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也参加了几次公考,都未能如愿,一直在单位做临时工,如今也已快知天命了,快过年了,写了一副对联:身处体制内,不在编制中。横批:我是临时工。
汉字——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
你写字漂亮吗?你有多久没练过字了呢?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集市上一份手写春联的摊子走红网络。这些春联竟然都是出自一个小朋友的手里。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作为记录、保存、传播知识的独特工具,汉字对中国和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伟大的作用。
而现在,因为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人已经不再用纸笔,汉字,会写几个?哪能写好?
据报道:光北京每天有十万份“瞎信”发不出去。好多医生处方的“天书”难辨。在中小学中,能将字写好的不足5%,能达到书法要求水平的不足10‰。就连关系到升学命运的考试答卷同样是信手乱涂,潦草莫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小学生之中,而且还严重存在于大中专、研究生、国家干部、公务员及部队之中。
中国书法是我国几千来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是我们民族独有的艺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责无旁贷的。方方正正的汉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史,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和气节,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字如其人,寫字對人的人格形成、生命涵養的豐富和提高有一定影響。經常動筆寫字有利于思維和智力的提高。练字可以陶冶情操,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呢。 写得一手美观大方而漂亮的字,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并且能激发人们从内心里升起对学习的爱好,变成一种内在动力,对学习呈现积极投入的良好状态。
那么,放下手机,练会字吧。
#我家的年味儿#
我家的年味儿比较大众化,过年吃饺子是必须的,贴对联放炮仗也是必须的,今天说说我的辽大同学家的年味儿,真是和我们不一样。先说说他的身世,其人乃江苏溧水人士,其父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签事,后来全家辗转来到北方,我同学的遭遇不必细说了……下乡、回城、工作,自然是步步坎坷,他家年三十儿基本上是都是地瓜粥,后来他辽大毕业进入政府部门当了公务员,生活条件自然是今非昔比,可是过年照样还是地瓜粥。他有个儿子,视如掌上明珠,他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同于旁人,从儿子懂事起,他每年都要带上儿子到处旅游,每到一地,都问儿子,这里好不?儿子说好!他就说,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就上这里来上班……后来果如其愿,儿子考入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留在杭州工作,娶了当地一富商之女为妻,嫁妆有车有房,我这同学退休后也移居杭州,含饴弄孙,幸福满满,自不必说。虽然不太好意思问他过年吃啥(那等于是揭人伤疤),估计现在他家的年味儿肯定也会改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就业率达不到60%,大学专业立刻停办,安徽的新举措为何引来众多吐槽?只是从表面看,就业率的准确度一直遭受质疑;透过表面看,新措施执行虽然有两大困难,但总比没有要好。接下来,就听缪老师给你掰扯几句。
①迷雾重重
大学的就业率仿佛是个谜,没几个人能说清它的计算方式,更没几个人能说清它的准确度。我来说几句实在话,哪些大学毕业生会被计为“已落实就业”呢?第一类,找到工作单位的;第二类,确定深造去处的;第三类,确定出国去向的;第四类,考公考编上岸的;第五类,灵活就业的。看上去很似乎很明确,但其实第一类和第五类都多少有点“水分”。
第一类的水分在哪里?有些学校为了让就业数字看上去更“美观大方”,不惜要求学生提供三方协议再发放证书,尽管这种做法被三令五申坚决禁止。校有政策,生有对策,为了顺利拿证,很多学生弄虚作假,老师学生心照不宣,各取所需。
第五类的水分在哪里?“灵活就业”这四个字本来就足够灵活,什么样的所谓“就业方式”都能装到这个筐里面。号称要创业的、开了网店卖货的、有个自媒体账号的,甚至有个游戏账号都可以被认为是“电竞选手”,以上这些都可以算作是“灵活就业”。
一年又一年,哪所高校的哪个专业,就业落实率掉到了90%以下?恐怕两只手、两只脚都数得过来吧?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对大学就业率数据抱有怀疑的态度,是不是再正常不过了?
②根深蒂固
就业率数据的“模糊”,让“停止招生”的措施看起来那么虚无缥缈,更何况文件中的说法是“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在很多人看起来,不管哪一所大学,在就业率计算方式不变的情况下,都很难连续3年就业落实率低于60%,这样的措施形同虚设。
除了就业率的计算,想要“动一动”大学的专业还有一重困难,那就是大学内部结构的“根深蒂固”。大学新开设一个专业绝非易事,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招收学生全都要跟上,没有三年五载的积累,一个专业很难得到认可,更别提想要在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一个专业至少要有几十年的沉淀。
让一个专业暂停招生,老师和学生怎么办?学院和领导怎么办?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啊。
③一元复始
有一副对联叫做“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上联说的是“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下联说的是“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了”。尽管把就业率与专业的存亡挂钩,多少显得有些“遥远”,但我依然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长久以来,被称为“象牙塔”的高校似乎是一片隔绝在社会之外的“净土”,这里存在着一套不为外人所知、所理解的行事规则,这套规则周而复始运行了很多年,很少有什么改变。俗话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从外部给一些压力,引发高校话事人的一些思考,改变一些“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鼓励一些“大胆创新”和“独辟蹊径”,应该是好的。
④寻章摘句
这个“就业不行就停办”的说法,来自于安徽省的《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这一份《通知》中明确提到“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
我要重点说明的是,这一份《通知》是长达万字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省内高等教育建设2025年之前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就业率与专业的存亡相捆绑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要为了一句寥寥十余字的话,去喷一份长达万字的文件。
安徽近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放眼全国的省会,有几个比合肥能打?京东方也好,科大讯飞也罢,都在引领安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众多科研院所在背后助推,让整个安徽的产业结构创新显得如此欣欣向荣。如果高等教育的脚步跟得再紧一些,安徽的未来不可限量。
“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你认为这项措施是空中楼阁还是颇有意义?对安徽的高等教育,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吧。
更多教育观点,请关注@缪老师妙笔生花
#大有学问# #头号周刊##合肥头条#
诗和远方
笑笑与天天诗和远方等我准备好一定出国看看 需要攒好费用加油!澳大利亚悉尼 我的客户拿到绿卡了! 十分高兴约我有时间去玩 从小生活在农村,小时候看到就是村里人下地干活的日常生活!平凡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