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省名的由来
#公考上岸指南#
危害分析
(1)造成个人职业恐慌。
所谓的“35岁门槛”使得35岁像一个魔咒一样,已经演变成“35岁定律”“35岁危机”。过了35岁的人们总是接触到被排斥的招聘信息,必然会造成心理压力和恐慌,又害怕失去现有岗位,被社会淘汰,但是巨大的家庭压力、生存压力却不曾减少,由此引发的职业危机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年龄歧视剥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机会和就业权利。
(2)加剧社会就业矛盾。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人口比例不断下降,但是35岁劳动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如果限制了这部分人群的就业机会,必然会导致社会就业能力下降。同时由于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许多国内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倾向于采取“短期化”“年轻化”的招聘原则,极大限制了35岁以上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长此以往将会加剧求职者的年龄挤压,进一步限制人才选拔的基数,产生新的就业问题。
(3)阻碍生育率提高。
在国家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之后,年轻人的生育热情依然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场年龄限制越来越严。许多女性面临着不敢生的现实,由于生育周期较长,许多女性害怕因为生育而失去职场的机会和岗位,巨大的生活成本与收入降低的风险,让女性对生育望而却步。这种现象严重伤害了女性在生育上的自主性,阻碍了生育率的提高。
(4)制约社会进步。
当下,35岁正是一个人积攒了足够的社会与职场经验,能够为所在领域创造更多价值的“当打之年”。但是,“35岁门槛”如同一块“玻璃天花板”,直接拦住了35岁以上人群干事创业的热情,既会使社会得不到这部分人群所带来的利润,同时又会带来犯罪率增加、贫富差距加大、城市病态等社会问题。可见,设置“35岁门槛”既粗暴也不适合时代发展,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原因分析
(1)求职者自我心理暗示。
一方面,人在身体上、心理上逐渐衰老,35岁既是生理的拐点,也是职业的拐点,“35岁定律”像魔咒一样,使人在自我心理暗示下逐渐失去了奋斗学习的热情,降低竞争力。另一方面,面对已经出现的“35岁定律”,多数劳动者都会对维权有所顾虑,担心影响未来求职,在巨大舆论面前沉默接受被淘汰的结果。
(2)企业用工歧视严重。
一方面,在求职过程中,劳动者相对弱势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话语权更大,不乏操作空间,所以导致企业用人的功利化,无形中设置了部分就业门槛,形成就业歧视。另一方面,疫情之下,企业生存环境被压缩,企业自身也面临现实困境,35岁以上人群的社保待遇、薪资福利等都是不小的成本,企业为了压缩用工成本,必然会选择成本更低的年轻劳动力。
(3)传统用人观念影响。
一是“35岁门槛”并不是近几年的产物,而是公考中由来已久的规定。而公考具有加强示范效应,传统选人用人制度尚未改变,导致各个领域都在效仿。二是部分企事业单位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选拔人才,而是秉持着“35岁以下是人力资源,35岁以上是人力成本”这样的错误观念,并且沿用至今。
(4)政府缺乏引导管理。
一方面,制度缺位。虽然现有法律制度倡导用人公正公平,但是并没有细化到具体内容,比如具体年龄、细化情况等,制度空白给予了年龄歧视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于潜在“35岁门槛”问题缺乏相应管理措施和办法,企业违法违规成本低,没有形成震慑作用。
对策分析
(1)个人适应环境,理性应对。
一方面,个人要提高自我认知,积极主动去应对职业生涯的变化,同时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赋予自身更多的职业发展潜力,增加自己的信心,把握更多机会。另一方面,求职者要有维权意识,遇到因为年龄求职受限的情况要积极向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举报,表达自身诉求,使自己合法合规的权益不受侵害。
(2)企业积极主动消除歧视。
一方面,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应以应聘人员能力素质作为录用标准,如非必要,不设年龄限制。比如,企业可以根据岗位需要和发展需求科学选聘新员工,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企业在重压之下要努力创新,挖掘自身潜力,努力提高生存能力,提高社会竞争力来扩大就业容量,提高用人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年龄门槛的问题。
(3)社会弘扬正确用人观念。
一方面,公务员考试要率先垂范,尝试突破“35岁门槛”的年龄限制。作为国家级招录考试,其政策上的变动与设置具有风向标作用,可以引导社会转变用人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教育,相关部门要积极利用多种媒介,如通过重点企业培训、主流媒体宣传等形式,弘扬正确就业观、用人观、价值观,引导更多企业科学合理选人用人,让求职者高效就业。
吉林省长春市,最近搞了个企事业单位相亲活动。在东北找个体制内工作,有铁饭碗的,似乎是很多家长的共同心愿。
这也恰恰说明了东北人思想保守。从婚恋观就可以知道人的思想解放程度。公务员找事业单位的,最少也应该是国企的。这也是东北人普遍靠关系、找人办事的由来。这种“近亲繁殖”的婚姻就注定了很多人后来为什么要离婚。
如果婚姻不以爱情为前提,想先结婚后恋爱获得幸福应该很难。铁饭碗盛不下年轻人的爱情。
东北人不改变爱情观、婚恋观,也注定发展观同样是保守的。或许振兴东北应该从东北人的思想上来个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