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农村中职校如何破解德育难题】“心病还需心药医”“自信为旗,信任为金”……这些是记者日前在湖南省桃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听到的一个个德育小妙招。依靠这些小妙招,教师们讲了20余名学生转化的故事。
农村中职德育,一直是一个难题。近年来,桃源职专积极突破德育难点,探索新形势下农村中职德育模式与路径,学生违纪率连年低于1%,人才培养成效突出,被评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以心理健康为本,让行动从“心动”开始
桃源职专学生构成较为复杂,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困生占比较高,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较多,这成为学校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2021年,该校对3个年级5213名学生摸底,其中心理问题预警人数达到260余人,占5%。
“教人先教心。对于学校来说,打开学生的‘心门’,既是学校德育的难点,又是真正实施有效教育的关键。”校长杨亚说,这些年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逐年增多,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
为此,桃源职专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先后引进了9名专职心理教师,确保每周开好两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投入上百万元建设了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等功能室,常规性地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普查、心理讲座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020年秋季学期,该校进一步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启动“护苗行动”,实施全员育人,全校4761名护苗对象,均一一分配到每位教师,负责包教保学、呵护成长。
该校电子维修专业137班有37名学生,其中7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12名来自单亲家庭,还有1名孤儿。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班级,两年来,班主任袁涌峻和护苗教师们用心用情,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辅导,学生心态悄然发生变化。“了解、理解、接纳、自信、改变,这是‘护苗行动’成功的秘诀。”袁涌峻说。
今年,该校摸底显示,心理问题预警人数在3.6%左右,相比去年有明显减少,心理健康情况整体良好。
以行为规范为基,养成教育可操作化
走进桃源职专的“德育银行”,仿佛走入了一家真正的银行:有“银行标识”,有工作人员,有柜台,有“ATM机”。
桃源职专于2014年创建“德育银行”,专注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价管理系统,对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考勤、纪律、两操等情况进行赋分管理,并作为激励和纠错的重要依据。学校分年级、分专业把得分最高的学生评为“德育之星”,每学期评选一次,全校表彰。
在“德育银行”的赋分上,一开始教师的扣分大于加分,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分远多于扣分。
近年来,该校又充分利用“德育银行”平台大数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让德育更加精准化。2021年3月,该校学生违规使用手机人数有所增长。于是,暑假以后,学校加强了学生手机管理和教育,2021年9月学生违规使用手机人数下降。
数据显示,学校违纪人数逐年下降,2017年违纪人数176人,占当时在校生人数的4.18%,而2020年这一比例已低于1%,2022年上半年违纪率只有0.65%。
以职业素养为要,人才培养“双轮驱动”
洗茶、冲泡、封壶、分杯、分壶、奉茶……今年4月,在桃源县举办的“首届世界茶节暨4·20全民品茶周”上,“桃源红茶妹妹”迅速走红。她不仅茶道手法非常专业,而且笑容十分甜美,职业素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正是桃源职专的毕业生刘莹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习惯也是看家本领,对他们未来打开人生成长空间同样重要。”桃源职专副校长钟敏为说,职业技能后天还可学习,习惯养成则难改变。
早在10年前,桃源职专就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企业负责人纷纷告诉他们,企业更需要职业习惯好、职业素养高的员工。也由此,他们把职业素养培养纳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
钟敏为介绍,学校把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培养高度融合,引进了企业的“8S”管理模式,融入企业标准、文化、流程,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
最近,桃源职专智能制造专业群主任文铁兵前往浙江宁波一家公司进行回访,该公司人事部负责人对23名学生的岗位实习表现均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 #职业教育# #中职#
[鼾睡]在疯狂内卷的时代,如何清醒而独立地活着?[笑哭]
说来有趣,技术的进步本应该帮我们节省出更多富余时间,让我们能够拿来好好生活,但事实上,我们似乎变得比以前更忙了一我们将省下的时间用到了做更多工作上。
朋友曾发出感慨:“现在的日子就像一个齿轮,不断地加速,不断地内卷,生怕被别人落下。”
社会内卷就像乘坐一趟高速列车,挣脱它的唯一办法,就是跳下来。
在加速文化的碾压下,现代人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处。
我们就像转轮里面的仓鼠,拼命努力挣脱现实的牢笼,却永远只能在原地打转;我们总是告诉自己,当我实现目标之后,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是只要我们还身处加速文化这个“转轮”当中,就永远不可能摆脱越努力越焦虑的人生怪圈,清醒地活。
若想摆脱社会惯性,必须摆脱工具主义,让意义驱动人生的齿轮。
书中选择性地借用了“斯多葛学派”的观点,用一种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如何应对现代生活中存在的挑战。
主要分为7个步骤,分别是一一停止省视内心、注重生命中消极的方面、学会说不、抑制自己的情感、解雇你的培训师、读一本小说、回顾过去。
在读这本书之前,光看这些方法,你或许会觉得在胡说八道。但慢慢读下去你会发现,我们或许早已被加速文化所裹挟,一切都在加速,我们似乎只有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积极面对生活,才是“正确”的?
如果只容许一种声音出现,那必定存在着某些问题。这本书的出现,正是帮助我们形成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观,并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之道。
摘抄一些书中有意思的句子:
1、生命的意义在于从内心寻求答案,那么一旦发现那里并无答案,反而会让生命失去意义。
2、一个人身患重疾或发现自己陷入某种其他形式的生存危机之时,如果还要被要求往光明的一面去思考,这会让他不堪重负。
3、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被迫假装活得很好。
这本书不厚,希望读完这本书的你,能够像书名一般,活得更加“清醒”。
我是新妹儿,爱读书爱学习,偏爱一切解决人生烦恼的书籍,若笔记对你有帮助的话,希望都得到你的关注呀![害羞] #下方链接可获取正版同款书籍#
获取文章同款书籍
丰县“八孩妈妈”阅读量高达十多亿,每个网友都关注着这个事件的动态,今天这篇文章也许要冒点风险。
但作为两个女儿的父亲,该说的还是要说,人如果总是昧着良心,不说话就是恶的帮凶。
这个世界是很荒谬的,有些人应该被痛骂,但也要感谢他们的无意曝光。
把八孩爸爸捧成正能量的那些网红博主,眼里只有流量,只有淳朴的人设,却对可怜的妈妈视而不见,但如果不是这样的曝光,我们也很难揭开这跨度几十年的贩卖人口的黑幕。
希望以后所有的平台,一旦发现这样无底线制造流量的账户,永久封杀。
地方的应对失措,不过是再次暴露了我们社会机制的短板。
直到今天,很多地方的主政官还没有明白——一个城市的未来,取决于有没有人愿意去你这里生活。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如果这个品牌蒙尘,只会让更多人用脚投票,选择逃离。
就算靠权力赢了当下,却输了一个城市的未来。
相信不仅仅是徐州八孩妈妈事件,疫情也让很多人感受到这一点。
坦诚面对公众,去解决问题,至少拿出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这是恢复信任的关键。公信力是ZF的品牌,要让它越来越亮,照耀一方百姓。
要感谢今天科技的进步,移动网络的发达,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一个成年人突然消失在穷乡僻壤,技术上的难度越来越大。
我相信我的孩子今天是生活在一个更安全的社会。
自媒体不应该过度渲染悲情,好像每一个女生一出门就面临巨大的风险。这些悲剧,随着科技的进步,我相信会越来越少。
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丰县八孩妈妈,本应该有美好的人生,造成悲剧的人,就应该接受惩罚。
法律如果滞后,就应该及时修订法律,拐卖人口的,买卖都应该重罪,马上就两会了,希望看到代表们的行动。
徐州事件两个本质原因,一是贫困,穷生恶,恶变常;二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这都不是能一下子根治的问题。
在走向共同富裕的时代,绝对的贫困越来越少,我也看到新闻报道,那些被拐卖的乡村,今天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但过去三十年累积的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我们的社会是否真的解决了重男轻女的问题?是否真的做到了男女平等?是否真的做好了多出来的3500万中青年男性的应对?
过去的问题要挖,要解决,但不要忘记了,造成问题的根源,不会因为一批人的解救就消失,我们要怎么办?
教育的发达,社会的包容,会让女性意识到,她们一点也不比男性差。她们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解决问题的难度其实挺大的。
最后说说我们每个人,要给为这件事情坚持发声的人点赞。
他们也许观点不全面,也许立场和你有差异,但是允许每一个人去发声,去监督,恰恰是驱动这个社会越来越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