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身边事#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驻会负责人虞旻子来宜昌进行调研考察。
前天上午,湖北省摄协驻会负责人虞旻子只身由荆州抵宜,宜昌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付正元、张彬即陪同前往枝江、宜都、长阳三地开展调研工作。
参会基层协会人员对省摄能深入基层调研表示欢迎和赞赏。
虞旻子与大家交流时强调,各级摄协务必走专业化道路,力争每个协会都有称的上“家”的专业人士。
再有,创新培训机制,“种子班”、“名家工作坊”模式今后向全省推广,形成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尤其是应主动吸纳年轻摄影人入会,发挥年轻人的专业骨干作用。#我眼中的宜昌#
#微预告##走近一线检察官#【他们是长江生态检察官】湖北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分界处,拥有长江岸线536公里,是长江重要的生态屏障。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明确提出“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明天,微直播活动将跟随宜昌市检察机关的检察官们一起巡游长江,开展公益诉讼案件“回头看”,以检察履职喜迎党的二十大。敬请关注。

#宜昌头条# 【宜昌谋划三峡旅游轨道交通】
10月22日,中铁西南区域总部(中铁开投)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润文一行来宜昌夷陵区考察座谈。
会议讨论研究了三峡旅游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方案和合作模式。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市委全会明确提出要打造世界旅游名城,夷陵区明确将“打造世界旅游名城核心区”作为“五区”发展定位的目标之一,王牌就是长江三峡和三峡大坝,这两张牌中最核心、景观价值最高的部分就在夷陵。三峡旅游轨道交通项目,将极大激活三峡片区的旅游资源,对带动坝区移民安稳致富、提升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能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会议强调,要站在“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谋篇布局,以更大格局、更大气魄谋划好三峡旅游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努力形成多层次合作、多主体参与、多元化发展、多方面受益的共建、共享、共赢局面。要以更务实的举措推进项目,组建专班,科学调研,统筹推进,确保明年年内启动建设。要将三峡旅游轨道交通打造为推进长江生态旅游发展的里程碑工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湖北优质创作者联盟#

【消息来源:云上夷陵】
#鄂检新闻#【葛洲坝:让“长江大保护”能动检察品牌成为亮丽名片】宜昌地处长江上中游接合部,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最敏感、最重要而又最脆弱的地区之一。长江宜昌段内拥有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两座世界级水利枢纽,有60公里的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唯一已知中华鲟产卵场。宜昌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的首站之地、立规之地,区域地位重要,生态责任重大,长江司法保护必须全面跟进,打造“长江大保护”能动检察品牌具有区域特殊性和现实必要性。@正义宜昌
高层互访频繁!中国金茂与宜昌逐渐进入蜜月期[灵光一闪]
中国金茂武汉公司考察组李克良一行先后到西坝、黑虎山、石板和沙唐片区开展实地考察,随后参加招商合作座谈会。

李克良一行对西陵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双方表示此次考察加深了相互了解,下一步将建立对接沟通机制,在城市建设、产业导入等领域共谋合作发展。
#宜昌头条# #宜昌楼市# #湖北宜昌# #诸葛说房#
宜昌规划部门及西陵相关领导,与中国金茂华中区领导一行赴湖南梅溪湖国际新城考察[灵光一闪]
1月15日,宜昌市领导一行先后参观了金茂广场北塔、梅溪湖城市展厅、桃花岭山体公园、金茂览秀城等城市运营配套项目,详细了解了梅溪湖城市运营项目片区规划、产业导入、合作模式、开发思路、发展历程等内容。
中国金茂华中区域副总经理吕彦兵介绍,中国金茂团队具备丰富的片区开发经验,在梅溪湖国际新城的打造上始终以城市运营理念为核心,以高标准定位、高质量规划、高强度开发、高水准建设将梅溪湖国际新城打造成为长沙市最具活力的城市新中心。

宜昌镇虎领导对中国金茂城市运营打造实力及片区开发思路表示认可,并对中国金茂在宜昌西陵投资表示欢迎和期待。
通过考察,政府方对于中国金茂城市运营理念和模式加深了理解,为推动潜在项目合作落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金茂武汉)
#宜昌头条#
⭐️2009年秋天,时任宜昌市副秘书长的陈行甲,正在江边祭奠自己的母亲,这时突然出现几个黑影,一顿棍棒下抢走了他的公文包,而他为了争夺自己的物品,被打伤两根肋骨和四根手指。
⭐️事发仅三个小时,四名劫匪就被捉拿归案,原来最小的年仅15岁,最大的也才21岁,当被问为何去抢劫时,回答说三天没有吃饭了,才想到了抢包,只想去买几个馒头填饱肚子,这四个孩子均来自巴东县的一个贫困村,而凑巧的是,陈行甲也在两年后到了巴东县任县委书记。

⭐️2011年,陈行甲空降至巴东县,全县50多万人口,其中贫困人口就达到近20万,当地甚至有个村落叫做“悬崖村”,几代人生活在悬崖上,上下800米的距离仅靠几根竹子搭的梯子,脚一滑就能进入万丈深渊,而像这样的贫困村,在巴东县这个山脉地区,并不算少数。
⭐️陈行甲在《在峡江的转弯处》中写到,对于伤害他的那几个男孩,无不恨之入骨,可是每次路过他们的村子,看到他们家徒四壁的模样,仇恨却又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同情。
⭐️陈行甲的母亲曾对他说过,“甲儿,你要去帮助这些贫困人,因为也只有你能救他们”!
⭐️在巴东县的贫困村,很多家庭的男劳力都外出打工赚钱,而妻子和孩子留了下来,这种家庭统称为“半边家庭”,很多男劳力在外还存在“临时夫妻”的现象,这让巴东县的留守人员不仅更加贫困,而且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现象。

⭐️陈行甲深知扶贫的重要性,不久就指定了帮扶计划,名字叫做“结穷亲”,县委每个人都要认三户以上的贫困穷亲戚,每个月还要专门在他们家住上两天,以此来亲身体会到他们的难处,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
⭐️陈行甲在贫困村认了一位大姐,每个月初,他都会去刘姐家住上几日,而陈行甲每次过来时,刘姐因为双腿残疾,但都会爬上近百米去迎接他,陈行甲说自己最多住过一个多星期,他需要了解像刘姐这样的家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才能彻底解决他们的困难。
⭐️2018年初,陈行甲受到北京卫视的邀请,前去参加《我是演讲家》的节目,他准备的一个是以多元次方的话题,导演看过后对陈行甲说,他更希望能听一些具体的事情,陈行甲果断把题目换成《我的母亲》,陈行甲坦言自己一生受到母亲很多的教育,而母亲最希望自己能够带领人们脱贫致富,讲到最后他自己控制不住情绪,双眼泪下,而他鞠躬的时候,只能用双手扶着自己的膝盖,以保持平衡。

⭐️2015年,陈行甲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荣誉,而自己的名字也被列入湖北恩施州领导的考察名单,但他却毅然决然地递上辞呈,拿着自己母亲的遗照转身离去,12月底,他在朋友圈发表了一则《再见,我的巴东》,表达自己正式离任。
⭐️2017年,陈行甲在几个朋友的资助下,开启人生的第二站,成立了深圳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他要将公益事业进行到底,2021年初,他用自传体随笔的形式,发表了《在峡江的转弯处》,里面不仅介绍了自己当年在巴东县与贪官斗智斗勇的真实经历,也坦言了自己离职的真正原因,他曾介绍这本书的书款,将全部用于儿童基金。
⭐️如果你也想读一读这本书,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也是对陈行甲公益事业最大的支持!
【宜昌和南阳同为二湛通道节点城市,携手推进二湛通道高铁建设】

近日,南阳主要领导率团考察宜昌,谈到两地要携手争取呼南高铁和二湛高铁加快建设。
南阳作为河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枢纽,除了拥有己建的郑万线外,还规划有至西安、十堰、信阳、驻马店、洛阳等方向的线路,特别是规划洛南直通线,使呼南和二湛线路更加顺直。
二湛通道明确湖北境内节点为宜昌,湖南境内为怀化,如果要建设更为顺直的二湛高铁,襄阳至宜昌之间也可建一条直通线,同时也可解决远安不同客运铁路的问题。
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上,差一点就多了一个“三峡省”。
1985年元月,邓公在听取了国务院领导人关于三峡工程进度的汇报后,曾表示道:“为了更好地安置移民,可以考虑把四川一分为二。”
后经过多次讨论、研究,1984年,“三峡省”筹备工作正式展开。

根据预定规划,当时新的三峡省即是将湖北宜昌,四川万县、涪陵,以及黔江地区等划为一个省级行政区。它涵盖“三地一市”以及30个县,省会打算设在宜昌。
可是,新“三峡省”辖区一经公布,立即引起轩然大波:这个三峡省“穷”得叮当响!
在那时我国30个省份中,“三峡省”工农业总产值竟然排列倒数第四,仅在青海、宁夏、西藏之前。
新设省份贫困如此,不但对安置移民于事无补,反而会倒拖三峡工程的后腿。
1986年5月8日,三峡省筹备工作及时终止。由此,该省也成为了我国开国以来唯一一个正式筹备建省、最终却又撤销了的省份。
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三峡省”,终究昙花一现。
“三峡省”虽然胎死腹中,但三峡工程的建设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其实,三峡工程这项旷世伟业,最早还是由国父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

30年代初期,孙中山就曾大胆地设想过,要利用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兴修水利工程。无奈当时国力不足,技术有限,最终不了了之。
此后,尽管仍有有志之士一直乐此不疲,不停地在进行勘探和测量工作。但是,由于内忧外患,战事不断,终究不过纸上谈兵。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又提及过有关三峡工程的规划。可是,又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再度搁置了。
改革开放之后,中央开始重新展开三峡工程的论证工作。
1992年,三峡工程正式通过全国人大表决,1994年正式开工。
三峡工程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工程量最大、耗时最长的世纪工程。
随着三峡工程的不断推进,被淹库区上百万移民问题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中央领导的一项头等大事。
在“三峡省”计划流产后,身为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邓公,可谓殚精竭虑。关键时刻,他一锤定音,再次提出了“川渝分家”的想法。

“川渝分家!”一语既出,石破天惊。作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配套建设,一石二鸟,无疑是彼时最好的选择。
自古巴蜀一家亲,川渝千年不分家。历史上的川渝两地向来自成一体,在饮食、口音、文化上都一脉相承,无缝衔接。
在重庆还归属于四川省的时候,当时的四川拥有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1.1亿人口,一个省的人口数量超过了那时英国与法国这两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
那个时候,四川省真是地广人多,所辖23个地级行政区、221个县级行政区,是新中国管辖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单位最多的省。
由于人口太多,四川省政府鞭长莫及,管理多有不便。同时,毕竟资源有限,省会城市成都必定优先享受,一直碾压重庆,重庆的发展无疑处处受制。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城市,乘着三峡工程建设的东风,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94年,邓公去重庆视察,拉开了重庆直辖的大幕。
199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专程去重庆和三峡库区考察,落地实施重庆直辖方案。
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重庆直辖议案。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我国面积最大、最年轻的第4个直辖市正式诞生。
可惜的是,重庆直辖的倡导者、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公,终究没有看到这一天。因为,他已于1997年2月19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多少楼台烟雨中——雾都山城与三峡大坝,犹如一本本厚重的历史典故,千古传唱。
#历史人物#
注:以下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让人惊叹的清朝记实历史老照片,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是英国著名的植物学家, 1899年至1911年间,他曾四次来到中国西部考察,曾数次在湖北宜昌研究考察,并拍摄了大量照片存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拍的
鲤泉胜迹,道士墓,十米多高明代工部尚书墓地的乌龟碑,二品官员及以上官员墓地的古老守墓人,当年的海关人员已经平民和打鱼的船和捕鱼人,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