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王永民发明的王码五笔输入法正式问世,轰动全世界,化解了汉字危机,然而却被中国盗版厂商坑害,变成了免费的午餐。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智能手机、电脑也越来越普及。可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汉语怎么在计算机中输入。
很快,关于“汉语拉丁化”的改革被提上了议程,也就是想用拼音来代替汉语。如果真的这么做,那汉语还有什么地位可言?
得知这个消息后,王永民不淡定了:汉语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怎么能随便舍弃?于是,他开始研究一种新的输入法。
为了这个输入法,他跑遍全国的情报所查阅资料,寻找编码方案。结果,他并没有找到现成的方案,这意味着一切只能从零开始。
从此,王永民一头扎进了各种文字工具书中,开始对文字的结构进行研究。经过反复拆分排列,最终衍化成了600多个字根。
可是一个字根就意味着需要一个按键,只有将这些字根不断地合并,才能实现小键盘输出汉语的可能。
每减少一个字根,就需要重新编码;每减少一个键位,又需要将之前排好的顺序重新排列。就这样周而复始,王永民一直窝居在一个小房间里,日以继夜地不断演示和排列。即使肝炎发作,他依旧咬着牙尝试,用王永民的话说:“那是一段快乐也痛苦的日子”。
皇天不负苦心人,王永民用了整整4年时间,终于摸索出了26键五笔输入法。为何称之为五笔,是因为王永民将文字结构归为了五种类型:“横、竖、撇、捺、折”,而每个字其实只要最多四个码就能完成输入,并且可以实现快速盲打,不需要再花时间选择同音的词。
这项发明是成功的,但是推广起来并不容易。
王永民就靠着一辆单车,每天辗转在各个机关、部门、工厂宣传自己的王码五笔输入法。好在两年之后,“五笔”输入法开始被大家所接受,王永民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可是好景不长,王永民发现了许多厂商都预先安装了五笔输入法,但是不愿向他支付专利款。
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王永民主动向其中一个公司发起了诉讼。可最终在二审的时候,王永民却以败诉收场。
至于原因,有人说是因为这些厂商中不乏国有企业,如果向王永民缴纳专利费,是否就存在国有资产向非国有企业转移的问题?
当然,当时关于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也是原因之一。
一看王永民败诉,其他厂商纷纷加入“倒王永民俱乐部”,再次起诉王永民公司侵权,这不就是趁火打劫吗?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王永民公司再次败诉,并且还要赔偿很大一笔钱。
对此,王永民无奈又无助,只能眼睁睁看着王码五笔输入法成为了“免费的午餐”。
如今,五笔输入法仍然存在,但是随着智能化输入法越来越多,比如手写、语音等等,五笔输入法逐渐没落,使用占比才1%。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五笔输入法的出现拯救了汉语的地位,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
作者:尤宝
编辑:剩草
#头条群星8月榜##社会#
1983年,王永民发明的王码五笔输入法正式问世,轰动全世界,化解了汉字危机,却被盗版厂商坑害欺压,成为“免费午餐”。
信息化时代开启,电脑手机开始普及,最开始发明计算机的是美国人,当时中国的地位不足以让美国人考虑汉语的输入,所以就没有汉语输入法。
电脑又不能不用,汉语又无法输入,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关于“汉语拉丁化”的提议被提上日程,其实就是用拼音文字来替代汉语输入到电脑中,仅仅因为汉语阻碍了计算机的普及,就要用拼音替代流传几千年的文字?
如果真的那么做的话,这会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悲哀,汉字千年汉字文化也会被断绝。
开始有人说“汉字行将灭亡”的时候,一批热爱汉汉字的人开始想办法,王永民就在其列,立志要研究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汉字输入法!
王永明是河南南阳人,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老师是华罗庚,钱学森等在科学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物。
王永明为了输入法,跑遍了上海、苏州、杭州等地查阅资料,但是收效甚微,没有现成的编码方案,王永民就决定从0自己做!
王永民把字典中12000多个汉字逐一分解,做成卡片进行统计,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办公室里全是密密麻麻的汉字卡片,角落还堆放着装卡片的麻袋,整个办公室无从下脚。
王永民废寝忘食,符一欧说:“在研究最关键的时候,王永民一点时间都不愿意浪费,他家就在办公室后面,但是王永民不回去,饿了就在办公室吃方便面,馒头,困了就躺地上睡一会,最长一星期没下楼。”
王永民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办公室里要经常备着药物。
经过王永民的努力,他梳理出600个字根,但是一个字根要一个键,必须要合并删减,才可以让小键盘输入汉语,每压缩一个键位,就要把之前排好的字根推倒重来。
就这样周而复始,王永民优化出了36键五笔输入法,又经过几十天编写程序,调试,当王永民敲出汉字的时候,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
可没两天,王永民放弃了36键,因为占用了数字键,输入数字需要切换,王永民又没日没夜的开始实验,最终做出了26键五笔输入法!
这花了王永民整整四年的时间!
王永民为了让自己的发明被人接受,就到北京各个机关讲解五笔输入法,为了讲解自己的发明,他早出晚归,生活特别清贫,房子都租不起。
推广了两年,王永民的五笔输入法终于被人接受,王永民还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因为他的发明,“汉字拉丁化”被否决,汉字没有被拼音代替,王永民功不可没!
当初五笔输入法覆盖了全国90%的用户,不少培训班培训“五笔”输入法,可是努力推广“五笔”的王永民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了。
让人心寒的是,各大厂商争相使用“五笔”但是没有人给过王永民一分费用,王永民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把其中一个厂商告上法庭,但是王永民败诉了。
不仅如此,王永民还被厂商反告,王永民败诉,赔偿了一大笔钱。
真正的发明者败诉赔钱,这是什么道理?当时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也是其中之一。
王永民也是没有办法,只能看着自己废寝忘食发明出来的王码五笔输入法成为“免费的午餐”。
当时有句话是这样的:阳光、空气和王码,是中国三大免费使用的东西。
王码集团能够继续发展的资金还是来自国外,因为他不允许外国人免费使用王码,外国人也愿意付钱。
很多八零九零后对于当年的五笔输入法还是记忆犹新的,但是随着智能化输入法越来越多,手写,拼音,语音等,五笔输入法逐渐走入落寞,使用占比仅仅1%。
因为五笔输入法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学习成本太高,要想流畅输入汉字,那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反复练习,这种模式仅仅适合专业的文字录入人员。
用五笔输入法理论可以达到每分钟200字,所以不少专业录入员会选择学习,我们这种不要求打字速度的人就无所谓了。
现在拼音输入法有着大数据加持,也没什么学习成本,还能整句输入,所以用五笔的越来越少。
但我们不能忘记五笔输入法的出现,也不能忘记王永民,如果不是王永民当初发明了五笔输入法,那我们中国就迟迟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或者也有另一种可能,“汉字拉丁化”实行,汉字文化不复存在。
王永民的五笔输入法拯救了汉语的地位,同时带领中国步入信息化时代,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我要上微头条#
1983年,王永民发明的五笔输入法问世轰动了全世界,化解了汉字危机,然而却被中国盗版厂商坑害,变成了他人的午餐。
众所周知,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不管是电脑还是手机都已经非常普及了,但是历史上,中国的计算机普及曾遇到过一个致命的难题,一度导致了“汉字危机”。
因为计算机是西方人发明的,所以在设计时只考虑到了英文输入法,汉字当时完全不能在计算机上输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不少专家提出了进行“汉字拉丁化”改革,也就是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而汉字已经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专家并不希望因为计算机的普及,而进行所谓的改革,影响汉字在中国的地位。
王永民认为,中国要是想跟随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就要舍弃汉字文化的话,那这对汉字文化来说是一场浩劫,必须发明出一个能打汉字的输入法,帮助汉字文化渡过此劫。
为此,王永民风餐露宿,在南京、北京、上海之间来回奔走,夜以继日收集各种资料,对汉字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写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汉字字根组字频度表》和《汉字字根实用频度表》,奠定了五笔输入法的理论基础。
1982年,王永民的汉字编码方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根据汉字结构规律、使用频率、键盘结构总结出了一张“五笔字型字根周期表”,打造出了五笔输入法。
1984年,装有王永民研发打造的五笔输入法的计算机被送往了北京,在经过一番测试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王永民的五笔输入法每分钟最多能打出136个汉字,比英文输入法还要快。
该输入法无论汉字有多么复杂,最多只需要击键4次就能完成输入,就算是词组也只需要击键4次。
1984年9月,王永民带着五笔输入法去到了联合国总部,进行学术汇报。飞一边的输入速度惊呆了所有人,联合国领导当场表示希望王永民能把该技术教给联合国总部。同天美国报纸刊登出了文章,称一个世界难题被中国人破解了,而且汉字的输入比英文输入还要快!
很快,王永民在国内成立了公司,把输入法命名为王码五笔输入法,拥有了90%的覆盖率,五笔培训班层出不穷。可以说,王永民凭着一己之力,将“汉字拉丁化”扼杀在了摇篮里,直接救了汉字的“命”。
令人非常心寒的是,各大厂商企业都用了王码五笔输入法,但是从未有一人向王永民支付过专利费、使用费。更离谱的是,王永民将这些企业告上法庭之后还败诉了!不仅没有拿到赢得的钱,还被称侵犯了人家的名誉权,需要赔偿一大笔钱,这些厂商这样的行为,实在是让人愤慨。
王永民自己辛苦查阅无数材料打造出的成功,但却白白为别人做了一顿免费的午餐。在国内,王永民一分钱都没有拿到过,支撑王永民公司经营下去的,反而是国外企业支付的版权费。
值得欣慰的一点是,王永民的贡献国家和大多数人还是看得到的。中科院院长编写的书籍中,把王永民誉为将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物;2003年,国家邮政总局为王永民打造了专属纪念邮票,上面写着“当代毕昇——王永民”;2018年12月,国家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表彰了100位“改革先锋”,王永民的名字就在名单之中。
虽然现在各类输入法层出不穷,大多数人也舍弃了五笔输入法,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忘记五笔输入法对于中国对于汉字而言意味着什么,不能忘记王永民的贡献!#人物##历史#
目前国内的科技创新环境仍需要向国外学习,并不断优化,特别是既有的积重难返的问题只能在对外开放中逐步解决。王永民五笔输入法专利官司也许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重要性。
计算机应用兴起后汉字如何通过键盘输入计算机曾经是世界性难题,甚至出现了汉字太落后需要改造汉字的意见。在1978年到1983年十五年间,王永民废寝忘食研究,甚至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研究并发明“五笔字型”输入法(王码),后申请专利。市场上很快出现了很多侵权的汉卡,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公司(联想公司前身)制造的联想汉卡,中国东南技术贸易总公司制造的东南汉卡等。后王永民将这些侵权者告上法庭。这些财大气粗的侵权者甚至联合到一起对付侵权诉讼。这些官司王永民及王码公司先后都失败了,其中一份判决的理由是五笔字型的第3版专利权不能覆盖五笔字型第4版,不能得到保护,这理由怎么看都别扭。据传之所以败诉是由于这些汉卡侵权公司多数是国有企业,侵权成立会让国有企业向个人支付专利费,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今天的联想深陷国有资产流失疑云是多么讽刺。王永民的公司在败诉也从此陷入了深渊,这些不应该败诉的案件对中国软件业发展、技术进步肯定是负面的。后来联想宁愿当电脑组装公司也不愿意涉足核心技术研究不知道与这有没有关系。
尽管已经过去了很多年,这些案件的判决结果还是让人遗憾和愤愤不平,背后真正的原因无人知晓。后来随着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倒逼我们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内创新环境也越来越好,相关成果也越来越多。
我现在发现,还是年轻时的记性好,那时背诵的东西几十年了,现在都记得。
[玫瑰]我还会背诵:
山巅一寺一壶酒,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圆周率:3.14159897932384626……)
[玫瑰]居然还会背诵: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纳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玫瑰]而且还会背诵:
王旁青头戋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大犬三羊古石厂, 木丁西, 工戈草头右框七.
(王码五笔口诀)
[流泪]现在年龄大了,记性一点都不好了。最近出门,有几次下了楼梯,却记不起究竟锁门没有?于是转身又爬上楼去看门锁好没有。
[捂脸][捂脸][捂脸]
我学会五笔输入法,是在1993年。
单位因需要,采购了一台486电脑,记得大约化了1万6、7千的样子,系统是DOS版的,配了一个金山汉卡。整台电脑,那时就一个作用:打文件!还不能用表格文件。
开机、启动是很繁琐的,具体是怎样的操作,现己想不起一丁点了,但学五笔的过程,至今仍历历在目。
电脑是有的,但没人会用,当时单位里就我岁数最小,所以领导就把操作这台电脑的事交予我了。其实我也一窍不通,幸好金山汉卡配有说明书、王码五笔字根表、规则表,在浏览一遍后,就开始了“王土大木工〞,背字根的艰难历程了。上班背、乘车背(一个半小时)、回家后再背,记得用了二天,整整二天!背得八九不离十,然后就上机操作。刚开始时,速度很慢很慢,一周后明显有速度了,再后来居然可以实现百分之八、九十的盲打了,有点神奇!
再后来,就是领导让我教比我大十多岁的大姐(40多岁、小学没毕业、靠姐夫开后门进单位的)学打字,一下把我弄懵逼了,记得我怎么学的、怎么记的、心得、体会教全盘托出了,一个月后还不会打、还老打错、有时一整天都打不了二张A4,领导说我保守、不想教人、藏着掖着、自私,我真的无语。不过还好,我不久就离开了这个单位、也离开了这个我不喜欢的地方和人。
三十年过去了,输入法已有很大的变化、发展,现在我电脑用五笔(以前是86五笔、现在是万能五笔),手机用手写、语音转文字,主要还是用手写,我不会拼音(或是说不准),语音也不准(因为发音不准)。
今天,把这些写下来,算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录,也感叹科技的进步、技术的日新月异!
能看到这里的,都是有缘人,也来讲一下你们有没有和我相似的事情曾经历过?
谢谢看官![祈祷][祈祷]
今天看到一大神,在用“盲打神器”五笔输入法打字。
只见他端坐于电脑前,噼里啪啦运指如飞,每当右手拇指敲下空格键,啪得一声脆响,仿佛未来世界就握于掌心。瞬间让人膜拜。
曾几何时,五笔打字也是我们那一代人在校期间的考核项之一,可惜大多都半途而废了,原因无他,门槛太高,练习这个需要熟记字根,熟悉拆字,简码,最终我们还是选用了简单有效的拼音输入法。
要知道,当时五笔可是碾压众多对手,一时间,“普天之下莫非王码”(五笔为王永民所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大佬也是嗅到了输入法这个巨大市场,比如搜狗,腾讯不断开发新产品,五笔输入渐渐被取代。
尤其眼下出现的语音输入已经比较成熟了,那就更没有五笔的活路了。
但我们不能否认,五笔曾经辉煌过,甚至当下,五笔输入依然为曾经那代人的首选。其在中华文化上也注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友友们,您有使用过五笔吗?
您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五笔会被淘汰吗?
一对夫妻给孩子改姓氏用字,妻子要求改姓“锁”,老公要求改姓“所”。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在办公室大吵起来。孩子来到后,简单说了几句话后,夫妻二人同意了就按孩子的意见改。
公司一位女职工和老公来到公司,说她们要给孩子改一下姓氏用字,公安局户籍科要求公司给出具一份证明。这位女职工姓李,老公姓㱔。孩子跟着老公姓,叫㱔丽娟。我说孩子姓名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改呢。她们告诉我,㱔丽娟去年初中毕业考上了昆明的一所高中。孩子到昆明后,去办理银行卡,因为姓名问题银行不给办。前几天因为生病去医院看病,又因为姓名问题折腾得够呛。实在是没办法,现在趁着孩子放假回来,就打算把孩子的姓名给改了。
我问她们,孩子姓氏用字要改成哪一个?妻子说她们村“㱔”姓人家好多都改成了“所”。但她觉得“所”和厕所的所同字,听着有些别扭,还是改成“锁”好一点。老公一听,立马起来反对:“村子里改了姓的,全都是用‘所’,没有一家人是用‘锁’的。这个‘锁’是锁门的‘锁’,不吉利,你想孩子一辈子都被锁住啊?不行,孩子得改成‘所’。”
因为孩子改姓氏用字,两口子互不相让,说着说着就在办公室里大吵了起来。改姓名这种事情我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先劝住她们两口子。等她们两口子不再争吵了,我说,要不把孩子叫过来,听听她的意见?两口子商量了一下,妻子就打电话把孩子叫过来了。
孩子来到后,我把她父母因为她改姓氏用字而发生争吵的事告诉了她。这个漂亮的小姑娘看了她父母一眼,不假思索说道:“姓氏用字只不过是一个字符,只要不是太生僻的就行了。既然现在村子里大多数人都改成了‘所’,我也不能太另类,就跟着大家改成‘所’好了。”她妈一听要改成‘所’,赶紧站起来走到孩子旁边,让她想好了,说这次改过后,以后都不能再改了。孩子说以后不改了,就用‘所’。
在开证明时,这个“㱔”字用王码五笔和搜狗拼音都无法输入,只能用造字功能才打出来。开好证明,在盖章时,我有点想不明白,用得好好的‘㱔’姓,为什么要改呢?看我一脸不解的样子,口快的妻子把原因倒豆子似的告诉了我。
原来,‘㱔’姓在中国是一个少姓。早些年上个户口什么的,都用手工填写,没觉得什么。随着电子化办公慢慢普及后,由于‘㱔’字是个生僻字,问题出来了,上户口、孩子上学登记等等,‘㱔’字都无法打出来,只能空着用手工填写上。后来,公安部门把‘㱔’姓收入了系统字库 。户籍登记问题解决了,但其他好多部门还是没有解决,给‘㱔’姓群众在生活中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三年前,政府通知“㱔”姓群众尽量把‘㱔’字改成其他常用字。不少村民就把‘㱔’字改成了“所”或“锁”。
两夫妻走后,我上网查了一下。“㱔”姓在全国是一个少姓,主要分布在云南,其中石林彝族自治县最多,全县‘㱔’姓人口600多人。因为全村“㱔”姓人口占了大多数,本县鹿阜街道办事处下辖的一个村就以该姓氏为由取名叫“㱔卜所”村。规范地名使用后改为“所卜所”(分大、小两个村)。
对于“㱔”姓的由来,当地的说法是这样的:“㱔”姓氏人家,原为南京柳树湾柴姓人氏。柴家历代有人在朝中为官。后来,因奸臣谋害,为躲避灭门之灾,柴家遗孤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云南后。为纪念自己曾是柴姓人家,故留"此"头,为了怀念逝去的美好时光,将"木"改成了“夕”之后。将姓氏由“柴“改成了“㱔”。
我个人认为,姓氏是由先辈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还是应该将其继续传承下去。当然,如果姓氏中包含有生僻的汉字,在生活、工作中带了诸多不便时,就另当别论了。姓氏的改或不改,在国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由本族人自己决定。你认为呢?
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奇姓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图片:网页截图)#昆明头条#
电脑进入中国后,一个巨大的问题困扰着中国——英文只有26个字母,而常用汉字就有几千个,成千上万、字形结构复杂的汉字该如何输入电脑呢?1977年,一批力主汉字改革的专家提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观点,认为中国必须改用拼音文字,否则就不能广泛使用计算机,也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
1978年,当时在河南南阳科委工作的王永民开始了对汉字输入法的研究。他从基础研究入手,在1978年到1983年五年时间里抄编了12万张卡片,试图从中寻找出汉字的规律。终于,他将语言文字学家郑易里的188键方案基础上,一步步压缩到138键、90键、70键、62键,一直到1983年8月28日,26键方案的“五笔字型”诞生了!从此,中国一个姓王的人发明的五笔字型编码在世界上被称为“王码”。
1984年8月,王永民应邀到联合国总部演示讲学,参加全美电脑展览会,每分钟打出了120多个汉字,使在场的联合国官员们大为吃惊。
这是汉字输入技术的第一次革命,这次革命的重大意义是,汉字在电脑进入中国的时候不但没有被判“死刑”,而且开始出现蓬勃生机。
南阳新区48条路命名啦!从这次命名和上次命名看,有诸多不同意见,现表述如下:
一,命名的出发点。南阳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围绕历史、文化命名,间或自然景观、名山名川,打造名城,具有名片效应。
二,命名要求。所命名的名称有一定知名度,大家易记忆理解,不能苦涩或不为大众所知,本地人不知外地人来宛更不知了,甚至百度不出来还要查辞海,就难为大众了。
三,命名时要有格局感。比如张衡路,周边备街小巷就命名为张衡博物馆街、石桥巷、西鄂巷、蒲山巷等
四 一旦命名,要保持稳定,几十年不再变。
五,一条通路一个名称,包括外地城市也存在这个问题,没有走到头名称就变了。
南阳城市命名中存在的问题:
一 ,庸俗化,没有本地个性特色。就像本次命名的,经纬路,很多城市都是这样命名的,取缔这样命名很好。
二,隔一段时间就要换路名。比如大家好不容易定位了天山路就又改成了范蠡路,好像这样的情况不是一条路。
三,半拉子命名,这种情况较多。有北京路,没有上海路,感觉北京路很孤独。华山路,泰山路、嵩山路吗,本想以五岳命名的,结果因为衡山、恒山音同没有继续命名。
四,没有统一概念。工农路本来就不长,过了光武路变成汉冶路,工农路再怎么也存在了几十年,大家都知道,改成汉冶路不合适,如果确实认为汉冶路名称好,把其它路命名成汉冶路或把工农路整体命名成汉冶路。
四 ,别扭路。长江路、中州路等本来是东西主干道路,结果向北转命名让人迷糊了长江北路、中州北路出现了,眩晕,九十度转向就是另一条路了,长江路太长黄河路太短,长江黄河并行,却命名成长江东西路黄河南北路。信臣二路也是这样的,显得词汇欠缺命名缺少内涵。
五,莫名其妙。南泰路、两相路、信臣路、邓禹路等,连我这样认识几千汉字的人都不知来意,更何况那些不如我的语言文字水平的人更不理解了,正如某君戏言,两相路外地人以为电力两相电三相电哩!
六,历史命名走了半截路。本来想以南阳四圣命名的张衡、仲景、范蠡、孔明路。张衡六、范蠡路用全名,仲景路去掉姓氏需要解释,诸葛亮干脆不用姓名,命名成字孔明,刘秀命名成光武,当然光武并未不可,命名主题刘秀在民间有广泛群众基础,妇孺皆知,很多人并不知道光武和刘秀互代,两者可以共存,总之命名是否爽快些,减少解释,一看就知道,仲景路不如张仲景路知名,孔明路不如诸葛亮路出彩。
七,命名是为了城市生辉,不是叫人查找。比如这次的羊山、菊潭等,像大别山、杏花山可以命名、伏牛山也可以命名,羊山、七峰山在哪都得临时查找,小而又小得查找,菊潭更是寂寂无名,就内乡县一个小公园,郭沫若题写,全市都不知道全国更不知道,需要进一步宣传。
八 没有融入现代文化名人。王永民是南阳一张名片,创造发明的五笔输入法挽救了汉字,使汉字进入了信息时代,具有划时代意义,可以命名为王永民路或王码路,再比如多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知名作家冯友兰、乔典运、周同宾、二月河、田中禾、周大新等,在文艺界赫赫有名,不用宣传都知名,为啥不借助名人效应呢?名人命名路名,让生养名人的土地妇孺皆知,代代传承。
九,占用县域名称。南阳市建立副中心城市,不要小家子气,要视野宽阔,不给县里抢资源。比如唐河已经有友兰大道,西峡白羽路,镇平涅阳已经宣传了几十年,淅川丹阳,唐河泗洲塔等,这本身是不知名南阳很没有必要借用。
十,现有资源没有应用尽用。比如独玉、独山概念,伏牛山概念,诸葛亮概念等。
总之,南阳城市命名,个人认为,历史元素没有深挖,命名没有层次感格局不大显得思路混乱,又不稳定,从不同层面,弱化认同,不利于副中心城市名片宣传,下一步要加强宏观把控,不随意命名不随意改变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