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武汉出现第一例新冠阳性病例,到现在疫情已经整三年了,这三年,改变了太多的东西,影响了太多人的生活,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中的心酸艰辛各有体会。
大疫不过三,连日来,多地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进行调整,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并竞相“层层减码”,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举措。
不管核酸检测政策,健康码政策,看病就医政策,公交地铁交通出行政策,进入公共场所小区商场政策,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对于非高风险地区或人群,不再强制要求72小时或48小时核酸,大多只查验健康码,北京,广州,天津,重庆,成都,深圳,上海均有不同的政策出台,共同的一个现象,都在精准防疫,缩小范围,减少影响,尽大可能的恢复正常出行。
12月1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团队发文指出,走出疫情的前景越来越清晰,“但是,目前我们并未完全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我们始终有放心不下的地方。那就是即便病毒毒力再弱,在短期内还会对脆弱人群造成损害”。
人民日报连发几篇文章,全国各地调整防控政策,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加强80岁以上老人新冠疫苗接种。。。
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作为三年防疫的模范生,杭州做事的人性化,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还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快速研判,快速封闭,快速转运,快速隔离,快速解封,快速恢复,还是让人欣慰的。
这几天,杭城的病例有所增加,管控感觉比以往更紧了,尤其在各地有序推进放开的背景下,这样的防控显得谨慎了。
一线城市调整的防控政策,杭城会跟进吗?
#杭州# #杭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