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全国孩子奔北京,北京孩子往哪奔?
11月1号,北京市2023高考报名启动,北京约6万考生父母的精神随之紧绷,正式进入陪跑冲刺状态。
据预测,2023年北京考生人数仍呈增长态势,这对一分一操场的高考录取来说意味着什么,每个高考家庭的心里都在打鼓。连续三年世界范围的疫情,改变了很多家庭的择校路径。原本计划出国深造的,很多选择留在国内或推迟出国计划,这让本就激烈的高考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挤过独木桥,是面对居高不下的应考大军和失业率,普通家庭眼下能走的唯一通道。
坐拥90多所高等院校,拥有国内顶尖学府的北京,自然是全国学子翘首的地方,只要分数还能冲一冲,各地考生报考志愿单上排名前院校十中,有北京院校的占了很大比例。尤其是北方,很多家庭从上学起,就给孩子树立了到北京上大学的目标。
在目标的驱动下,优秀的孩子们往往能得偿所愿。我两个外甥女都在北方四线小城市,前后分别考入北京211大学。一个姑娘是从小背负了家庭期望,希望孩子像舅舅一样有出息,考到北京的大学,落户北京,有份好工作。另一个姑娘生活条件本不错,但因每次到我这里来带她逛街,总能看到比老家漂亮的衣裳,新奇的玩具,于是对比差距,把能到北京来逛街穿漂亮衣裳做为自己的动力,也于今年成功上岸。这两个孩子,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基本都是选择了城市优先原则,把北京的院校写在了前面。
本以为,在院校选择上,我们也会有一样的想法,意外的,轮到自己孩子面临高考,我和孩子爸爸,孩子自己,我们的意见竟然一时无法统一。
无法统一的问题,在于对大学目标选择的设定和优先排序上。我们讨论的问题很具体:假设分数够上北航、复旦,选北航还是选复旦?
爸爸的选择是一定选复旦,排名高,还能有机会到北京外的城市看看,开阔眼界;
我的选择是一定选北航,虽然复旦排名更好,但考虑到孩子以后生活在北京的概率更大,学校的老师、同学对今后人脉积累,以及城市文化的影响,还有疫情管控近几年内不打算让他出国,即使分数够京外更好的院校,我也希望孩子留在北京读大学。
孩子的选择是无所谓,学校考到那个算哪个,专业喜欢就行,反正就是出国,他还是能回到北京定居工作生活。
北京做为帝都,带给了北京人骄傲和优越感,同时,也宠溺了很多出生在北京,学习生活在北京,最差不过还混在北京的孩子的自驱力,每当跟朋友聊起孩子的散漫,听到的安慰往往是:北京孩子不都这样么?没有动力。最差也就还呆在北京呗。唉。真是成也在北京,败也在北京。
我家这一辈儿只有我通过努力安家在北京,我那些还在三四线小城的同辈们把努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们把奔北京做目标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来北京读书。而我们身在北京,面对孩子对大学目标的无所谓,在茫然和纠结中,不知道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