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人人都想考编制呢,或者是公务员、事业单位,总是说平时人家工资不高,那你看看人家的退休工资!
一个退休女教师,1981年8月1日参加工作,2017年7月退休,年满55岁正常退休;现在各种养老金项目加起来一月能拿到9622.60元,这是什么概念,比很多人现在一月工资还高!
所以当老师是个很好的选择,努力工作,退休了让别人羡慕你!
我是2013年买的北京像素,50平的,当时花了180万,2017年的时候涨到了300多万,但一犹豫之间没卖掉。现在中介给估价还是180万,可我这套房当时是贷了款的,如果算上利息的话是赔了30多万的。现在很纠结,周边的房价在涨,我们这没变化,很是鸡肋。请问您怎么看待这里,有没有放开政策的可能,是否还会涨一些?
回答:
1、我怎么看,放平心态看待吧。这是一直自住是吗?那就可以宽慰自己,每年省了好几万的租金呢,十年下来好几十万呢,肯定超过30万了。就算是首付有利息也能折抵一部分,不算亏多少。
2、放开政策也有可能吧,外地就有放开的了,但据说效果也不是很明显。现在的人们都了解公寓的各种优劣了,不再像当年似的冲动购买。以北京来说,就算是放宽了也很难说涨多少,毕竟只要涨的高了就肯定又是一轮调控。
这里面有个悖论不好解释。就是这土地是商业用地,是政府低价出让给开发商,希望盖成商业而让政府有长期税源的。而如果开发商给盖成了住宅形式的,那政府不仅少收了出让金,也得不到税收,还冲击了其他的住宅用地价格,实在不划算。所以很难说真能放开什么。政府就算是为了公务员们的工资也不能太放开啊。
3、我也没什么建议,放开政策的都是实在缺钱的城市,也都是房价下跌的比较多的,北京既没这情况,也不太可能到这地步。帮不上忙,没建议。
仅供参考。
如有问题,请点击头像,加关注后点“私信”即可。
啃老虽然是个世界性问题,但三十岁以上还普遍啃老的,以前是日本,现在是韩国,后者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30-39岁居然一半人都啃老。其实这也不怪韩国人,因为他们现在不啃老不行啊!房价经过去年一波暴涨后,首尔公寓平均售价已经较2017年上涨了超过50%。
房价的另一边,则是韩国青年失业率长期维持在10%以上的高位,而这一高失业率在新冠大流行之前就维持有一年有余了。
没工作就没钱,有工作也未必有钱,韩国内卷严重。大厂和公务员薪资远远高于中小企业,而想要体面生活,工作的第一选择就是进入三星等大财阀,但进入大财阀需要足够高的学历,譬如SKY(首尔大、高丽大和延世大学),额拥有这些学历的人终究是少数。
而没有韩国TOP10大学文凭的年轻人,就只能去考公务员,公务员中的金饭碗又属检察官,而为了“考公上检”,韩国年轻人往往在毕业后还要在“考试院”(改建的群租房)苦读数年,这期间情商高,人又靓的男生或女孩还可以靠男女朋友资助(承诺结婚),外加啃老。
但随着新冠大流行,失业率波及中青世代,再加上要存钱上楼或者感觉“努力无望”,所以越来越多的韩国中青代,选择躺平生活。事实上他们不仅啃老,而且逐渐成为”新一代“的“N抛一代”。
经济学人的调查显示,韩国20-39岁的年龄段中,有40%完全放弃了约会。
所以越来越多的韩国人不仅啃老,还正在”断子绝孙“,此前因为韩国生育率再度大降,首次出现”死亡交叉点“,对此文在寅都不得不出面,鼓励年轻人生育,并开出一系列的生育补助”重金求子“。
但光靠给钱,恐怕有点难,毕竟欧美福利更好,生育率也主要靠新移民来提供。
90年。国企。工作七年。工学硕,刚升职的时候告诉我薪资43W,后来越发越多是什么体验。
薪资改革后,高管不设固定薪酬,副总薪资为执行董事薪资的70%。
1、关于薪资:薪资改革后定薪就不存在了,大概到七十左右。
2、关于关系:草根。正能量的理解,不要迷信所谓关系,工作中表现的好,觉得你能用、好用的人都是 “关系”。
无孩,家人健康,所以很多中年烦恼还没有。
【衣食行】基本上不会考虑消费价格,感觉都在可承受范围。因为天天加班到很晚,所以消费的时间大都在周末,那周末吃顿好的也上千块。衣服鞋子固定的AF、无印良品、ecco、camper几个牌子。出行考虑买车,看中了Q5,但不着急,基本都是打车。然后开始养花,装饰阳台。亲人来玩也会请他们吃几千的大餐喝个茅台。
【住】买第一套房的时候,还合计月供压力大,结果现在公积金就够了。花的比较费,所以基本没攒下钱,现在打算买二套,靠还房贷攒钱,看房基本不考虑月供,主要看首付能不能出的起。
【工作】工作更投入了,讲真,和工资有很大关系。不过因为钱不紧张,经常公务宴请后忘了报销,私款公用了。工作上天天加班,基本每天都到十点左右,周六周天至少一天会自己主动整理一周工作思路。
【意味着什么】在国企拿到这份薪资,意味着得道一个平台。接触的都比自己年龄大很多,资源积累很快,体制内有句话叫“一步快步步快”,各种出圈。
人脉出圈,认识了一些公务员、老师、医生、律师,甚至还有些大师,想认识谁也能找到人介绍,人脉资源好像一下子打开了,各行同级别朋友,慢慢形成了几个小圈子,老乡、校友一下子多了起来,经常聚餐,看医生、办公事变得方便起来。
信息出圈,能够很快得到一些信息,能够率先知道更多信息包括了项目机会、升迁机会,或者高层领导对事情的真实个人想法,这能够指导你做事越来越对。
【顾虑】唯一担心的是自己的身体,不怎么运动退化很快,肉眼可见的退化。只能不断提醒自己加强锻炼了。
2014年毕业,进入国企,因为大学履历不错,所以直接进了总部的规划发展部。这个部门主要是两个职能,战略规划和投资发展。(机缘巧合,现在想起来真是最对的一步,刚毕业一定要进总部,如果不是工程、财务这种偏专业的,那就一定要争取进投资部或者项目拓展部,主要负责项目前期的那种)
三年,想起来三大收获,一是对外投资项目多,见足了世面,刷足了经验。到了一般城市直接见副市长和局长谈判,基本保持一年跟五个项目,落地三个项目。二是梳理管理规定,熟悉了整个管理体系。一般部门做流程整理,做规范性文件的活都会甩给年轻人,比较幸运的是赶上公司大规模流程梳理,跟着专业团队搭建起公司投资管理体系,听起来牛逼,主要就是写了个投资管理规定。三是最早熟悉了人情世故,项目前期主要和各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打交道,所以最快速的熟悉了国企里的人情世故。
国企投资项目一般都是重资产投资,投资回报周期长,所以几年的迅速扩张后,总是会遇到瓶颈,扩张期是草根快速升职加薪的窗口期,绝对一点的话就是唯一时机。
另外国企的一把手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发展思路,如果发现一把手的思路是战略收缩,草根果断跳槽。
2017年跳槽,到另外一家国企,刚好赶上公司快速拓展期。真的不要小瞧当时不受重视的管理规定和规范性文件。正是老东家的这个经验,让我迅速在新公司站稳脚跟,成为骨干,连刷几个大项目,连续三年优秀员工。
然后,又走对了另外两步。
一是跟对领导干项目。领导能力强,背景硬,但他需要一个能干的,干的好的去落地,十分荣幸的被选到,随便交代对接的一个人都可能是之前没接触过的行业高管。
二是借调政府工作。为了跟项目借调到了政府部门做工作(一般国企借调政府部门机会比较多,可以试着争取),在政府遇到了十分好的领导,也是机缘巧合,项目跟成了。
项目组建项目公司,由于在项目推进中发挥了比较关键的作用,得到了集团高管和处长们的一直认可。
2020年启动,人事任命。成为国资系统内第一个九零后二级企业副总,副处级干部。
而我本科和研究生专业一般,毫无背景的草根。
反思起来,幸运的成分应该至少占到90%,但也自信工作比较靠谱,有责任心的那种,任劳任怨,不惧加班。(国企加班很重要,一是证明真的有事做,二是也基本是领导衡量一个人工作态度的唯一标准)
2018年,在天津买了2套房,现在一共赔了100万。好想哭啊,这得上多少节课才能赚回来啊!真心觉得,经济好不好跟老百姓没多大关系,不愁吃不愁喝就行了。少听专家的话,其实都是套路,都是忽悠你掏钱。还是曾仕强说得好,专家都是为资本服务的,专家越多,社会越乱。当时专家说买房投资抵抗通货膨胀,缺钱可以变现,比存在银行划算。现在回头想想,感觉被洗脑了。当时大环境是虽然天津限购,导致房价下降,但是大家被2017年高房价吓怕了,趁着房价下落赶紧买,于是买房热情高涨,都买房,大家头脑发热,很难冷静下来思考,因为怕以后更买不起,于是随大流,现在才发现是人家割韭菜,人家割完跑路了。一套在武清南湖,当时86平115万,现在最多80万。一套在北辰高端学区房,260万买的,现在最多200万。
现在冷静下来思考,经济其实不是核心,民心才是。把人民当韭菜,真的不合适。老百姓的钱被房子套牢了,被房贷压的透不过气来,透支了未来的消费能力。地方财政,房地产贡献大头,卖地收入养活公职人员,如果没人买房了,财政会怎么样呢?会不会发不出公务员、老师的工资呢?
以后就踏踏实实过日子,少一点欲望,不攀比,不穿名牌,不搞投资,凡是媒体让我花钱的,多长个心眼,不掏钱就是了。经济大环境爱咋样咋样,跟我没多大关系。大老板才怕经济环境差,小老百姓只要有吃有喝有住,怕个球。每天锻炼身体,把身体搞得棒棒的,自学中医学养生,早睡早起,身体健康最重要。孩子自己教,医疗靠中医,我看教育和医疗怎么割我?买房被割,我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