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用5G吗#电信# #通讯# #储能#
储能无界中国用微信,欧洲人用什么? 欧洲其实4G网络覆盖并不好。5G更是太先进了,欧洲根本就没有开建。欧洲人他们聊天一般用WHATSAPP比较多,但这个功能远没有微信那样能聊天也能支付。除过WHATSAPP,用SKYPE的人也比较多。再者就是年轻人,用FACEBOOK或FACEBOOK里的MESSENGER也是非常多。加上一些很有创意的年轻人,也非常喜欢用INSTAGRAM,可以把自己所见所闻用图片展示出来。国内用抖音,国外也有,只是名称叫法不一样,叫TIKTOK. 那么我们的微信在欧洲有人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普及率不高。只有那些经常去中国人交往的欧洲人才会常用微信。欧洲手机支付只是刚启用,用的人也不多,APPLE PAY在一些时尚的年轻人或是手机控的,还是值得称赞的,并且已经使用。
我眼中的科技之前世今生:网络即时通讯
1996年,我在深圳一家网络公司做销售,整天跑客户,有一天到深圳火车站后面的富临大厦,有一家香港公司驻深办事处,只有一个女孩在那里留守,她在电脑前打字,笑个不停,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那是互联网聊天室,在聊天。那个时候互联网刚刚出来,人们都在聊天室聊天。
98年,我去了另一家比较有名的网络公司,基本上是在我去的时候,那家公司分出去了一个团队,在皇岗一带租了几间公寓搞研发,搞一个类似网络寻呼的软件,99年他们开发布会,我们还去看,那个软件的吉祥物是企鹅,名字叫QQ。然后呢,人们就用QQ聊天了,聊天室也就消亡了。
2006年,我在北京一家香港公司做销售总监,他们做VOIP设备,就是网络电话会议。老板是香港人,一半时间在美国,公司那时用的通讯软件叫Skype,后来一个移民到加拿大的朋友也用Skype跟我聊天,我这才知道我们用QQ,国外很多人用Skype。Skype现在好像也消亡了,因为2004年出现了脸书,据我了解,脸书的功能大概是我们的微信加微博的组合体。推特可能也差不多。
微信是2011年出现的,但是用的人少,2013年智能手机普及,人们在电脑上做的事情很多都转到了手机上,微信也就取代了QQ,成了我们最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到了现在,智能手机十年了,我们还是用微信,国外还是用脸书和推特。
1999年QQ出现应该是一个革命性的事件,它标志着我们的网络即时通讯开始了,我们可以随时在网络上找到要找的人,并跟他们聊天。而从99年到现在的24年时间,QQ,微信,脸书,推特,还有其他很多即时通讯软件出现,但是我们在这24年的时间里,网络即时通讯的方式变化并不大。它不像我们以前说的智能化、眼球经济之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QQ、微信等即时通讯好像一直都这样,变化不大。为什么?这是个问题,答案我不知道。
让我们展望一下下一步的网络通讯,元宇宙的概念已经提出来了,虚拟网络世界建立以后,我们跟别人不仅可以视频聊天,还能感受到对方的触摸,可能还能嗅到对方的味道,好像对方就在你眼前。你可以把它叫做虚拟现实或者立体通讯,就这个意思。
那再下一步呢?脑机接口技术,我们可能不需要手机,而是在大脑里植入个芯片,你想连谁就能连上谁,可能连话都不用说,直接就在大脑里聊了。说白了,你的大脑就是一部手机。
那再下一步呢?还有下一步?有啊,脑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你可以把你的大脑下载下来存在网络上或者电脑里,或者手机里,那就有两个你了,现实中一个,网络上一个,甚至当某人过世以后,我们还可以在网络上跟他(她)的大脑聊天。到那个时候,不仅伦理,还有人们的行为模式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研究机构里可能存着很多过世的精英人物的电子版大脑,权力机构也是,等等。扯远了,我们今天聊的是网络即时通讯问题。
我刚才说的那些展望,不是幻想,而是正在研发、实现的技术。用毛泽东主席的话说,那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那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的实现,可能远比我们认为的时间要短。我们现在想起来可能很难接受,但是想想有了智能手机,你是不是还想用以前的老人机,就知道未来你的感受了吧。
#挑战3天在头条写日记#今天学习了TED演讲,题目是,“学习一门外语的秘密”。演讲者Lýdia Machová是一个能讲8门语言的女孩,事实上,对于学语言的痴迷,让她每2年就学一门新的外语。
每次别人问她:“你是怎么做到的啊?有什么诀窍啊?”她淡淡地回答说,“没什么啊,我就只是喜欢而已。”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傲娇的回复,但是Lýdia Machová后来去世界各地寻访,研究了各个国家能够讲多门语言的人,她发现,确实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学外语的有 效方式,就是让自己喜欢,让它成为一种乐趣,找到让自己很享受其中的具体方式。
比如,来自爱尔兰的Benny,他的做法是,从学这门语言开始,就尝试去说出口。他喜欢旅游,所以就去找了这门语言的旅游指南,在上面看到一些反复出现的单词,然后就开始和母语者进行对话。他有个特点,就是胆儿特别大,也可以说是“脸皮比较厚”,就是不怕出错。
他说:“刚开始可能一天要犯200个错误,但是不要紧啊,讲多了就不会错了。而且,这样我不用自己出门去这个国家,就能了解到很多本土好玩的事情,这不是很棒吗?”
还有来自巴西的卢卡斯,他去学俄语的时候,用了一种很奇葩又有趣的方式,他打开skype,在上面随机加了上百个俄 罗斯人,然后在和其中一个人的聊天窗口,用俄语写下了“嗨”。对方就会用俄语回复他,“嗨,你好吗?”
接着,他立刻就把这句话复 制到和另外一个人对话的窗口,别人可能回复:“我很好啊,谢谢你,你呢?”接着他又把这段话复 制到和刚才那个人聊天中。就是这样,在和不同的人之间来回聊天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很多俄语对话,并且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认识了很多朋友。
而Lýdia Machová自己经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用这门语言去读自己原来就很熟的书,或者是看影视剧。
比如她在学西班牙语的时候,也觉得教材上的内容非常枯燥,后来她就干脆不看了,直接找了本西班牙语版的《哈利波特》。这是她从小就很喜欢看的书,而且她已经看过很多遍。虽然刚开始也看不懂西班牙语,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同时也拿下了这门语言。
还有学德语的时候,她就去看德语版的《老友记》,这部情景喜剧她本身非常熟, 坚持用德语看完2-3季之后,就已经能够明白里面的对话了。
所以,从自己还有别人学外语的过程当中,Lýdia Machová总结出了,学外语其实真的一点都不难,就是要和兴趣关联上。在这个基础上,她还分享了3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