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著名大导演谢晋唯一在世的儿子阿四(谢佳庆)因新冠去世,谢佳庆是在23日凌晨三点在华东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抢救无效离开。
谢晋在艺术界,成就卓著,既是位杰出的一代导演,也是一位悲剧人物。一生生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也就是家里老大,导演过一些影片,但是其影响远没有其父亲大,就在2008年,大儿子因患肝癌,不到60岁就去世了,这对谢导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女儿是家中老二,但其身体也并不算好。二儿子外号称叫阿三,三儿子外号称叫阿四,阿三阿四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四个小孩中,儿子阿三去世最早,阿三还在不到40岁的时候就离世了。如今阿四走了,也就是谢导的孩子中只剩下女儿一个人了。谢导的夫人是在谢导走后的第8年去世的。谢导的几个孩子,都没有后代,与谢导交往中,这也是他最大的遗憾。但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完美不是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今天看到阿四走的消息,我又回想起了谢导2008年走前的一段交流。记得哪天,谢导打电话给我,说老家上虞的母校要搞百年庆典,非要他去参加。我电话里觉得十分奇怪,当年其母校70周年校庆谢导曾经约我一起去参加,我掐指一算没有几年啊,何来百年校庆呢?这校庆可以随便编吗?当然对此我并没有去细问,在中国这也司空见惯。
谢导告诉我,来接他的车子已经到上海了,就在楼下。其实当时谢导妻子刚刚从医院心脏搭桥出院接回家,大儿子也去世不久。面对多重打击,这位已经85岁高龄的老人算是非常坚强了。他被接到了上虞,我与谢导电话里说,我在出差,等我出差回来,会赶赴上虞去拜访他。非常非常惋惜的是谢导当晚到老家后,还是喝了酒,结果晚上在他下榻的上虞国际大酒店,再也没有醒过来。
当时,为了悼念谢导的过世,我写过一篇纪念文章,我写道,中国有句俗话,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吃,不知道是谢导实在对家乡爱得太深,还是家乡不肯放过谢导,谢导终于永远留在家乡了!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吃,我爷爷奶奶八十多也这么说
弘一正能12月23日,著名大导演谢晋唯一在世的儿子阿四(谢佳庆)因新冠去世,谢佳庆是在23日凌晨三点在华东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抢救无效离开。谢晋在艺术界,成就卓著,既是位杰出的一代导演,也是一位悲剧人物。一生生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也就是家里老大,导演过一些影片,但是其影响远没有其父亲大,就在2008年,大儿子因患肝癌,不到60岁就去世了,这对谢导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女儿是家中老二,但其身体也并不算好。二儿子外号称叫阿三,三儿子外号称叫阿四,阿三阿四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四个小孩中,儿子阿三去世最早,阿三还在不到40岁的时候就离世了。如今阿四走了,也就是谢导的孩子中只剩下女儿一个人了。谢导的夫人是在谢导走后的第8年去世的。谢导的几个孩子,都没有后代,与谢导交往中,这也是他最大的遗憾。但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完美不是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1994年3月12号中午,抗美援朝老兵罗敬良找来儿子罗晓良谈话。他说:“老家绍兴上虞地区要搞城市建设,我们家的祖宅也在动迁范围之内。”当时罗敬良家的祖宅核算有二栋洋楼,外加一个60米宽的庭院,是大财主家庭。
罗晓良一听这话,接着跟了一句:“按照咱们家祖宅的面积,应当有一笔不菲的动迁补偿费吧?”
罗敬良笑了笑,说:“你说的一点也不错,的确有补偿费。但我的意思是放弃这笔钱,支援国家建设。”
罗晓良不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问个缘由。
罗敬良给他解释:“我跟你母亲都有退休金,你们也拿工资,已经足够生活了。不能再向国家伸手要钱了。”
罗晓良尊重父亲的意见,但他提了一个要求:回一趟上虞老家,看看祖宅,再拍几张照片当作纪念。
按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但罗敬良不同意。他非常认真地对儿子说:“不要去,那是财主的庄园。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曾经对组织保证过,革命胜利后要让穷人有饭吃、有房子住。革命就是要分我家的房、分我家的地。我们不能只革别人的命。”
罗敬良见儿子沉默不语,似乎心有不甘,口气变得严肃起来。他正色道:“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一点儿也不留恋。我劝你也不要去,一丝一毫的念想都不要有,必须从思想上划一条红线。”
罗晓良知道父亲的脾气,点头答应,直到拆迁终究没有回去看一眼祖宅!
到了9月7号这天下午,罗敬良正在下棋,上虞政府给他来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在拆除祖宅庭院时,从地底下挖出200个酒瓮,每个瓮内装有200块银元,总数约四万两白银。因现场保护不力,被许多民工抢走了一部分,还剩下了一部分。剩下这部分银子属于文物银,政府决定折算成人民币给予补偿。至于被民工哄抢的那部分,等着调查完毕,追回之后再给予补偿。”
罗敬良当即回复说:“你们不要去追究民工们,他们还很穷,就当是罗家分给他们的。剩下的那部分我也不要补偿,把钱留下来支援家乡建设吧!”
罗敬良就这样放弃了祖上留下的巨额财产。
到了1998年10月,老伴给上海市里打报告:罗敬良年事已高,还蜗居在单位的老房子中,没有电梯,没有独用厨房,生活上有困难。市里马上给落实了一套电梯房。当时科学院新招了个海归博士,携家带口挤在职工宿舍。罗敬良知道了这件事,去找院领导把电梯房让了出去。
老伴和孩子不理解,埋怨他不为自己考虑。罗敬良说:“博士要干活儿,不能没房子住。我现在有房子住,够了。比起牺牲的战友,他们都没提要求的机会,我已经很知足了。”罗敬良直到去世前还住着公租房。
2022年5月8日晚上,罗敬良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按照他生前遗愿,子女把遗体捐献给了上海交大医学院。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