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黄永胜回忆抗日战争经历(七):神仙山:三分区之山】
对!黄永胜接上说:一只野豹子跑到家里来了,不赶走它,这家就没法住,赶它走的时候把家里打烂了,这家也没办法住。
敌人这次的战役目标很明确,就是找我们三分区的主力决战,再打烂我们家里的家当,我们不能让它如意,就用手中这四个连陪它玩一下,等我们玩了就跳出去,告诉它我的主力在外线呢!他不退也要退了。
这只野豹子怎么赶,马卫华你这个团参谋长讲讲你的想法。黄永胜点了马卫华的将。
马卫华认真想了一下,爽快地说:神仙山的地形对我们有利,我们完全有能力拖住它,先是步步阻击,然后领着它在大山里转悠,再不断骚扰它,逮到了机会就狠狠咬它一口,扒不了它一层皮也要咬掉它的肉!
马卫华说到这,成少甫接上说:等根据地内对敌人有价值的目标都跳到外线后,我们再跳出去,到那里去找小鬼子的麻烦。
对!黄永胜肯定了团里的意见,然后眼光一转,透出一股熟悉而坚定的神情说:兵法上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而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我们的正,是在根据地迎战敌军,保卫我们的家;我们的奇,是我们的法宝游击战术。我们正是先处战地。待敌,而敌正是“后处战地而趋战者”。这次对日本鬼子我们就是要它劳之、饥之、动之。
兵法上讲的这些有利条件都在我们这里,这一仗我们还打不胜吗?他的手在空中劈了一下,凛然而杀伐。
他的话音沒落,众人已兴奋的议论起来。
他看到42团的领导都有了充足的信心,接着说:首先我们要认真地设定阻击阵地,这一点,神仙山的条件好啊!我们在险要的山崖峭壁上选择阵地,不仅要有正面阵地,还要有侧击阵地形成交叉火力。
敌人不是依靠重火器吗?我们的阵地居高临下,坡度陡峭,他的步兵炮、掷弹简,重机枪大仰角射击时,想打我们就不容易,可是我们步枪机关枪打他却很容易,用山上的石头也够他受的!所以我们有四个连兵力足够了。
你们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你们团都实地勘察过吗?他指着地图上几个点问道。
成少甫说:根据司令员先前的指示,我们团领导都亲自看过了,非常适合阻击和伏击。
绘图搞好了吗?黄永胜问。
搞好了,不仅各处地形作了详细标定,各处的工事图都画好了。马卫华回答。
熊光焰说:已经动员了民兵和群众在预设阵地上构筑了部分阵地。
成少甫说:部队的战斗准备已经做好,就等着司令员一声令下了。
好!但是我再强调一下,这一仗敌强我弱,大意不得,要作好最的打算,准备打硬仗,哪个也不准到阵上拉稀!不然我也是会斩马谡的!黄永胜脸色一凛。
“司命员你放心,42团什么时候当过软蛋?留下來的连队一个一个都嗷嗷叫呢!成少甫知道司令员的带兵之道,对部队信心十足。
黄永胜把身体俯在地图上:我们就把第一个阻击点放在下马石……
敌人来得很快。9月16日,日军第26、第63、第110师团和步兵第63旅团、独立混成第3旅团主力及伪治安军6个团,分别由山西省河北省的灵丘、保定、石家庄、孟县、五台等地出动,向北岭区腹地进犯,到18日就完成了对晋察冀军区第3、第4军分区的合围。
9月20日,日伪军进犯到唐县县城,并集中3500人分四路合击神仙山。
4个连400多号人抗击装备和训练素质都远強于进攻八路军的鬼子及伪军3500多人,光依靠自信是沒有用的。在神仙山自己的窝里与敌人交战,一着不慎,如果沒有击退鬼子反而伤了根据地的元气,对今后北岭地区的抗战将是不可挽回的局面。
黄永胜认为,打鬼子有很多种办法,但现在最有效的办法是自己少死人而让鬼子多死人。人少有人少的打法。
他率42团在敌进犯之路上一路择地择机阻击来敌,选择的阵地多是扼守要道的险要山头,要么悬崖壁立,要么坡陡石巨,易守难攻。
在下马石这第一道阻击阵地上,他还布置了多个侧击阵地,每个阵障地上只放少量兵力。他甚至亲上第一线阵地指挥作战。
9月22日,报告敌人已至下马石,有鬼子也有伪军,约400余人,42团侦察排派人向主阵地上的黄永胜和成少甫报告。
“准备战斗!给小鬼子来个欢迎会!“黄永胜在这么近的距离上接战,心中非常兴奋,从旁边的战士手中拿过一杆三八大盖,听我的枪声一起开火。他命令道。(未完待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将难求:四野名将录
难忘的记忆——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47周年!
有一个周总理的记录片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河北邢台遭受震灾。周总理立即奔赴灾区。
总理来到广场上准备讲话时,却发现百姓正迎着风沙坐着,眼睛都睁不开。
周总理看后十分心疼,便责问一旁的县委书记道:“风沙这样大,怎么能让大家迎着风沙坐呢?”
说罢,周总理看见路边停着一辆卡车,便直接登了上去,指挥群众原地转身,背对着风沙坐,而他自己则迎着风沙讲话。
风沙不停地从总理的脖颈灌进去,吹进总理的眼睛,扑打着总理面颊,但总理毫不介意。他铿锵有力,激情满怀地鼓舞群众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重建家园”。
还有两个细节:
周总理视察邢台地震灾区时,与灾民一起围着小桌子吃馒头、稀饭,周总理将稀饭喝完后,还掰块馒头将碗底揩一遍后再将馒头吃了。
第二个是“舔碗”。一次吃完饭后,周总理发现碗底还剩下两颗饭粒,他又用舌头舔了吃掉。
看到周总理这两个细节动作我当时心头为之一震,热泪顿时充盈了眼眶,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后来看到那些贪官污吏大吃大喝,奢侈腐化,一座酒宴会吃掉一座楼。我常想:如果是周总理看到这种情况他老人家又会怎么想呢?
1992年,一名农村老太太去世后,发生了一件奇事:去世几天后,她的身体都没有腐烂,除了肤色变黑之外,皮肤还渐渐变得像蜡一样干燥,这样神奇的情景让不少人认为这是出现了传说中的“金刚琉璃体”。
这名农村老太太叫做周凤臣,她出身于河北的香河县。香河县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位置处于廊坊东北部,是一个不出名的县城,这里以臭豆腐、羊肉包子、香河肉饼而闻名。
而周凤臣的祖上曾经做过官,也算得上是书香人家。到了周凤臣这一代,虽然家境已经没落了不少,周凤臣本人也认不得多少字,但她从小性情就善良敦厚,具备传统女子的贤淑美德。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经常打仗,因此周家人决定举家搬迁到北京。年轻的周凤臣因为身体不太好、不方便远行,于是就留在老宅里跟自己的姑姑一同生活。等到了嫁人的年纪,姑姑为她在本县找了一户好人家。
据说,在她嫁人后,还有过一番奇遇:由于她自小体弱,在38岁那年忽然得了重病。夫家对她不错,自然也是到处寻找医生为她诊治,只可惜找来的医生看后都纷纷摇头,最后还是多亏一名路过的老道士出手相救,才让她捡回了这条命。
为感谢老道士的救命之恩,周凤臣身体稍微恢复后,便让丈夫将老道士请回家中招待。而在老道士于他们家盘桓的时日中,周凤臣也从老道士那里学会了很多医学知识。
后来,凭借着这些知识,周凤臣经常为村里的人们治病,渐渐她妙手回春的名声传扬了开来。
附近的很多村民都知道,周凤臣最擅长治疗小儿惊风,村里的小孩子们一旦生病,村民们都会找她。另一方面,周凤臣也不收诊费,最多只收村民们送来感谢的水果和粮食。
就这样,周凤臣在村里多年积累下了好名声,当她去世后,人们听说她尸体上发生的异状,都传言说是因为她一生积德行善,有一副菩萨心肠,因此去世后才会有“金刚琉璃体”。
其实,在佛教中,人们也会经常听说有某些高僧去世后尸体不腐的传说,而佛门经常也会把这说成是高僧修为深厚、死后得道的原因,这与发生在周凤臣身上的事有着不少相同点,也难怪人们会将其与善行联系起来。
据说,周凤臣在去世前不久,曾经大病一场,病后不愿意住院,坚持要回家。她还私下对孙子说过:“我要做一件大事,一件轰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事。”
当时,周凤臣的家里人并没有把这当成一回事,只以为老太太年纪大了,有时胡言乱语也是正常的。而当出院回家后,周凤臣又向家里人提出了很多古怪的要求,比如只吃冷食,不吃热食,甚至连家里人煮的热腾腾的粥也不吃。
据说,周凤臣在吃了十多天的冷食之后,又让家里人用凉水给她漱口、用凉水擦拭身体,还找来树枝擦拭舌苔,最后用清凉油涂抹太阳穴和手心脚心,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的。
随后,周凤臣老人在家开始绝食,无论家人怎么劝告,都只喝一点点水,不再吃任何其他东西。据家里人后来回忆,当时老人家的排便已经出现了异常,排泄物呈现出褐色的粘稠性形状,还有上吐下泻的症状,吐出来的也全是黑红色的颗粒状物质。
就这样,过了12天左右,一天晚上,周凤臣老人忽然自己拔掉了自己的氧气管,安然去世。而在她去世的第二天,尸身依然有着温度,也没有出现尸僵,让家里人很是惊奇。
据家人回忆,老太太先是手指等地方出现了红色,还能看到体内的血液在流动,后来皮肤上出现了肿胀,但随着血液渗透出来,皮肤渐渐变得干燥,肿胀也消退了。
这时,家里人才回忆起了老人去世前说自己要“做一件大事”,难道这尸身不腐的奇状就是她所说的大事吗?
很快,周凤臣老人身上发生的事就传遍了附近的村子,还吸引了记者和媒体前来报道。有几名医学专家闻讯而来,特地征求了周凤臣家里人的同意,用老太太的尸身进行了化验。
根据化验结果表明,老太太的体内早早就发生了一些奇怪的变化,这是因为老人生前有服用朱砂来治病的习惯。朱砂是一味中药,但含有毒性,如果长期服用会使人中毒,而老太太生前上吐下泻的症状就是因为朱砂中毒所致。
专家们还发现,老太太去世前多日绝食,让她体内的水分排空,导致去世后尸体因缺少水分而难以腐烂。
其实,在一些佛门高僧尸身不腐的传说中,也有僧人生前服用朱砂、或是死后在尸身上涂绘具有朱砂成分的生漆等情节,这都能帮助保持尸体不腐。不过,在“香河老人尸身不腐之谜”中,专家的解释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对于人体的奥秘,还有许多我们未曾了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