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公务员政审入团时间(公务员政审入团时间太早)

刘晓庆14岁那年,学校入团政审,老师问她:你父亲和妹妹都姓冉,你咋能姓刘呢?从小刘晓庆就以为自己随妈妈姓,妹妹姓父亲姓,没想到竟扯出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刘晓庆14岁那年,学校入团政审,老师问她:你父亲和妹妹都姓冉,你咋能姓刘呢?从小刘晓庆就以为自己随妈妈姓,妹妹姓父亲姓,没想到竟扯出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正值叛逆期的刘晓庆,得知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哭着跑到火车站,要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继父冉昌儒和妹妹冉一红追到火车站,动情地进行劝说。回望过往,一家人其乐融融,而自己的生父却从未蒙面,一岁时她患了肺结核,母亲无奈下找生父求助,却被生父断然拒绝,差点就夭折,随即,刘晓庆跟着继父回到了家。

 

刘晓庆三岁时,母亲与继父冉昌儒结合,很快有了妹妹冉一红,因此,在她记事的时候,一直以为继父就是他的父亲。

 

而成就刘晓庆是她的一颗野心,70年,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她被分配到了农场干农活,那个年代自己的命运基本上都是组织分配的,可刘晓庆偏要和命运叫板。她每天提前两小时练琴,到点也不耽误时间下地。

 

没多久,刘晓庆被领导调入宣传队,第二年在进城演出时又被文工团领导发现当了演员。1973年,八一厂拍《南海长城》,刘晓庆毛遂自荐,尽管导演开始并不看好,但架不住这姑娘胆子大,她跟导演说:让我试试呗,不行你们就再找别人。

 

导演一看,那就试试,咱来点有难度的。正值寒冬,导演让她试镜的题目是跳海。刘晓庆毫不犹豫,扑通一下就跳了下去。刘晓庆上岸后,导演说这效果不行,冻得哆哆嗦嗦的刘晓庆二话没说,扑通一下又跳进了海里。这一跳,得到了导演的认可。

 

刘晓庆赚钱后,不忘养育自己的家人,给父母寄钱,还花钱让妹妹冉一红出国留学,妹妹受此大恩,觉得无以回报,便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刘晓红,以表姐妹情深义重。

 

后来的事情可能大家都比较熟知了,她大红大紫,下海经商又是一把好手,在富豪还比较稀缺的年代,早早成了亿万富姐。

 

但野心太重的人,同样有致命弱点,一场税务风波让她锒铛入狱,422天的牢饭之灾后,她成了负债几千万的负婆。

 

不过,刘晓庆赚钱的能力始终还在,很快就逆风翻盘,重新走上正轨,58岁时嫁给了香港富豪王晓玉。

 

刘晓庆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也把经历的苦难写进了自传,功名成败转头空,是非对错留下后人说,不知你对这位野心勃勃,但又重情重义的刘大姐是怎么看的呢?

我在保定加入了少先队,在天津摘下了红领巾,然后……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曾经是一名少先队员的我们,最怀念的就是这个节日。

您还记得您是什么时候入队?什么时候退队的吗?

我的小学启蒙学校是保定青年路小学。记得二年级开学后的那个国庆节,我们第1批同学加入了少先队,带上了红领巾。那时候还不是整班的同学集体入队。

应该是那个冬天,随着省会搬迁到天津,我们家也搬往天津,爸爸妈妈给我转学到天津市河西区的南楼小学。

那时天津的小学第1批入队好像是二年级的六一儿童节,所以当我转到那个班时,带着红领巾的我显得有点另类,被许多同学认为是“留级生”。

那时有少先队的活动时,老师会安排我和三年级的同学一起参加。

当二年级的六一儿童节我所在的班的同学有了第1批少先队员时,我好像自然的就成为了中队主席。

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那个冬天,学校组织全校同学在河西区佟楼的一个电影院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活动。我被老师安排当报幕员,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主持人。

那天活动结束回到家时比平时放学的时间晚了许多,到家后妈妈见到我狠狠的揍了我一顿。

因为那天小弟弟出事了。那时我们住在天津河西区的红光里,是妈妈工作的省直机关业校的宿舍。

当天住在同一个楼里的几个小男孩儿放学后一起玩儿,其中就有我小弟弟。

一个小男孩用他们家一把自己做的木头的手枪无意中把一粒气枪子弹打在了我弟弟的肚子上。幸好冬天穿的多,擦伤了一点儿皮。可是那天正好父亲出差我也回家晚,妈妈带着弟弟上医院又急又气,所以回来只好把气撒在我身上。

事情到这儿还不算完,后来我还是听妹妹讲,妈妈找到了学校让学校把我大队委的职务免掉,说家里的事情太多。

我记得那时我只是中队主席,可妹妹一定说我是大队委,带着三道杠。

后来我只是成为了一位中队委,很少再被安排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这样也好,我反而有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面,考初中时,以我的成绩应该能考上天津女一中,可能因为那里离家太远,父亲让我上了河西区的重点中学,天津四十二中。

那时因为经济条件也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我们极少有照相的机会,我唯一一张戴着红领巾的照片还是上初中后妈妈被第1批安排参加“四清”去了张家口万全县的柴沟堡,可能是妈妈想我们了,让爸爸带着我们兄弟姐妹4人拍了一张合影,我是从那张照片上把自己剪裁下来的,这也是我唯一一张戴着红领巾的照片。

1966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在初中二年级集体退队的日子。学校给我们安排了隆重的退队仪式。

在我们进入四十二中后,班上教政治的刘老师就把班里所有的干部子弟集中在一起每周的周末下午组织我们政治学习。那次退队之前,刘老师特意和我们讲了退队的意义,并要求我们努力争取早日加入共青团,还让我们每个人都要写一份入团申请书,因为退队后下一个努力的方向就是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那个退队仪式上,我代表所有退队的同学念了我的入团申请书。

随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从那年开始的“文革”,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在学校上课,更谈不到加入共青团了。

1969年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们去了内蒙建设兵团,1970年我被选派参加“支农”。

1971年的春节之前,我们连带队的陈排长问我是不是共青团员,我说不是,他问我写没写过入团申请书,我说写过。

好像很快就让我填了一张表格,随后陈排长通知我已经被批准入团了。在那个年代当然没有入团仪式,也没有发团徽。

后来我想如果那时候我已经是团员了,会不会直接入党呢, 不过真的是那时候入党也过不了“政审”这一关,因为那时父母都还没有安排工作。

下面我用的这两张照片记录的是我从少年过渡到青年,中间再没有任何照相的机会。

后来我加入了党组织。

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我没有错过任何一个努力的机会。

现在我的孙女都已经戴上红领巾一年多了,时间过得真快。

#知青岁月# 我出身中农家庭,在下乡期间入团时遇到麻烦事,差点被关在团组织的大门外。我是1975年6月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的,那年18岁。由于在农村表现不错,75年底大队团支部准备在知青中纳新6名新团员,其中就有我。填写完入团志愿书之后,其他5人都是贫农出身,家庭历史清白,政治条件合格。我因为出身中农,让团支部犯了愁。团支书找我谈话,问我家庭历史上是否有什么问题?我说自己从小生活在矿区,对老家的事不太清楚,只知道爷爷在村里开学堂教过书,家里有30多亩地。团支书听完我的话,他感到问题有点严重,随后向大队党支部汇报,大队支书也很重视,派团支书和另外一人专程到我老家搞外调,查来查去没有查出什么历史问题,我爷爷只是老实本分的教书先生,我的入团政审有惊无险过了关。后来参加工作团的原始档案跟户口关系一块转移,我又在矿上干了两年团委,看过我的入团志愿书党组织意见一栏中有一个用钢笔打的问号,估计与入团时那次政审有关。不过那时的说法是,讲成份,不唯成份,重在个人表现。还真是这样的,在农村我不仅入了团,在第一批招工回城的名单中,第一个念到的名字就是我。

个人档案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五十多岁的普通教师,我是今年才刚刚了解到它的利害性。

参加工作以前是如何填写的档案已经记不得了,比如说入团、升学等,已没有丝毫印象了。参加工作也填写了无数次,单单出生年月日这一项不知道填了多少遍,有时写阴历,有时写阳历,从来没觉得有什么利害关系。以至于在师范读书时老师说如果受到了学校处分,将会记入档案,自己也在想:可能吗?有什么关系?

近些年学校多次对档案进行整理和规范,自己也每年会填写诸如年度考核之类的东西,大体知道这些东西会被塞入个人档案盒中,个人档案中还有什么自己并不清楚,个人想查阅自己的档案还必须有校长签字,学校盖章。偶尔听说有因为档案记录有瑕疵而影响到个人前途的事情,比如某人在政审期间,从档案中获知其在大学就读时曾受到过处分,原本要升迁却因此而泡汤,我才意识到档案的严肃性。

真正见到自己的部分档案还是在今年春天,因为教育局要补充一个师范读书时的材料,让我自己去开证明。我委托留在原校的老同学复印了一份自己的档案材料,才真正看到了自己这份档案的庐山真面貌,上面贴有自己学生时代的照片,每个学期的各科成绩都记录得很详细,而且有每个学期获得的奖学金和荣誉情况,而这些我都早已忘却了,也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人给我留到现在。现实却告诉我,这一切不容怀疑,因为个人基本情况都是自己的亲笔字,各科分数和荣誉等可能是老师给填写的。

所以我现在才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档案,既保持自己档案的真实性,又要谨慎甚微地做好每件事,让自己的历史保持清白,否则污点真的会跟随你一生,说不上在什么时候就会影响到自己。

【白沙警方发布通告!督促白沙籍非法滞留缅北、金三角等境外人员回国投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决策部署,依法严厉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多发高发态势,全力维护社会安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研究决定,现对目前滞留缅北、金三角的12名白沙籍人员发布通告如下:

一、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白沙籍非法滞留缅北、金三角人员,务必于2022年8月31日前回国返琼,并在入境前7日向户籍地公安机关报备,户籍地公安机关要求提供核减材料的,应当在7日内向户籍地公安机关提供相关材料。非法滞留人员家属应配合公安机关和政府部门规劝非法滞留缅北、金三角人员尽快回国自首,对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依法免除处罚;拒不回国投案自首的,司法机关将依法严惩。

二、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回国投案的,可委托他人代为投案或先以电话,微信等方式投案,本人随后回国到案的,视为自动投案;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或亲友主动报案后将非法滞留境外人员送去投案的,视为自动投案。

三、滞留境外人员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以及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或者积极协助司法机关抓获其他在逃人员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依法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滞留境外人员不主动入境投案自首或滞留境外人员家属不配合公安机关对滞留境外人员进行劝返工作的,由村、居委会根据村规民约进行惩戒,同时公安机关将联合主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政策取消滞留境外人员以及家属一切政策性优惠、福利、补助等,并对滞留境外人员本人及直系三代亲属在入团、入党、就读、就业、参军、考录公职等政审、就业函询方面一律依法依规严格审查。

五、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为滞留境外人员提供隐藏住所、财物、交通工具,为其通风报信或者作假证明包庇,或者提供其他便利条件帮助其逃匿,经查证属实,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自通告之日起,欢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检举揭发滞留境外人员及其相关违法犯罪线索。对于举报线索公安机关将严格保密,查证属实,将给予相应奖励;检举重大犯罪的,将按有关规定给予重奖;对恶意举报、诬告陷害他人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公安机关将严格保护举报人,对举报人进行报复的,将依法从严、从重惩处。

投案或举报电话:0898-27727779

13647554455(蒋警官)

18976320962(许警官)

他一生深藏不露,用另外的身份活着,很少有人知道真相。直到辞世时,他也带着不能说的秘密离去。去世31年后,他的真实身份才为世人所知。

他就是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汗马功劳的阎又文同志,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人。

在1934年时,他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并于1938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二年11月,阎又文从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第二期训练班结业,被秘密派到国民党军阀马鸿逵部队,之后又转入傅作义部队。

他才华横溢,文笔犀利,深得当时的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的赏识和器重,担任其秘书,成为傅作义的心腹。同时,他还是华北“剿总”办公室副主任、政工处副处长、新闻处处长和新闻发言人。就这样,阎又文奋战于特殊岗位,在黑暗中砥砺前行。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组织的安排,阎又文的真实身份仍不能公开。知道事情真相的,除当年的单线联系人王玉外,就只有周总理等几位高层领导了。

即便是在妻子儿女眼里,他仍然是一个国民党起义将领,农业部粮食油料生产局局长。哪怕在1962年阎又文临终前,也只留给妻子一句话:“有事找组织。”

但由于他长期工作和战斗的隐蔽性和特殊性,孩子们也因此入团入党前途事业发展均因政审不过关而受到影响。

在阎又文走后的30多年里,他常被误解,甚至在一部公开播出的讲述北平解放的电视剧中,阎又文仍是反面的角色。

直到1993年,在北京的一次联谊会上,王玉同志偶遇阎又文的一位朋友,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见到阎又文的子女,此时儿女们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位无名英雄。

周总理曾给情工人员题词:“有苦不说,有气不叫,顾全大局,任劳任怨”。阎又文一辈子不求名、不为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社会的进步英勇奋斗,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16个字的真正含义!

#历史回眸# #历史#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73960/
1
上一篇简报公务员面试(面试工作简报)
下一篇 专科旅游管理考公务员(专科旅游专业考公务员职位表)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