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进攻山东,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一度不顺利,中央军委毛泽东拟派徐向前到山东指挥军事,这就是“以徐代陈”的由来。后来“以徐代陈”没有实现。军迷们常常讨论,“以徐代陈”是怎么个代法?完全取代,还是徐作陈的重要助手?或者是一个政委(陈),一个司令(徐)?由此带来的,后来粟裕的地位和作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中央军委“以徐代陈”设想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军队开始由南到北逐次替代推进的方式向北推进,即主体上,罗荣桓领导山东解放区军队开往东北,苏北新四军开往山东。陈毅领导的新四军主体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粟率领的一部分新四军改编为华中野战军。陈粟此时不在一起。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陈毅率山东野战军实施外线出击,兵出淮北。1946年7月27日,陈毅令2纵、9纵等部,发起朝阳集战斗。经两昼夜激战,共歼敌5000余人。这也是山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开始后的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指战员们受到很大鼓舞。然而,在接下来的泗县战斗中,却出师不利。当时,守泗县的为桂系第7军的172师,该师兵员普遍较老,当兵时间平均7年以上,特别是以善守而闻名。最终,泗县战斗虽歼敌3千余人,但我伤亡也很重,仅担任主攻的8师就伤亡2千余人,最终不得不放弃攻取泗县城计划。泗县战斗失利,对山东野战军士气影响非常大。“部队悲愤、消沉、牢骚埋怨的话很多”。随着国民党军加快向淮北推进,山东野战军的作战越来越陷于被动状态。

对于山东野战军的作战,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高度关注。特别是泗县战斗失利,引发部队士气低落,战局陷入被动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开始考虑军事指挥的人事调整问题。即准备把在延安养病的徐向前派往山东。
二、从中央军委的最初考虑看,“以徐代陈”只是代替一部分军事指挥权,不是全部,也不是一个政委,一个司令。我们看《陈毅传》的记载:“9月初,中央考虑到敌人在控制陇海线之后,山东与华中的联系将被切断,拟派徐向前来山东负责鲁南前线指挥之责,而陈毅负责淮海前线并统筹鲁南、苏中、胶济各前线。作为一名战区指挥员,他当然明白中央这一考虑的全部含义,故在第二天起连电表示欢迎徐向前来鲁主持”。(见《陈毅传》第一版,第343—344页)根据这一记载,徐向前只负责鲁南军事,而陈毅照样负责淮海军事,同时“统筹鲁南、苏中、胶济”各前线,也就是说,陈毅还是负责全局,总体上统帅徐向前(鲁南)、粟裕(苏中)、胶济等。不过,徐、陈指挥的作战独立性相对较大。

还可以找到一个有力的佐证。后来徐向前派到华北指挥野战部队,华北军区司令员、政委还是聂荣臻一身担纲,徐向前担任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兵团(后改为18兵团)司令员。这样做,既保持了华北整体工作的延续性、稳定性,又便于发挥徐向前的军事天才。按照同样考量,徐向前如果到了山东,也当作如是安排。不会整体取代陈毅,也不会一个政委,一个司令。
三、如果徐向前到了山东,粟裕照样会是一方独立作战的名将,可能没有后来华野实际统帅的地位和作用。前面已经讲了,华东战局,即便徐向前来到山东,也是陈、粟、徐各指挥一部野战部队。粟裕在苏北,统帅华中野战军打得风生水起,七战七捷,后来如果不和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合并(合并后统称“华东野战军”),照样是一方统帅。后来中央军委没有派徐向前到山东来,而是把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陈毅统筹全局,粟裕以副司令员身份负责战役指挥,此之为“以粟辅陈”。如果徐来到山东,粟裕的位置应当就是徐向前的。粟裕后来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的实际统帅地位估计就失去了机会。但是,“大将”的地位凭苏中“七战七捷”足以奠定。

四、书屋主人的评价
1、革命战争时期,胜利和大局是第一位的,无论领袖和将帅都会以此为根本。他们不会考虑个人的“面子”、职位和后来的定位。这是共产党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2、领袖最后“以粟辅陈”的决定绝对是一妙棋。既保持了“新四军”以来的军中稳定性,又发挥陈、粟各自的特长。后来的华东野战军越打越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后来的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都打出了华东野战军的威风,在解放战争的大舞台上,大仗、恶仗,歼敌数量比林彪罗荣桓的四野部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大局为重,合作取胜。
3、即便出现徐向前到山东,陈毅的元帅地位不会改变,粟裕的大将地位不会改变,徐向前当然仍然是元帅。
4.伟人这招“以粟辅陈”的妙棋,还为人民军队“腾”出一位帅才徐向前,派到华北战场大显神威。当时的中央军委,军事帅才的状况是“捉襟见肘,朝中无人”,徐向前派到华北后,国民党胡宗南大军进攻延安,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军委副主席、军委总参谋长彭德怀又去指挥西北野战兵团(后来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军委总参谋长职务由周恩来兼任。中央身边所有帅才都派出去了。当时真是“缺人”啊!
(书屋主人,研究历史,文章原创,以文会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