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上海人现在缺的不是钱,也不仅仅是物资,而是能够帮助他们把物资送到手上的人!”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
有网友说,2500万人里面,但凡有百分之一的人愿意做志愿者,就有25万人了,怎么会缺人手?
我觉得,现实状况,不宜简单地用这个百分比来计算 。
比如有人看到一个医生发个日常动态,评论区就问,医生怎么不去参加抗疫。
要知道,除了新冠这个疫情,医院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急诊患者和住院病人,需要医生去抢救和治疗。
有的网友说,那些本地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人、国企员工,年轻人都可以参加志愿者啊,干嘛都在那等别人去帮忙!
我的侄女去年考上徐汇区公务员,她已经在基层街道协助工作很长一段日子了, 而且每天工作持续的时间也很长!她和她的同事一直都在一线坚持着。
很多人即使居家,他们也照样要办公,要处理单位的日常事务。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也是在抗疫。
当下,如果不能到现场身体力行参与志愿服务,那最好的帮助,就是相互间多一份宽容和理性,多一些冷静和理解。
要相信政府的智慧,相信群众的力量,有全国人民的支持,相信魔都人一定能战疫情。
上海房价高,工资与其一线大都市不匹配,公务员和国企经理年薪低的惨不忍睹,外企经理和互联网程序员的收入,给上海长脸了。
1月29日,我写的微头条,小俩口去年研究生毕业,各自年薪约20万,在徐汇买了一套八十年代老破小,面积69平米,总价580万元。
首付款200多万是双方父母的钱,每月还贷男孩父母支援2万元,基本上是“啃老”。年轻人一年收入20万元,在上海属于中低收入。
对此,有的网友不以为然,表示上海年薪20万算是中高收入。小俩口的父母也表示不满,说他孩子20万是中低收入,未免伤自尊。
其实,该文是针对上海住房均价6万元,一年20万是中低收入,难道不是吗!更何况,买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学区房,面积小、单价高,超过8万元了,很不划算。
买了破旧的学区房,你孩子考取上海985大学的比例为5.5%,毕业留在上海如你一样,拿着中低收入,三代人都是“房奴”,值得吗?
#房价# #上海头条#
#上海年收入20万是什么水平#
一位流浪汉退休工资7000块,如今却住在桥洞里,看着让人心酸。这位大叔是本地人,年龄62岁,有家,有老婆,有儿子,家在徐汇区的某小区里。
我跟大叔聊了一会,他说年轻时曾是公务员,现在退休了,每月能拿7000块退休金,他老伴每月6000退休金。
我很惊讶,于是就问大叔,你有家,工资还那么高为什么要住在这里啊?大叔摇头不说话,我又问大叔,你儿子多大了?有车有房吗?大叔说,儿子30岁单身,没车,手指了指南面的徐汇区说,家在那边,我又问他,你住这里多久了?他说,半年了。
其他流浪汉好像都是有点疯疯癫癫的,但这大叔是个正常人,与别的流浪大不相同,喜欢抽烟,他每天出去捡破烂,一天也就卖能10块钱,应该够他一天的消费了,他吃馒头,自己烧火下面条。
真是搞不懂,他既然有家,工资又那么高那为何会落到如此田地呢?会不会是被家人赶出来了?他的工资都哪去了?背后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希望大叔能早日回到自己的家里享受美好生活。
高考成绩陆续公布,高校不予录取失信被执行人子女?谣言!
近日,各省高考成绩陆续公布,网传一则文章称某女高考成绩710分,却因为父亲贷款失信而被高校拒绝录取。这纯属谣言,并无明文规定“老赖”子女能不能正常上学和父母是失信被执行人有必然联系。
#律师微看法#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父母是失信被执行人的,子女不能就读高消费私立学校。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最高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在记者会上已澄清,”对失信被执行人采取信用惩戒措施,只是限制上高收费的贵族学校,不能把正常的义务教育和高学历教育等正常的上学都列为限制。”
因此,国家只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子女就读昂贵的私立学校,对于失信被执行人子女填报常规收费的公立学校并不会受到限制。该规定的初衷也只是为了敦促被执行人尽快履行债务,以免因自己的行为影响子女的正常学习,并非要限制孩子接受教育的正当权利。况且,并不是所有的失信被执行人都是恶意逃债的“老赖”,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各种原因发生破产或资金链断裂而导致逾期未还钱,但其本意并不想逃避履行,那么就应该给这些善意而不幸的被执行人一个机会。
但是要注意的是,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失信被执行人子女在比如考军校、报考公务员等情况下会受到一些影响,虽然招录单位不能直接拒绝,但是在同等条件下,完全有可能会优先选择非被执行人子女。因此,为了不让子女的前途受影响,父母还是要尽量避免出现被强制执行的情况。
#高考成绩# #失信人员子女高考录取# #老赖子女不能上大学#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关注#徐汇文律师# #宁波头条#
电影后第一个直觉。《爱情神话》作为贺岁片,由一个来自山西的90后年轻导演的处女作,实属不易。能获得观众的热捧和观影笑声,应说是成功的。一些影评还认为该剧是“看透了上海”。从深层思索,该剧并没有看透上海。不用说,其还没有完全“看透”影片主角生活的主要场所:徐汇区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内涵。毋庸讳言:立意并不很高,情节也有些松散,想揭示的生活哲理也比较浅显。尤其是剧情处于上海海派文化的典型区域:安福路、五原路、武康路,这里的生活特征并没有集中展现。好像是描写了“大上海与小市民”的生活纠结。剧情中的似乎矛盾高潮:白与乌的争吵有些牵强。老乌在海外的邂逅浪漫,并不代表爱情的神话。但其听见心中的女神病危后一夜之间患心脏病离世,显得太突兀。当然,是剧情需要吧。白在女学生、广告女老板和前妻三个女人中交往。
有的属于无奈,有的属于被动,而最后有些希望和追求。演员中,最生动的是小皮匠,镜头不多,印象却很深刻。当然,也有人认为老乌是影片中的亮点。编剧把这两人简化成“白”与“乌”,好像暗含着是两种类型的生活在“上只角”的市民。意外的是,这次由名演员马伊琍扮演的女主角李小姐的角色扮演好像没有入戏。性格也比较复杂。白的母亲生活在富人家庭,但其的小市民心理,与经常骂儿子十三点,好像与身份不大吻合…当然,许多观众十分理解:人们因疫情压抑得太久了。如今,有一部让观众释放轻松大笑的贺岁片问世,就是具有较大的意义。有一民营企业家“反驳”我:老兄拍的很好了!哄哄上海高兴一下罢了!侬难道想请人拍一只上海红楼的片子!拍出来肯定可以上国际各电影节了!就是伐晓得啥人敢拍?算了!上海滩只能被人拍小市民的生活!我还好是上海土著人不参加上只角讨论!也有在沪退休的公务员说:真真正正的上海以及上海人不是很容易说到位的,当然可以管中窥豹,挂一漏万;还有各自的理解、演绎;抑或据皮毛而戏说。影片最后,“白辛苦不辛苦”的艺术画展展出。结尾处的男女主人公约会第二天下午的咖啡馆微信聊天,都给《爱情神话》留下了光明的尾巴。
老白的儿子白鸽和其女友洋洋,他们的人生观,似乎又将爱情拉回到现实,展现出一个“真我”。一言以蔽之:《爱情神话》用白描手法,粗略的勾勒出“艺术光环下的大上海与小市民”生活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