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3年,高宗下旨,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五的房玄龄画像从阁中撤下,其次子房遗爱被问斩,其余几子充军发配,起因竟是一个宝枕、一个和尚和一桩婚外情。
房玄龄(公元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一说今山东章丘)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出身清河房氏的房玄龄,自小就善诗能文,精于书法,博览经史。年少时就能精准分析时事,据《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开皇年间,天下一统,国力强盛,人称开皇盛世,人们都认为隋朝的国祚必将长久。但房玄龄却私下里对父亲说:“皇上本无功德,仅以周室近亲,妄自诛杀大臣,攘夺神器而据有,又不为子孙建立长久之计,混淆嫡庶之位,竞崇奢侈之俗,相互倾陷,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如今天下虽然太平,但其灭亡可翘足而待啊!”

十八岁时,房玄龄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羽骑尉是武散官官名,类似于公务员职级,羽骑尉的官阶是从九品,县尉是职事官官名,相当于县公安局长。按隋制,金榜题名后房玄龄必须去吏部报到,当时的吏部侍郎(相当于组织部副部长)高孝基见到房玄龄后与他畅谈许久,房玄龄走后他对自己的同事裴矩说:“仆(高孝基名字)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必成伟器,但恨我不睹其耸壑凌霄耳”。
唐高祖李渊起兵后,房玄龄主动前往李世民军中投靠,据《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太宗与房玄龄一见如故,“便如旧识”,唐太宗马上将其引为亲信,任其为记室参军(掌文书奏表),而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
此后房玄龄多次随军出征,一直掌管军谋大事,管理文牍,每逢军书奏章,停马立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为高祖李渊赞扬不已。唐军每平定一方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唯独房玄龄四处访寻英杰人物,并把他们荐于秦王李世民。“倜傥有智谋”的张亮,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聪明识达,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经房玄龄举荐以后,得到李世民重用的,后都位至卿相。

秦王李世民战功卓著,为太子建成所惮,故与李世民嫌隙渐成,房杜二人倾力为秦王谋划,深为太子所恨,遂进谗于高祖面前,将他们二人斥逐还家。玄武门事变前夕,李世民特令尉迟恭将二人化为道士接回府中共谋大事。史书上对于其他功臣,皆以从平、参与等词记之。唯房杜二人,书以策划二字,二人之功不言而喻。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论功行赏,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为一等。房玄龄因功进爵邗国公,后历封魏国公、梁国公(公爵之间封地大小不同,收入也不同)。
唐朝设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职能图附后),其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房玄龄官任中书令(中书省主官)、尚书左仆射(唐太宗曾任职尚书令,在他以后唐朝不设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实为尚书省主官)、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执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世人皆称良相。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配享太宗庙廷。
唐太宗十八女高阳公主自小深得太宗宠爱,恃宠而骄,后嫁予房玄龄次子房遗爱,房玄龄去世后,长子房遗直继承了梁国公爵位和财产。高阳公主认为这对房遗爱不公,于是多次找房遗直理论。李世民得知以后对高阳公主大加训斥。
时过不久,皇宫里失窃,卫率抓到了一个窃贼,并在赃物里找到了一个宝枕。审讯之后,窃贼承认宝枕是从一个叫“辩机”的和尚那里偷来的,而进一步调查发现辩机和尚的这个宝枕来自于高阳公主。李世民得知公主私通和尚,很是生气,就处死了辩机和尚。经过这些事情,高阳公主对李世民怀恨在心。
高宗时,高阳公主诬房遗直对其无轨,欲夺其爵号家产。长孙无忌奉命调查此事,调查过程中竟查出高阳公主与房遗爱欲行谋反之事,此事过后不仅房遗爱和高阳公主等多人被杀,被唐太宗赞为“英果类我”的吴王李恪也被长孙无忌构陷至死(详情请移步长孙无忌篇),房氏族人多受牵连,房玄龄画像亦从凌烟阁撤下。
房玄龄年少时就能精准分析隋朝弊病,说明他善断时事;在李渊起兵时他未投太子建成而直入秦王门下,说明他极善识人;在秦王府中他屡荐贤才从不藏私,说明他胸怀宽广;任职宰相时多次请辞,说明他不贪权势;临终之前仍力谏太宗不兴兵事,说明他心怀天下。这样的房玄龄,不亏为唐朝第一贤相,实至名归。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下方留言。 喜欢本文,请点关注,非常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