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莆田什么行业适合年轻人?
现在莆田还有适合年轻人的行业吗?好像除了电商,年轻人的出路普遍较少。
在莆田,男生比女生难找工作。现在女生很多都去应聘当主播,也算一条出路。
至于男生,一般都选择外卖和快递行业。
或者说一些比较有干劲的年轻人,还会选择摆摊。#莆田头条#
“我冤枉!别杀我!”这是1983年,江苏徐州被逮捕的“女流氓”胡贤华,留下的一张老照片,虽然图片比较模糊,但还是能够看出她青涩的面庞,以及充满恐惧的眼神。
让人吃惊的是,女子所犯的居然是“流氓罪”!一个妙龄少女为何会和这样的罪名扯上关系,她又为什么直呼“冤枉”呢?
被捕前,胡贤华是徐州市铜山县(现铜山区)莆田渝中区医院的一名勤杂工。因为长得漂亮,胡贤华的身边不乏追求者,每天都会有好几个男子手捧鲜花在胡贤华上班的医院等待,胡贤华就像是公主一样,“挑选”每天的男伴。
胡贤华其实也是物欲和金钱迷了眼睛。胡贤华出身在农村,凭借娇好的长相,她应聘上了现在的医院,虽然只是勤杂工,但是因为长得漂亮,领导也不怎么会难为她,这也造成了胡贤华自傲的。而胡贤华每天被被这些男伴带着出入各种各样的高级场所,很快也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胡贤华在医院里没几个交好的同事,男同事觉得胡贤华长得好看,一开始对她挺好的,但是胡贤华却看不上他们。多几次“热脸贴冷屁股”后,男同事们恼羞成怒,常常在背后说她的坏话,认为胡贤华“不检点”。
医院里的女同事更是觉得胡贤华是个“坏女人”,平时没少给她白眼。
胡贤华倒是满不在乎,她觉得自己肯定能找一个有钱的男朋友,靠着男朋友的家庭飞黄腾达。
然而,胡贤华还没等到这一天就“出事”了。
一天,医院的领导很严肃地把胡贤华叫去谈话。原来,有同事举报,说胡贤华“不正经”,生活作风有问题。
胡贤华没当回事,她觉得这是自己的私生活,又没影响到任何人,所以依旧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然而,没过几天,当地的警察就找上了胡贤华,以“流氓罪”将她逮捕了。
在那个年代,流氓罪是指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破坏公共秩序以及其他情节恶劣的行为。
流氓罪的规定比较笼统,在实际执法中难以界定,把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定为流氓罪的随意性很大,属于典型的“口袋罪”。
胡贤华百口莫辩,当地公安根本不听她的辩解,直接将一些证人的证词放在了胡贤华的面前,原来不少人举报,说胡贤华和多名男子发生了“性关系”。
这东西又不能证明,最终胡贤华被判处了死刑立即执行,在执行死刑的时候,胡贤华满脸的绝望,她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那么年代像胡贤华一样被“流氓罪”所害的女子并非只有她一个。
翟曼霞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却自幼喜欢打扮。
在那个大家普遍素颜朝天的时代,她常常涂着口红,烫着大波浪,脚踩高跟鞋出现在街头。街上有男孩子朝着她吹口哨,翟曼霞也会回一个口哨。在她看来,这只是自己表达个性的方式,但是在很多街坊邻居看来,翟曼霞这个女孩子太轻浮了。
很多邻居都来劝说翟曼霞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管管女儿,但是翟曼霞的爸爸妈妈也很无奈,自己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根本没办法左右女儿。
其实翟曼霞的亲戚朋友早就对她不合时宜的行为指指点点。不过,翟曼霞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奉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原则,依旧我行我素,追赶时髦。
更让翟曼霞的亲戚觉得丢人的是,翟曼霞特别喜欢游泳,那个年代没有游泳池,故而翟曼霞经常穿着泳衣到河里游泳,所以大家经常能看到翟曼霞在光天化日下露着白花花的胳膊和大腿,实在是“有伤风俗”。
最终,翟曼霞也被公安以流氓罪给抓走了。
可以说,“流氓罪”是那个年代特定的产物,太荒唐了。女孩的眼神好无奈,她家人不知要承受多大的压力。
之前申请的线上兼职,前几天面试官打给我打了电话说是48小时回复结果,今天早上刚收到面试成功短信,需要岗前培训~但是为啥群加不了??有人做过吗?能不能帮忙指导一下,谢谢#今日头条# #莆田头条# #兼职副业#
【高校毕业生感叹找好工作难,企业发愁招人难——毕业生就业“供需痛点”如何纾解】
在网上刷招聘需求,往各企业邮箱海投简历,四处赶场面试……不少受访毕业生感叹,疫情之下的就业季,想找到一个专业对口且薪酬满意的工作殊为不易。
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叠加疫情影响、就业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就业形势格外严峻。高校应如何对症下药,精准化解毕业生就业难题,帮助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现象:高校和企业供需存矛盾
“一些毕业生找工作时容易出现粗浅、盲目选择,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自身能力和岗位需求不匹配,会频繁更换工作,这对自身的发展不利,对企业的伤害也比较大。”在甬矽电子(宁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春悦看来,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时对岗位的能力要求、薪酬保障和职业成长空间缺乏足够了解,而用人单位在短暂的考察时间内也无法全面了解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毕业生找好工作不易,企业发愁招人难。供需“两张皮”症结的背后指向一些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在湖北阳光教育研究院院长叶显发看来,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方,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导方面;高校是大学生就业的供给方,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能力培养,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则指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尤为困难的群体,一方面一些企业对新建本科院校缺乏足够了解;另一方面则由于办学定位不够清晰,有些院校并不是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导致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
了解企业需求、实现供需对接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这其中有许多体制机制亟待理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周尧表示,一些高校存在就业部门与学生工作部、教务部、校友工作与社会合作部等部门协调联动力度不够,就业工作对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招生计划安排的关联性不够突出等问题。
对策:深入推进校企密切合作
破解毕业生就业供需不畅难题,关键在于密切校企合作,在这方面亟待一个更强更有力的抓手。
日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充分发挥高校书记、校(院)长以及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示范作用,带动学校全员深度参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对接。
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走进产业园区为毕业生“带岗”已成为校领导们的自觉行动,近两年来,书记、校长已累计带队走访企业183家。福建莆田学院也坚持“一把手”带队联系走访用人单位,学校和各学院主要领导带头走访218家企事业单位,以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
“高校要经常走访企业,深化供需对接,了解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重点要找准双方合作切入点,建立日常联系互访机制。”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仕俊说。
高校“走出去”联系企业,如何找准双方合作切入点?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就业处处长王茂胜表示,一要“显格局”。高校领导访企拓岗的企业要重点突出行业格局,凸显到访企业的带动作用。二要“抓实效”。高校领导访企拓岗要与本校毕业生需求相结合,争取能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要“重统筹”。高校领导要加强访企拓岗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的统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
建议: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高等教育的共性矛盾之一是大学与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认识的差异。”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校长吴敏表示,要克服这个矛盾,学校应该瞄准产教协同育人,围绕产业、行业、企业、职业需求反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统一。
高校办学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产业的需要对齐,是推动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对此,熊丙奇认为,我国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都应该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结合办学实践,吴敏认为,学校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和平台。利用合作企业资源和案例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持续开发符合最新岗位技术需要的课程资源,将真实工程案例、真实工作过程、真实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另一方面,学校可与企业联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请相关企业每年直接派有丰富项目经验的团队驻校承担专业方向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并定期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
针对毕业生离校后的发展情况,熊丙奇进一步提出,高校还应重视了解企业(雇主)对本校毕业生的评价,跟踪发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作为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依据。同时,把校友作为重要的办学资源,通过校友加深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提高办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06日第3版 版名:新闻·要闻
作者:本报记者 王阳 史望颖 程墨 方梦宇
有面有朋友
青浅絮语
央视的纪录片出品绝对不会令你失望,喜欢美食的我每天傍晚五点半开始,就端着小饭碗守在电视机旁,看中央二套下饭的精品美食节目。
这几期的《有面有朋友》真是对了胃口,西北人对面食的热爱是刻在基因里的,从小胃粘膜最熟悉的食材便是面条,无论哪碗面,都能让胃口大开,慰贴满足。
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作为碳水王国的陕西人讲究朋友来了必须有碗面。有面才有朋友,有面才有面子。陕西人的面简直是五花八门,碗碗都令人食指大动。
陕西媳妇儿做臊子面是基本操作,裤带面,棍棍面,旗花面……揉面擀面的本事从小就会,抻面的本事更是一流,麦香和辣椒面的香,在油泼的那一刻被激发得淋漓尽致,油泼辣子被加入各种调料,自酿的柿子醋也成为镇店秘方。
南方的面则更加精致,做了61年银丝面的胡师傅一身行头俨然是面界大师,能配上如此爽滑细面的面汤必须得是老鸡文火,慢炖吊汤,汤才可以清澈鲜香。
认为膻味儿是羊肉灵魂的食客最认可的常熟羊肉面看上去貌不惊人,加了羊血、羊肉,虽然煮肉的绝技被老板故作神秘的谢绝参观了,但是食客的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面不光是北方人的主食,南方的面常在早餐出现。苏州的面除了面本身,还极为讲究汤和浇头。用观音斗来煮面,红汤,白汤,都脱不了一个鲜字。用卤鸭做汤头,那色泽简直令人垂涎欲滴。真的不适合晚餐前看,很耽误减肥大计。
一锅只煮一碗的干挑面讲究的是细致,貌不惊人的面精华都在汤里,一看就知道是南方人的口味。
宣称自己貌美如花的老板娘的独门绝技是烧小排,那小排的确金黄鲜香,引得人馋涎欲滴。
四川的面更不用说了,兔丝面脑花面肥肠面担担面……各种食材都能和面相融,一碗好的兔丝面,必须要配上用手撕的均匀的兔肉丝,除了花生,芽菜,辣椒更是灵魂。
成都人善于挑战自己的味蕾极限,脑花面对我来说是无法想象的极致挑战,大概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吧。
有了辣椒,花椒的加盟大概脑花的腥味也去的差不多了,所以才会很受人喜欢,不过我却不敢尝试。除开绵软的口感和引发令人极为不适的画面不说,超高的胆固醇也令人望而却步。
谭素面看上去比较清爽,一份面端上来有面、有面汤,有小菜。面也没有那么红油重酱,70岁的谭老爷子每天工作很久,就为这碗素面的传承。傲娇的老太太说自己从不喜欢干这项工作,但还是一无既往地帮着谭老爷子经营着面馆。
“好的面条都是下功夫做出来的,一点都不能马虎。”也许这就是老一代面匠的秘诀所在。固守着自己的原则,坚持着原材料的产地,连轧面的次数都严格遵守,绝不偷懒。
最普通不过的包菜和雪豆是谭素面的灵魂,较真的谭老爷子由祖父辈传承下来面馆,并且不断的创新,至今还在开发新菜式。
独步成都面食界很多年的老张家鳝鱼面,虽然价格不菲,但食客们还是趋之若鹜。红衣光头的张老板像一个时尚网红,一点都看不出来他70多岁了,自豪地说他一碗48块钱的面经得住食客的挑剔,也经得住别人的模仿考验。
比起这些高大上的面,我更喜欢板凳面。高板凳搁面,矮板凳坐着,小朋友们排排坐,一人一碗面,这种苍蝇小馆子成为网红店绝对名不虚传。
回锅肉和蒜苗作为面的浇头,光看着就流口水。我喜欢这种平民化的美食,家常地道,朴实入味,任性的小面馆只卖半天。真希望看到服务员一盘一盘端出来的面,能穿过屏幕送到我面前,让我也尝一尝这诱人的面条。
莆田江口卤面用料极为复杂,海蛎、蛤、五花肉、虾、红菇……当山珍和海味在面锅中相聚,考验的还是焖煮的火候。
成品面条色泽有些发红,可能是汇聚了海鲜的颜色,看上去比较厚重,不清爽。所谓的卤面,大概就是如此,因为食材之多,所以才融汇了诸多味道,沿海地区这碗奢侈的面也是他们待客的主食。
福建的扁肉加拌面可是一日三餐都要吃的食材,喷香爽滑的肉加上QQ弹弹的扁肉,口感一定很丰富。
薄如纸的鱼面可煮,可焖,可炒,宽宽扁扁的,有些像河粉。话说我在福建只尝试过沙茶面,之后便对所有的面试了兴趣,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再尝试一下。
这个节目除了美食,我还看到了美食制作者的风彩。打破了关于大厨肥头大耳,肚腩凸起的陈旧印象。如今的大厨可以又优雅又瘦削,打扮时髦。围着围巾,带个眼镜,扎个小辫的男厨像极了明星,老者也可以留着齐肩的白发,颇有仙风道骨之感。
隐身于大街小巷的苍蝇馆子多以夫妻店的形式存在,有些店云集了七大姑八大姨,小型的家族产业更为团结,也让秘方传承有序,总有不方便外传的配料,就是人家的独门绝技,也是招揽食客的噱头。
有面有朋友,有面有温暖。吃一碗面吧!嘬一筷子筋道的面条,哧溜一口鲜美的面汤,人间值得。
周佛海,1897年5月29日出生于湖南沅陵县。其父周夔九曾入湘军幕府,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晚年就任福建省莆田县知事。
周佛海兄妹三人,他居长,弟弟佛生,妹妹佛玲。周佛海十二岁时,父亲病死在福建,其母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沅陵。其父作官四十余年,给他们母子留下房子一所,薄田百余亩,与其早先富裕家庭的生活相比,日子可以说很不好过。
早先,周佛海家中设有家塾,其父去世后家塾解散,兄弟二人就读于距家六七里的一家富户家塾。1911年,周佛海不到十五岁,仍就读于私塾。此时的他对武昌起义知之不多,却接触了梁启超的著作,感到非常新奇,从此倾向于“新学”。
次年,周佛海到县城考高等小学时,考期已过,距发榜只有三天,无法再办应考手续。当时,沅陵县政府的教育科长是周佛海的同乡吕鹤立,周便请吕写了一封介绍信给小学校长,校长同意补考。
补考的国文题是《爱国说》,算术题是两道加法。周佛海模拟梁启超《中国魂》的笔法,把《中国魂》的内容,加上一些“忧时愤世”的语言,和一些一知半解的新知识、新名词,一古脑地搬到《爱国说》中去,这类文章在风气未开的边远县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算术题由其表兄帮忙,也得了高分。
于是,发榜之后,周佛海居然考取了第一名,还被选为班长。可在第二年开学不久,周佛海因为欺侮新生之事在学校竟无法立足。
好在,他又通过吕鹤立的关系转入沅陵中学,由小学二年级直接插入了初中一年级。周佛海进了县中以后,开始拼命用功想出人头地。
当时,唯一可能的出路,就是进长沙省立高等师范,一切费用由政府供给,这是贫寒学生唯一可能的升学途径。但是名额有限,而贫寒学生那样多,所以想进高等师范并不容易。周佛海还设想,万一不能升学,只要能找到一个县政府的书记记录员,或者当一名小学教员也就十分满意了。
1917年5月,周佛海曾经的一个同班同学来信说,他前一年去了东京,东京的生活费并不算贵,每年只需要一百五六十元足敷应用,如果肯用功,一年以后就可以考取官费。
周的好友邬诗斋便发起筹款,要送周佛海去留学,最后凑了一百三四十元,其中吕鹤立支援了三十元。周母又东挪西借了六七十元,凑成了二百元路费。
周佛海等人到东京已是7月底了,他们住在湖南人办的福起馆开始学日语及补习其他课程。周佛海用钱大手大脚,到年底200元就花光。适逢段祺瑞执行武力统一,湖南成为南北军的战场汇兑不通,湖南留日自费生都涌向公使馆请求救济,结果周佛海也跟着别人得了一百元的救济金,勉强维持了几个月。
又在日本混了一年多之后,周佛海终于等来了第一高等学校考试。第一高等是最难考的,许多在国内有名的中学毕业生,到东京预备了三四年,还有考不取的。这次报名六百多人,只录取五十人,周佛海虽然中学都没有毕业,但也决定破釜沉舟一试。
上午第一场考数学,四个算术题,两个代数题,一个几何题。”周佛海居然超常发挥,一口气做对四个算术题和一个代数题,接着又蒙对了几何题,顿时“士气大振”,最后把剩下一道代数题也蒙出来了。数学考试大获全胜!
下午考英日文互译,这是周佛海的优势所在,成绩不错。第一天的考试,就这样侥幸顺利通过。
第二天考物理、化学和日文作文。物理、化学本是周佛海的弱项,但他善于讨巧。他发现借来的物理化学书中有许多地方有铅笔的记号,周灵机一动,认为这些可能都是重点,就去死记硬背。果然第二天所出题目,没有超出那些重点范围,周佛海又算度过第二道难关。
最使周佛海感到困难的是日语面试,因为他没有办法做手脚,不过这也难不倒他。他是排在第四天面试的第三天下午,偶然遇见一个同考的同学,周上前与他套近乎,问他已否面试过,还问老师问些甚么话。
被问者告诉周说:“还不是随便问,例如你是湖南人,也许你湖南打仗的情况。”周佛海心里有底了,便跑去请一位老留学生,编造了一篇湖南打仗的情形,他就拿来死读,背得滚瓜烂熟。
果然,第四天面试的时候,一个叫金井的老先生问他是不是湖南人?接着就问“湖南现在打仗的情形怎样?”周佛海滔滔不绝地背了一遍,金井就不再问了。
考试结束后,周佛海患得患失地煎熬了一个星期。到发榜时,万万没有料到他居然以第四名的好成绩录取在第一高等学校!
此次考中第一名的是郭心崧,抗战时在昆明任邮政总局局长。第二名是著名的左翼作家郑伯奇。第三名则是抗战期间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的彭学沛。
当时北洋政府指定五所日本学校,凡中国学生考取其中之一的,即可享受官费待遇。这五所学校是:第一高等学校(毕业后进入帝国大学);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工业学校;高等商业学校和千叶医专。其中尤以考取第一高等学校的学生更是大出风头。
周佛海神气起来了,快乐得手舞足蹈,远超过老童生进学。他还立即向湖南留日学生经理处预支一个月学费,跑到避暑胜地房州,天天泡起了海水浴,潇洒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