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三大焦虑:房子、看病、教育。持续时间最长、问题最严重的是教育。
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被别有用心的人任意曲解后的名句,家喻户晓、如雷贯耳,拨动了无数中国家长的心弦,加深了家长的焦虑,催生了无数相关产业,鼓了许多人的腰包,让中国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接受各种摧残,失去快乐童年,失去真正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不平等的教育资源。
我们热衷于搞名校,培养名师。一个城市,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总有那么几所名校,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培养出一些名师。这些所谓的名校、名师加重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们的焦虑,为了孩子能上名校,跟名师学习,学区房,挑班级,上各种辅导班,这一切,又加重了焦虑,掏空了家长的腰包,肥了谁?谁是受益者!现在,评名校、名师的活动依然如火如荼的进行,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此乐此不彼!
三,扭曲的就业观。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信仰。现实中,公务员热度高烧不退。这不仅催生了相关产业,而且让上名牌大学,985、211,将来考公务员,成为中国家长趋之若鹜的追求。中国缺少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但各类职业学校始终没有优质的生源,甚至招生困难。
四,职称催生的产业与产生的焦虑。
有人说,市场市场,有需求就有供给,就形成市场。评职称,要论文,要各种职格证书,要考试,于是各种代办、代考机构、各种培训出现了,让成年人的世界也是一场场血雨腥风。职称不应该是在工作中,用扎实的工作成绩获得的吗?
五,大学的自主招生。
大学自主招生,要求学生总要有一些特长:什么钢琴、绘画、演讲、体育、围棋,林林总总。需求来了,当然有供给,于是又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谁受益?谁焦虑?
还有英语,世界上有多少国家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在全民中普及别国的语言,耗费的精力远超母语,庞大的英语产业链又肥了谁的腰包?加重了谁的焦虑?
中国的教育该何去何从,如何发展,该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转变观念,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