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开年大剧《破晓东方》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导演和编剧应该熟读《矛盾论》,并领会其精髓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剧中陈毅市长的做法就明白了。
面对爱国资本家荣毅仁,陈毅市长选择了团结,因为他不仅拥护我党,而且心中装有祖国和人民;而面对黑心资本家赵丰年,陈毅市长不仅没有选择了妥协和退让,反而还动用“枪杆子”包围了他的证券大楼,因为和买办资本勾结、哄抬银元、打压人民币的黑心商人赵丰年是祖国和人民的敌人。
在《矛盾论》中,关于团结和斗争的阐述非常清晰直白——“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我们确实需要团结,但我们和谁团结、怎么团结?#电视剧破晓东方# 给出了强有力的答案,那就是斗争,以斗争换来统一战线,以斗争争取到团结!
眼下多个官媒呼吁团结,多个大V反对网友批评专家。但我觉得他们写的、说的,都没有这部电视剧拍的直接、深刻——我们的确应该要团结,但我们也不应该放弃斗争意识!因为,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这是革命教会我们的,这是无数先烈身体力行让我们牢记的!

作为纪实文学《战上海》改编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在题材上,它是首创的——谍战+革命;在主题上,它是深刻的——还原历史+照进现实;在表现上,它是出彩的——张嘉译、刘涛李泽锋和乔振宇等演员做到了形神兼备+以神为主;在剧情上,它是深刻的——叙事详实+观众有代入感;在风格上,它是多变的——严肃+幽默。
这样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它敢拍出来、能播出来,就已经成功了。只是,很多观众根本就没有看懂它,反而跟着一群所谓的影评人、剧评人瞎起哄。真没事,咱就不能先读读“图书管理员”的书,然而再来“扛键盘”?
扒姐看这部剧,最起码感觉导演高希希和编剧龙平平、秦淮是“教员”的书粉。个人觉得这部电视剧很好看,尽管和如今的很多现象有点不符……
有一次,鲁迅在吃沙琪玛,三岁的儿子周海婴问:“爸爸我能吃吗?”鲁迅回到:“按理说是可以的,但只有这一块,你吃了我就没了,所以还是不要吃罢!”

话音刚落,鲁迅就把剩下的一大块沙琪玛全部吞进了嘴里,儿子周海婴看得目瞪口呆!
难道鲁迅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因为鲁迅太爱甜食了。
对于作家来说,码字是个体力活,在长久的码字过程中,零食是最相宜的。
沈从文酷爱冰激凌,苏曼殊吃糖甜到忧伤,张爱玲喜欢奶油,梁实秋晚年得了糖尿病,也要坚持吃八宝饭。
而对于鲁迅来说,别看他平时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恋起零食来,他也变成了孩子。
鲁迅还专门写过一篇《零食》:上海的居民(鲁迅当时也是),原就喜欢吃零食。假使留心一听,则屋外叫卖零食者,总是‘实繁有徒’(就是非常多的意思)。桂花白糖伦教糕,猪油白糖莲心粥,虾肉馄饨面,芝麻香蕉,南洋芒果,西路(暹罗)蜜橘,瓜子大王,还有蜜饯,橄榄,等等。”
可谓如数家珍。

而鲁迅最喜欢的甜食就是沙琪玛,见到这个以后,基本就走不动道了。
有一次,鲁迅躲在书房里吃沙琪玛,当时只有三岁的儿子周海婴,闻着味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看到美味的沙琪玛,馋得直流口水,他问鲁迅:“爸爸,我能吃一口吗?”
鲁迅想了想回答说:“按理来说是可以的,但只有这一块,你吃了我就没了,所以还是不要吃吧!”
周海婴当时的表情有多失望,是可以想象到的,但这并不能说明鲁迅就不爱孩子。
原本鲁迅是不打算要孩子的,原配朱安曾多次向鲁迅提议:“大先生,咱俩要个孩子吧?”
可鲁迅每次总是冷着脸拒绝,这让朱安特别失落。
后来鲁迅与许广平同居时,也没打算要孩子,但因为避孕失败,许广平意外怀上了孩子。
“既来之则安之”,鲁迅也只好坦然面对。
儿子周海婴出生时,鲁迅已经49岁了,在当爷爷的年纪当了爸爸,可谓是老来得子。

鲁迅特别疼爱周海婴,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都尽量满足孩子,孩子晚上身体不舒服,鲁迅也会彻夜陪伴,通宵达旦地照顾。
等孩子懂事了,鲁迅每晚都坚持给他讲故事,能讲的都讲完了,鲁迅就自己编给孩子听。
可以说,鲁迅把孩子宠上了天,唯独在甜食,尤其是沙琪玛这方面,鲁迅没有对孩子让步,因为他太爱甜食了。
鲁迅曾经说过:“只要胃口好,可以从早晨直吃到半夜,但胃口不好也不妨,因为这又不比肥鱼大肉,分量原是很少的。那功效,据说,是在消闲之中,得养生之益,而且味道好。”
每次家里来客人时,鲁迅总会好吃好喝的招待,只是甜食、点心上的不多,生怕客人都给吃完。
而美食家二毛表示:爱吃零食和点心的成年人,内心是非常浪漫的。
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这些文学家,都对甜食情有独钟,可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哎呀,这也太尴尬了。上海一位退休奶奶,居然把自己孙女的作业给做错了。
晚上孙女拿着作业让奶奶帮忙检查。奶奶拿起作业看了一下。
题目:水中目前有8条鱼,之前游来了3条,之后又游来了4条,现在共有几条鱼?
孙女给的答案是:8+3+4=15。
奶奶看了一下题目,发现没有问题就夸孙女厉害。
第2天,孙女拿着作业回去给奶奶看,奶奶一看发现作业上面一个大大的叉,直接呆了。
各位朋友,请问一下这道题该怎么做呢?
上海简称什么?
A,沪
B,租界
C,十里洋场
D,外省市
答案:D
中国的语言文字一直在变迁,强烈感受到这种变迁,乃是在拿到李青崖翻译的全套莫泊桑、大仲马作品以后。

这套书是编辑李占芾先生寄来,他寄书的本意是想听听我对这套译本的看法。
因为疫情的影响,我拿到书时,已经是预计到货时间很多天以后了。捧回厚厚的一套书后,立马开啃了。啃着啃着,我发现:好像有哪里不对。没错,李青崖的译本,使用的是一种刚刚从文言文脱胎出来的早期白话文。这种白话文,还是因袭文言文的某些表达手法或模仿西洋句法。
越往下面啃,我越发有疑惑:现在出版李青崖的翻译本,真的有市场吗?当今的读者,能接受这种“翻译味极浓”的译本吗?
因为有疑惑,我索性电话吴欢老师,希望从他那里得到答案。之所以问他,是因为他和李青崖有亲戚关系:李青崖的妻子吴琴清,是吴欢爷爷吴瀛的大姐。所以,说起来,李青崖还是吴欢的姑爷爷,他们是爷孙关系。
听完我的问题后,吴欢在电话那头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哀叹,他说:“中国翻译界,欠李青崖,欠我姑爷爷一个公允啊,他是法语译莫泊桑第一人,可现在没几个人记得他,他的译本也差不多消失了。哎!”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脱口问道:“就算是第一人,一个翻译家,尤其译文已经有明显的民国特征了,被遗忘不是很正常吗?”
吴欢再次发出了长叹:“你看你研究民国,你都不知道李青崖为翻译付出了多少,你要是知道,就不会说‘被遗忘正常了’。”
接下来的十几分钟里,吴欢一直在给我讲李青崖与翻译的故事,我听完后当真为自己脱口给出的质疑感到歉疚,我同时也确定:李青崖不是一般的翻译家,他是用生命做翻译的大家——
李青崖原本是学采矿的,他是最早考取公费留学生的人。可留学期间,他接触了法国文学后,立马爱上了它。回国后,他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放弃采矿,选择法文翻译。
之后的李青崖,一头扎进了法国文学翻译。这一扎,居然就是几十年。
1937年8月,日军入侵上海,李青崖的住所被轰炸。紧急逃离时,他对家人说:“什么都可以不带,但一定要带上法文版《莫泊桑短篇小说全集》。”听完他的话后,家人当即傻眼了:这么多书,得多沉啊!

之后,李青崖和家人带着莫泊桑全集,或肩扛或手提,过江西、经长沙、走沅陵,迁贵阳,最后到达重庆,辗转五六年,行程达万里……
吴欢还告诉我,那个特殊年代里,李青崖翻译的法国文学还遭了劫难。可这些挫折丝毫没有阻止李青崖继续翻译法国文学,直到80多岁时,他还在继续他的翻译工作。
吴欢认为:李青崖之所以用一生坚持做这一件事,除了因为对法国文学的痴爱,还因为一种责任。吴欢说:“他是有责任感的,觉得那么好的东西在那里,他必须给他翻译过来,而且是原汁原味的翻译,他是直译派。那种责任感,就跟看到人遭了难,不能见死不救是一样的。”
也是在听完吴欢的讲述后,我打心眼里认为:中国翻译界,欠李青崖先生一声“辛苦”。而这个“欠”,更加体现出了李青崖翻译本重新出版的“合适与必要”。

和吴欢通完电话后,我已下定了看完李青崖所有法国文学译本的决心。在我看来,这样的“看”,已不单纯是“阅读”,而更是一种朝圣。
而在“朝圣”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觉这套译本的价值了,因为李青崖翻译时带着巨大的虔诚和保护原著的意识,所以他的译本达到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境界。同时,因为李青崖生于民国,且是世家出身且学贯中西,他的译本非常“雅”,而这个“雅”正是译事三难之“信、达、雅”中的“雅”。
通常的译本,尤其当代的译本,要达到“信”就已经很难,更别提“达”和“雅”了。当然,当代翻译之所以越来越糟,与如今翻译酬劳低、门槛低且得不到重视有关。
“朝圣”的同时,我也研究了李青崖的大量资料,我发现他的译本能出类拔萃还有另一个力量的加持:他的优越的经济条件。试想,若他是一个必须为衣食忧心的文人,他怎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从而达到“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的境界呢!

所以到此,我们也要感激李青崖的出身,他和法国文学的遇见,真的就像张爱玲所说:是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的“遇见”!
最后要说的是:语言文字的确一直在变迁,但好东西的标准始终如一。李青崖的译本,纵使因为语言文字变迁而有了那么一点“不时髦”,却也丝毫不妨碍它们被尊为“大家手笔”!@吴欢有欢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3年刚起个头,这个魔幻的世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疫情冲击。
消息显示,中国也检出XBB.1.5这个号称“毒王”的毒株了。
这个毒株有多厉害呢,我们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解释。
就在去年12月,中国正值全面放开,正面硬刚奥密克戎的威力之时,奥密克戎的亚变种XBB.1.5正巧开始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播。
12月初的感染人数,还只占美国全部感染病例的1.3%,但到了月底最后一周,这一数字便从平安夜的21%迅速跃升至40.5%,一举成为美国“头号毒株”,足见其传染威力。

据悉,XBB.1.5 的传播,还直接导致了美国住院人数的激增。美国一些学者因此预计,XBB.1.5 的传播速度,可能是 BQ.1.1 变体的两倍多。
这也难怪,一条未经证实的,有关XBB.1.5的朋友圈,就能快速引燃中国国民的抢药大战。如今随着这个来者不善的新变种传入中国,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据了解,世卫组织早在去年10月19日,就在流行病学更新中指出,“XBB系变种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免疫逃逸能力最强的变种,二次感染的风险也更高”。而XBB.1.5作为子系,更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数据显示,XBB于2022年8月,在印度被首次发现后,便迅速席卷东南亚,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主流病毒株。
截止2022年底,已蔓延至74个国家和地区。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头痛、喉咙痛、鼻塞、全身疼痛、疲劳、腹泻和发烧等。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它的传染性虽强,治病性却没有同步提高,唯一可怕的是,“阳康”们二次感染的风险依然很大。
但具体什么时候会二次感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蒙国宇给出了答案,“3个月一次的可能性较小,但半年一次是有可能的。但第二次感染的规模应该会远小于本轮。”
针对人们对新毒株的担忧,国家传染病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认为,“大家也不用过于焦虑”,他指出,“只要疫情尚未结束,病毒就会持续进化,世界范围内的新冠流行株就会持续变换,新旧交替,这是传染病学的规律”。
至于如何应对XBB.1.5毒株的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提高加强针的接种率可能是主要策略”。
数据显示,灭活疫苗保护率为73.11%,腺病毒载体疫苗保护率为79.56%,亚单位疫苗保护率为89.33%,mRNA疫苗的保护率为94.29%。

张文宏称,未来可采取“两针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加强接种”的序贯策略,以增强对病毒的防御能力。
所以大家面对新的毒株,真的不用太过担心。我们继续该吃吃该喝喝,继续像往常一样,做好日常的消毒和有效防护。保持社交距离,加强营养,注意休息,放松心情。用疫苗和口罩保护自己。未接种第二针加强针的朋友们,也请尽快就近去接种。
1956年,上海市公安机关抓获到一名“男扮女装”的国民党特务,此人凭借着女装身份在国内活跃6年之久,期间为何没有人发现?
1952年夏,在上海雁荡路,有两名民众反映,那附近有一个名叫王秀娟的女性,她每天身着旗袍,留着长发,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她的一些行为动作和身体特征却十分像个男性。
此事立刻引起了公安机关的警惕,根据王秀娟的户籍资料显示,她和一个名叫陈筠白的女子目前一起居住在雁荡路55弄6号3楼。

陈筠白在解放前嫁给过一个比她年长10多岁的商人,他们虽育有两个孩子,但最终还是离婚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公安人员发现,这两个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家里对一些书签进行加工,然后再到南昌路口摆个小摊,从而赚点小钱。
见两人并没有跟可疑人员有往来后,公安机关也决定收队了。
可就在此时,有公安人员发现,王秀娟在一天夜晚,鬼鬼祟祟地将一封信投入到邮筒里。
经检查,众人发现,这是给一家香港报社的投稿信。这原本不足为奇,可是这家香港报社是出了名的反共反人民。
王秀娟在信中提到了大陆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商品供应紧张之类的话语。可是这些文字并不足以证明她就是个反革命分子,于是公安机关便只好继续对其进行监察。
然而,在1955年夏天,上海公安局收到了一封来自成都公安局发来的一封信。

信的内容是:成都市人民银行的一个职员向组织举报,说她的哥哥万国雄在解放前曾是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的学生,还参加过国民党的三青团组织。
但他在南京解放后便失去了音信,亲友们也都以为他逃到台湾去了。但在1953年初,家里人突然收到了万国雄从上海寄来的信件。
令该职员感到奇怪的是,哥哥明明叫万国雄,这封来信的署名却变成了王秀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思来想去之后,她还是决定向组织反映了这件事。
公安机关在得知这一关键信息后,便立刻调阅了万国雄在上大学时的档案。
很快,众人便找到了他的一张照片,令人惊讶的是,嫌疑人王秀娟居然和万国雄的长相十分相似。
但是关于万国雄在离开大学后又去了何处,档案上没有记载。
那么,好好地一个人怎么会凭空消失呢?为了得到答案,公安机关又找到了万国雄在南京时的几位同学。

据他们描述,万国雄是在1946年考进中央大学哲学系的,他曾做过蒋经国青年军的随军记者,还是国民党三青团的骨干分子,甚至还与国民党中央统计局的特务来往频繁。
但至于在解放后,万国雄后来去了哪里,这些人也不知道。
随后,公安人员将万国雄和王秀娟的照片和字迹交给专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万国雄与王秀娟其实就是同一个人。
而且,他竟然就是同居人陈筠白那个年长10多岁的前夫。
其实,二人当年根本没有离婚,一切都是做给外人看的。在解放之后,他们白天以“姐妹”相称,在晚上才敢互道夫妻。
当这一切都水落石出之后,上海公安局也决定对万国雄夫妇进行收网了。
一天深夜,公安人员以查户口为由敲开了万国雄的家门。万国雄刚一开门,一张“逮捕证”就呈现在了眼前。此时的他怎么也不肯相信,自己精心伪装了6年,可还是露了马脚。

1956年,上海市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万国雄有期徒刑15年,对陈筠白以知情不报罪判处两年管制。
这一案件的成功突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都别想在公安的眼皮底下作伪装。
#大管家政策解读# 说个事,今天在上海领馆送到一本5年日本个人旅游签证被终止了。
这位客人在递交资产类材料时,仅仅递交了一份年收入超过80万元的银行流水。
其中,流水中带有工资标志的金额差不多30万;带有奖金标志的金额差不多30万;带有分红标志的金额差不多超过20万。
那么,在材料都是真实的情况下,这位朋友为什么会被终止申请呢?
因为使馆让其补的纳税证明显示金额太低,工资按照月6000元申报的纳税。
虽然材料都是真实的,但充满着各种不合理性,所以大管家嘱咐各位,提交材料除了真实性之外,还要存在合理性。

现在护照后面有个终止章,但丝毫不影响这位朋友申请其他签证(包括日本各类)。
所以,大管家提醒最近要申请5年多次日本旅游签证的朋友,提交材料时,一定要慎重,如果想好了赌一把,那就不要计较后果。
如果不想赌,那就老老实实,能给什么给什么,能申什么申什么。
-------------
【签证大管家】有问题就直接问,签证领域中的一切问题都有答案!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的女婿悄悄前往一处住所,想要策反手握三十万兵力的汤恩伯起义。后来,他被汤恩伯“请”了出去。
为什么蒋介石的女婿要策反自己老丈人的得力干将呢?他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
这位女婿名为陆久之,出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曾是孙传芳门下的军法处长。家里条件优渥,不愁吃穿。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中国也处于思想变革的时期。一向不受拘束的陆久之,逐渐成长为新青年,喜欢看进步类的书刊。革命的思想,也逐渐在他的心中萌发。

五四运动后,18岁的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成为了上海的一名工人,投身到工人运动中。在这期间,他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员蔡叔厚。
在蔡叔厚的影响下,陆久之革命的想法越来越浓烈,逐渐接触地下工作。当时,他的直接联络人就是周恩来。
然而,“四一二”政变后,很多共党人士被大肆抓捕、杀害。侥幸逃过一劫的陆久之,奉命打入敌人调查组内部,伺机收集情报信息。
陆久之的这一“投敌”行为,直接遭到了之前战友们的唾弃,恨不得将他抓来碎尸万段。陆久之只能将这份委屈与无奈放在心里,背负骂名做好周总理安排的工作。
有一次,陈赓在战斗中受伤,被组织安排到上海医院治疗。这一消息,被国民党的特务组得知了,开始谋划去抓捕陈赓。陆久之冒着暴露的危险,将这信息传达了出去。

等到特务组赶到医院的时候,陈赓已经被转移了。由于,当时抓捕计划谋划得十分周密,特务组就怀疑有内鬼。陆久之成为了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但他矢口否认,特务组没有证据也没办法,直接将他开除了。
后来,陆久之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差点暴露了,他只好逃到日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久之回国,由于之前留日的经历,他被熟悉的日本军官推荐到伪国民政府工作,负责收集情报。
这次工作的调动,让陆久之的情报收集工作更加方便。除此之外,他还搞了副业,开了一家歌舞厅,以“花花公子”的形象来掩护身份。
歌舞厅是绝佳的情报搜集来源地,有很多高官出入。陆久之每次得到情报后,会抄送2份,一份送给伪国民政府,一份发给地下党组织。
在这期间,陆久之一直跟日军、伪政府、富商名流打交道,别人都骂他汉奸、走狗。陆久之只能把委屈放到一边,冒着危险,在日军眼皮子底下,为新四军筹集战备物资。

久而久之,陆久之的一些“可疑行为”引起了日军的注意,直接被宪兵请到了监狱里“喝茶”。但由于没有实证,陆久之被之前“结交”的日本朋友救了出来,继续在暗中为抗战做贡献。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汪伪政府好多人不知何去何从,人心惶惶。而这时候,陆久之全身而退,还“升官”了,成为了第三方面军少将参议。
这位提拨陆久之的就是第三方面军的司令汤恩伯。汤恩伯和陆家是世交,当初汤恩伯读军官学校时,还是陆久之的父亲托熟人走关系送进去的。
所以,为了报恩,汤恩伯把陆久之从伪政府中“调”了出来。在任少将参议期间,陆久之经人介绍认识了蒋介石的女儿陈瑶光。
陈瑶光是老蒋和第三任妻子陈洁如收养的女儿,当时老蒋对这个女儿是非常宠爱。老蒋和陈洁如离婚后,陈洁如带着女儿独自生活,陈瑶光遂改姓陈。

与陈瑶光结为夫妻后,陆久之成了老蒋的女婿。再加上,他少将参议的身份,很多人对他都毕恭毕敬,前来结交奉承。
解放战争后期,他还冒着危险,弄到了上海的军事布防图,为解放上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接收到了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策反汤恩伯。
由于解放军南下,解放上海在即。而国民党这边,汤恩伯还手握三十万兵力,准备死守上海与解放军对抗。陆久之准备利用私交关系,劝降汤恩伯。
这天,他去了汤恩伯的汤公馆,也没有兜圈子,直接询问汤恩伯要不要举义?汤恩伯早就看出来了陆久之“亲共”的念头,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
后来,陆久之接连询问了几次,汤恩伯将陆久之“请”了出去,陆久之也明白了他的选择。随后,他接受组织委派,离开上海,前往日本策反国民党驻日代表团成员。

新中国成立后,陆久之返回国内。2008年,106岁的陆久之在上海病逝。
陆久之的一生传奇又坎坷,从选择投身革命开始,就一直坚定着心中的信念,与日军、伪政府以及各种富商名流打交道,身处浊世,依然不染于身。
为了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即使背负各种骂名,依然舍命走在刀尖上。尽管身为蒋介石的女婿,也能做到划清界限,不利用这个“头衔”,往上攀附,令人敬佩!#人物#
作者/呆呆
编辑/幽
“孩子无误,拒绝签字!”上海市79岁退休会计薛大爷愤怒地说道,这是孙子的一道小学数学题,昨天是第一次辅导孙子写作业,却被老师打了一把大大的×。
如题:李科长有5条烟,昨天吸掉1条,明天再买3条,最后有几条烟?
孩子不会做去请教薛大爷,爷爷告诉孩子:吸掉就是没有了用减法,买了用加法。
孩子还算聪明的听完解释:5-1+3=7,黄大爷还夸孩子聪明!
但是这个答案却被老师判定错了!薛大爷感觉在孩子面前丢人了,都不敢直视孩子。
聪明的大家说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