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无为公务员不给考遴选(无为市公务员)

#芜湖头条# #芜湖身边事# #芜湖# 11月2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教育局就加强无为市师资力量进行了回复!

#芜湖头条# #芜湖身边事# #芜湖# 11月2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教育局就加强无为市师资力量进行了回复!

尊敬的教育局领导您好,

十四五我市正从“教育大市”到“教育强市”转变,但是我市部分在岗在编教师在我市培养了一段时间,不经过教育局和学校批准同意,借我市资源为跳板,以“选调”等各种由头在寒暑假期间报考别的地市,然后离开,给我市的学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师资力量流失。甚至在今年暑假有的教师多次跑到教育局和学校来闹、吵,表示自己已经考走并要求调走档案,给学生和学校甚至无为市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因为他们报考之前根本没有经过教育局和学校的批准,只是满足了自己的个人私欲,从未有真正把教书和诚信为本放在心上,希望教育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提高老师的职业认同感。2、对少数不经过教育局和学校批准同意报考,坚决拉入全省个人信用体系中,违反诚信原则,3、设置服务期限。4、对教师配偶也设置“归巢计划”,让教师在无为市过的安心,放心。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教育局回复:

网友:

您好!您通过人民网反映加强无为市师资力量的建议,市教育局回复如下: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市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教师队伍管理有关事项的意见》,对教师跨县调动、参加外地招聘等提出了明确的管理规定。2021年市委编委印发了《无为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管理办法》,市教育局严格执行市委编委最新的文件精神,加强系统内教师的管理。今年秋季开学以来,对未经批准擅自报考外地事业单位的教师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规定,对拒不返回的相关人员作自动离职处理。同时,我们将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进一步优化服务期年限的设置。对本地教职工配偶在外地工作有意调回的申请,目前由于受我市教师编制总量超编的限制,暂时无法解决,需待相关支撑政策出台后再予以解决。

如您仍有疑问,可直接联系市教育局,联系电话:0553-6340694。!

单位的研究室李主任(四级调研员),以前是乡村教师,公文材料写的出奇的好,单位领导都给取了个外号叫“烟酒室”李白,一把手到哪里都喜欢带着他,但也怕带着他,因为他写材料白天都爱喝点小酒。

 

先说他优点,他写的材料非常有灵性,领导念起来那是精神饱满,能够把握领导念稿的语气停顿,精准在7字到10字之间。措辞也非常精准,经常引经据典。如,在一篇省上的经验材料发言当中,我们一把手(副厅)刚任职他就以“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 ”开篇,省上领导会下夸奖了他。又如在一次项目大会上,他给领导写讲话稿就用:奏好落实“主旋律”,弹好落实“合奏曲”,唱好落实“最强音”作为一级标题,这种材料节奏感能不强吗?

 

他能有这样的积累,都是他以前在教书的时候,每天苦读诗书。把中国的一些经典名言警句牢记于胸,写材料才能挥洒自如。

 

他有个不良爱好,就是特别爱饮酒,特别是写材料。有时候材料要的急,他反而不慌不忙,先带着手下的几个小弟下馆子。喝到7分醉意时候,然后回办公室加班。他列好提纲,手下的人开始码字,一般一个中型5000字左右材料,4个小时左右完成,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买了行军床在办公室,晚了就睡那里。

 

有时候一把手跟他老婆说,能不能管着他饮酒的习惯。领导也怕他哪天因为嗜好被处分。毕竟领导还靠他在会上撑起脸面!

 

@笔尖耕耘 切身体会:

材料写的好的人,在单位就有这样的优待,很受重视。虽然很多人说写材料的不如会来事的人提拔的快,但是笔尖哥以身边的笔杆子,大部分都提拔了,领导的能力也只能把他带到那个位置,如果领导属于自私那种,也没有什么,很多笔杆子通过经常性练笔,大部分都遴选到上级机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总有回报,只是时候未到!

材料是一块敲门砖,写材料也有一个过程,掌握方法能够事倍功半。体制内比较隐晦,一般人都不会教你什么方法,其实很多人材料写的好,就是素材积累的好,有自己的素材库,只要找关键字,就可以找到范文,然后启迪思维。

 

公文写作高手工具箱很不错,有海量素材(2.6G)。包含材料的方方面面,标题、框架、名言、首尾、模板、技巧等。写材料没有灵感、没有思路,看一看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也备了一套。每次搭框架、打磨材料的时候相当好用,可点【看一看】深入了解。

 

我的大舅王年怀

(上)

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记忆依然清晰。凭幼时记忆,我努力写下该文,以此来纪念和缅怀为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战斗的人民英雄们!你们的名字不详,但你们的精神将永驻人间,永载史册!安息吧,人民英雄们!

我的大舅王年怀是安徽省庐江县乐桥镇人,现合肥市庐江县乐桥镇,按照母亲1928年11月12日的出生年月推后两年来算,大舅应该生于1930年11月,雇农出身,家境贫寒。

1947年8月,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制定了“两翼牵制,中央突破,三军配合。”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实施了无大后方的中原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机动,牵制和调动了蒋介石政权的军事力量,有效地缓解了胡宗南集团对中国共产党首府延安的军事压力。

1947年9月,刘邓中原野战军三纵8旅,由三纵郑国仲副司令员率部解放了庐江并就地扩军,年仅17岁的王年怀参军入伍,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贵阳和成都战役,从中原腹地一路打到大西南。

1950年初,毛主席命令:第二野战军(由中原野战军改编)要派出部队尽快进军西藏。邓小平政委的指示,选定18军张国华军长担任进藏军事主官,在第二野战军全军范围内遴选最强的三个师组成进藏部队,而张国华则认为,还是带他的老部队18军进军西藏比较好,邓政委批准了他的请求。

1950年7月,大舅随18军从四川出发,挺进雪域高原,进军西藏。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5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进军西藏的训令,18军开始向西藏全境进军。1951年10月26日,张国华和谭冠三政委带领18军主力抵达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在历次战斗中,大舅打仗不怕死,轻伤不下火线,表现非常勇敢顽强,1955年10月被授予大尉军衔。

有一年,就是大舅回老家探亲的那一年,根据二哥、我姐、四哥和我反复回忆确认,应该就是1971年。那年我八岁,我们那时是冬季开学,还必须要满8周岁才行,小学报名审查极其严格,年龄差一点都不行,不像现在上学早。大舅来到了无为,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是从哪里得知他失散多年的姐姐就在无为。

1971年6月,大舅来到无为后,不知他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我家住在县医院,他一路走一路问,找到了我家,终于见到了失散了三十年的姐姐。

他非常激动,和姐姐、姐夫谈了他参军后的战斗经历。父亲听了十分高兴,做梦也没有想到母亲还有个参加过解放战争、挺进大西南和进军西藏的弟弟,也就是那一次大舅送给母亲一张他的戎装照片。

我对这张照片印象非常深刻,大舅身着军装,头戴大沿帽,佩戴着一杠四豆的肩章,右肩斜跨一支带飘带的手枪,腰扎武装带,是一张威风凛凛、英气逼人的侧身照。妈妈把这张照片视若珍宝,放到镜框里挂在墙上,经常用抹布檫去落上去的灰尘。

大舅来家后,父母亲商量明天在家请客,请县里工作的老战友来家作陪。当天晚上,妈妈带着我挨家挨户地通知,明天中午来我家吃饭。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上街买菜去了,妈妈买菜回家后没见到弟弟,就问父亲:“弟弟去哪里了?”父亲回答道“他说上街去转一转、看一看,一会就回家来。”妈妈从清早忙到中午,还请来了住在家门口的无为饭店大厨来家帮忙,做了一大桌子菜,花了父亲整整一个月工资。父亲结拜兄弟何鹏飞、夏权、张俊武等老战友们陆陆续续地来到我家。还有陈海楼等县委主要领导听说后也来了,他们都替母亲高兴,都想来看看母亲的现役军官弟弟。

父亲谈笑风生,他们今天能聚在一起感到十分高兴,相见甚欢,一边叙旧,一边打牌,一边等大舅。家里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我那时还没上学,还从未见过家里来了那么多的叔叔,高兴的东跑西转,比过年还高兴。

第二天早上起来,大舅没见到他姐,就问我父亲,“姐夫,我姐呢?”父亲跟他说:“你姐一大早就到大菜市买菜去了,中午家里请客。”大舅在家坐了一会,和父亲聊了一会天,然后对父亲说:“姐夫,我出去转转,看看无为的大街小巷风土人情。”

现在想来,大舅应该是寻思着去找明天回庐江的轮船码头。令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大舅从此一去便了无音讯了,我们此生再也见不到他了。

家里请客的那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人和客人们都翘首以盼,等待着大舅的回来,我不停地来回跑到天王庙巷巷口,期待着大舅的出现,妈妈把菜热了又热,等到中午12点多钟了,也没有等到。客人们和我们小孩子的肚子也饿的咕咕叫,父亲看着他的老战友们说:“不等他了,我们开始吧,边吃边等。”

小说:《故乡最高文学奖》

前几天在“从容小主”的写作群里面,不知道又是谁在“犯二儿”——倡议大家脑洞大开地写一篇《你生命里的最后一天》的文章来作为日更。我在心里头冷笑了一声,暗想那主儿当天肯定是吃得多少有一点点儿撑!话虽是这么说,随后我拍拍脑瓜门子想了想,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把这篇文章鼓捣出来,绝不能轻易地服软儿认输交白卷儿啊!

时光一晃三十年,说来弹指一挥间!转眼我就到了30年后快满80岁的时候哩。文学写作被我“搞”了一辈子,我从小儿历来特别爱国,压根儿就讨厌崇洋媚外,所以一直对诺贝尔文学奖不感兴趣,甚至是嗤之以鼻。我一生到处给人打工,所以也根本就没有太多的钱。但我在八十岁前头两年交了个大财运!在俺村儿里的福利彩票站居然碰了个一千万元的大奖!我的整个家族人都对这笔天降横财表现得超平淡,一致决定要把这一千万花在更值得的地方去,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才棒。于是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跟全家人一起商定,用这一千万元在故乡设立一个具有老家特色的文学奖项。该奖项每年一届,每届只奖一人,奖金为50万元。该奖的名称为——“第六个孙子”文学奖!因为我们这一辈儿大排行,一爷之孙的堂兄弟加起来总共有九个人,俺是大排行位列第六,是我爷爷奶奶的第六个孙子。这便是所谓“第六个孙子”文学奖的来历。

话说三十年后那届文学奖的评委会设在我的老家三河市文联,也真是无巧不成书,大奖评委会在来自全国的近百部作品里几经研讨遴选之后,最后一致敲定荣获该届大奖的是一部名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长篇小说。据说该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以极为详细而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他的作家母亲柳兮,如何从小到大把他千方百计也培养成了作家的亲情励志成长故事。作者的笔名叫“昆山兮二代”。噢哟喂!原来作者正是柳兮那个西湖藕一般白胖胖的儿子呀!哈哈!“兮二代”,牛!为了避嫌,我向来不参与大奖的评选。但是接下来的颁奖典礼则是由我来出资承办的啊。

因为是我来独资承办每一届的“第六个孙子”文学奖颁奖典礼,因此我对所有的典礼受邀嘉宾们有邀请权和决定权。那届的颁奖典礼日期我亲自定在该年的中秋节的当天晚上。那晚圆月挂东山,千里共婵娟!我的颁奖特邀嘉宾是平易近人、德高望重的齐齐老师,她那年已经七十岁了,但仍然是精神饱满,满头黑发还是油光可鉴!毕竟是她平常素日里太会保养,超级自律使然,都七十岁老太太了看起来还是一身的少女感,尤其是她脑后还有一支惹人瞩目的微微撅着的小辫子哩!柳兮也快七十岁了,她文气昂然地穿了一身旗袍儿,身旁陪着她同来的正是本届文学大奖得主儿“昆山兮二代”——想当年兮姑娘身边的那个大白胖儿子呀!我那位姑苏城里杰出的师妹安安也来了,她也七老八十啦!满头喜羊羊一般的白头发,整齐又俏皮!她老远就“阿拉阿拉、侬好侬好”地冲我招手寒暄!水杉兄也来了!他手里颤巍巍地举着一罐儿杭白菊花茶,告诉我那可是明目清火的神品哩!特意又从云南赶来的高个子大萌也快本六儿啦!他特意赠送了我两枚绿莹莹的牛油果儿,还说就当是长寿果儿了,祝我福寿绵长!六姑娘也是快本六儿的人啦!她一如既往地两手端着个长镜头的数码相机,她仍然兴致勃勃地甘心为我们义务摄影啊!

特约颁奖嘉宾齐齐老师上场啦!她满脸盛开着保持了一辈子的灿烂微笑,登台自信地站在麦克风前,幽默地先自我承认她最爱吃包子,晚年将一直为天津的“狗不理”代言。然后又特别谦虚地说:她这辈子对中国文学上最大的贡献也莫过于是“发现了我”——非常可爱的一枚极品牛油果!啊呀!我听了齐齐老师在台上这么说,简直快要乐得半死不活!接下来就是本届“第六个孙子”文学奖的得主“兮二代”发表个人获奖感言咯!那个当年的胖小子呀,如今也要四十岁出头儿哩!这位人到中年面容白皙也嘟噜着双下巴的作家上了台以后,张嘴就开始恭维我说:“文学前辈牛油果儿是位相当杰出的作家,牛作家现已耄耋之年,他老人家平生奉行道家淡泊名利的无为生活,他对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基本上啥也没写啊!”什么?噢哟!这个当年调皮的胖小子差点儿逗得我翘了辫子呀![捂脸]

他是20世纪初伟大的教育家,倡导学术自由,鼓励百家争鸣,聚集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钱钟书等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他领导的清华出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虽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却从未在治校中倡导党义,他坚持民主治校,身居高位,一生却清贫如洗,太太摆过地摊,身后事都是学生捐款资助,他就是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09年的游美肄业馆,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梅贻琦就是被录取的第一批庚款直接留学生,第二批庚款留美生有竺可桢、赵元任等。1911年游美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民国建立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同年开办清华国学研究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大师。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这年11月,梅贻琦被认命为清华留美监督处监督。

梅贻琦赴美后,对监督处进行了全面改革,不专设司机,饭由他太太韩咏华做,将开支节省到最少,他在美期间,清华校内却连续发生“校长风潮”,南京国民政府企图任命罗家伦为第一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独断专行,导致清华师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罗”运动,终于迫使罗辞职离校,清华出现了长期无校长局面,在此期间,清华教授和学生们一再发表“清华校长人选标准”,其中定了五条:无党派色彩;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确能发展清华;声望素猪。反复物色,梅贻琦被推到前台。

1931年12月,梅贻琦到清华就职,召开大会发表演说,多年后让师生们依然记得:办大学,应该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梅贻琦做事低调,虽然不比蔡元培、蒋梦麟和胡适,但他形成的民主,无为及良好的集体制度,和以教授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为开当时之先河,他的“无为”使得清华的人才引进和教授延聘让大家心服口服。

清华法学院的创始人陈岱孙回忆道:1929年,我到清华教书时,清华办大学已有四年,那时的清华报名人数并不多,录取150名学生,报名的不过400人左右。而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10年清华便声名鹊起,原因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二是推行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

有一次,清华接到当局的一份学生名单,要学校把这些学生交出来,梅贻琦就让教授们把学生藏起来,还找到秦德纯将此事安抚下去。冯友兰回忆韩咏华时说:“那两个学生坐在沙发上睡着了,发出很大的鼾声,夫人听见门外有人来来往往,怕出危险就把他们叫起来藏在后院的厨房里,我也不知那两个学生是谁。”后来一个学生回忆:“我们从梅校长家出来天已黑,我们按校长说的躲避,我躲到了叶公超教授家,姚依林躲到冯友兰教授家。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 梅校长作为当时国民党政府特任的国立大学校长能冒着风险保护学生,是十分难得的。”

梅贻琦不爱说话,夫人韩咏华回忆,当年梅贻琦求婚的情书也是特别简单,梅回国到清华任教后,提亲的人就络绎不绝,因要赡养父母供给弟妹们求学的费用,他全部回绝,直到近30岁才经人介绍与在南开幼儿园任教的韩咏华见面,隔日梅贻琦写信给韩咏华以示求婚。韩咏华将信拿给她父亲看,韩父看到寥寥数语的“情书”,便说不理他,韩咏华于是没有回信,梅贻琦等不到回信又写了一封:写了信没有回音,不知是不愿意,不可能,还是不屑于… 韩接到信后又拿给父亲看,没料韩父读完信后说:“好!好!文章写得不错。”同意了女儿与梅贻琦的交往,韩的一位同学听到消息后,急忙跑来告诉她: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哦,韩咏华笑道:“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就这样韩咏华和沉默寡言的梅贻琦共同生活了43年。

梅贻琦和夫人育有一子四女,家庭负担重,日子过得很节俭,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与南开组建西南联大,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先后去重庆任职,联大便由梅一人支撑。联大时期生活困难,梅家经常吃的是白饭拌辣椒,偶尔吃上一顿菠菜豆腐汤全家就很满意了,他从来不对人说家庭困难,夫人曾卖过自制的点心,摆地摊出售孩子们小时候穿过的衣裤以贴补家用。儿子梅祖彦的近视眼镜镜片摔碎了,好久无钱重配,叔叔梅贻宝赴美前到昆明探望哥哥,看到侄子闷闷不乐,一问才知原因,出钱为侄儿配了一副。教育部曾发给联大一笔学生补助金,梅家有四个孩子在联大读书,按规定有资格领到补助金,他却不允许自家孩子去领。

梅贻琦是一个教育家,他寡言少语,办事公道,生活简朴,尊重人才和教育,他从未自称过大师,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师。 他是一个纯粹的教育家,一个纯粹的大学校长,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学术地位,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办好清华这件事上,心无旁骛直到生命最后时刻,清华能跻身全国一流大学乃至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和梅贻琦的贡献分不开,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也是清华最大的幸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71050/
1
上一篇公务员 迷茫(公务员工作最大的困惑有哪些)
下一篇 河北公务员考试资料(河北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