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夏,空军司令回乡探亲,再次见到了守寡的姐姐。姐姐日子过得清苦,提出:“兴昌,我想跟你进京看看。”此时司令肩挑重担,还有公务需要操劳,只对姐姐讲:“姐,我明年来接你进京。”
1910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即位的第二年。
那时,清政府已无力掌控全国的形势和发展。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虎视眈眈,整个中国处于水深火热,风雨飘摇之中。再加上雨灾、粮荒,天灾人祸,让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的一户刘姓农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亲刘克芳给他取名叫刘兴昌。
然而,孩子的出生,并没有给父母亲带来半点喜悦。因为他们连自己都无法养活,家里已经有个女儿,再来一张吃饭的嘴,根本无力负担。
第二天,孩子的母亲就因饥饿和产后感染,离世了。
靠砍柴为生的刘克芳,无力抚养才出生的儿子。万般无奈之下,父亲将刘兴昌,过继给好友刘德香为子。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能活下去。
这个一出生就命运多舛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开国上将刘亚楼将军。
刘兴昌过继给刘德香之后,改名为刘振东。从此,命运之神开始对他伸出的眷顾之手。
刘德香所赚不多,家里只能供养一个孩子的上学费用。经过观察,他发现刘振东比自己亲生的孩子更加聪明。
为此,他节衣缩食,将刘振东送入学堂。
在学堂里,刘振东不断地接受新思想。一心想投身革命,报效祖国。
1926年,16岁的刘振东辍学回乡任教,在崇德小学校长刘克模的引导下,他积极投身革命,并数次被推举为领导人。
刘振东在192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更名为刘亚楼。寓意为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永远更上一层楼。
从那一刻起,他先后参加了多次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刘亚楼受任空军司令员,奉命组建空军。
作为司令员,刘亚楼完全有资格改善自己的衣食住行。然而,他一直过着俭朴、节约的生活。
因为其一,他本来就是农民出身,父母亲的遭遇让他心痛不已。
对他来说,有吃有住就很满足,不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况且国家贫困,省下来的钱,为国家买飞机,不是更好吗?
其二,如果当了将军,就要被人好吃好喝的供养着,那他与被推翻的资本家何异?
因此,刘亚楼仍然衣服缀满补丁,家无长物。
1959年,楼亚楼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和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同年,他探亲,回到了阔别30年的家乡。
弟弟刘亚东闻听刘亚楼归家,兴奋的跑了几十里地的山路。甫一见面,兄弟俩人就抱头痛哭。
刚到村口,便见养父刘德香等在那里。30年未曾见面,再见面恍如隔世。刘德香更是老泪纵横,情难自禁。
刘亚楼回家乡,除了侍奉养父尽孝之外,还去探望了当年的恩师。
隔了几日,刘亚楼打听到亲姐姐刘宝秀的住处,前去看望。
当年,他被送出后,家里更是一日不如一日。
父亲病重,自知时日不长,为了女儿有个活路,便将刘宝秀送给别人当童养媳。
刘宝秀命苦,嫁过去之后,公婆相继过世。
夫妇二人不分昼夜,辛苦劳作,勉强活得下去。
在刘宝秀生下一双儿女后,丈夫却病故了。一个女人带两个孩子,苦苦支撑,可想而知日子过得有多困难。
姐弟相见,哭成泪人。两人虽从未生活在一起,但那份血缘的羁绊,却成为彼此在这世上唯一的牵挂。
这次见面,刘宝秀提出想和刘亚楼去北京生活的愿望。
可是,刘亚楼名义上是探亲,实际上还有许多公务要做,不方便带着她。另外,他家条件一般。突兀的将姐姐带回家,住处都会成为问题。那样,姐姐会更加失望。
面对刘宝秀殷切期盼的眼神,刘亚楼只能狠心拒绝。但他对姐姐承诺:“我明年来接你去北京。”
隔了两年,刘亚楼信守承诺,将姐姐接去北京。
虽然刘亚楼也不富裕,好歹亲人团聚,让刘宝秀过了几年舒心的日子。而养父年事已高,不愿离开家乡,刘亚楼只得换种方式尽孝。他和妻子每年送钱送物资,让养父晚年生活得已保障。
羊知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
生身父母之恩对于刘亚楼来说,虽短但在。养父母对他的恩情,是将他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材。同样,刘亚楼回馈双亲的,也是浓浓地眷顾和报答。
1965年,55岁的刘亚楼病逝。临终前,他不忘叮嘱妻子,要替他尽孝,为养父养老送终。得到妻子的郑重承诺后,他才安心地闭上眼睛。
周总理曾评价刘亚楼:“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开国将军刘亚楼,无论在对国家的贡献还是对父母的孝道上,都给后辈们立下了极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作者:梨谱
参考资料:《刘亚楼将军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