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儿童
4岁,在花园里玩耍。回想起来,我已经表现出许多指向自闭症的迹象。听觉和触觉过敏,味蕾和嗅觉不敏感,我不喜欢土豆,因为它的质地、回声、刺激、无法进行眼神交流。我有自己的私人仪式——我妈妈是一名老师,所以我会查看她学生的名单,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写下名字。一旦有了特别的兴趣,我就会被它长期吞噬,就像被卷入了一个漩涡。
自闭症意识在 90 年代的亚洲并不存在。那时,只有严重自闭症的孩子被诊断出来,还有很多其他的孩子——尤其是女孩们被忽视了。虽然我妈妈当然认为我和我哥哥“不正常”,但她认为我们的(自闭症)特征只是怪癖,并尽力让我们“正常”。我不怪她,当时关于自闭症的信息很少(错误),怎么会有人知道?
事后看来,好事和坏事都由此而来。
首先,坏的。
像许多其他自闭症孩子一样,我不知道如何自我调节我的感官问题。去商场是可怕的——明亮的霓虹灯和响亮的音乐旨在吸引注意力。更不用说商场里的人群了。崩溃时我没有尖叫,而是尽力忍住。我可能看起来很痛苦,所以我的妈妈——或者其他成年人,比如她最好的朋友或我的阿姨,会问我是饿了还是冷了。没有任何警告,我就会开始哭泣。
我姑姑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孩子看到鬼魂的案例——这样的故事在东南亚很常见。她实际上试图让我妈妈带我去寺庙进行分类。我妈妈不这么认为,而是错误地认为她正在与一个寻求关注的孩子打交道。所以有一天,就像一位典型的亚洲父母一样,她用拐杖“管教”了我。
“如果你想哭,你现在就哭,不要再哭了。” 我妈妈已经受够了,到那时已经没有耐心了。现在,在你们都评判她之前,试着设身处地为她着想。她是一个疲倦、工作、神经典型的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孩子。1998 年的马来西亚没有谷歌可问。亚洲的自闭症意识是不存在的。如果她知道,也许她会对我有更多的耐心和同情。
在那次鞭打之后,当我的感官不堪重负时,我没有再哭泣。所以我妈妈认为不管以前是什么,现在都修好了。然而,我长大后对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到非常不舒服。当钢琴曲或舞蹈编排要求我将我的情感充分展示给所有人看时,我会感到畏缩。可能是因为表现出脆弱性的问题,我也很难在需要时寻求帮助。
这不像我的崩溃没有再次发生。他们仍然这样做了——只是它现在表现得像发脾气。所以长大了,我妈妈认为我是一个坏的、行为不端的、无礼的孩子。想想那对我的自尊有什么影响。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不得不接受治疗。
现在,好的。
我见过一些有自闭症孩子的父母对他们过于宽容(“哦,我的孩子是自闭症,他/她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我会为我的孩子做的。”)我理解对自闭症孩子更有耐心——很多人会要求你有少林和尚的禅宗。然而,为自闭症儿童做所有事情,而不是教他们如何独立并没有帮助他们。你不能永远在他们身边,要求他们的兄弟姐妹为他们牺牲同样的东西是不公平的。
我有一个朋友也很有可能是一个未确诊的自闭症女孩。她的妈妈为她做了一切,而不是轻推、指导或鼓励她学习。现在她已经 20 多岁了,她仍然不能自己开车在城里转转。她的时间管理很糟糕,可怜的女孩还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不结巴。她的化妆技巧很棒,如果不是因为她缺乏独立性,她本可以以此为生。
就我而言,因为我妈妈不知道她有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女儿,所以她不断地督促我学会发挥作用。如果她知道,她可能只是为我做了一切。我有幻想症,结果,我不记得街道方向来挽救我的生命。教我开车既令人沮丧又伤脑筋,我不知道妈妈哪里来的勇气坐在我旁边,而我却在发牢骚开车,而其他司机则愤怒地按喇叭并一直超过我们。我仍然不喜欢平行停车,因为我无法估计空间,但我至少可以用 GPS 以低于 120 公里/小时的速度开车。
当她意识到我说话时结结巴巴时——可能是因为社交焦虑(自闭症患者很常见),她让我大声朗读报纸上的文章。这是一种巨大的痛苦,我肯定对大声朗读感到不自在。但它完成了工作。
当她终于意识到我的许多“脾气暴躁”是由我周围响亮的高音噪音引起的时,她建议我想一个解决办法。“你不能指望整个村庄都屈服于你的需要,”她说。这一点她没有错。从那以后,我得到了我的降噪耳机和耳机。而我看到很多有自闭症孩子的父母希望整个世界为他们的孩子做出不合理的让步——你的世界可能围绕着你的孩子,但世界肯定不会。
#儿童##弱势群体##孩子情商#
看着这个视频觉得很正常啊,看到评论区里,就想不明白了。同样是在今日头条app(或者是抖音),国外的话题评论区里怎么都是大明白呢?960万平方公里,你们的见识也太小了吧?
记住了,南方和北方,就好比你家屋里和门外的楼道,知道为什么楼道里的灯是声控的你家为什么就不是?按照评论区里的一刀切习俗,你家里的灯也要一起亮啊。
我一个东北人,在长沙十多年了,就问一下,去年年初新冠开始的时候东北为什么给湖北捐的都是大米呢(这是曾经的热度啊)
你们常常诵读的话术:多读书、多出去走走(中国没走明白呢吧)
李云迪今天让你们又拿着外国的法律说这说那了。有意思吗?
你们趁着年轻去卖切糕去吧,下面多垫点东西,否则你们一刀切到地面了。
下面这段话,值得认认真真看一遍,并努力做到(节选自《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读书也好,做事也罢,都不应该有畏难情绪,而是应该迎难而上。越是读不懂,越是有读懂的必要;越是有必要读懂的书籍,读过以后的收获就越大。知识的价值与其掌握者的人数是成反比的。含金量越高的知识,掌握者必然越少。掌握者越多的知识,其价值也就越低。
看过《易中天品三国》的人,不下百万!可是看过《三国志》的人,能有几个?易中天老师讲了五十多集,一集不到40分钟,共计2000分钟。这2000分钟把《三国志》说通讲透了吗?未必。可是易中天讲的那些内容,《三国志》里基本都有。
物以稀为贵,读书亦是如此。为什么我经常说“网上没有知识,只有信息和常识”。因为互联网上的东西,谷歌百度一下就都出来了,信手拈来,唾手可得,人所共有。这不是知识,是常识和信息,其价值含量很低,只要会用网络,人人都能掌握,人人都能使用。真正的知识,是那些网络上搜肠刮肚也搜不出来的,是那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干货,是那些说出来砸在地上都杠杠响的。为什么知乎能够在众多SNS社区中独领风骚?就是因为它的机制能吸引来一大批手里捏着干货的大牛,而这些大牛的无私奉献又吸引来一大批像我一样对知识充满渴望的文盲。所以,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循序渐进,慢慢掌握那些多数人都无法窥探的知识。
读书一定不要畏难。
难,是一件幸事。
难,如同一道门槛;跨过门槛,你就和身后的普通人拉开了距离。
有人说,读书也要讲资格、讲缘分。读不懂《偶像的黄昏》,说明你没有资格读尼采,说明你和尼采没有缘分,所以你就不应该读尼采。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
读书的过程就像爬楼梯,总有一些书籍在楼上俯瞰我们,也有一些书籍在楼下仰视我们,还有一些书籍跟我们保持在同一层台阶。每当我们拿起一部深奥的作品,便如同抬步上楼一般——怎一个“累”字了得!
但是如果因为怕苦怕累,我们就止步不前,不仅不“更上一层楼”,反倒为了图轻松而走下坡路,这不正应了那句老话——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了嘛!
读不懂尼采,可以读哲学史。像一个侦探般,去书里寻找对尼采影响最大的人。追根溯源,找出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以及他们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意义深远的影响。这时,你再读尼采,总要好过当初吧?即便仍然读不懂,那也无妨,说不定你此时已经恋上康德了!
读书,翻开诵读就好。读不懂,想办法读懂。无关的,不必多说,更不必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