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去监狱视察,狱警都非常紧张,结果第二天老干部直接被抓紧监狱,狱警抬头看了一眼老干部,老干部对着狱警傻笑,狱警只能摇摇头了。
#教育整顿·青海进行时#【中央第十五督导组下沉西宁监狱督导召开违规违法办理“减假暂”案件排查整治工作推进会】9月28日,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央第十五督导组副组长马正其率队赴西宁监狱开展下沉督导,并主持召开深化开展违规违法办理“减假暂”案件排查整治工作督导推进会,进一步推进青海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深入开展。
督导组视察西宁监狱行政区,通过监控系统了解监区管理情况,听取全省监狱系统开展违规违法办理“减假暂”案件排查整治工作情况汇报,就切实做好违规违法办理“减假暂”案件排查整治工作提出要求。
马正其对青海监狱系统“减假暂”案件排查整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绩给予肯定。他强调,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减假暂”整改工作,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思想上、行动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责任感、紧迫感,不断推动“减假暂”案件排查整治工作取得实效。要紧盯自查自纠、九类重点案件评查、问题案件纠正、循线核查、建章立制,抓住重点深入推动“减假暂”整改工作。要加强领导配合落实整改工作责任,确保排查整治工作步调一致、同频共振,确保整改工作质效不断提高。

1.袁世凯当了总统之后,任命其亲信陆建章为军机处长,掌握生杀大权,省长以下不必上报。某日,陆处长去某监狱视察。监狱长诉苦说牢房太少,犯人太多,求个解决的办法。
陆处长于是点头,口中说,“小事一桩,看我的。”
命人取来在押犯人的花名册,随手圈出几页,说,“杀”
第二天,监狱长来电话说,监狱宽敞多了……
2. 于右衽与高仲林金婚前夕,写诗一首曰《忆内子高仲林》:
两戒河山一枝箫,凄雨吹断咸阳桥。
白头夫妇白头泪,留待金婚第一宵。
其实他与原配高仲林聚少离多,一生恩怨足够写一本书。
于先生去世后,人们在他的保险柜里,只发现了一双高仲林做给他的鞋,据后代回忆,这双鞋于先生保存了二十多年没舍得穿。
3.姚鹓雏,幼时迟钝,读书常不熟。至十三、四岁开窍,下笔千言立就;应童子试,得第一名。才思敏捷,能日写数千言,各体无不工妙,被称为“松江才子”。

不过晚年恢复了幼时的迟钝,本来就是个胃中溃疡,结果这位大才子想自诊自愈,先是自我诊断为胃癌,非要医院给他开刀,开了刀,不是,再给自己诊断为胆结石。这回学乖了,拼命给自己开方抓药,死活不肯开刀。
结果就此一命呜呼。
#民国拼图#
图一:袁世凯;图二:陆建章;图三:于右衽;图四:高仲林;图五:姚鹓雏
1947年,沈醉来重庆监狱视察,与一个小跑步的疯子打了个照面,心里一惊,厉声喝道:“这人装疯,关起来!”
特务一听,赶紧把疯子关进牢里,心中却暗笑:沈处长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疯老头都关了10多年了,早就吓疯了。
这个疯老头就是韩子栋。
韩子栋是山东阳谷县人。193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特科工作。不欠,他又成功打入敌人的特务机关“蓝衣社”,截取了不少情报,致使敌人多次行动失败。

26岁那年,韩子栋因叛徒告密被捕,在狱中,坐电椅、灌辣椒水、老虎凳等酷刑他尝了个遍,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始终没松口。
1946年,韩子栋做为要犯被送进重庆白公馆,和罗世文关在一起。当时,罗世文被狱友们推选为狱中临时党支部书记,他深知韩子栋的身份,两人有一个共同的计划——越狱。
不久,他们又被押进渣滓洞,罗世文不幸被害,他留下话,让韩子栋继续隐藏身份,找机会逃出去,把狱里的情况向党组织汇报。
韩子栋下决心,一定完成任务。
可越狱谈何容易!渣滓洞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四周全是电网,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插翅难逃。他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装疯,让敌人放松对自己的警惕。
从此,他在牢中不是对着墙壁发呆,就是不知疲倦地走来走去。放风的时候,他弓着腰一溜小跑儿,赶上下雨天,别的犯人都在牢里待着,他却赤着上身,在大雨里不停地跑了一圈又一圈。

看守们嘀嘀咕咕,“这人疯了吧?”“听说之前已经关了10多年了,不疯才怪呢!”从此,看守们渐渐放松了对他的看管。
狱里有什么力气活,看守们都喜欢指使他去干,后来出去买菜也带着他。韩子栋默默记住了周边路线,时间久了,他竟凭记忆画了一份完整的地形图,交给了狱中党组织,以备后用。
狱里潮湿阴冷,犯人们常年吃发霉的杂粮,韩子栋身体瘦弱,患上了风湿病、皮肤病、胃病,30来岁的人头发已经花白,看上去有50多岁。
他明白,自己重任在肩,这虚弱的身体即使逃出监狱也跑不远,所以不论严寒酷暑,每到放风时,他总会不停地跑啊跑,为越狱做体力准备。
一天,军统总务处处长沈醉来渣滓洞视察,远远就听到看守们在起哄,“疯老头,快跑快跑……”陪同的特务头子好一顿训斥看守,又对沈醉解释:“那人是个疯子。”

沈醉也不言语,继续往前走,正好与韩子栋打了个照面。四目相对的瞬间,沈醉立马发现了端倪:这老头虽蓬头垢面,可眼神犀利,这哪是疯子的眼神?于是发生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好在韩子栋多年装疯,看守们已经麻痹了,沈醉前脚刚走,需要买菜时,他又被放了出来。韩子栋意识到狱中形势险恶,前路未卜,越狱计划得提前了。
这天,有个叫卢兆春的看守在牢外喊他,韩子栋知道,机会来了!这是让他去买菜。
他赶紧穿上小萝卜头悄悄送来的衣服,又在外面套上之前的脏衣服,挑起箩筐,跟着卢兆春往集市上走去。买完菜,卢兆春照例带他来熟人家,吩咐韩子栋在院里待着,自己进屋打麻将。
卢兆春手气好,一直赢,韩子栋听到他的笑声,按捺着激动的心情,一推门,嚷道:“解手!解手!”卢兆春正在兴头上,不耐烦地说:“去去去。”

于是,韩子栋进了茅厕,脱下外面的脏衣服扔进粪坑,翻墙逃了出去,穿大街,过小巷,撒开丫子一路狂奔。
卢兆春发现韩子栋不见时,顿时慌了神,立马上报,特务们撒下人马,出动警犬四处搜索。韩子栋马不停蹄地跑到嘉陵江边,登上一艘小船,逃离了这个魔窟。
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上岸后,他刮了胡子,理了头发,从一个脏兮兮的疯老头变成了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
即使这样,韩子栋也不敢掉以轻心,他穿山林走荒野,跋山涉水,一个多月后,终于到了解放区。他将被关押战友的情况一一上报给了党组织,终于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韩子栋是渣滓洞里唯一独自越狱成功的人,也是小说《红岩》中华子良的原型。
值得一提的韩子栋一路辗转跋涉,身上一直带着一个由白枕套做成的口袋。那是小萝卜头的妈妈徐林侠为他缝制的,里面还谁备了一件上衣,让他越狱后穿。这些东西是小萝卜头趁看守不注意,悄悄送到韩子栋手中的。

重庆解放后,韩子栋在口袋上写下了一句诗“借问陆公老放翁,家祭曾否告尔知。”后来,这个凝聚了战友情谊和生死经历的口袋留在了重庆。
韩子栋被敌人关押了将近14年,他用坚定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写就了自己一生的传奇。无论过去多少年,革命先辈们忍辱负重、坚贞不屈的英勇事迹永远熠熠生辉!
作者:飘飘
#头条创作挑战赛#
1947年,沈醉去监狱视察,一个疯子正在雨中跑步,当两人四目相望时,沈醉心里一惊,立刻严厉的说:“这个人是装疯的,把他关起来。”
看守们不敢耽误,立刻压着这个疯子回了监狱中,私底下还议论着:“这个沈处长,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啊,这个人都疯了十几年,怎么可能是装的呢?”
等沈醉视察结束走了,没过多久,看守们又把这个疯老头放了出来,还说沈醉是太紧张了,这个疯老头根本就逃不出去,真是小题大做。

这个看守们口中的疯老头就是韩子栋,正如沈醉说的那样,那是装疯的,这一装就是十几年,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越狱。
韩子栋原本是我党地下工作者,打入敌人内部收集情报,因为叛徒的出卖暴露了身份,被秘密抓了起来。
在审讯过程中韩子栋经受了各种折磨,就是不承认自己的身份,生命垂危依然不松口。
1946年,韩子栋被转移到了重庆白公馆,在白公馆里还有罗世文,小萝卜头及他父母……
在狱中罗世文临时成了党支部书记,他告诉大家一定要找机会逃出去,把这里的情况汇报给党组织。
要越狱真是不容易,这里三面环山,四周还有电网,哨兵24小时轮流值班,韩子栋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装疯卖傻。
从那以后韩子栋就经常对着墙发呆,一看就是一上午,有时候还有意无意的说着一些话,让人匪夷所思,慢慢的有人就开始说:这人怕不是傻了吧。

看守们觉得这也是很正常的。毕竟这个人已经被关押了十几年。
看守们闲得无聊的时候,就会拿韩子栋取乐,经常去逗他,不过韩子栋也非常的配合,把他们哄的开开心心的。
后来看守们有一些脏活、累活,都喊韩子栋过来帮忙,韩子栋也很乐意去帮助他们。
韩子栋慢慢的和看守们混的熟了,也获得了一些特权:放风的时候可以多待一会。
韩子栋身材很矮小,瘦骨嶙峋的,30多岁的他看起来像50多岁的人,韩子栋明白就目前这个状况,就算逃出去了也跑不远,想要越狱成功,必须有强健的身体。
于是韩子栋开始跑步健身,只要有机会出去,他就要小跑几圈,就算是下雨他也没有耽误过,看守们还经常嘲笑他,下雨不知道往屋里跑。
只要韩子栋不是很过分,看守们也懒得管他。
1947年的一天,天空下着雨,沈醉来这里视察,此时韩子栋就在院内跑圈,看守们立刻给沈醉解释说,这个犯人关了十几年,已经疯了。

但是当沈醉与韩子栋接近时,四目相望,沈醉内心一惊,立刻吩咐人:“把他关起来。”
看守们不解,沈醉说这个人双目犀利有神,根本就是在装疯。
沈醉走了之后,韩子栋真是恨死他的,好不容易自由点,沈醉的到来让他一夜回到解放前,韩子栋想要逃跑的计划只能提前了。
后来看守们也没有把沈醉的话当真,把韩子栋放出来替他们干活,有时候外出买菜也喊上他。
有一次卢照春外出,喊他背着背篓,韩子栋觉得机会来了,回牢房换上衣服,把脏衣服穿在外面,卢照春买完菜觉得时间还早,就去打牌,由于手气太好而忘了时间。
韩子栋趁着上厕所的功夫,逃了出去,一路奔跑来到江边,乘着小船跑了……
沈醉得知韩子栋逃跑,暴跳如雷,立刻派人追干,最终还是没有追上,韩子栋成功的找到了组织,替很多狱友恢复了名誉……

韩子栋被敌人关了近14年,14年的忍辱负重,用坚强的意志创造了奇迹,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老英雄们都是有信仰的,向老英雄致敬!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一家两代狱警,薪火相传!
监区老大哥的儿子,今年毕业,顺利考入了监狱系统,已经进入了政审阶段。
我疑惑地问他:“大哥,你天天吐槽监狱系统,这不行那不行,怎么还让你儿子往‘火坑’里跳啊?”。
大哥吸了一口烟,缓缓说道:“现在干啥都不容易啊,考到监狱系统,好歹我还能带带他,避一些坑,也算能赢在起跑线吧。”
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也像大哥一样?
[玫瑰] 魏元忠以盗治盗
唐高宗巡率东都洛阳的时候,正碰上关中闹饥荒。
高宗考虑到路上草寇盗贼太多,命令监察御史魏元忠作车驾检校官,在车前开路,车后保驾。

魏元忠接受了诏命,就立即视察了赤县监狱,看见一个在押的盗窃犯,神采语言都不同凡响,就命令给他打开镣铐,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让他坐驿车紧跟在自己后面。
魏元忠与他一起吃饭睡觉,将治理盗贼的事委托给他,那个人笑着答应了,一直到从东都返回,随从高宗的上万人马中,没有人丢失一个铜钱。
——————————————————
因材任能,根据每个人的德才学识来安排合适的工作。
连盗贼也可以使用。
平庸的儒生嘲笑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田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雄杰。他们不知道那个时候除了鸡鸣狗盗之徒,其他人都派不上用场。
在李冗的《独异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唐朝元和年间,在天水有一个叫赵云的人,他到鄜畤游玩时,途中经过了中部县,他的一位朋友在这里做县令,便设宴请他喝酒。

两人喝酒喝得正起劲时,几个衙役押着一个犯人走了进来,审问一番后,这犯人所犯的罪行并不严重,所以县令就想把人放了,但赵云却喝醉了酒,一时兴起,竟不让县令放人,让衙役摁住那犯人,起身提起板子打了犯人二十大板。
一个月后,赵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芦子关,他在路上结识了一个商人,两人很是投缘,所以就结伴而行,一天晚上,商人准备好酒菜邀请赵云到住处一叙,赵云欣然前往,酒席上,赵云喝得大醉,商人一把揪住赵云,问他认不认得自己,赵云仔细看了会,笑着说自己好像没见过他。
商人咬牙切齿地说道:“你可真是贵人多忘事啊!那日我在中部县犯了事,被衙役抓住,本来屁大点的事情,县令都不想管了,你却不依不饶打了我二十板子,怎么着,你那么快就忘记了?”
赵云这才想起那日在县衙醉酒后的事情,不由吓得一头冷汗,连忙起身向商人道歉,商人冷笑道:“我找你很久了,今天抓到你算你倒霉,我一定要报仇雪恨!”

商人说完就示意随从将赵云抓了起来,脱光他的衣物,将他扔到了一间密室中,这间密室里有一大坑,里面全是酒糟,赵云被关在密室里,每日饿了只能吃酒糟,渴了就喝点酒液,就这么过了一个多月,赵云才被放出来。
那商人又让人扭断赵云的四肢,扭曲他的五官,将他绑在大风处吹,让他的身体固定形状,几番折磨后,赵云已经变得佝偻不堪,连声音也变得沙哑了,后来商人又把赵云卖到灵州当奴隶,赵云辗转进了灵州监狱。
赵云的弟弟当上了御史,到灵州监狱视察时遇上了赵云,但他没有认出赵云,赵云一见到弟弟顿时泪流满面,将自己的悲惨遭遇告诉了弟弟,弟弟听后悲愤交加,立刻将事情经过告诉了按察使,令他派人缉拿凶犯,所有参与此事的人全被逮捕。
那商人知道自己的死期已到,将罪行全盘托出,原来这人根本不是什么商人,就是个奴隶贩子,他一家干这种事情已经好几代了,最终奴隶贩子和他的同伙全被处决了。

虽然罪犯穷凶极恶,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赵云酒后滥行暴虐,这才惹来祸端,如果不是他在旅途轻易相信别人,也不至于被骗到贼窝,任人宰割了,不过最后犯人还是被绳之以法了,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故事##民间故事#
1950年2月,毛泽东访苏回国,计划在东北沿线作短暂停留。视察沈阳时,他老人家却勃然大怒,之后3万多名干部被送进监狱!
那毛主席视察沈阳时,到底因为什么事情,让他老人家发这么大火?
1950年2月26日,毛泽东结束对苏联的国事访问,他想顺路实地考察一下东北几处重工业基地,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出差距,制定好明确的目标方向后,在全国进行推广。
哈尔滨成了毛主席停留的第一站。
当地政府官员听说毛主席、周总理要来,同行的还有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等外国政要,哈尔滨市的领导们不敢怠慢,精心准备了一场宴会。

当毛主席等领导结束了一天的考察工作,被哈尔滨市政府官员请进宴会厅。
宴会现场,随着一道道美味佳肴如被端上餐桌,毛主席的眉头却逐渐锁紧。
由于越南领导人胡志明也在场,毛主席没说什么,他只吃了半碗米饭,捡了些素菜,就放下碗筷。
陪同的省市领导还以为这些菜不对毛同志的胃口,赶忙让厨师另起炉灶。
此时的毛主席再也忍不住,他十分严肃地对负责接待的领导说:“我们国家还很穷,不能浪费,不能搞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吃米饭和蔬菜就可以!”
说完这话后,毛泽东气冲冲地返回了宾馆。
离开哈尔滨后,毛主席一行的第二站是长春。可是毛主席刚下火车,就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当汽车驶进长春市区时,街道两旁冷冷清清的,偌大的街上只有寥寥几人。
毛主席问:“为什么街上一个人也看不到?”陪同的地方领导回答:“现在正在吃中午饭,为了主席的安全,沿途全部戒严了。”

毛主席听到这话十分生气,他严厉地批评了地方领导:“你们搞戒严,不让老百姓出来,这样太脱离群众了。”
强忍不快的毛泽东,匆匆结束了长春的考察工作,与工作人员来到沈阳。
沈阳市的地方领导似乎听说了哈尔滨为毛主席设下豪华宴席,在省领导的直接安排下,沈阳市政府工作人员安排了比哈尔滨更加奢侈的招待宴席。
这下可真的把毛主席给气坏了,不顾在场的胡志明,他来到会议室,对沈阳市领导的做法提出批评:“同志们,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你们一层一层仿效下去,这么吃起来,在人民群众中将会有什么影响?”
紧接着,毛泽东在中央东北局、辽宁省和沈阳市的领导干部会议上,再次批评“吃喝风”,他老人家直接引用了李自成、刘宗敏的典故,可见是真的气坏了!
回京以后,正在气头上的毛泽东开展了一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在运动中,天津地委、专署负责人刘青山和张子善的严重贪污浪费和破坏国家政策法律的行为被揭发出来。有人到毛主席那里说情,希望不要对刘张二人处以极刑。
毛主席说:“正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这两个人,才可能挽救20、200、2000个犯有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最终这两个人在1952年2月10日被执行死刑。
1952年10月,“三反”运动结束。据统计,全国被查出的赃款赃物6亿元,有38402名贪污分子受到刑事处理,42个人犯罪情节过于严重,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
就此说来,毛泽东视察沈阳时,因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太过铺张浪费,剩下豪华宴席款的中央领导,让毛主席勃然大怒。
战争时期,主席就对干部贪污铺张浪费等问题深恶痛绝。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主席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
作为国家领袖,伟人以身作则。在他逝世后,留下的生活遗物只有:廉价的牙粉,用秃了的牙刷,多次缝补过的衣物和鞋袜。
吃饭时,掉在饭桌上的一粒米、一根菜,伟人都要捡起来吃掉。
可是地方领导为了面子工程,胡乱花钱设置宴会,导致财政税收平白无故被浪费,这如何不让他痛心啊。
于是乎,必须要用一场雷厉风行的“三反”运动,制止这些歪风邪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