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6.8级地震已致65人遇难248伤# 头条热榜
自昨天中午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以来,网络上又出现了“旱震学说”的论调,认为这次四川发生6.8级地震是因为之前的四川干旱所致。
在肥鹅看来,所谓的“旱震学说”,本质上是一种先有“大旱导致大震”的结论、再去找统计数据的牵强附会。
“旱震学说”存在理论缺陷,各类科学机构和学者批评的很多了。我在这里讲一下实用性的问题。
众所周知,地震预测理论是要为地震预测实践服务的,但是“旱震学说”一些最基本的实用性缺陷根本无法解决。
比如:“旱”的定义是什么?多大范围、持续时间、多大的“旱”能构成“旱震学说”的“旱”?如何解决“旱”的指向性?“旱”对应地震震级、发震时间、地震距离的关系是什么?
推崇“旱震学说”的人对于上述问题都无法自圆其说,更不用提建立科学模型了。
总不能说十天不下雨,大家就睡大街去吧?按照“旱震”民科的说法,“一年旱几次”、“一次旱几月”,一年就没了。
这就是一种“面试不过全退”、“不生男宝包退”、“每个去世的人都吃过饭”,连统计学的相关都谈不上,更不用说因果了,妥妥的智商税罢了。
“旱震”理论上的缺陷太多了。比如最简单的,全球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海洋,海里的地震是因为海里发生干旱了吗?所以,大家还是要科学地看待地震,切莫信这种歪门邪道。
据央视新闻报道,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截至9月6日7时,甘孜州报告37人遇难、失联12人,已收治伤员170人,其中重伤56人。雅安石棉县共接报28人遇难,78人受伤,受伤人员均已送往医院救治,其中,危重5人,重伤12人、轻伤61人。
《缪钺先生诗词渉遵义__遵蓉记014》
四川大学历史系知名学者缪钺先生1904年12月6日(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十月三十日)生于直隶(今河北省)迁安县,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1924缪钺全集(全八卷)年冬,先生教书以赡养家人,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十年的教学和治学生涯……
抗战军兴,先生携家南下,经开封、武汉抵达重庆。先生于1938年应聘为浙大中文系副教授,两年后升任教授,后随浙大迁至贵州遵义。时浙大在竺可桢校长的执掌下,人才济济,与先生往来最密者有郭斌龢、谭其骧、萧璋、钱宝琮、黎子耀、章俊之、陈逵等,外来学者至浙大短期讲学。抗战胜利以后,先生未能随浙大迁返杭州,而应华西协合大学之聘,到成都任该校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常与闻在宥、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叶石荪(麐)先生往还论学。解放初,先生仍任原职。1952年院系调整,先生遂专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1年我从遵义市红花岗区考进四川大学中文系读书四年,知道了缪钺先生鼎鼎大名,1985年我毕业进入四川电视台工作,认识了缪钺先生的公子缪玄明兄(图9为近照),他在文艺部,我在新闻部,1986年我们一起去甘孜州……就这样子,遵义和成都,和川大,和四川电视台都有了神秘的联系,后面才慢慢知道,还有更悠久的历史传承。如今我和缪玄明兄都已经退出媒体一线,但我们一起参加单位退休活动,经常碰面交流,蒙缪兄赠送给我缪钺先生大作,荣幸之至。尤其是知道缪钺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在我的家乡遵义市传道受业几年,在西迁遵义的浙江大学任教,并写到了我经常去的遵义市郊区桃溪寺,倍感亲切啊!只是有点遗憾,在川大读书,囿于视界,竟未能聆听缪钺先生传道受业精彩授课,只有现在拜读大作,补充一二了!(202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