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在山间,每天附近转悠,有时办点事,经常兜兜风。
(一)白泉,桐州 气温断崖式下降,直落十度,换了天地。骑行兜风,凉润凉润的,生理上从肌肤到腠理间,都受用得很,几凉润进神智中去了。然到底知道村里抽水浇地都花了上万元了,秋风再凉润,心里偶尔还是感觉着一片旱意,甚至鼻子也似乎也嗅到了空气中的旱情。农人与闲人的感觉就更大了。
大箬岩镇政府侧边又新开了个隧道,单孔相向两车道的小山洞。复行几百米,出得洞口,嘿嘿,豁然开朗。土地十分平旷,也有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遥想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真正这番光景。此白泉银泉一带,经常路过,只是从另一角度进入那片几乎从未进入的开阔的田野,完全耳目一新,那是第一次读桃花源记也绝对没有的鲜活感受,比陶老先生下笔成文之时还要鲜活。
天地中到处都是打稻声,稻粒在打稻机滚筒上摩擦捋扯的沙沙声,让人安祥安宁得恹恹欲睡。
有块田里看到椅子坟,在金黄的田野中既像个大大的饺子,又像枚元宝。也许因此才像元宝像椅子的吧。许多村子田地里都有这种现象。主人把归宿选在田中,算是田葬。无论是自己的田还是买来的田,也占了七八斤粮食的地吧。原因难说,或是风水先生选到这里了,或是家㡳较殷实,选风水的话,也必须是家道殷实的人家啊。只能想象他躺下这里时的踏实,满足与慰藉。挺奢华,也不过一个农人的心愿。若是自家的田,那也永远守住了这块田了。后代还必须得勤劳耕种。每块田都有个祖宗,这样想就对了。现在我们种的每块田,都是先人开垦出来的(脑补田地形成的漫长)。
经桐州,也是我们珠岸陈氏五地之一。造省道后也造出了个漂亮大气名正言顺的村口来,高亭长廊村牌石,咋一看还以为马云题的字呢。与卖玉米的老农畅聊了俄乌局势及当前旱情,又聊及子女教育与谋生求职等。
老人七十好几了,缺水也得担水,上肥也要担粪(都不止一百斤),所幸身子骨与好些老农差不多,依然结实。没有养老概念,只知老酒不像从前那么大杯了,太重的担子不能勉强去挑了。论及子女读书也实在,小学高中大学读下来十五六年了,都没干农活干事情,一定要读出来,读了就得有工作(牢靠的铁饭碗,公务员医生教师之类),打工的话体力活你就受不了。朴素的体力道理,一点水分没有。他们眼中,读书与从前学徒没啥两样,学成出师,谋生,有出息。语言之朴素,道理之朴实,实为那些教师所不能及也,而且,并无苛刻之意。读不出么,也还是谋生而已。#国庆随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