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五笔输入法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输入法,时至今日,五笔输入法却很少有人使用,是什么原因导致五笔输入法的落寞被用户所抛弃?
五笔输入法是工程师王永民在1983年研发的输入法,因他的姓氏是王,所以也称之为王码五笔。工程师王永民一共研发出三套五笔输入法,但这三套五笔输入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当时最流行的便是86版的五笔输入法。
五笔输入法是依据中国汉字的笔画、字形结构对其进行编码,拆解笔画,组合字根,在键盘上进行布局安排。使用五笔输入法的前提便是牢记字根以及字根在键盘上的分布规律,有效配合。
五笔输入法在八十、九十年代盛行是有其原因的,其一,相比于拼音类的输入法,五笔输入法只需要打出单字即可,在企业办公时会有很高的效率,而拼音输入法则是需要使用者时刻关注自己所打出的拼音是否正确,是否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从而降低了时间效率,无法让使用者彻底解放大脑。
其二,相比于语音类的输入法,五笔输入法的使用范围会更广阔,而语音类的输入法会受到到使用者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噪音的扰乱、方言等。
其三,相比于录音输入法,五笔输入法会让使用者节省时间,录音输入法则使用时间过长,使用起来麻烦。其四,相比于手写输入法,五笔输入法的使用准确率更高,并且符合时代的潮流,效率也会更高。
熟练的使用五笔输入法的前提是能牢记这些字根,需要对其进行背诵并且是可以一字不漏地写出来,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其一,运用口诀加强记忆,可以系统的将字根快速熟记,其二,通过观察字根表排列的顺序,运用其中的特点加强记忆,多次练习就能记住了。
在学习很长时间的五笔后,便可以不用看显示的字词就可以输入了,在使用的同时养成打字的好习惯,及时纠正坏习惯,对五笔输入法的掌握程度变“更上一层楼”。
现如今的互联网市场上流行的输入法,大全部是拼音输入法。拼音所处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而五笔盛行的时代还不算智能时代,因此在当时有着很大的优势。
可对于身处信息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时间是很重要的。即使拼音输入法使用起来比五笔输入法消耗的时间要多,但学起来是比较简单的,前期不用投入过多的时间,门槛很低。
这是因为拼音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学习,人们对它的记忆已经很深刻了。反观五笔输入法,前期投入的时间太多,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在进行背诵找规律,也不可能报名相关的培训班进行学习,他们需要的是更方便、更节省时间的输入法。
其次,在使用五笔输入法后,其中的错字是很难被发现的,使用拼音输入法后,错字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当使用者在使用输入法写重要文件的时候,错字是坚决不允许存在的,一旦出现错误会耽误使用者的时间,以防万一使用者选择了可以轻松检查出错误的拼音输入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更多的人们选择拼音输入法的原因。
即使五笔输入法被年轻人所抛弃,败给了拼音输入法,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毕竟五笔输入法时至今日已经不是必备技能了,可仍然有一部分人在使用五笔输入法,即便是在拼音输入法盛行的今天,他们仍然会选择五笔输入法。
五笔输入法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代人的记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对时代的进步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拼音输入法要想长存便要紧跟时代的潮流趋势,就要推出符合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功能,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人们大众带来全新的体验,才能在他们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太长知识了:教父原来还是知识产权侵权界的“教父”,张捷联想视频之十二】
这集视频很有趣。
祥林嫂倪光南变成了为虎作伥的人,自己被老虎吃了还告诉老虎如何去吃别人,恶人的帮凶。
当年的五笔字型王码输入法,王永民发明的,告一个企业侵权,一审胜诉,还没执行,等着生效。脑袋一抽风,又去高了联想,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二审这个案子里,倪光南出来作证使得王码输入法输了案子,后果是王码输入法告联想的就自动不了了之了,好一招化骨绵掌啊!
倪光南其实只是故事的一环。这个故事里还出来了一个新人物:柳谷书。老老柳先生可是真大拿,中国知识产权专利界第一人创始人,中国律师证第二号的所有人。不出意外,老老柳先生还有一个身份:柳传志先生的亲爸爸。(满门或三代忠烈是这么来的吗?)
自此以后,中国知识产权界没人敢搞创新了,被侵权也是白侵权。
联想不但自己不搞操作系统不搞发明,还阻止别人去搞操作系统去搞发明。
两句老话总结:一句是,某些人之恶罄竹难书。再一句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虽然我一直用王码输入法,但五笔输入法的出现拯救了汉语的地位太夸张和搞笑了。楼主估计是把王选院士和王永民搞混了。
#五笔输入法落伍了吗# 当初刚接触电脑的时候是在99年,使用win98系统,从那时候开始就使用王码五笔输入法。五笔输入法对我来说是唯一选择。
柳传志与倪光南意气风发合影背后的故事,这是两人在公开场合最佳也是最后的合影,会议议题却是两人对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的五笔知识产权进行“反攻倒算”,照片作者是齐忠。
在90年代初,大多数厂商生产的计算机和汉卡都预装了五笔字型,但是绝大部分都没有向五笔字形的发明人王永民和他的王码公司支付专利费,这些厂商就包括联想集团和倪光南发明的联想汉卡,王码公司向这些非法预装五笔字型软件的近百家厂商发送律师函和通知书,要求这些厂商向王码公司支付五笔字型知识产权使用费,然而这些厂商们发起成立了一个“倒王永民俱乐部”,研究如何向王码公司开战,达到不支付知识产权费的目的,王永民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状告联想,要求索赔840万元。
1994年9月6日下午,联想公司在中关村奥林匹克饭店召开联想集团关于“五笔字型”专利纠纷案情况通报会,联想公司总裁柳传志、原总工程师倪光南出席该会议,倪光南向记者介绍联想公司与王码公司“五笔字型”专利纠纷情况,并宣布正式加盟“五笔字型”纠纷与王码公司对簿公堂。1997年7月2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做出最终判决,判决“五笔字型”3版专利权不保护“五笔字型”第4版,王永民败诉。五笔字型成为这些厂商们白吃的午餐,成为“公知技术”。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王永民被授予改革先锋奖章,“推动汉字信息化的‘王码五笔字型’发明者”,这是国家对他最大的认可。
向王永民先生致敬!
为什么五笔输入效率那么高,却败给了拼音输入?
个人觉得拼音更直观,电脑键盘上是拼音字母,不是五笔,五笔不熟的的话要想一会儿才能按出来,拼音照着拼音字母就能打出来。五笔输入法有学习成本,而且入门较为痛苦,最终结果只能说是下限低,上限高;拼音输入法没有学习成本,小学学完拼音就能用,入门毫无难度。最终结果只能说是下限高,上限低。
效率方面,电脑普及前期,五笔确实输入效率高。记得在高中时打字比赛,最快140多个字(生稿),王码五笔。但后来随着AI/词语联想技术等技术成熟,拼音的录入速度也快了起来,初始都简单的全拼/双拼输入法,估计现在五笔/拼音的输入效率是差不多的。
五笔的优势就是对稿输入,看着稿件进行输入,大脑想的思路是:看字 -> 拆字(拆字根) -> 字根对应的按键 -> 敲键盘;如果普通聊天,用五笔输入的思路是:想要说的话 -> 想字结构 -> 拆字(拆字根) -> 字根对应的按键 -> 敲键盘,这就比对稿输入多一个想字结构的步骤,不像对稿输入那样直接看到了字结构。而拼音输入法普通聊天思路是:想要说的话 -> 想拼音 -> 字母对应的按键 -> 敲键盘,比五笔至少是少了一步:想字结构。当然五笔用久基本也不用想字结构了,哪个字按哪个键都条件反射了,不用想了。五笔用户越来越少,现在基本没人学五笔输入法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探讨[送心]
可惜海峰五笔不更新,win10用不了,它比王码自己的大一统版本还要好用。
鬼谷子思维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1983年,王永民发明的王码五笔输入法正式问世,轰动全世界,化解了汉字危机,然而却被中国盗版厂商坑害,变成了免费的午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智能手机、电脑也越来越普及。可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汉语怎么在计算机中输入。很快,关于“汉语拉丁化”的改革被提上了议程,也就是想用拼音来代替汉语。如果真的这么做,那汉语还有什么地位可言?
#普法行动#柳谷书作恶多端,罄竹难书,应该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由于柳谷书帮洋人对付中国企业,致使许多企业倒闭。
本来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专利,柳谷书阻止使其专利申请失败,中国企业不但丢失了专利以及因此带来的巨额专利费收入,反而要倒赔外国人专利使用费;王码五笔字型就是典型一例。
看看这些,那是人干的事吗?所以我坚决支持张捷老师揭露柳谷书的罪行,这和挖祖坟无关。有这样的祖坟就怪不得别人深挖。
倪光南开发的联想汉卡厉害,还是史玉柱开发的巨人汉卡厉害?30年过去了,这些汉卡都成为了藏品,功能比较也无意义,但是这些产品体现了八九十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科技创新大好局面,有些汉卡具体的研发人员现在也不好确定了,但是他们为科技发展所做的历史功绩永远不可磨灭。
联想汉卡,是以倪光南为首的中科院计算所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为联想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方正汉卡,是北京大学新技术发展公司(北大方正前身)与香港金山公司共同研制的一套中文处理系统,也叫金山汉卡,发明人是以求伯君为首的研发团队。
王码汉卡,是五笔字型输入法发明者王永民先生设计生产的汉卡,王先生时年48岁,所以被正式命名为“王码480”汉卡。
四通汉卡,是四通公司总工程师,四通中文打字机发明人王缉志先生发明的,是为从日本进口销售的打印机,解决打印汉字乱码而研发配套使用的。
巨人汉卡,M-6401是史玉柱单枪匹马自己在家里开发的一套文字处理软件,但是推向市场被破解后,才开始使用加密卡,从M-6402开始使用巨人汉卡这个名字。
佳佳汉卡,“汉卡鼻祖”,是由仓颉输入法发明者,“中文电脑之父”朱邦复先生研发,全名是C-PLUS II A 汉卡,发布时间为1980年,因为当年朱先生授权台湾佳佳科技公司生产销售这款产品,所以又被称为“佳佳汉卡”。
长城汉卡,0520CH汉卡是长城电脑公司的严援朝先生,在写出CCDOS以后又主持开发的汉卡。
此外还有国家教委中小学计算机教研中心监制的巨龙汉卡,具体研发人员不详,西安交通大学凯特新技术公司推出的凯特汉卡等等,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可以说在90年代初期,进入了汉卡的战国争雄时代,但是随着微软公司中文版Windows的推出,汉卡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通过方正Super系列汉卡综述的内容,可以大致了解一下汉卡能够实现的具体功能。
(本文所有汉卡图片来自于非藏网)
#无锡头条#无锡籍的院士王选,为什么被称为现代的毕昇?#大叔带你游无锡##大叔讲历史#
在解放东路的东林书院边上,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建筑群落:“王选事迹陈列馆”,在一个雨天的上午,我来到了这里。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里,有一个是宋代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中国的书籍从此开始可以批量地、流水线式地规模化印刷,这让读书从少数人专利,变成了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事。
横空出世的活字印刷极大程度地推进了中国文化文明的快速发展,无论如何评价毕昇,都不为过。
不过历史从来都不是直线发展的,从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之后到现代的这7、800年的时间里,印刷技术好像又停滞不前了。
然后,就要说到现代的王选院士了,因为中国印刷事业的又一次质变,正是王选院士带来的,他发明了激光照排印刷技术!
“激光照排印刷技术”使中国的印刷技术从此摆脱了铅字、蜡纸和油墨,使得中国的文化出版事业又有了一个大飞跃!它的重要意义,远远地超越了宋代毕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从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出来之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中国各地的报刊出版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快速地发展,推动了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的到来。
王选是无锡人,为了发明激光照排技术,他10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
当然王选发明的汉字五笔输入技术,也同样是划时代的一种发明,现在的各种五笔输入技术,都是在王码五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我们为无锡有这样优秀的院士而骄傲,他代表的是我们中国的真正的价值。
《大伯在哪里学会的》
#欢迎光临我的生活。#
孙子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我带他回我老家,某次,因消化问题,我带着他去镇上医院开药,挂号室女士问他名字,女士居然迟迟打不出一个黎字,怀疑没收录,我对她说,这是常用字,不可能没收录,你电脑装有五笔么?如果有,你马上切换到五笔,输入TQT三个字母试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无需二试。
女士吃惊地看看我,不就特象一个乡下老头儿嘛,感到不解,不过还是忍不住问,“大伯,你在哪里学的?”
镇医院生意不错,我身边都是人,于是我毫不谦虚地高声回答,“自己翻书学会的!”
顿时,挂号室窗里窗外多双眼睛抖齐刷刷
转向我,让我这糟老头儿感受到聚光灯下的高光!
真的,我的五笔字型输入法是自己学会的,至今没人敢出面自称是我老师……
三天前发布过一条《字钉子在哪》的短文,提到过用拼音打字。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多接触一些时候,发觉拼音不好用,主要毛病在于重码字太多,选择比较麻烦,稍不留神就出错。这要感谢当年王码五笔的广告到位,让我知道了五笔的长处就是少有重码,不用选择。我是那种好奇心特别强的人,决心自学五笔试试,借用别人的教材,自购一册语录本大小的《五笔字型速查手册》,开始了自学之旅。
那时,我五十岁不到,读书不是问题,理解能力也未衰退,集中一个星期,读懂了拆字原理,发现所有字根都和偏旁部首有联系,这就必须主动把他们紧密联系起来分析记忆,不必死记硬背那个字根表,试着在电脑上敲击几下,果然灵验,但我深知,早实际运用还有不短距离。
经过思索,我在办公室抽空对报纸大标题进行编码,然后外对照速查手册,给自己评分,开初四五十分,渐渐升高至购七八十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反正办公室里报纸多的是,不用白不用,接下来,我把报纸捎带回家,利用所有空闲,编码编码编码……几乎如醉如痴,我见到的每一个汉字,似乎都成了七零八落的符号,一时不能自拔,也无需自拔。
与此同时,还对字根在键盘上分区有了清晰感悟,好在我对键盘已经进入盲打级别,整个键盘早就烂熟于胸,越编越容易,很快能得九十分的时候居多……
这时,我知道可以实践运用了,于是在键盘上十指分工,各自承包几个按键,胜利的喜悦激动我心,很多时候,公司里有事,办公室找不到我,别人都能立即到电脑室把我逮住。
学会五笔输入之后,我毕竟还有其它公务不能丢弃,自然必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后来,有个徒弟参加雅安地区公务员考试,被某个局给挖走了,没关系,愿意学的人有的是,我一共为我们公司培养出三个熟练打字员,在我严格要求之下,通通都是盲打。政府部门瞧得起,你们就拿去用吧,我要的不是金钱,不是奖状,分我高光即可。
时至今日,我手机键盘也常在拼音和五笔之间切换,两种手段齐备,各有各的用处。
#我的高光时刻# #五笔字型输入法有多难#
美国是怎么打汉字的?
很少有人知道美国人是怎么输入汉字,其实早有人解决了这个最难的问题。
汉字的博大精深令美国人叹为观止,但当要输入电脑时,就没办法了,上万个汉字怎么记得出怎么打?
有人就把每个汉字都做到键盘上,需要什么汉字就点哪里。
为什么我们国家发明不出来呢?当年我在杭州自己的别墅里整整背了一个礼拜的王码五笔。
真的需要更多人能创新,让汉字发扬光大。#杭州头条# #科技#
当电脑写作可以语音输入的时候,我们便舍弃了手写的麻烦。当手动输入还是必须的时候,我们要考虑输入法的便捷。若论简洁高效,五笔输入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出生在80后、 90后的小伙伴,还记得当年你缠着爸妈要那台小霸王电脑学习机找的借口吗,“我要学五笔。”“王旁青头兼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大犬三羊古石厂,木丁西,工戈草头右框七。”这可是当年校园里流传最广的诗,不论你学文学理。或许你只记得它当时的火,但是你更该知道它火背后的意义——那就是他的发明人王永民先生凭一己之力阻止了现汉字拉丁化的进程。要知道电子计算机这个玩意儿是外国人发明的,键盘作为电子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上面只可能有ABCDEFG,不可能把偏旁部首印在上面。当这个高级玩意儿传到中国时,就对汉字的存在发出了一个挑战。怎么把这成千上万个汉字输入到电脑里呢?在王码输入没有推广之前,中国从上到下的专家教授大都是同意汉字走拉丁化道路的。“以后我们都不看中国书不用中国字了吗?如果有一天汉字都没了,那我这个大学念的还有啥必要呢?我还想去研究一下甲骨文呢……”那时候我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新生,每次上现代汉语课都会遭受老师带给我的一次次灵魂上的暴击。我想不通作为一名教汉语的老师,为什么竟然对汉字怀着这么大的敌意。甚至我们的传统文化,她也是不屑的,据说此人生活上也比较西化,比如说对于自己的母亲也不喊妈,而是直呼其名——人家外国人就是这样的。
我当然无力改变我的汉现代汉语老师,再后来我和那所大学永远的拜拜了。但是汉语也没有因此被废除。我们现在依然说中国话用中国字儿,还要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之路呢。年轻人穿汉服听相声练书法,活的挺不亦乐乎,汉语在全世界开始热,中小学到底要不要学英语倒成了一个全民争论的话题。某些人,你们失望了吗?这背后的功臣,是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王永民先生。2003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了纪念邮票“当代毕升—王永民”,2018年国务院授予其“改革先锋”称号,但是在我看来,用毕生来形容他还不够,他甚至可以被称为当代仓颉,因为他的存在与贡献,我们到现在还能说中国话,用中国字儿,他保住了我们所有汉语言文字工作者的饭碗,所有的中国人——不论活着的还是死了的,都应该感激他。他当年拿着政府3000元的经费,每天只能啃烧饼度日,一干就是4年;为了推广王码,他在北京府右街135号中央统战部的地下室,一住就是两年。天天吃馒头夹咸菜,夏天就一套衣服,白天穿晚上洗,第二天早上干了之后继续穿,怀揣早就写好的6000字遗嘱跑遍了中央部委等100多个大小单位。“谁请我都去,有饭吃我去,没饭吃我也去,三天五天都行,费用全部自理!”
也就是从这件事开始,我对所谓专家教授的言论多多少少会持一些保留态度。也不过是一撇一捺嘛,况且还有无脑的、坏心的、精神缺钙的……如今我那位现代汉语老师应该早就退休了吧。说不定早就评上了正教授的职称,在家里颐养天年呢。
1935年,鲁迅在文章《关于新文字》中大声“疾呼”:“方块字是愚民的利器,如果不去除方块字,中国只能等死。”
早在1930年,瞿秋白等人就提出”汉字拉丁化“,按这个方案:中国传承了6000年的汉字将被废弃,老百姓只需要学会几十个拉丁字母,就可读书写字。
同时,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北大教授钱玄同,也积极倡导废除汉字。
他在给胡适的信中曾这样写:“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为什么当时这些中国的精英们,强烈的想要废除汉字呢?
清末的中国积贫积弱,曾经自认为的天朝上国,在蛮夷面前竟然不堪一击。西方的坚船利炮把中国的精英层打蒙了,也打破了他们固有的文化自豪感。
面对落后的局面,中国精英们开始积极寻求救国之策。中国的落后是由于科技的落后,而科技落后被归结为教育的落后,教育的落后又推演为文化的落后。
那时西方拼音文字只要会说就会写,故国民识字率很高,而汉字独立于语言之外,笔画繁难,就连一些饱学之士都曾发出汉字至难的感慨。
当时中国的文盲率高达80%,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汉字本身的复杂难学,不利于推广普及,成为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极大障碍。
再不跟上世界文明步伐,尽快清除汉字学习的障碍,让广大人民脱盲,民族灭亡或许真的已不可避免,于是精英们发出了“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呼声。
不仅中国,当时的日本、韩国、越南地区纷纷兴起了废除汉字潮流。
既然要“废灭汉字”,就要找一种文字来替代汉字,1920年代赵元任提出国语罗马字,1930年代瞿秋白提出拉丁化新文字,还有钱玄同主张的直接借用世界语,其本质都是想用“字母文字”来取代“象形会意”的方块汉字。
尽管拉丁化运动掀起了狂潮,但随着日本侵华,政局动荡,汉字的拉丁化进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华北大学的校长吴玉章,再次提出了 ‘’文字改革‘’ 的建议。
但在接下来的探索中,人们发现中国不适合用拼音文字,因为在汉语中有太多的同音字和同音词。
例如:‘’攻击‘’ 和 ‘’公鸡‘’ 这两个同音词只能用汉字来区分,如果用拼音组合,就会让人看不懂这到底是在表达 ‘’攻击‘’ 还是 ‘’公鸡‘’ 。
1958年,周总理对汉字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说:“首先,应该说清楚,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这一说法后来成为了拉丁字母和汉字之间界限的官方标准。从此,改变了汉语“拉丁化方向”的政策方向,拼音开始作为拼写注音工具,从属于汉字,“汉字拉丁化”以失败告终。
1958年国家颁布《汉语拼音方案》,完美地将汉字、拼音字母和普通话结合,为我国最初的扫盲运动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后电子计算机开始普及,汉字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
这时发明家王永民,创造了“王码五笔”,缔造了汉字与26个西文按键的“无缝连接”,才化解了此次危机。
如今,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开设了中文课程,美国有20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