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博士卷到这种地步了吗?大同大学最新一批博士拟聘名单,其中大多数是清北/中科院/985。
大部分人毕业都是没法留在学术界的,基本也就看学校牌子。985博士成果一般尚且可以进二本或者走选调,双非博士没好的成果直接寄了。确实卷,大同大学硕士点才开没几个呢。
淮阴工学院近几年引进的教师,也是华科之类的,很难想象五年后大家读博毕业的行情。看年龄,有些都是老博士。这些老博士,基本上都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甚至有的带副院长这种行政职务的高级人才引进。感觉前两个是跳槽,原单位可能压力山大!后面的有些专业不好,也未必会全部入职!
#山西# #太原#
1996年,覃辉执掌天上人间后,将江南女子张晓燕纳入麾下,并推上了荣宠高贵的花魁宝座。晓燕亮相第一天,就引发了一场争斗。

很多人都以为覃辉是天上人间的创始人,实际上,直到1995年,他才接盘天上人间,也恰恰因着他的灵活机变,审时度势,才让天上人间从众多的夜总会中脱颖而出。
天上人间夜总会,1992年由北京老炮赵斌创建,奈何他魄力有余,韬略不足,导致经营不善,于是,在朋友的引荐下,将天上人间转让给陈永和。
陈永和受到港台夜总会模式的启发,将其舶来套用在了自己的夜场。这一变化,让顾客觉得气象一新。效益随之渐渐好了起来。
朋友们都叫陈永和大宝,有一天,他的一个叫覃辉的做铁矿石生意的朋友打来电话说:
“大宝,我有几个客户,想去你那消遣消遣啊,可我订不到包房,所以要请你这个老板帮帮忙喽!”
大宝叹了口气道:“辉儿,我也爱莫能助啊,如果你订不到包房,就真是没有包房了。”
说完,大宝不由调侃道:“我看你干脆入股得了,那还不是想来就来呀!”

极具商业头脑的覃辉,闻听此言,心下立刻有了一个念头,就是将大宝取而代之,执掌天上人间。
于是,就半真半假地开起玩笑说:“大宝,要不我买下来你看怎么样?省得你这么辛苦来回跑!”
大宝一听,乐了,因为他正有此意,其实他在收购天上人间时,想的就是做大做强后转手买了赚差价,毕竟他实业众多,这家离他大本营远隔千里的夜总会,也确实牵扯了他不少精力。
最后,大宝给了覃辉一个友情价:180万美元。覃辉迅速盘桓后,并未还价,他深知这家经营得如日中天的夜总会会给他带来什么。
接手天上人间后,覃辉马上按照欧美标准对其进行重新装修,增加几十间包房,并将大厅音响换成从英国进口的设备,耗资300万,而整个装修一共花费了覃辉1.6亿。
从此,天上人间成为北京档次最高的娱乐场所。
而作为绝对竞争力的女服务员的招聘标准,也被覃辉做出重大调整:

身高在165~175公分之间,28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通过考核之后,她们还需要接受一个月的严格培训方能上岗。
经过高标准遴选以及严要求培训,出现了包括司灵、李欣和张晓燕这样的绝代佳人,至于后来的第一花魁梁海玲,直到2001年才入职天上人间。
经常光顾天上人间的老客,每每听说新人花魁入驻,都会过来瞧个新鲜。
在冰肌玉骨、皓齿明眸的张晓燕,亮相天上人间第一天的时候,诸多名流大佬都来捧场。
这一天,想要张晓燕服务的顾客,只能点价值66万的吉祥台子,即便如此价高,争抢名额者依然趋之若鹜。
张晓燕站在大厅的舞台上,眼中含情,嘴角含笑,背对台下,捧着绣球一掷而下。只见那绣球直奔四平大壮而来,心中荡漾着欢愉与萌动的大壮,欣喜地接住绣球。
谁知,在绣球飞至半空的时候,廊坊大杨子的手伸过界,抓住了绣球的流苏,就准备拽入手中。

幸好四平大壮先知先觉,一把将绣球牢牢抱进怀里,斜睨了大杨子一眼,又看向台上的花魁张晓燕,吃吃地笑了。
而站在一边的廊坊大杨子,则恨得牙根痒痒,自觉唾手可得的机会,旁落他手,大杨子如何甘心?加之四平大壮瞪他的那一眼,尤其让他意难平,气难消,充溢于胸腔的复仇之火愈发熊熊燃起。
凌晨一点,四平大壮从三个八包房尽兴走出,廊坊大杨子早纠集了帝都的一众兄弟,还请到了臧天朔。
孤身一人的四平大壮完全没有准备,刚刚走至停车场,就被四面涌来的拳风掌影裹挟其中,被打懵的四平大壮,只认识没动手远远站在后面的人是臧天朔。
四平大壮不愿吃暗亏,就辗转找到大同红人叶涛,帮忙出头。
第二天,叶涛就通过熟人拿到臧天朔的电话,打了过去,问道:“臧爷,昨晚是你把四平大壮收拾了么?”

开始时,藏天朔还毫不客气地问他:“你谁啊?管的着我么?”
叶涛就直接回答:“我是大同红人叶涛!”
臧天朔一听是这个人,心中就难免有些忌惮。语气开始稍有缓和:“我昨天压根就没动手,而且收拾大壮也不是我的意思,我之所以出现在那,是因为廊坊大杨子给我打了电话,毕竟是朋友,不到场不好不是?”
叶涛一听,心里就有了判断,道谢过后,跟身旁的四平大壮说:“你昨天惹到廊坊大杨子了?”
大壮一挠脑袋,恍然大悟:“跟我抢绣球的那个人,是廊坊大杨子?”
叶涛一拍大壮肩膀道:“你放心,兄弟,哥哥肯定替你讨回公道!”
而那边厢臧天朔早就把大壮找到叶涛帮他出气的事,告诉了大杨子。大杨子对于红人叶涛也早有耳闻,知道对方是不好惹的主,就通过覃辉找到京城四少之一的汪雨,帮忙从中斡旋,才算少了一个麻烦。

恩怨江湖的那些风起云涌,早就归于沉寂,而那些多行不义之徒,也都付出了应有的代价,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您对此有何高见?希望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欢迎关注@李郅 每天与你分享不一样的娱情星闻。
#南昌头条#林徽因的这些照片,你知道是在哪里拍的吗?|||林徽因是我国着名的建筑设计师,她和夫君梁思成是我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但世人多关心她的轶事,却忽略了其才华与贡献。
实际上,林徽因不仅才华满腹,而且极具专业素养,在工作中,林徽因与梁思成以及营造学社的其他成员一起,多次参与实地考察,在那些古旧的建筑上攀上爬下,无惧危险。
上面遴选了一些林徽因参与考察的照片,展示她鲜为人知的另一面。相信,这样的林徽因,是每个热爱自己事业的打工人的榜样。
⭐️P1 1933年,林徽因在河北正定开元寺斗栱上

1933年,林徽因、梁思成等人第一次前往山西,一共考察了十九天,其中三天考察云冈石窟,七天考察应县木塔,在大同城里仅仅停留了九天时间,却完成了包括华严寺、善化寺等在内的六座建筑的详测和九座建筑的略测。
⭐️P2 林徽因与费慰梅在汾阳
⭐️P3 考察途中,梁思成做起了车夫
1932年到1935年间,美国学者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在中国做研究。这期间,他们结交了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等一大批中国文化界友人,时常相聚聊欢。 1934年暑假,费正清夫妇邀请梁思成夫妇前往山西汾阳峪道河避暑,在梁思成的计划下,他们同时对晋汾地区的汾阳、文水、孝义、霍县、赵城、太原等地开展了古建筑考察。
⭐️P4 1935,天坛祈年殿进行维修,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殿顶
⭐️P5 林徽因与维修天坛的其他建筑师一起在殿顶

⭐️P6 林徽因在佛光寺祖师塔上檐
⭐️P7 林徽因在佛光寺宁公遇塑像前
1937年,梁思成根据敦煌壁画上关于五台山寺庙的描绘,决定前往五台山寻找古建筑。当时,日本人说,中国本土已没有宋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代木建,只有去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一直坚信中国还有唐代木建,此次五台山之行,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位于五台山台外豆村镇的唐代遗存木建——佛光寺东大殿。
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林徽因的这些照片,有很多并不是为了自己拍照留念,而是为了和身旁的建筑、塑像做一个参考,比如最后这张和宁公遇的合照,就是为了比照说明宁公遇塑像的大小,由此知道这是等身塑像。
《中国建筑常识》为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建筑文章的合集,收录了他们关于中国古建筑的一些研究考察成果,包括中国建筑的发展特征、北京及周边古建筑的考察、敦煌石窟体现出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云冈石窟研究等。

你经历过战争吗?你了解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友谊吗?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分来一名部队转业干部,是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一等功臣。这对于我这样从没近距离接触过战争,而又对战争充满好奇的人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我经常找他,听他讲关于战争的一切。
有一天周末,他找我,让我和他一起去煤站买煤。他家在农村,冬天需要自己烧煤取暖。
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冬天都需要自己烧煤取暖,入冬之前每个家庭都需要把煤备足。煤属于紧俏物资,而买煤也是很麻烦的事。
要先排队开票,然后再找车去出成品蜂窝煤的地方,自己装车,然后拉回家。
我买过煤,知道这个流程,所以我问他用不用准备车啊,手套啊什么的。他说不用,他有个战友在那上班,一切都准备好了。
我俩骑车来到煤站,他战友已经等在那里,看我俩来了,让我俩稍等。

他自己驾驶着铲车,开到煤堆旁,慢慢地,一铲一铲的操作,大块小块都不要,遴选出一堆基本都是拳头大小的煤块,然后把这堆煤块又一铲一铲地装到一辆早就停在旁边的卡车上,称完重量,自己开车给我同事送到家里。
从始至终,都是自己操作,没用我俩动一点手。
我有点目瞪口呆,因为那会大家一般都烧蜂窝煤,大同块(山西大同出的块状原煤,质量比较好)比较紧俏,一般不供应普通家庭。
后来我问同事,你和战友的关系太好了。
我同事淡淡地说,你不知道,曾经在一次战斗中,我救过他的命。
公元490年,北魏太和十四年九月,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沉浸在一片悲伤之中,因为执政北魏长达15年的冯太后去世了,这位伟大而杰出的女政治家终于在太和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49岁,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她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后”,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利的四位女性之一(其他三位是吕后,武则天,慈溪太后)。

冯氏,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国君。北魏灭燕时,父亲冯朗投诚。后来冯朗因罪被诛,女儿冯氏就此没入宫中,成为一名婢女。长大后,冯氏姿色出众,举止端庄,气质高雅,少年天子拓跋濬登基后一眼就相中了她,将其纳入后宫,封为贵人,4年后又立为皇后。
同年,拓跋濬的长子,年仅3岁的拓跋弘被立为太子。由于拓跋弘的生母李氏在北魏“子贵母死”的规矩下,不得不走向死亡。因此扶养年幼太子的责任落到了皇后冯氏的身上,因为冯氏没有生育,所以她对拓跋弘非常好,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拓跋濬死后,27岁的冯氏升级成了太后。面对北魏动荡的政权,她没有盲目行动,而是静待时机。最后找准时机,解决了权臣乙浑,随后临朝称制,从此开始了自己长达十五年的执政。
在她的策划和主持下,北魏推行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因当时正处于北魏太和年间,史称太和改制。

一、班禄制:就是给官员发放俸禄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没有俸禄这个概念,抢了东西大家一起分。立国初期,皇帝把战争中掠夺来的财富赏赐给群臣,官员们的主要收入就来自于这些赏赐。但现在战争少了,没有合法收入,贪污受贿大行其道。冯太后决定改鲜卑旧制为汉人旧制,给官员发工资。公元484年六月,在冯太后的授意下,18岁的皇帝拓跋宏正式下诏,宣布推行班禄制。
二、均田制:前无古人的政绩
提出这个设想的是河北大族赵郡李氏,在多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由于战乱,北方的田地大量荒芜,而乱世中很多百姓为了生存,又往往不得不依附于豪强大族,沦为佃户。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一方面有很多地没有人种,一方面又有很多人没有自己的土地。于是他上书建议把无主土地平均分配给无地百姓耕种。冯太后和皇帝拓跋宏对他的提议非常赞赏。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讨论和准备,均田制的方案很快就定了下来: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可以分到四十亩农田,女子则为二十亩,但这些田地他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年老或去世后,必须要归还给国家;

公元485年十月开始正式下令在全国各地开始推行。均田制一经推出就大获成效,大量无地的贫民重新获得了土地,大量无主的荒地重新获得了耕种,这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北魏帝国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三、三长制:稳定人口的妙方
所谓“三长”,即邻长、里长、党长。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三长负责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检查户口,征收赋税。三长制的出台,改变了北魏立国以来由各地豪强大族把持人口,阴匿税赋的政治漏洞。三长制实施不久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使得各地户口大增,继均田制后更进一步地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而且还大大加强了北魏朝廷对地方的统治。
班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这三大制度的创立,是冯太后政治生涯中最为光辉的一页。
四、将北魏推上汉化的道路
冯太后身为汉人,她深知鲜卑人文化落后,要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唯有走汉化的道路。为此,冯太后尤其注重对皇帝拓跋宏的培养,拓跋宏刚一出生,她就将其接到身边亲自抚育,亲自教他说汉语,写汉字,念汉诗,学习汉家经典。

冯太后亲自为拓跋宏编了一本长达三百余章的教材,叫作《劝戒歌》;拓跋宏年满18岁时,她又命老臣高允等人写了十八篇《皇诰》,在宴请百官的大殿上以诏书的形式发布,作为皇帝的行动准则和施政纲领。拓跋宏没有辜负祖母对他的期望,长大后他不仅继承了鲜卑人的武勇,膂力过人,能骑善射,而且颇有汉人大儒的风采,熟读经史,善写文章,他的才学超过了他之前北魏的任何一个皇帝。
冯太后对其他皇族子弟的教育也极为重视。公元485年,孝文帝拓跋宏的诸位弟弟,拓跋禧、拓跋幹、拓跋羽、拓跋雍、拓跋勰、拓跋详等人同时被封王,冯太后趁此机会专门设立了皇家学馆,并精心遴选了一批名师,给他们传授儒家经典。
在冯太后的精心安排下,这些亲王都深受汉文化的熏陶,诗词歌赋无一不通,琴棋书画无一不晓,其中六王拓跋勰尤为出类拔萃,他勤奋好学,文采斐然,与拓跋宏的关系也特别亲密。这样一来,整个拓拔皇族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整个北魏帝国的气象也焕然一新,完全进入了制度完备的封建政权!

作为北魏改革的总设计师,冯太后对此自然是非常满意的。这十多年来,经济蒸蒸日上,文化高度发达,社会繁荣稳定,治国如此,夫复何求?
公元490年九月,冯太后在平城宫中去世,享年49岁。她执政期间实施的一系列制度,不仅让北魏的国力空前强盛,还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10月,为庆祝蒋介石60岁大寿,某“民意机构”逼迫一位教授写祝寿文,不料教授大声说:“打死我也不写!”
这位教授就是中央大学的胡小石先生。来人冷笑着威胁他说:“胡先生,您可是上了‘黑名单’的人,好汉不吃眼前亏,您正可趁此机会在蒋总裁那儿留个好印象,免得日后遭殃。”
这个“民意机构”之所以请胡小石写这篇寿文,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胡小石是大名鼎鼎的“部聘教授”(全国仅45位),文章好,书法好;二是因为他是无党派人士,更能代表“民意”。

胡小石并不动心,哼了一声,没搭理来人。
这人急眼了,声色俱厉地质问道:“胡先生,我劝你识相点。前几天史迪威去世,你不是给他写了祭文吗?现在总裁60大寿,让你写篇寿文你却不肯,是什么意思?”
这一问,倒把胡小石问住了,心想:若是一言不慎,可就引火上身了。他灵机一动,决定以攻为守:“史迪威将军是来帮助我们中国抗战的,他逝世了我写一篇祭文有何不可?”
接着他厉声问道:“我刚给史迪威将军写了祭文,阁下就找上门来让我给蒋总裁写寿文,是什么意思?我这个人可是只擅长写祭文的!”潜台词是:莫非你在咒蒋总裁早归西天不成?
来人大惊失色,被怼得哑口无言,只得悻悻地离开了。
胡小石虽然是一位教授,但绝非书呆子。他心系天下,亲见在国民政府统治下民生多艰,对于蒋家王朝十分厌恶。

鲜为人知的是,胡小石曾经是李大钊的同事兼密友,他曾学生说:“李守常兄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学者,他整夜伏案写文章,想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达到世界大同的境界,我钦佩他,欢喜他,他是我的一位益友。”当他听到李大钊被害的噩耗后,十分悲痛,频频梦到他。
他还曾为因参加游行示威而被杀害的学生写过这样一幅挽联:
你死,死得好惨,惨无人道;
我哭,哭不出来,来悼英灵!
联语通俗易懂,但十分有力量,其义愤和悲痛溢于言表。
尽管现在除了喜欢古典文学的人以外,绝大多数人没听说过胡小石,但他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师级人物。
先看看他的老师阵容,强大到爆:李瑞清、王国维、陈三立、郑文焯、沈曾植、曾熙。个个都是大师级人物,不必过多介绍。
幼承家学,长从名师,使他在古文字、声韵、训诂、经史子集、佛典道藏、金石、书画、诗词乃至戏剧小说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我们很难说他是一个什么家,因为他太渊博了,每一种学问又都极有成就。我们一般把这样的人叫做大师,至少尊称一声“先生”。
我们可以看下图4的表格,民国教育部经过极其严格的遴选,分两次选出的45位“部聘教授”,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陈寅恪、冯友兰、徐悲鸿、李四光、茅以升,而第一位便是胡小石。
在今天,写小说的我们叫他小说家,研究唐诗的我们叫他唐诗专家,研究历史的我们叫他历史学家。随着学科划分得越来越细,专家们在自己的领域研究得很精深,其失也在于太“专”,像民国时期那种博闻多识、旁通曲畅的学者很难得一见了。
我觉得,这样一位有学识、有风骨、身在书斋心忧天下的先生,不应被遗忘。#历史冷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