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是怎样在职场沦陷的
我所工作过的一个县城的税务局分配来了一个研究生,在一个平均年龄超过40岁,平均学历不到大专的单位里,他的到来引起了现象级围观。他姓陈、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陈博士”。他也很享受这称号,问题是人家可以这么喊,不是博士的他就不应该这么接。
意气风发的陈博士不久就在事务性工作中沉沦,除了有限的几次知识竞赛,就没在别的事情中出过彩,很快就和同事们混在一起吃喝玩乐、晚上经常喝酒、洗脚、搓背、打麻将。同事们虽然还是喊他“陈博士”,不过当初的羡慕和嫉妒已经荡然无存。
好在陈博士的名气还在,市局想提拔他,可惜被一起称兄道弟、吃喝玩乐的同事们暗算了。按照规定,调动之前,需要调查,听取意见。被问询到的领导和同事,都表示,他能力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加之有不良的夜生活习惯。

调查员被弄得不置可否,还在犹豫。最后陈博士的一个“挚友”,提供了一个他不能生活自理的直接证据,他直接把有洁癖的调查员带到陈博士家,然后打电话给博士来开门。家里果然是乱七八糟,与狗窝无异,把博士的脸弄得红一阵,白一阵的,晋升之路从此永远关闭。
文章要结尾了,还是还给他本来的“硕士”称谓吧。陈硕士现在也40多岁了,连个股长都没混到,已经在当地娶妻生子,开启了唠叨满腹的余生。最近听说他得了尿毒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招人嫉妒很正常,众口铄金,涉世不深的学霸怎么能混得开?
庸人一辈子的使命只有2件,摆脱平庸或者使他人也陷于一样的平庸,可惜后者居多!
我们单位跟我一批入职的同事有10位,现在却只剩8位,剩下的八位里面有2位据我了解也在找机会调离。我们学校是在县城城区,比起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还是不错的,而且教师也算铁饭碗,为啥有人会辞职呢?有一位同事陈老师是入职一个月就直接不要工资走人了,很佩服她的果决。离职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一是这位陈老师毕业于我们省内top1的师范大学,在我们学校被当成种子选手,非常受领导看重,随之对她各种委以重任,她每天忙的晕头转向。二是我们小地方财政情况不好,教师工资低,陈老师觉得付出跟收入不成正比。三是陈老师不是我们本地人,是隔壁市的。带她老师朱老师刚好跟她是老乡,但恰恰是这位朱老师的经历,坚定了陈老师想要辞职的心。朱老师也是一毕业来到我们学校,然后在我们在我们本地成了家,生了两个孩子后,跟老公感情破裂,离婚了,孩子全部跟着前夫,现在朱老师三十多岁人在异乡,茕茕孑立。陈老师觉得待在我们学校,她可能会走朱老师的老路,她看不到希望。异地编制其实是个鸡肋。

我们这一批,除了陈老师,还有一位谢老师和一位周老师也是外地的,她两是大学同学,现在一起工作也算有个伴。不过谢老师家是隔壁县的,比陈老师近一些,只要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而周老师的男朋友是我们本地的,这也是她两没有像陈老师那样一走了之的原因。但是平时的闲聊中也听到过她们有另谋出路的想法。
另外一位已经走了的郭老师,她是让我们所有人都羡慕的存在。郭老师家里是市区的,父母都是公务员,所以想让郭老师也在体制内。郭老师参加了各种考试,主要想考公务员,没想到公务员没考上教师编制。到了我们学校,发现待遇很一般。郭老师家庭条件好,平时花钱大手大脚,每个月到手工资不够她自己花。于是她工作期间继续参加省考和国考,在我们学校待了一年便考上了市区税务局,实现了钱多事少离家近。
感觉除了一些发达地区的教师待遇不错,像深圳教师年薪30w+,其他的欠发达地区教师待遇真的是有待提高。我每个月打卡工资不到3000,这样的待遇真的留不住人才,但凡有门路,有能力的人都想着另谋高就。

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
现在,各行各业的各种单位,基本上是不会考虑这一问题的。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是凡进必考。但也有部分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型国企,对职工子女入职还是有照顾的。
几十年前,各单位招收本单位的职工子女入职,是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情,甚至是一件保稳定的政治任务。解决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是解决职工最大的后顾之忧,能极大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我的经历中,有两件职工子弟入职本单位的事情,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机械厅下属一中型国企工作。在2000多正式职工中,有一位职工很特别,他虽然年近30,但身高只有一米二,是一位本厂老职工的儿子。他的工作令很多人羡慕,是厂里的油库保管员,工作非常轻松,而他也干得非常好。现在,他已退休,每月有4000多养老金。

上世纪七十年代底,各单位负责解决各单位的子弟就业。某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招进的一个子弟,严格说来是一位残疾人,他左手掌全无,仅剩一根大拇指。但他进局后学习生丝扦样,也能把工作干好。而该单位后更名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最后整体并入海关。这位子弟也退休了。每年的养老金加生活补贴在10万以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的不多。不少单位又出现了职工子弟就业难问题。某省的一些省级机关想出了一个换手挠痒痒的办法,即互相招子弟。即省工商局的子弟到省税务局,省质检局子弟到省人民银行工作等等。
虽然,照顾本单位子女入职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的是非功过却很难评说。
审核你好:本文纯属诚恳建议,满篇正能量,还发出倡议配合防疫工作,烦请审核通过。
乌鲁木齐新增连日攀高,且无扭转之势。眼见天气越来越冷,今后通风换气将成为奢望,若不能及时控制,楼道将成为下一个气溶胶传播的重灾区。那时,新增人数更会增加。

当今之计,需要出重拳,下狠心,破釜沉舟,以合理期望解决问题。而不是像以往一样,添油战术,不痛不痒,无休无止。
一、设定以11月底结束抗疫的总目标,并制定以周为单位的分目标,具体:
1、11月9日-11月13日,准备动员阶段
2、11月14日-11月20日,实际实施阶段
3、11月21日-30日,攻坚、总结、收尾阶段
二、经济上的惠民举措
(一)针对个人的政策优惠
1、免除8月-11月的物业费,此政策以户为单位执行。居家期间,居民并未享受到物业服务,故物业费用理应予以免除。同时,物业单位多有一定抵御风险能力。减免费用对企业没有大的影响,但是对百姓有不言而喻的意义。
2、 免除8-11月的车辆商业保险费用。名下有多辆车的自然人,可免除费用最高额度的一辆车的费用。居家期间,车辆一直静默,并未行驶,所以百姓不该承担此期间保险费用。其次保险公司一直都是盈利大户。在特殊时间,无论道义上的担当,还是实际情况对保险企业造成的微小影响,都应免除。

上述两项的费用,应该原路退回到支付人的账户中。三个月了,很多人没有收入。退费将会给到大家心理安慰,更可以解除一部分人的实际困难。
(二)针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公司、企业的政策优惠
1、物业费免除。静默期间,商家并未营业,所以也不该承担相应费用。此部分费用应该免除。物业费合并到房租里的,应该按比例折算进行减免。
2、租金免二减一协商一。即由出租方免除2个月的房租,减半征收1个月的房租,协商一个月的租金费用。承租方在静默期间并未营业或者办公,考虑到这个情况,建议做出统一规范。对于拒不执行费用减免的,可以由承租方拨打举报电话,由税务局调查是否有偷税漏税行为。
大家都知道,承租小区个人商铺的,税金都是由承租方支付。减免部分费用对这部分高净值人士影响很小。但是1或者2个月的房租可能就挽救了一个企业主,挽救了一个家庭,挽救了一个企业。企业好了,员工和企业主都好。企业是社会的稳定器,救活了企业,就救活了好多家庭。

针对企业费用的减免,也尽量以退回方式处理,因为这笔现金很可能让很多企业主缓过劲来。
对于出租方已经减免费用的,或者实际减免费用超出上述标准的,予以纳税抵扣。对于模范或者标杆企业,给与精神上或者政策上的优惠。
(三)针对中低无收入者的以工代赈
小区感染者新增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就是一线防疫力量薄弱,很多措施没有落到实处。比如人员外出遛狗、运动。因志愿者或者包户感染,人手不足,风控单元也下楼核算。这些情况,客观上造成了交叉感染。
这种情况,可以有偿雇佣小区无收入人员执行下述工作。既解决了这些人员三个月没有收入的问题,也解决了一线抗疫力量薄弱的问题。
三、滞留人员的返程问题
对于建筑、拾花工等群体性外地务工人员。可以户籍或者住所为标准,与务工人员家庭所在地联系,统一以包机或者专列的形式,在务工人员身体健康,符合防疫政策的条件,统一安排集体返程,费用自理。

务工人员的返程 ,可极大减少防疫压力,也减少了不稳定因素。建筑行业人员大多居住在不带保暖措施的彩钢房里。天气逐渐变冷,他们后续的健康将会给防疫带来巨大挑战。
对于这批返乡人员,个人认为,票价在原有基础上可以适当上浮,比如火车票价增加100元每人,飞机200元每人。上浮部分的费用专款专用,用于抗疫。
四、生活物资的统一采购。
为百姓免费发放约10天生活物资包。内含耐储蔬菜,小包装米面油,小包装洗化用品,必需调味料, 2-4次抗原检测物品等。若水果价格便宜,也可优先考虑疆内地区水果,为当地果农减少部分损失。同时,百姓自行准备必需药品。
五、7-10天居家静默
统一安排百姓7-10天的居家静默。静默期间居民隔1-2天进行一次抗原检测。静默期间,暂停一切团购活动和非必要的外出(就医就诊除外)。

六、人员保障
每单元设置安全员、信息员、核验员,严查私自外出,接龙等活动。确保垃圾清运,核算检测,不便人士物品代买。
警务站下沉小区2-4人,以2班倒的形式,从8到24点在小区巡逻,对于违反防疫规定的行为现场执法。
七、跨级管理
调动一切可以动员的党政机关,一帮一、结对子,下沉社区,协助社区把工作做实做细做透。
总之,首先要和居民进行充分沟通,赢取信任,获得支持。
其次,静默前,给予大家充分时间准备生活必需品,以10天为量。
再次,静默期间,禁止一切外出、团购活动、垃圾统一收取。严格执行消杀。
再次,第7天,统一上门核算,进行筛查。
冬天一天一天近了,我们必须采取坚决、科学的措施,利用这宝贵的一周(气温还没有降低太多),毕其功于一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