电场和磁场可以扭曲周边的空间。扭曲了空间,或许也可以扭曲时间,和星际穿越中的黑洞有点类似。

纳粹钟可能是德国纳粹在研究原子弹的过程中萌发出的想法,因为原子弹太难了,于是改变主意研究这个钟,好在没有研制成功,使得更多的生命幸免于难。 #谣零零计划##头条话题发明家##辟谣有态度#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8日23:22,太阳爆发X1级特大耀斑。2017年09月08日08:24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小字号
据外媒报道,美国东部时间6日早间,太阳连续两次猛烈爆发耀斑,其中的第二次爆发强度更是创下了11年来的“最强”纪录。
影像显示,太阳在能量喷发最强烈时,耀斑变得异常明亮(图片来源:NASA)
根据美国海洋暨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东部时间6日早5时10分,太阳耀斑猛烈爆发,强度达到X2.2级,是自2015年以来最强的一次爆发。
不过就在3个小时后,太阳又发生了一次强度更大的X9.3级耀斑爆发。上一次出现X9级别的耀斑爆发还是在2006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SDO卫星(太阳动态观测台)捕捉到了这两次耀斑爆发的震撼景象。影像显示,太阳在能量喷发最强烈时,耀斑变得异常明亮。
太阳耀斑是太阳系中最剧烈的爆炸,来势猛、能量大,突然发生又迅速消失。
物世界
远古生物
未解之谜
探索发现
自然现象
考古发现
户外探险
桌面壁纸
环球趣闻
SCIENCE NEWS
神秘的地球
宇宙奥秘
太阳系
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SDO)拍摄的太阳耀斑爆发
来源: 神秘的地球
时间:2010年12月07日 17:09
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SDO)拍摄的太阳耀斑爆发
美国宇航局最近公布了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SDO)拍摄的太阳耀斑爆发场景,画面显示太阳表面一条燃烧的“巨蛇”在太阳表面狂舞。
这次拍到的太阳耀斑爆发在太阳南侧延伸数十万英里。燃烧的条状物被称为“太阳暗条”,长达43.5万英里(约合70万公里),几乎是月地距离的两倍。太阳暗条是密度很高的气体,悬浮于太阳表面上方,上升进入太阳超高温外层大气

美国东部夏令时间2012年3月19日下午1点29分(北京时间20日凌晨1点29分),NASA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拍下了一张M7.9级太阳耀斑的图片。拍摄采用的波长是131埃,即13.1纳米。这样的波长非常适合观察太阳耀斑;在图中呈现为蓝绿色。1点41分,该耀斑达到高峰。产生耀斑的是1429号区域,在整整一周的时间里,这里一直都出现着耀斑,并喷出大量物质形成日冕。自3月2日以来,1429号区域就开始在太阳表面移动,不久将从地球的视野中消失。
太阳耀斑是放射性物质的剧烈爆发,是太阳释放磁性能量的过程,通常伴随着太阳黑子的出现。太阳耀斑是我们太阳系中最大规模的爆炸。耀斑在太阳表面呈现明亮的区域,持续几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科学家根据耀斑的X射线亮度,把它划分成X级、M级和C级三个等级。X级最为剧烈,M级其次;它们可以引起地球极地地区的无线电信号暂时中断。C级比较温和,一般不会对地球上的活动产生显著影响。

图1 2021年10月28日爆发的X1级耀斑
这是第25太阳活动周以来第二次爆发X级别的耀斑。上次爆发这种级别的耀斑是在2021年7月3日,当时也是爆发了个X1级耀斑,不过爆发位置要偏很多,位于日面西边缘,没有引发太阳质子事件和地磁暴。
图2 2021年7月3日爆发的X1级耀斑
这次太阳大爆发是由黑子群AR2887产生的。它自10月22日转入日面,面积逐渐增大,最大时达到了420个太阳面积单位,大致相当于几十个地球那么大,磁类型最复杂时为Beta-Gamma型,不断爆发小的耀斑。
图3 AR2887的演化
到了10月28日,AR2887开始发力,连续发生大的爆发,先是M1.4级耀斑,之后是M2.2级耀斑,再之后就是X1级的特大耀斑了。
图4 AR2887“燃暴了”
而此时,活动区AR2887恰好转至了太阳的中间,这次爆发正好冲向地球,会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呢?
与太阳耀斑伴随的,是剧烈增强的电磁辐射、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海量的等离子体云,这些都会给地球空间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就是我们常说的太阳风暴三轮大攻击,将带来一系列的空间天气灾害。

图5 三轮攻击
截至目前,AR2887的爆发威力已经逐步显现了。
第一轮攻击,X级耀斑引起电离层突然骚扰!
图6 随耀斑而来的电离层突然骚扰
电离层突然骚扰会引起向阳面电离层的电离增加,影响短波通讯。本次的X1级特大耀斑,导致美洲地区电离层发生短波吸收现象,部分地区发生全吸收。
第二轮攻击,耀斑喷发的高能粒子引起太阳质子事件!
图7 小太阳质子事件
太阳质子事件是指地球同步轨道处,能量大于10MeV的质子流强度连续15min达到或超过10pfu的事件。比较大的太阳质子事件会导致地球所有轨道的单粒子效应的明显增加。本次X1级特大耀斑,导致发生小太阳质子事件。
第三轮攻击,耀斑爆发伴随的日冕物质抛射引起地磁暴。
预计,本次X级大耀斑伴随的日冕物质抛射将会在10月30日到达地球,引起大地磁暴。之后,将会陆续有高能电子暴、电离层暴等等......

2020年4月,银河系发生了一次神秘的无线电爆炸。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的望远镜都观察到了这种强大的无线电爆炸及其对应的现象。2020年11月,三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指出神秘的射电爆发很可能与银河系中一名已知磁星有关。在距离地球大约3万光年的地方,有一个被称为SGR1935+2154的磁星。这是一颗质量约为太阳40倍的恒星超新星爆发形成的非稀有中子星。在拥有中子星的异常密度和强引力的同时,它还有一个非强磁场,其强度可以达到地球的万亿倍,普通中子星的几千倍,这种高强度磁场的磁星被科学家认为是快速电报传输的在线元。
速电报是2007年人类发现的一种无线电爆炸。这种无线电的出现通常短暂而强大,通常只持续几毫秒,但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几年甚至几十年释放的能量之和。虽然发现至今已有十几年,但至今我们仍不知道如此强大的无线电是如何产生的,是由什么产生的,是自然形成的还是非自然形成的,它一直是一种媒介。在地球上,我们人类通常使用无线电作为通讯工具,但如果我们想用这样的能量发射无线电,我们目前的技术可能需要至少百亿年的电力支持才能完成。假如是非自然构成的,这样的高能无线电释放很可能来源于比地球高几个等级的高级文化释放的。

然而,外星生命的存在也是一个无法验证的谜题,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希望能用自然现象来解释快速无线电。快速射电暴是如何自然形成的,有哪些自然现象可以产生如此高能的无线电波?在已知的自然事件中,能够释放这种高能爆发的事件可以通过致命的极端天体来实现,而已知的极端天体有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因此科学家认为这些极端天体的碰撞可能是快速射电爆发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这样吗?从上面的介绍,我们也可以知道,快速射电暴的出现一般都很短暂,眨眼只需要几毫秒。因此,当我们检测到无线电报告时,没有第二个跟踪时间,这导致了当前的研究困境。
我们很难确定快速无线电风暴的速度。我们只能根据一次调查的有限数据,尝试挖掘更多的信息。光靠无线电波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信息?在天文观测中,我们可以利用电磁波的散射延迟来计算电磁波的发射距离。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由于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建筑物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会使其到达地球的时间不同。所以离地球越远,时间延迟就会越长。因此,通过使用这个延迟,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快速无线电风暴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通过色散值,我们发现快速射电暴并不在银河系中,它们在其他非常遥远的星系中,但很难知道它们是哪个星系。

然而,直到2017年才出现突破,但这个突破非常恐怖。2012年,在御夫座方面首次发现了可重复的快速射电暴FRB121102,这非常令人震惊,因为我们前面提到了快速射电暴的形成可能是由超新星爆发、极端天体碰撞等灾难性事件引起的。问题是,这样的灾难性事件是不可能再发生的。经过它的碰撞和爆炸,宿主天体被摧毁,所以这种重复的快速射电爆发是非常令人惊讶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重复的快速射电爆发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研究机会。2017年,经过5年的研究,快速射电暴FRB121102的极速星系获得了认证,它的宿主星系是一个距离我们约30亿光年的矮星系,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张图中圈出的小亮点,是人类首次发现并证实的重复射电暴的宿主信息。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确认了三个快速电报的主机信息,一个是FRB121021,另一个是FRB180924,还有一个是FRB190523是在19年时候发现的。当然,如果银河系中的发现是四个,那么既然无法解释以灾难性爆发重复的快速射电爆发,那么是否只有非自然的外星生命才能解释这一未知事件呢?确定宿主星系后,通过反复的无线电信号,很快就发现了快速射电暴具有线偏振和法拉第旋转效应。我们知道线偏振电磁波的振动不会旋转,但当它通过强磁场时,就会旋转,这就是法拉帝旋转。因此,从这一发现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快速射电暴发射的环境应该具有很强的磁场,而满足这种条件的自然天体被称为磁星。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天文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利用自己强大的电波书籍能力,在2019年7月至10月一个名为F2b180301的重复快速射电暴,发现了快速射电暴摆动的多样性,再次将快速射电暴的起源指向了磁层。
所以经过这么多次研究,一切的观测都指向磁星,但是我们如今缺少的是一个验证的机会,这个现象出现在2020年4月28日。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快速无线电报,标记为FRB200428。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的色散值表明它发生在银河系中,而这个色散值与这个方位上的一个已知磁位是一致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磁星SGR1935+2154。
后来美国研究人员和我国的“天眼”先后观测到了这次雌雄喷发的高能射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所以这三次独立观测基本可以证实快速无线电报和磁星的观点,这些研究发表在2020年11月4日的《自然》杂志上

想必大家都知道,神舟十三号即将回归,在太空出差6个月的航天员也迎来了返程。那么问题来了,很多小伙伴会问:航天员返回要做哪些准备?
回去前除了要保证空间站正常运转外,也会做最终的“善后”工作。首先要处理好垃圾,要知道,太空环境不同于地球环境,有时一粒沙子大的垃圾都可能对航天器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航天员在返回前把垃圾分类装入特定的袋子将其密封起来。
那么问题来了,有网友或许会问?这些太空垃圾如何处理,会带回地球吗?自然不会,神舟十三号飞船进入大气层后通常会分成三个太空舱,其中只有返回舱才能降落地球,而那些堆满垃圾的太空舱在进入大气层之后就会被焚毁。
随之,航天员返回地球最危险的阶段也随之来了,返回舱以7.9 千米速度冲进大气层,空气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使其底部温度高达2000摄氏度,整个返回舱瞬间变成一团火球。贴近返回舱表面的气体分子被分解和电离,形成一个等离子层,它能吸收和反射电磁波,因此返回舱被等离子层覆盖,实际是一个等离子电磁波屏蔽层。和地面的信号也随即中断,整个过程大约持续5-6分钟,这就是黑障区。由于地面无法与返回舱取得联系,黑障区也就成为了返回舱最危险的时候。

在这个过程中,地面无法通过任何遥控方式对飞船进行控制,完全依靠飞行器对状态进行全自动处理。能保护他们的仅仅只有10厘米厚的舱壁,可以说跟死亡触手可及,如果发生危险,根本没有办法。
另外,燃烧的高温还会有第二个危险,就使热胀冷缩,导致返回舱结构开裂,舱内空气泄漏。这是有前车之鉴的。1971年,苏联联盟十一号飞船就出现了这个事故,三位航天员返回时窒息而死。为了避免这个危险,后来所有航天员返回时都必须穿上舱内航天服,就算空气泄漏也不会窒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航天员出舱时还是穿着厚厚的航天服的原因。
穿过黑障区也并不意味着就安全了。因为此时返回舱的速度依然是非常高的,这时候返回舱大约在离地面10千米,飞船的速度已经降到每秒330米以下,这时候返回舱会自动打开降落伞,将速度逐步降到每秒7米左右。如果按这个速度降落的话,也会和地面产生很大的冲击,极有可能会对航天员的脊柱造成损伤。

为了保证航天员和返回舱内设备的安全,最后当距离地面1米高时,伽玛高度探测器发出指令,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在10毫秒内同时点火,返回舱将以3米每秒的速度软着陆,从而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从这里来看的话,我们也能轻易感受到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到底有多困难。但是在这里你需要知道的是,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所需要克服的困难还远不止前面提到的这些,如果在这中间某个环节哪怕是一丁点的问题,返回舱内的航天员需要付出的可能是生命的代价。
可以说,神舟十三号的返回之路充满惊险,航天员能平安返回,离不开幕后团队的保驾护航,最后,让我们期待航天员平安归来。#神舟十三号#
在太空引爆核武器会有蘑菇云吗?
不会。因为人类已经作死的试过了。但很多人说是球状,也不完成正确。如果是在近地轨道,会受地球磁场影响而变成椭球状。

由于太空中没有大气层,所以没有标志性的蘑菇云,也没有产生爆炸波。但爆炸不仅以热和光的形式强烈涌现,还以伽马射线和X射线的形式释放高强度辐射和电磁脉冲。从视觉上看,先是在云层中出现一道明亮的白色闪光,初始速度为2000公里/秒,然后迅速变成一个不断扩大的绿球,辐射和强光照亮了天空,火球下方的大气变成了一块发光的大煎饼。
能量爆发在最初确实是形成了一个热空气的球,球中心在几毫秒内就会产生极高温,这使得球中心的热空气比边缘的较冷的空气密度更低,在重力场中有一个更快的上升趋势,所以尽管整个球体都在上升,但中间部分更快地上升导致球体外的冷空气开始冲入正在上升的球底部。这导致上升的气球扭曲成环形或甜甜圈形状。而在没有大气的太空中,爆炸周围缺少可以补充的气体,从而无法将初始的球体推动扭曲成环形,即使在月球上引爆也不会出现所谓低气压区,就自然无法形成蘑菇云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探讨[送心]
宇宙中最强的“磁铁”是磁星,磁场高达1000万亿高斯,能在1000公里外,把你血液中的铁吸走,磁场强大到足以撕裂原子层面的你,就算是原子的内层电子,也会被剥离。磁星1秒爆发的能量,相当于太阳10万年能量的总和。如果月球位置有1颗磁星,你的身份证和银行卡瞬间会被消磁。目前仅发现了25颗磁星,比发现的黑洞数量还少,每发现1颗新磁星都是天文界的大喜事。
地球表面的磁场强度为0.5高斯,地心的磁场强度为25高斯,磁铁的磁场强度约为100高斯,中子星磁场强度为1万亿高斯,磁星的磁场比中子星还要强1000倍,达到惊人的1000万亿高斯。磁星的磁场强度是地球表面磁场的2000万亿倍。
磁星是一种非常神秘的天体,和反物质、黑洞、暗物质等一样,是非常热门的天体物理研究课题之一。磁星是具有极强磁场的中子星,能释放出宇宙中最强的伽玛射线。最近发现的一颗磁星名为Swift J1555.2-5402,是2004年NASA发射的雨燕卫星发现的,是被用来专门观测伽玛射线暴的卫星。

磁星是由超新星爆发形成的中子星,是中子星的一种,10颗中子星里面,仅能形成1颗磁星,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有极强的磁场,释出高能电磁辐射以X射线、γ射线为主,是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坍缩发生超新星爆发后的残骸,它的磁场是主序星阶段磁场的遗迹,被天文学家称为化石场。
如果一颗恒星的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生命末期会塌缩变成白矮星;比3个太阳质量大时,会塌缩成黑洞;在太阳质量的1.44-3倍之间时,就会塌缩成中子星,直径仅有20公里左右,表面温度高达120万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60亿摄氏度。
90%的中子星会成为脉冲星,就是不断地发出无线电波和微波信号,并且高速旋转,直到能量用完为止。脉冲星发射信号非常有规律,以作为精确的宇宙钟表,剩下10%的中子星会成为磁星。磁星显著的特点就是:强磁场、高密度、超强重力、高速自转,刚刚形成的时候,会像灯塔一样向外发出高频窄辐射脉冲光束,是非常强大的磁场能量,如果中途碰到一个行星,会被瞬间毁灭。

白矮星的密度已经够大了,每立方厘米10吨左右,但还是正常的物质结构,原子结构是完整的,因为电子还是电子,原子核还是原子核,而磁星的电子被压到原子核中,同质子中和成为中子,这样就会使原子仅由中子组成,密度大的惊人,密度为1亿吨/立方厘米。
磁星的密度如此之大,就如同把2500万头大象,每头重4吨,同时塞进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盒子里。组成万物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体积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集中了99.96%原子的质量。
这就如同原子是一个足球场,原子核在正中间,体积仅和1粒花生米差不多,而电子飞快地奔跑在足球场的边缘,肉眼是看不到的。可见一个原子是多么的空旷,如果力量足够大就可以压缩这个原子,把电子塞进原子核里面去,和质子中和,这样原子就仅剩下中子了,体积缩减了1000多亿倍,这样密度会瞬间增大,中子星的诞生了。

1个1.44-3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爆炸时,在炸掉外部物质的同时,它的核心也会坍缩成一个直径仅20公里的球体,也就是中子星,一个足球场里面全部都是花生米了,可见密度有多大,这样的物质一小勺就有1亿吨以上。几乎在坍缩的瞬间,10%会形成磁星,超级强大的磁场是中子星的1000倍。
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磁星是名为SGR 0418+5729,就在我们银河系内,年龄很小只有55万岁。2004年12月27日,探测到了一颗名为 SGR 1806-20的磁星,它位于遥远的人马座,5万年前它发生了一次爆炸,5万年后爆炸产生的强辐射才抵达地球。就算如此遥远的辐射也让多颗卫星失灵,也是所有太阳系外爆炸事件中,源头最亮的一次。
磁星强大的能量也是产生快速射电暴的原因之一,快速射电暴是来自银河系外的射电天文现象,仅持续几毫秒,弹能量极大,相当于太阳在1天内释放的能量。2020年4月28日,人类发现了编号为FRB 200428的射电暴,后来发现是磁星SGR J1935+2154打了个嗝,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穿越星系后被地球接收到了。
磁星也会发生地震,被称为“星震”,SGR 1806-20离我们有5万光年,这颗磁星就发生过一次星震,就是它的表面产生了一个裂纹,就这个小裂纹,在十分之一秒内,释放出的能量比太阳在10万年释放的能量总和还要多。这就是恐怖的磁星,幸亏离地球够远。#谣零零计划##知识辞海计划##媒体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