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在完成日本统一的伟业之后,终于将日本从相互割据、战乱频发的战国时代解放了出来,相比从前织田信长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统一”,丰臣秀吉显然更胜一筹。
他让日本形成了初步的整体局势,但是在丰臣秀吉统治时期的天下格局,也有着其局限性,军阀们虽然同意向丰臣秀吉效忠,但是更多是表现在形式上,而非真心实意地想要效命于他。
根据法律,全国各地大名只要向丰臣秀吉俯首称臣,就可以保留自己全部的土地和特权,因此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大名们表面上对丰臣秀吉卑躬屈膝,但背地里是什么想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而丰臣秀吉也逐渐感觉到了自己的统治并不牢固,准备着手“处理”掉一些大名,但是对于自己统治最有威胁的德川家康,丰臣秀吉不仅没有下手,反而托孤于他,这是为什么呢?
两大势力恩怨频繁
德川家族是当时日本的老牌名门望族,早在战国初期就通过不断地征战,打下了中都三河的绝大部分,而当德川家康成为了德川家新的领袖之后,德川势力的领土就进一步扩大了。
此时恰逢织田信长大败今川义元,德川家康见到信长如此神勇,便决定与织田信长结盟,两大家族联合组成清州同盟之后,很快便扫平了周边地区,势力范围不断地扩大。
德川家康与丰臣秀吉两人的第一次交集,是在织田信长去世之后。德川家康在本能寺之变之后,对外宣称要手刃所有害死织田信长的叛徒,实际上自己则是在下一盘大棋。
打着为信长复仇的旗号,不仅能够在日本立威,还能顺便合法地继承织田信长的庞大领土,但是有着这种想法的聪明人并不少,丰臣秀吉就是其中一个,思维敏捷的他抢先德川家康一步,继承了织田信长的家业。
本来只是一名家臣的丰臣秀吉,凭着继承来的地盘快速成长成了一方霸主,德川家康被丰臣秀吉抢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本就十分不悦,看到丰臣家日渐强盛之后就更加有危机感了,于是德川家康称要保护织田信长次子织田信雄,宣布与丰臣秀吉和其势力公开决裂。
从敌对到联合
在几次试探性的交战之后,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摸清了彼此的实力,二人都觉得对方是难以短时间征服的强敌,所以他们保持着非敌对非同盟的奇妙关系。
眼见无法用武力征服,丰臣秀吉便想出了一个新主意——实施领土上的战略包围,让自己的势力逐渐将德川家的地盘封闭起来,这样的话,失去了没有发展空间的德川家康必然要慢慢地走下坡路。
待到德川家的实力被削弱之后,丰臣秀吉打算放弃武力,用招安的方法来收服德川家康,这样既能减少战争带来的损耗,又能增加自己的声望。
为了让德川家康甘心投诚,丰臣秀吉一改自己之前的计划,准备与德川家进行联姻活动,然后又许诺只要德川家康肯来自己阵营效忠,必会保留德川家族的旧领地,除此之外还有额外的封赏。
只可惜这个时候的德川家康还心怀怨恨,面对这些利诱根本不准备买账。
不能尽快收服德川家康,对于丰臣秀吉的统一大业来说,是一块难以剔除的心病。
为了让德川家康放下成见,与自己携手合作,他不惜将自己年事已高的母亲送到德川家康的手上作为人质,以表明自己是诚心合作,这才打动了固执的德川家康。
心怀不甘临终托孤
德川家康加入了丰臣秀吉阵营之后,在讨伐北条氏大战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丰臣秀吉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封赏给德川一族一大片领地,德川家自此从三河地区迁往丰饶的关东平原,还获得了大批的人力和田产,家族实力瞬间翻了两倍不止。
此时的丰臣秀吉错误地发动了针对朝鲜的战争,最后不仅军队大败而归,自己也在征途中病死,只留下年幼的儿子,可这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又怎么能担当得起掌管天下的大业呢?
因此临终之时,丰臣秀吉命令五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辅佐幼主,而这五大老的首席便是自己一生当中又爱又恨的德川家康。
很多人不理解秀吉为何要让这样一个可怕的对手辅佐自己的孩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硬实力问题,丰臣秀吉始终想要通过把德川家往关东地区安排,以此让他们脱离原有领地,逐渐架空他们。
但神通广大的德川去往关东之后,一举夺得伊达家旧领地,还收服了本州附近的部族,实力不弱反强,在总体军事水平上,实际上能够做到和丰臣秀吉持平。
其次,日本战国时天下的布局,与我国的春秋时期有几分相似。大名们都想把天皇作为棋子,然后自己称霸天下,这样看来,就算丰臣秀吉再强大,他也只能和德川平起平坐而已,并没有命令德川家康的权利。
即便德川家康对自己的幼子始终是一个隐形的威胁,但是如果贸然发兵对德川家康动武的话,会造成十分坏的影响,只恐怕到时强大的毛利、上杉等家族,都会对自己心怀怨恨,这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最终丰臣秀吉选择让德高望重的德川家康来辅佐自己的儿子,一半是出于信任,一半也是出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