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孩子读了北京交通大学的传播学,三次考研没考上,工作不好找想做北漂都不行,对公务员事业编看不上却也考不上,一直宅在家中躺平,所以就怪专业没选好。
如果稍微努力下三次考研肯定能考上,如果放低点身段公考事业编都有可能,如果稍微能吃点苦北漂肯定可以成,为啥单单怪专业没选好?
#西安头条#朋友老王的女儿成了大龄“剩女”,30多岁了还没结婚。不是娃不想结婚,而是因为娃太优秀了![捂脸][捂脸]
朋友老王有一独生女,姑娘情况是1989年出生,曾留学美国,新闻传播学硕士毕业, 自己有房, 现任某新闻媒体记者 。
别人也给帮忙介绍了好几个。找个公务员,小王嫌人家工资低,工作形式太死板,想一起出去旅游也不自由;找个军人吧,小王害怕以后出国办手续会遇到麻烦。最近老王又托人想给娃找个在外企工作的。
小王的择偶原则是:宁缺勿滥。她不会因为自己的年龄变大,就降低择偶标准。老王现在也不催了,给小王撂下话:“有人介绍就见,有合适的就谈。一切随缘吧!”
“千里姻缘一线牵”,没有结婚是缘分没到。相信这些优秀的“剩男剩女”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祝福他们![祈祷][祈祷][玫瑰][玫瑰]#我要上微头条# #今日头条#
彭博操控舆论的手段和逻辑,不但是有组织,更是深谋远虑!
日前,美媒《彭博》发文称,港府内部对11月取消入境酒店隔离出现分歧,特首李家超与医卫局长卢宠茂意见相左,接连遭到二人驳斥。《彭博》到底是在捕风捉影?抑或通过技巧性的行文佈局和别有用心的议程设置,炮製渲染港府抗疫政策混乱观感,破坏港府团结形象? 对此,精明的读者当然心中有数!
《彭博》在9月1日引述所谓知情人士报导称,行政长官李家超倾向11月前取消入境酒店隔离,去显示港府重新与外国接轨,便利11月举行的国际金融峰会及国际7人榄球赛。然而,特区府内部有反对声音,包括医务卫生局长卢宠茂认为疫情正升温,应收紧相关限制措施,希望压低疫情重新与内地通关。
卢宠茂局长于4日就发文驳斥,文章令他联想到清朝宫斗剧「延禧攻略」,令读者误以为特区政府内部分裂,并狠批报导可能影响政府抗疫施政。行政长官李家超于6日亦回应指,政府团队工作关係愉快,并强调所有防疫政策都经内部充分讨论后才实行。
其实,任何政府内部做决策时,意见不整齐划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有不同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及各抒己见后,才能得出更加均衡、完善而缜密方案,落地后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效果。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看,此等内部讨论只属平常不过,故并无报道的必要。不过,如果为达到渲染港府内部分裂之政治目的,这议题便大有操作空间了!先对内通关还是对外通关,香港坊间长期以来均有着极大犸争议。
以所谓的「知情人士」为消息源,将这种争议「套」在港府内部,甚至用不着「分裂」等字眼,只需採用反向并立的行文佈局,就能起到强烈的比对效果,带动读者产生「港府官员争执不休」的联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若港府提出查证,《彭博》也可以用「保护消息来源」的藉口,打起新闻自由的幌子。总之,是能立于不败之地了。
新闻传播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议程设置,指媒体可以通过提供资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左右受众对于事件的判断。《彭博》的报道,明显就是议程设置的操作手法。李家超政府上台以来,青年上流、觅地建屋、公务员建设等动向不断,政策频出,颇具新闻价值,自诩专业的《彭博》选择沉默,但偏偏「捕风捉影」地盯着港府内部决策讨论过程,刻意放大意见不完全一致之处。所谓「无事不起早」,《彭博》大费周章地设置议程,显然并非出于职业操守,而是另有目的。至于目的为何,看报道产生的直接结果以及涟漪效应,就一清二楚了。
有关报道出来之后,经过多家香港本地媒体转载,以及社交群组裡发酵,不少市民产生港府抗疫政策混乱,内部矛盾重重、内耗不团结的错误观感。此种结果,恰恰就是熟谙操弄舆论方法的老手《彭博》的目的。
政府资讯混乱,社会各种传闻乱飞,向来是抗疫的大忌。第五波疫情高峰时期,上届港府就在此事上栽过跟头,最后为了统一口径,不得不由时任特首林郑月娥亲自主持每日记者会。李家超政府上臺以来,吸取教训,加强政策资讯管理,所有的抗疫政策都是经过内部充分讨论后才发佈出去,此亦为审慎的流程。然而,别有用心的 的《彭博》依然能以失实的报道进行破坏。 不管怎样,港人应保持理智和清醒,避免被别有用心的外媒乱带风向,而影响香港特区的抗疫,使港人在应对对如此严峻的新冠疫情时,不能做到上下一心、团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