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office 2003 精简版(office2007精简)

新中国十一次裁军回顾:

1950年5月,解放军第一次大裁军。计划精简150万人,将军队总数由550万压缩到400万人。但精简期间,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出于保家卫国的需要,解放军又进行了扩编,到1951年底,全军人数为627万人,解放军兵力达到历史最多。

1952年 1月,解放军进行第二次裁军,于1952年底结束。全军共精简219万人,加上了海军、空军、特种兵和军队院校建设。

1953年8月,解放军进行第三次大裁军,计划人数减到350万。此次裁军工作从1954年2月开始到1955年底结束。

1957年1月,解放军进行第四次大裁军,专业复员100余万人,全军总人数约为237万。

1975年底,解放军进行第五次裁军,计划裁军150万人,全军总人数压缩至450万人。文革期间军队数量再次大幅度上升,1975年军队人数达到610多万。但这次裁军由于“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在全国展开而没有完成。

1980年8月,解放军进行第六次大裁军。本次裁军约150万人,全军总人数压缩到450万人。

1982年8月,解放军进行第七次大裁军,本次裁军约51万人,全军总人数减至约400万人。

1985年6月,解放军进行第八次大裁军。本次裁军约100万人,全军总人数降至300万人。

1997年9月,解放军进行第九次大裁军。本次裁军约为50万人,全军总人数降至250万人。

2003年7月,解放军进行第十次大裁军,本次裁军约为20万人,全军总人数降至230万人。

2015年9月3日,解放军进行第十一次大裁军。本次裁军30万人,全军总人数降至200万。

2004年,一名福耀玻璃的老员工大骂:“曹德旺太黑心,减员专挑我们这样年纪大的老员工,像打发乞丐一样,真是奸商。”这名员工抱怨的起因是曹德旺在内刊里提出要“精兵减员”。

 

2003年起,一大批企业涌入玻璃市场,300多家企业一共建成90多条玻璃生产线,每年的产量超过2亿吨。但是当时玻璃行业多数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彼此压低价格,形成恶性竞争。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曹德旺的福耀玻璃也受到影响。汽车厂要求福耀玻璃降低价格,否则就把订单交给其他企业。面对压力,曹德旺不得不扩大福耀玻璃的生产规模,压缩开支,精简人员,以降低成本。曹德旺采用了3种方法降低成本。

 

第一个是取消对外采购原材料,自己建设原料厂。曹德旺在海南投资一家硅砂公司和两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海南的石英砂丰富,天然气价格低,而且海路运输便利,一旦这三家公司开工,可以减少福耀集团整体30%的成本。

 

第二个是使用再生纸包装箱运输玻璃。曹德旺与特耐王公司合资,成立了特耐王包装有限公司,利用再生纸技术生产玻璃运输容器。这种再生纸箱的的成本是木材的三分之一,大大节约了包装成本。

 

第三个就是精简人员。2004年初,曹德旺在内部刊物中指出,福耀集团现在面临很大的经营压力,所以要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员工效率,减少管理机构。

 

当时福耀总部员工总数是2500多人,曹德旺计划只留下1000人左右。分三次减员,第一次减员700人,第二次600人,第二次减员200人。这样做法引起员工和部分管理者的不满。所以有人在内部论坛上大骂曹德旺“黑心”。

 

表面上看曹德旺狠心无情,但实际上这次精简人员并没有给福耀的员工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曹德旺制定了一套非常人性化的策略。

 

福耀总部虽然减少了员工数量,但给留下的员工涨薪20%。另一方面,在减员名单中的人可以选择去福耀集团在海南的新工厂,去了以后还会提高工资。

 

最终,很多在减员名单中的老员工选择去了海南的新厂,真正离职的人不到10%。而这些真正离职的人却有着相同的背景,那就是依靠关系依附在福耀的闲散人员。

 

经过这次减员,福耀集团摆脱了大部分闲散人员,提高了人工效率,同时为海南新建的工厂输入大批熟练工人。

 

2005年,福耀集团在海南建设的硅砂厂和浮法玻璃厂投入使用,福耀集团产品的成本下降了20%,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胜出。

 

曹德旺在他的自传《心若菩提》中回忆起这次减员,他说:“我最害怕别人说,跟着曹德旺会吃亏,所以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会亏待周围的人。但是,当时福耀的处境实在是太难了,我又舍不得让培养多年的老员工丢了饭碗,所以只能想办法把那些闲人清出去。”

 

曹德旺最让人敬佩的一点就是善良,正如他的自传书名《心若菩提》,曹老是个有菩萨心肠的人。每当周围人有困难,他都会尽量帮助。

 

福建永泰县是个贫困县,2005年春节时,曹德旺拿出100万,买了鱼肉送给村民,还给每家包了个1000元红包。吉林双辽一位农民生了双胞胎,家中贫困没钱养孩子,曹德旺让双辽玻璃厂把夫妇招聘到厂里,在孩子3岁前,夫妇可以拿工人工资,却不用上班。福耀有个员工得了肝癌,曹德旺得知后让总经理送他去最好的医院治疗,费用福耀全部报销。

 

曹德旺是苦出身,14岁就开始打工,30岁创业,吃尽了苦头。在他看来,自己能够成功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扶持,再加上“一点点”个人努力才取得现在的成就。所以,他要回报社会,尽一个企业家的义务。

 

最近刚刚看完《心若菩提》,越发敬佩曹老。书中没有大道理,只有曹老口述他一生传奇的经历和奋斗的历史。如果您在工作、创业、生活中遇到困难和迷茫,不妨看看曹老的自传,也许曹老的智慧和经历能帮您走出困境。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曹老。

 

#周杰伦# 周王陶林,为什么是周杰伦制霸乐坛20年?而不是陶喆、王力宏、林俊杰?

1、为什么不是陶喆?

陶喆出道前就已经凭制作人身份出了半圈,而正式发片出道时已经28岁。他带来了比较纯正的西式R&B,作品内容和制作都很成熟,可以说至今毫不过时,被称为教父级别也是实至名归。

但缺陷也很明显,风格相对单一,歌词过于“西化”和“成人化”,一定程度限制了其大众化传播。而由于他的制作团队较为精简,质量要求高,导致发片速度较慢,也影响了作为艺人的热度。再加之2005年之后嗓音退化,导致唱功下滑,以及个人私生活影响等等因素,就造成了“过气”的后果。

不过,“过气”不代表实力弱,陶喆的影响力更多渗透在同辈和后辈的音乐人中间,包括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都受其影响和鼓舞。

最后一点,似乎陶喆也从未打算成为“顶流”,音乐质量才是他的第一追求。

2、为什么不是王力宏?

比起陶喆、周杰伦强大的创作天赋,王力宏则更像一个劳模,厚积薄发,不断成长和进步,最终稳下了自己的江山。

早期以纯偶像出道,连发三张专辑,作品质量却都差强人意,直到受陶喆同名专辑影响,坚持做自己,发表《公转自转》才开始大众化之路。

尽管巅峰时期那几年创作了不少经典作品,但其过于学院派的许多作品仍然没有打入大众市场。个人听感上觉得很多作品是听不下去的,或听完毫无记忆点也不想再反复听的(也可能我耳朵习惯的问题)。

加上巅峰期的那几年,周杰伦作品与人设双双霸屏,林俊杰、tank(已修改)等“新人”来势汹汹,在这当中显得过于“乖巧”的二哥,自然也是失去了扩张的最佳机会。

总结来说,二哥的作品制作水准都很高,尤其是《心中的日月》《花田错》《改变自己》等代表作,经典永留存。但更多作品因为旋律创作与听众有一定的距离,因而达不到顶峰。

3、为什么不是林俊杰?

林俊杰的出道时间是2003年(已修改),一首《江南》几乎也是让他“出道即巅峰”,而这些年来他唱功上的进步也是肉眼可见。他也是劳模级别的存在,是近年来周陶王林中发片最勤的歌手,这与他还保持单身状态也有关系。

但从作品上看,林俊杰的路线就难免被认为是“复刻经典”了,好听的作品不绝于耳,但总觉得缺乏一些独创性。他身上有的,前辈们都有,甚至更好。

所以,尽管林俊杰再优秀,也只能做到沿袭、发扬,而未达到开创的高度。希望JJ男神能一如既往地勤奋下去,别跟周“鸽鸽”学坏了[狗头][狗头]

4、所以,为什么是周杰伦?

还是要集中彩虹屁一波!周杰伦自认为红了20年的原因中,有运气的成分,我深以为然。

运气并不是指一路开挂,而是在他累积实力的阶段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和表现、创作音乐,是他能及时受到陶喆等前辈的影响,是他刚好在想奋斗的年纪得到了出道的机会。

是吴宗宪、杨峻荣等不遗余力的推广,是对受众市场定位从一开始就找准了,是公司给他配备了强大的制作团队以让他能高质量密集发片,一举奠定了优势地位。这种运气,也是在实力的基础之上把握机遇的能力。

陶喆的音乐风味纯正,但过于直白的表达让中国人较难接受,接受周期长。王力宏的作品偏向于学院化,高精尖的创作手法和制作水准也与听众产生距离。林俊杰在他功成名就之后才出道。这一切,也都是周杰伦的“运气”。

周杰伦的作品在定位上就是精准的,为年轻人写的歌,天马行空,五花八门,极度舒适的旋律、引发共鸣的题材,背后还有值得细嚼慢咽的制作细节,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音乐素养。

周杰伦的作品是“俗”中最“不俗”者,他是周陶王林中商业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位。他同样存在着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问题日益突出。

但毫无疑问的是,周杰伦不可替代,他的成功也不可复制。

PS:前几天一位朋友的留言特别说到我心坎上,这一篇内容里也有他的灵感,最后特别感谢他一下[呲牙]@Ray请好好说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80412/
1
上一篇Verdy足球回忆:伊朗国旗被美足协弄错
下一篇 九边MAX:巴西球迷:内马尔不如梅罗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