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武汉大年三十封城,“武汉加油!”的声音此起彼伏。
三年后,“不要静默!”、“不做核酸!”的声浪不绝于耳。“加油!”变成了“解封!”,感恩变成了怒怼。
“冲卡”,“拆围栏”,“不让封控”,“拒绝转运”的信息,全国各地都不断陆续地传了出来。分歧越来越大,认知出现分裂。处理不好,远别防疫本身,还要重要。
如果疫情严重,有了病例,情绪反映还好。没有病例,无人感染,甚至出了假阳,那些“封控”,“静默”的地方的情绪就不好管控了。
人们在武汉封城时的支持,和现在自己被封的感受是不同的。
那时的武汉,性命交关。不封,就是危险,就是生病、住院甚至失去生命。必须打一场歼灭战。
当武汉取得胜利的时候,人们的喜悦、幸福是满满。
时移世易,三年中,战役一个接一个,有的胜了,有的败了。广州、深圳、青岛三下五除二,解决了。上海,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郑州在接下来的速决战中,有些拖沓。石家庄也出现了僵持。
当然,北京是最好的,虽然也有些意见,但总归,北京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
武汉的成功,是一鼓作气。现在的焦灼,可能就是再而衰。
武汉是“速决战”、“迁灭战”,现在是“持久战”、“总体战”,性质变了,还用打“歼灭战”的办法,想“毕其功于一役”就不现实了。
我们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了没有,现在是关键,所以就有了“静默5天”、再静默5天,全员核酸再全员核,集中隔离再集中隔离的层层加码。
个人压力越来越大,财政负担越来重,企业生产越来越难,各种核酸出错,强制隔离等等乱象越来越多。
然而病毒的传播,并没有因为这些绵绵不断措施而销声匿迹。反而,稍不留神就又呈爆发之势。
武汉的当时的办法,其实用到现在无疑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但是,这个办法的代价太大了。
其实,现在“静下来”和和“动起来”的交锋。因为静动是互相的。静极思动是必然的。
只是“动”和“静”的尺度、标准是很难拿捏的。也就是说“精准”的难度太大。
基层加一点力,群众受不了。基层减一点,反弹了,没控住,责任担不起。
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这些利益的平衡考验着每一个地方。生命、生活、财产、发展、政绩、政治,一个个问题交织在一起。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两个都要上!胡锡进说,在这个困难时刻,要让全过程民主发挥出作用来。
因此,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背后,究竟需要考量的是“人民”和“生命”究竟是什么?
是数据?政绩?职位?还是避免医疗挤兑?
这些需要做出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