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未来就业的两个方向:体制内与体制外,孰优孰劣?未来前景如何?
我的总体观点是:
体制内工作≈稳定≈低收入;
体制外工作=不稳定≈中低收入+有可能高收入。
体制内的工作目前仍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每年很多毕业的大学生都想找一个体制内的稳定工作。
对于未来体制内的工作,我个人认为大概率收入会越来越低而不是越来越高。从稳定性来说,也不会是铁板一块,离职率只会越来越高而不是越来越低。所以说,是“约等于”稳定。
对于体制内的工作,绝大多数人追求的肯定不仅仅是稳定,大家期望的是稳定+差不多的收入水平+体制外所没有的隐形福利+政治前途。假如不能获得“差不多水平”的收入,隐形福利逐渐减少直至取消,政治方面的前途希望渺茫,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另谋高就。
所以,我说,未来体制内的工作,绝大多数基本确定是低收入,稳定性也越来越弱。大家想想,如果体制内的收入越来越高,各种福利越来越好,那会出现什么后果?
体制外的工作是绝大多数人的最终选择。
体制外工作很不稳定,收入也不一定比体制内高多少,但是大家不要过于悲观,在体制外打拼一辈子,你收获的可能会更多,你的人生经历会更丰富。更重要的是,只要努力工作,持之以恒,你的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升,你的生存能力会更强。在体制外获得高收入的概率要高的多。
我当然很敬佩那些在体制内工作的朋友,他们能考上公务员,能进入体制内,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更敬重那些在体制外努力奋斗的朋友们,你们很辛苦,很艰难,无论你们混得好与坏,成与败,我都永远为你们加油鼓劲!
都想去大城市发展,我就不喜欢大城市[捂脸]
职场CBA火箭知铜陵头条:国考是“糠箩子跳米萝子,考公在考编后!”以前都金饭碗、银饭碗和泥饭碗,现在其实优秀的人才都是人往高处走,能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落户的,又有几人愿意回老家的十八线小城市。同事的孩子考上了北京的某中院,主管局的领导孩子考上上海的某检院,同事的孩子在上海的某律所工作,但凡211以上的,几乎没有回家乡就业的。最次的也是在省会合肥、南京的新一线城市就业,银行的、医院的都有,回来的大多是不知名的二三本院校,考上本地的编制也有一些,但更多的是在企业。单位这些年考编进来的大学生,陆续又考走了一些,有省考考上县区公务员的,也有考上南京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