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航天器材上用的中央处理器。
航天器在太空中,没有地球的磁场保护,工作条件比地球要恶劣的多。太空中即使低地球轨道,面向太阳一面也会达100°C,而黑暗一面可能低至-150°C。
选用的器材也尽量是稳定可靠的,大家尽量清楚芯片的已知BUG。
猎户座采用了IBM PowerPC 750FX 单核处理器,
猎鹰9号使用三重冗余双核心的x86,在Linux上运行C/C++程序。它的微控制器使用了PowerPC的核心。
第一架航天飞机使用8086,后来切换到80386;哈勃则用上了80486。
机遇号使用了IBM Rad6000CPU,主板的成本在20万-30万美元。 新的航天器有在使用MIPS R3000,价格在2万至4万美元。更新的则慢慢切换到32位CPU,带OS。
西方国家一直限制高性能的宇航级和军用级CPU向中国出口,但中国这一块并没有放弃努力。
2015年发射的北斗双星实现了部分CPU国产化,搭载了龙芯1E和龙芯1F;其微架构为GS232,性能指标200MIPS。 龙芯CPU主要负责星际链路计算机的芯片,而到2016年北斗40多种各类芯片,包括主纲CPU由772所实现全国产化。#cpu##龙芯##航天#

当年没人相信倪光南的这一主张,如今的事实证明,原来倪老的话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对于中国的科技路线,曾经有过许多论调。十几年的大浪淘沙之后,真理浮出了水面。倪光南曾对芯片架构做过预测,他指出RISC-V将与X86、ARM三分天下,号召国家大力做开源。X86、ARM终究是英美的东西,芯片是国之重器,我们必须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中才安心。更何况,未来的世界是万物互联的,RISC-V正是为此而生。别看X86、ARM统治PC和移动端,但它们的封闭策略迟早会被时代边缘化。
今天,倪老可以欣慰了,他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最近,国内的RISC-V领域相当热闹。中科院的RISC-V处理器香山已经流片,据称其性能足以对标世界领先的ARM的A72或A73。而阿里则在MCU、Aiot等领域捷报频传,阿里与爱普特联手生产的RISC架构32位MCU出货量已超1亿颗,已经蚕食了部分ARM市场。阿里与全志科技推出了全球首颗RISC架构Aiot智能芯片,向万物互联时代迈出更深的探索。除了技术四处开花,阿里又彻底开源了RISC芯片玄铁的IP核,拿出看家的技术无偿给中小厂商和开发者们用,带领大家一起做生态。

而国外的RISC-V要冷清许多,英特尔收购sifive失败碰了一鼻子灰,苹果的IP授权商直到今年才发布第一个RISC-V CPU内核。谁都知道,在科技赛道上落后几年,美国想追是相当费劲的。很明显,美国刚在一楼搞研发,而中国已经站在十楼鸟瞰生态大局了。为中国的科研人点赞,为中国的未雨绸缪自豪!
这是颗国产龙芯处理器:龙芯3A5000
龙芯今年开始商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搭载龙芯的消费级个人PC(如清华同方L860,售价7500 如图),从发布的消息来看,3A5000系列通用处理器芯片采用自主架构LoogArch(一种全新的国产指令集)。
兼容度方面,对Linux较为友好,x86、MIPS等指令集架构的软件系统需要通过“龙芯二进制翻译模块”,翻译成LoogArch指令,详细请看下图。除了能够适配自家的Loongnix 操作系统,网上有大佬通过二进制翻译的形式成功运行Windows软件,如愤怒小鸟、CS等游戏,理论上可以兼容任意32位Win程序。

面向服务器领域的龙芯3C5000L,拥有16个核心,峰值算力有560GFlops,三级缓存64MB,功耗仅有130W(2.2GHz),支持内存类型DDR4-3200Mhz。这样的参数配置,能够完全胜任服务器及办公等专业需求。性能和兼容度上,龙芯的确迈出了商用化的一大步! 但成为真正的民用消费级产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龙芯3A5000芯片代号为“KMYC70”,以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服务器专用芯片龙芯3C5000于2021年上半年成功流片,芯片代号为“CPC100”,以庆祝建党100周年。
#谷歌强制要求APP转向AAB格式# 有网友说谷歌此举是针对华为鸿蒙,其实并不是这样。谷歌app bundle在2018年就始推荐给开发者使用了,那个时候华为鸿蒙还没有说要搞呢。其次将现有的应用打包成abb也非常简单,几乎不用改动项目的源代码。所以同一个应用,在国内使用APK分发,在海外市场使用abb分发也很简单。

abb格式的优势是开发者将应用打包之后,可以交给谷歌来分发,不需要再针对32位、64位和X86的平台打包不同的APK了,从而减少了应用安装包的体积。而国内应用市场中率先支持abb格式的反而是华为。目前鸿蒙Harmony OS2是兼容ASOP的,所以理论上也可以兼容abb安装包。
很多人说abb格式的应用无法在鸿蒙Harmony OS运行,是因为一些海外应用集成了谷歌的GMS服务框架,手机上如果缺少了GMS就无法正常使用这些应用。比如谷歌地图、Gmail等。但是谷歌GMS服务本身就无法在国内的网络环境中使用,国产手机通常也不会预装谷歌的软件。所以谷歌强制要求APP转向abb格式和华为鸿蒙没有半点关系,对国内应用开发者也没有太大影响。
相反,如果一款abb格式的应用中不包含谷歌GMS服务,那么它也可以在华为鸿蒙以及各种国产手机中正常运行。也就是说abb格式和过去的APK格式相比除了体积变小了之外,没有太大区别。

头条热榜
#谷歌强制要求APP转向AAB格式# 有网友说谷歌此举是针对华为鸿蒙,其实并不是这样。谷歌app bundle在2018年就始推荐给开发者使用了,那个时候华为鸿蒙还没有说要搞呢。其次将现有的应用打包成abb也非常简单,几乎不用改动项目的源代码。所以同一个应用,在国内使用APK分发,在海外市场使用abb分发也很简单。
abb格式的优势是开发者将应用打包之后,可以交给谷歌来分发,不需要再针对32位、64位和X86的平台打包不同的APK了,从而减少了应用安装包的体积。而国内应用市场中率先支持abb格式的反而是华为。目前鸿蒙Harmony OS2是兼容ASOP的,所以理论上也可以兼容abb安装包。
很多人说abb格式的应用无法在鸿蒙Harmony OS运行,是因为一些海外应用集成了谷歌的GMS服务框架,手机上如果缺少了GMS就无法正常使用这些应用。比如谷歌地图、Gmail等。但是谷歌GMS服务本身就无法在国内的网络环境中使用,国产手机通常也不会预装谷歌的软件。所以谷歌强制要求APP转向abb格式和华为鸿蒙没有半点关系,对国内应用开发者也没有太大影响。

相反,如果一款abb格式的应用中不包含谷歌GMS服务,那么它也可以在华为鸿蒙以及各种国产手机中正常运行。也就是说abb格式和过去的APK格式相比除了体积变小了之外,没有太大区别。
头条热榜
苹果砍OpenGL的时候,Autodesk和一些其他大厂可是明确表态以后有些产品不再开发Mac版了的。目前也有很多大型软件还没做针对Apple Silicon的兼容,谁知道苹果完全放弃x86线的话,又会有多少大厂离去。
ARMv8多么简洁优美,没必要再去弄恶心的32位ARMv7。我都怀疑这是苹果设计好卖给ARM的,安腾的问题就是另外一回事。
未来高性能和支持不支持32位arm指令集无关,以后必将取消32兼容。你如何看待从2023年起,所有新智能手机CPU内核将没有32位兼容模式?
东软载波:跑在世界第三大芯片架构RISC-V上的鸿蒙系统(转发)

早在6月24号,多家科技媒体曝光华为提供给了鸿蒙开发者一款开发板Hi3861。
Hi3861是一片大约2cm*5cm大小的开发板,是一款高度集成的2.4GHz WLANSoC芯片,支持鸿蒙OS,并配套提供开放、易用的开发和调试运行环境,且Hi3861开发板主要针对物联网市场。
又因为其开发环境介绍中,有提到使用gccriscv32,业内人士猜测该款开发板采用的正是RISC-V芯片架构 。
过去采用Arm架构的海思芯片也需要未雨绸缪,因为无论是X86还是Arm架构都是非开源非中立的,这就决定了未来在芯片开发设计上依然存在这被卡脖子的可能。
于是,开源的RISC-V芯片架构成为了一个极佳的选择。
RISC-V受益于其精简的指令集、精悍的架构、独一无二的模块化,以及最最重要的全面开源特性,开发者生态成长非常迅速。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芯片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RISC-V在IoT领域的应用。2015年,RISC-V基金会正式成立,吸引了包括英伟达、NXP、三星、Microsemi在内等企业的加入。迄今为止,该基金会已吸引了全球28个国家327多家会员加入。目前,阿里、亚马逊等都有相关芯片研制出,甚至就连苹果A4/A5、AMD速龙/Zen架构之父JimKeller也创业投身RISC-V了。

而至于华为,其本身就是RISC-V基金会的最高级别会员,所以重视并推出RISC-V架构的开发板就一点儿也不稀奇了。
而最近的关于RISC-V的重磅消息莫过于:英特尔拟20亿美元收购RISC-V阵营重要厂商SiFive。
由此可见该架构的重要性。
而作为后来者和新兴架构的RISC-V,因为其精简、开源中立、模块化等特性,天然成为了物联网领域中最佳选择。
IoT物联网设备的“碎片化”需求,IoT芯片设计速度要快、成本要低、能量身定制。同时嵌入式市场具备少量多样的特点,在各细分应用场景并未形成真正壁垒,架构的选择五花八门。以上原因成就了RISC-V绝佳的突破口。RISC-V的开源能降低成本,也能让用户自由修改,可定制化,RISC-V生态与敏捷设计同源。
简而言之,鸿蒙操作系统是为万物互联而生,而RISC-V同样是物联网时代最佳的芯片架构选择,两者可谓珠联璧合。

可查数据显示,物联网作为一个万亿级市场,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251亿个,届时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美元。
分析机构Semico Research曾在报告中指出,预计到2025年,市场将总共消费624亿个RISC-V CPU内核,其中预计工业领域将是最大的细分市场,拥有167亿个内核。RISC-V CPU内核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18年至2025年之间的平均复合年增长率将高达146.2%。
此外,除了近期华为发布的Hi开发板的动向,RISC-V也将于6月21日-27日迎来首届中国峰会。
RISC-V 中国峰会是 RISC-V 第一次在北美以外地区举办这样规模的峰会,本次峰会预计线下超过1000人,线上超过1万人,超过100家厂商进行演讲或者参展,将成为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以 RISC-V 为主题的峰会。
东软载波必须看好的理由:
1,东软是华为的MCU芯片供应商,华为概念纯正,且MCU芯片本身也是这一轮缺芯潮中涨价最猛的芯片种类之一;

东软旗下的8位MCU是中国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目前公司拥有8位和32位MCU,公司MCU主要用于消费电子、家电、工业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打破了国外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垄断地位。截止目前,芯片累计出货量达12.5亿颗。
2,东软的集成电路板块预研物联网关键芯片包括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的物联网微处理器MPU芯片。
3,东软也是纯正的物联网概念股,未来将充分受益于鸿蒙生态下的物联网加速发展进程。
东软不仅仅是电力载波行业龙头,为国家电网、南纺电网提供通信芯片、通信模块到终端产品的整体物联网智能化解决方案。
同时东软还向外部客户销售面向物联网的MCU控制芯片、安全芯片、载波 芯片、射频芯片、触控芯片等,构建了全面满足物联网需求的芯片产品组合,实现了对控制、连接、安全、感知等核心技术全覆盖。

产品应用领域包括白色家电、工业控制、仪器仪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电机控制、电源管理、医疗电子等。
而东软在物联网领域的产品和技术输出能力,未来将使东软成为物联网时代的受益者之一。茶师曾提到过,物联网领域多多关注模组和设备这个两个分支,而东软就是上游模组领域的至强供应商之一。
最后,对RISC-V以及芯片架构原理或概念不了解的,建议在B站或者抖音搜索一些视频观看一下,很多都是深入浅出的,很好懂。
还有几分钟就到2021了,不能免俗,对2020年的技术学习做一个总结。
ffmpeg的API开发(qt下测试运行,如rtsp转rtmp、推流、转封装、播放rtsp);
Nexus私服搭建及使用;
学习容器技术原理(一些命名空间,如网络、用户、磁盘系统、进程);
Docker的基本使用(命令、搭建私有仓库);

深入学习SSL/TLS协议和Https协议,熟悉keytool和openssl命令;
深入整理和学习了一些linux知识(TCP_Wrappers、DenyHosts、日志系统);
系统化学习C++的UI库 QT(Qss,表格,字符串,串口通讯,文件读写,Excel操作、Sqlite读写);
系统化学习GB28181信令集;
系统化学习码云Gvp项目ZLMediaKit库使用:
系统化学习了X86架构启动知识(汇编引导系统、调用c程序、Fat12文件格式、软盘读写、32位保护模式);
巩固了一下Spring boot开发技术(学习文档组件、Springboot admin)、Java远程调试技术;
C++基础薄弱,所以系统化学习了一下cmake;
学习uni-app跨平台开发(包括插件开发技术)、Vue单元测试技术、前端虚拟接口Mock,element-ui基本使用;
巩固了一下Jenkins的使用;
学习自动化部署工具ansible;
了解了一下Pytorch,还需要大量时间加强学习

简单学习了码云gvp项目libhv C++网络库的使用;
了解了一下鸿蒙手机端开发环境和应用开发程序框架。
学习有些杂乱,希望2021年能更系统化掌握更多技能。
再见,2020。#新年# #IT#
Go语言发布1.16稳定版,支持基于苹果Mac M1芯片开发:
Golang是谷歌所支持的Go开源项目,现在它发布了1.16版本,支持苹果Mac M1芯片。
在RedMonk公布最受欢迎开发语言排行名中,Go(或Golang)语言排名位于前20名内,这门开发语言自2007年诞生以来,在Netflix,American Express,,Salesforce,IBM,Target,Twitch,Twitter,Uber,Dropbox等公司得到广泛应用。
Go项目星期二宣布,在最近经过几个月的beta测试后,Go 1.16稳定版本现在可以下载,该版本一项重大的改进就是支持在MacBook Air、Mac mini和13英寸MacBook Pro等设备上,进行基于arm的M1芯片开发。

苹果和谷歌一直在合作,以确保Go和Go模块能够在Rosetta 2下运行Go x86二进制文件,并运行原生的Go ARM64二进制文件。Go已经支持64位ARM上的Linux和树莓派32位ARM上的Linux, 32位ARM上的Windows 10 IoT Core,以及许多其他架构和操作系统组合。
Go本身目前不支持ARM64 Windows 10系统,然而,Golang项目表示,这是他们想要支持的下一个目标,允许它在Surface Pro x上本地运行。这可能会发生在Go 1.7中,它将在9月左右发布,基于之前的稳定发布模式。
对于macOS, Go 1.16是最后一个支持在macOS 10.12 Sierra上运行的版本,它的下一个版本即Go 1.17版,将需要macOS 10.13 High Sierra或更高版本。
华为转投RISC-V CPU架构?首款鸿蒙开发板曝光;面对打压,总要找到新的出路。
华为正倾力打造鸿蒙OS操作系统,预计6月2日v2.0版本转正,面向普通消费者开放升级体验。与此同时,华为芯片业务的进展也备受关注。经查,华为提供给鸿蒙开发者的一款开发板Hi3861引起了关注。虽然并没有看到官方信息披露,但老外称这是华为首款基于RISC-V架构的芯片。

页面显示,Hi3861 WLAN模组是一片大约2cm*5cm大小的开发板,为2.4GHz WLAN SoC芯片,集成802.11b/g/n基带和RF电路,支持鸿蒙系统。
官方给出的规格显示,Hi3861是32位芯片,最大频率160MHz,内嵌352KB SRAM、288KB ROM、2MB Flash等。
在海思官网,同样可以找到与Hi3861相关联的Hi3861LV100和Hi3861V100两颗芯片,主要用在物联网领域,也没有发现RISC-V的介绍,不知道是老外的误读还是拿到了其它内部信息。
事实上,在MIPS陨落后,RISC-V被认为是继x86、ARM之后的第三大CPU架构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它同样是精简指令集,但胜在完全开源。目前,阿里、亚马逊等都有相关芯片研制出,甚至就连苹果A4/A5、AMD速龙/Zen架构之父Jim Keller也创业投身RISC-V了。
华为打算构建第三大CPU架构,基于RISC-V架构,蕞重要的是适配鸿蒙OS!或成破局之举?
据科技媒体报道,华为正倾力打造鸿蒙OS操作系统,预计6月2日v2.0版本转正,面向普通消费者开放升级体验。此前为了帮助推广鸿蒙系统,华为海思推出了一款名为Hi3861开发板。其中,华为提供给鸿蒙开发者的一款开发板Hi3861引起了关注。虽然华为海思并没有具体透露这个开发板使用的主芯片是什么架构的。但从其开发环境介绍中,有提到使用gccriscv32,因此,业内人士猜测华为这个Hi3861应该是RISC-V开发板。RISC-V被认为是继x86、ARM之后的第三大CPU架构。

RISC-V具有完全开源、架构简单、易于移植、模块化设计、完整工具链支持等特点,适用于现代云计算、智能手机和小型嵌入式系统。RISC-V有大量的开源实现和流片案例,得到很多芯片公司的认可,RISC-V在可穿戴产品上应用广泛,同时也适合服务器CPU,家用电器CPU,工控CPU的应用。
继中兴事件后,中国RISC-V产业联盟和中国开放指令生态系统(RISC-V)联盟相继成立,中科院计算所、华为等众多家科技公司加入RISC-V阵营。业内表示,RISC-V将成为未来智能物联网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处理器指令集架构,也为国内处理器IP自主可控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
据媒体报道,为了克服美国对其Arm设计的限制,华为的HiSilicon已转向开源RISC-V架构,甚至为Harmony OS开发人员发布了其首个RISC-V板。由于被美国政府列入黑名单,华为及其芯片部门海思无法获得在美国设计的开发和生产技术。限制包括许多Arm处理器架构,包括华为广泛使用的各种微控制器中使用的架构。

Hi3861开发板基于该公司自己的Hi3861控制器。华为的文档没有确切披露该芯片的功能,但将其描述为主控制器芯片。Hi3861芯片随附一个串行端口控制器以及一个 USB-C端口。在更重要的方面中,Hi3861似乎具有支持USB-C功能(例如,同步和端口对齐)和GPIO(通用)引脚的所有逻辑。
海思官网显示,Hi3861WLAN模组是一片大约2厘米×5厘米大小的开发板,为2.4GHz WLANSoC芯片,集成802.11b/g/n基带和RF电路,支持鸿蒙系统。
官方给出的规格显示,Hi3861是32位芯片,最大频率160MHz,内嵌352KB SRAM、288KB ROM、2MB Flash等。总体而言,HiSil-icon Hi3861开发板具有相当大的功能,至少具有Raspberry Pi类的功能。
在海思官网,同样可以找到与Hi3861相关联的Hi3861LV100和Hi3861V100两颗芯片,主要用在物联网领域,也没有发现RISC-V的介绍。不过据媒体解释从其开发环境介绍中,有提到使用gcc riscv32。由此可以看到,华为这个Hi3861应该是RISC-V开发板。#数码新鲜事# #数码圈八卦#

不管怎样,这都是为配合鸿蒙OS推出而做的硬件级的创新,大家期待吗?
PS:图源水印,另外,本文大部分内容引用微博财经博主人才76116,侵删。
两年多了,全球“芯”荒仍没有好转的迹象。最近,大家却看到了转机!
唯一能破解全球“芯”慌的可能就在Risc-v架构身上,不只是中国这么认为,现在,连美国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了。
看看这一连串的消息吧,英特尔不惜放弃祖传的x86也要收购sifive布局Risc-v、苹果在官网公开招募risc-v工程师、苹果GPU IP核授权的合作商Imagination发布了第一个Risc-v CPU内核……美国厂商频繁押注risc-v赛道的信号已经非常强烈了:不管是大厂还是二线厂商,谁都不想错过RISC-V的研究!
比起美国厂商才开始布局Risc-v,中国谋篇布局要早太多了。就像百米赛跑,你美国才起步,我们已经跑一半了。3年多前,阿里平头哥已发布世界最强性能Risc-v芯片玄铁910。经过各种场景的打磨,玄铁910芯片更是成功运行了安卓系统,有望打破边界挑战移动端霸主ARM。

今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直接开源了玄铁Risc-v全系列处理器,把技术拿出来分享给中小厂商、开发者用。现在,开源的好处越来越多,阿里与伙伴开发Risc-v芯片已经大规模落地MCU、Aiot领域,为国内的芯片需求解渴。拿最全球紧缺的MCU芯片来说,阿里与爱普特联手研发的32位MCU,出货量已超过1亿颗!
而在国际上,Risc-v理事会最高级别会员80%是中国企业,阿里平头哥、华为、中兴等在列,中国掌握着话语权。对内开源生态,对外抱成团,中国的Risc-v布局很清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当初,中国没有一味依赖美国的ARM和X86,选择相信Risc-v!
如今,我们终于等到了:Risc-v成为主流,在这个赛道上,我们既然比美国先入局,就一定要抓住这个转机,早日实现芯片自主!
当年中国选择重点攻坚这项芯片技术时,美国轻率地以为这就是个不入流的技术,没当一回事。可它没想到,今天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主流了!

前两天,一条消息让整个芯片圈都傻眼了。才听说,苹果GPU IP核授权的合作商,一家叫Imagination的公司公开了自己旗下第一个RISC-V CPU内核信息。原来押注RISC-V赛道的都是阿里、华为、IBM、三星这样的一线明星厂商,现在就连像Imagination这样的二线厂商也开始加入了。
这背后传递出来的信号非常明显:在芯片架构领域,RISC-V真的成为主流了。现在可以看到美国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研究RISC-V的消息,可是,等一项技术成为主流了才来研究,真的晚了。
不同于美国,中国很早就意识到RISC-V的重要性,早在2018年11月,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就成立了。那时,美国认为RISC-V跟ARM、x86没有可比性,所以没把这项技术当一回事。
到今天,早早布局RISC-V赛道的中国成为了RISC-V的领头羊,在RISC-V基金会白金会员里,80%都是中国企业。中国不但研究规模大,而且落地成果也很让人惊喜。在MCU和AIOT领域,中国技术早已实现落地,像今年爱普特RISC架构32位MCU出货量早已突破一亿颗,蚕食了众多ARM的市场。
不久前,阿里还对外公布要把自己的玄铁IP核开源,如此一来,更多中国的开发者和中小厂商们就会快速加入生态。
现在,RISC-V被称为准中国芯架构。这时候美国企业才“半路出家”,已经不太可能追得上中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