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咸丰2019公务员考试(咸丰县公务员招考公告)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不到百日,湘军与太平天国酣战之际,戒色多年的51岁主帅曾国藩却纳了一个20岁的美妾。主将彭玉麟气不过,提刀就闯总督府。谁知,这背后竟藏着不为人知的残酷真相。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不到百日,湘军与太平天国酣战之际,戒色多年的51岁主帅曾国藩却纳了一个20岁的美妾。主将彭玉麟气不过,提刀就闯总督府。谁知,这背后竟藏着不为人知的残酷真相。

说起晚清名臣,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曾国藩。人们敬仰曾国藩,因为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一生推崇理学,注重修身养性,有“半圣”之美誉。

本来古代上流社会三妻四妾不足为奇,但曾国藩一直用圣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节欲戒色。他在日记中多次反省自己: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在另一家见到了几个漂亮姬妾,“目屡邪视”,并且批评自己“直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

甚至有一次,曾国藩因为和妻子多缠绵了一会儿,他就在日记里骂自己“真禽兽也”。他与欧阳氏结婚多年,感情和睦,就是生不出儿子。老婆急坏了,苦口婆心劝丈夫纳妾。不料,曾国藩却黑着脸,“打死我也不娶!”

令人疑惑的是,这位戒色多年、堪比圣贤的人物在晚年却纳了一名小妾,引起了众人的非议。其时曾国藩已有多个子女,老境已侵。曾家素有“不让纳妾”的祖训。刚好咸丰皇帝病逝,百日国丧期间禁止一切婚嫁娱乐活动,违者轻则前途尽毁,重则受大处罚。

而且,当时曾国藩亲率湘军攻打安庆城,前线吃紧,主帅却在公然纳妾,这如何稳定军心?更何况古人都说,女人进军营,不吉利。于是,朝堂上弹劾曾国藩的言论日盛,念在朝政动荡、大战正酣的关键时刻,慈禧太后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士大夫们对此深为不耻。连他的同僚左宗棠都嘲讽他“假道学”。

究竟这小妾是什么来头?让曾国藩甘冒天下之大不韪。

原来,这女子姓陈,是亲信韩正国从湖北寻来的,芳龄二十,庄重大方。曾国藩一见就觉满意,笑着说:“这样的妙人才能配得上本帅!”

陈氏谨守规矩,能读会写,白天帮曾国藩整理公文,晚上陪侍,深得其喜爱。

某日,曾国藩与韩正国在书房正聊得兴起,突然,韩正国后脑顿觉一阵凉风袭来,他猛一闪身,正好躲过明晃晃的一刀。

曾国藩举目一看,吓了一跳,竟是主将彭玉麟!

彭玉麟见一刀不中,怒目圆睁,大骂:“好你个韩正国,胆敢献妇人来扰乱军心,看我今天不杀了你!”

曾国藩见势不妙,环抱住彭玉麟,忙说:“雪帅啊,不可冲动!这件事是我吩咐韩正国去做的,一切和他无关。我娶这个小妾,实在是有难言之隐啊!”

让人没想到的是,曾国藩说娶妾是为了挠痒。

从35岁起,他得了一种皮肤病,浑身长癣,就像蛇鳞一样,发作起来,奇痒无比,皮屑像雪花一样落下。遍访名医,都没人能给他治好。这让他夜不能寐,寝食难安,还影响到了公务。

现在大敌当前,皮癣再次发作,而欧阳夫人又不在身边。让仆人抓挠吧,有些地方实在不方便。自从陈氏来后,每晚都会给曾国藩挠痒,总算可以睡个好觉了。

听了曾国藩的解释,彭玉麟无可奈何地点点头,退下了。

后来,可惜红颜薄命,小妾陈氏入府第二年初便开始吐血,卧床一年半后就病逝了,年仅23岁,在曾国藩的生命中成了匆匆过客。

话说回来,作为从政多年的老江湖,曾国藩不可能不懂百日国丧的大忌,就算瘙痒难耐,要纳妾也不必急于一时。

那为何还要明知故犯?权衡利弊,曾国藩纳妾虽坏了自己的名声,但从大局上考虑,这是明哲保身之举。当时满清重用满人而不重用汉人,就是为了发展自己人的势力,防范汉人。而当时的主力军队湘军为汉人曾国藩所创,战斗力强,对朝廷的隐患也大。

曾国藩熟读史书,深知自古以来手握重兵、功高盖主,遭到皇帝猜忌,引来杀身之祸的道理。为打消朝廷的顾虑,在国丧期间纳妾自黑,让众人认为自己是一个贪图享乐、没有野心的人。曾国藩此举,不仅不糊涂,反而非常高明,是大智慧。这就跟萧何强买民宅、王翦大肆邀功、石守信沉迷于酒色的道理一样。在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又主动提出了裁撤湘军,从而解除了朝廷的顾虑,得以善终。

这就是曾国藩的进退之道,值得后人借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平衡,知止常盛。一味地进取,没有谦退是很危险的。人生的常态是缺憾和变化,功名美器、健康幸福不会同时给一个人。有智慧的人,会主动求缺寻找平衡。懂得进退,才能成就人生。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点赞。#曾国藩#

咸丰县朝阳寺镇原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向春华违规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和宴请问题。

  2019年至2021年,向春华在担任曲江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期间,多次收受管理和服务对象赠送的礼品礼金,先后9次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向春华还存在其他违纪违法问题。2022年4月,向春华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处分。

你能“右仰”,我不能“左俯”

曾左二人都为湖南同乡,自从咸丰二年,曾国藩在湖南原籍举办湘军,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当时左宗堂为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僚,因公务书信往来不绝,交情日厚。但左宗棠个性刚直果断,慷慨激昂,是非分明,嫉恶如仇。虽然才华横溢,然而多次进京赶考却未及第,且始终特别敏感,稍被人怠慢或过分谦让,都可引起激烈的反应,而且言词辛辣,令人不快。有一次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信札中,出于谦让,用了“右仰”这样的客套话,左宗棠很是不快,说道:“他写了右仰”,难道要我左俯”不成!此话后来传到曾国落耳朵里,嫌隙由此而生。#趣谈八卦#

清代咸丰初年,洛阳知县秦某,去开封府办理公务,久留不返。秦夫人带着女儿女婿住在县衙内。后来,秦知县得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秦夫人听说后,赶紧去开封探视。

秦夫人有一个婢女李氏,非常得力,秦夫人待她如同女儿一样,走到哪里都带到哪里!但是这一次实在匆忙,恰好李氏出外办事,所以秦夫人急匆匆地去了开封,把李氏留在衙门里了。

秦夫人的女婿是入赘的,他看岳父岳母都不在家,就频繁使唤李氏,让她做各种杂事。没想到,秦知县的小姐误会了,以为自己老公看上了李氏,竟然动了杀心。这天深夜,秦小姐等李氏睡熟,就摸进房间,用剪刀刺杀李氏,因为是第一次杀人,心里有些害怕,所以没能一下毙命,又在李氏身上乱戳,李氏好端端的摊上了杀身之祸,遍体鳞伤而死。

秦小姐杀人后,严令仆人不得声张,买了棺材把李氏成殓起来,寄居到野外,说李氏暴病而亡。秦夫人后来回来了,唯独见不到李氏,就问李氏哪里去了?

秦小姐说,李氏暴病而亡。

秦夫人听了惊疑不定,说:李氏出身农家,身强体壮,怎么会死了?得什么病死的?

秦小姐正想狡辩,却见房间里一条长凳站立起来,好像一个人一样的对着秦夫人走了过来,房间内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这时,夫人的一个小丫鬟突然跪下对夫人说:主母还不知道吧!我是被小姐杀死的,我的命好苦!

秦夫人大惊失色,你就是李氏?

小丫鬟说:是。小姐的丈夫,也是我的主人,他支使我做事情,我哪里敢懈怠,但是我和他从无私情。没想到小姐猜疑心重,竟然在睡梦之中,用剪刀把我刺死。我死得好冤,虽然小姐逃脱了王法,但是逃不掉阴律,我已经向阎王控告,一定要向小姐索命。

秦夫人听说后,把小丫鬟抱在怀里大哭道:真是苦了你了!小姐无故杀你,都是她的错。只是我没有儿子,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如果她死了,我们老夫妻该怎么办?请你看在我平日对你不薄的份上,饶恕她吧!

李氏说:不行。我是一定要索命的,但是在您面前,我是不会为难小姐的。只要小姐离开您身边,我就不再忍让她了。

小丫鬟说完,就倒地不起,后来她苏醒过来,茫然不知所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秦夫人痛骂女儿妒忌心重,杀人害命,还为了李氏请来高僧,反复忏悔超度,大作法事,希望借佛法化解冤仇!

这件事发生在咸丰初年,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也不知道秦小姐怎么样了?估计秦夫人活着,李氏顾忌主仆之情。如果秦夫人死去,李氏还是一定要报仇的。

本文选自《右台仙馆笔记》,作者是清代末年著名文人俞樾。

每天写故事,点击#陈健每天讲故事#,可以查看一千多个故事。

#故事##我要上头条#

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后,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与恭亲王奕䜣达成了政治交易,一场政变拿下了八大臣,从此之后两宫垂帘听政,而恭亲王以“议政王”的头衔总览大权,最初叔嫂之间还可以同舟共济,但时间长了,慈禧太后想积天下大权与一身,而奕䜣身为皇子,性格高傲,又颇有才能,对慈禧太后而言,并不好控制,双方慢慢产生了嫌隙。

同治四年,编修蔡寿祺贿赂安德海,他意外得知了慈禧太后和奕䜣关系不和,便起了谄媚慈禧太后的心思,他上奏弹劾奕䜣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四大罪状,虽然罪名全都是蔡寿祺胡编乱造的,但正好给了慈禧太后理由打压奕䜣。

这蔡寿祺是道光二十四年的进士,一直没补到缺,在京城当了多年穷翰林,因为生活贫寒,他一直都想要找机会一飞冲天,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北方已经不再安全,咸丰九年,蔡寿祺溜到了四川,想在这里撞撞运气,看看有没有升官发财的机会,蔡寿祺决定铤而走险,私刻关防,招募乡勇,干涉地方公务。

这事很快就被四川总督骆秉章发现了,骆秉章责令蔡寿祺即刻离开成都,而当时清军统帅胜保因拥兵养寇,遭到大臣弹劾被逮捕,正常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躲胜保远远的,而蔡寿祺却乘机和胜保暗通款曲,倒不是因为他脑子坏了,而是他盘算着万一胜保能够东山再起,那么自己要飞黄腾达不就指日可待了吗?

不过蔡寿祺这种押注的方式也是有很大风险的,稍有不慎便会牢底坐穿,甚至是脑袋搬家,但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来,他本来就是个见风使舵的小人,所以才敢去上奏弹劾奕䜣,即便奏折里写得都是些捕风捉影的事情,对蔡寿祺而言,押对宝就行了。

如果从之后的朝政走向来看,蔡寿祺的确押对宝了,奕䜣被革去了“议政王”等一切职务,他和慈禧太后的矛盾也被抬到了明面上,慈禧太后曾质问奕䜣:“你事事与我做对,你到底是什么人?”奕䜣达到:“我是宣宗皇帝的第六子!”慈禧太后闻言大怒,吼道:“我革了你!”奕䜣的火气也上来了,回怼道:“你革得了我的王爵,革不了我的皇子!”

奕䜣被革职后,慈禧太后也总算达成夙愿,朝堂上再没有人能制衡她了,那么蔡寿祺有没有得到奖赏呢?慈禧太后是位成熟的政治家,蔡寿祺的小心思她心里门清,事后根本就没搭理他,而不久后,慈禧太后为了缓和朝政关系,慈禧太后让奕䜣复任军机大臣,蔡寿祺已经把奕䜣和一众王公们得罪透了,被“即行革职,勒令回籍”。

蔡寿祺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死乞白赖地留在京城,日子更加穷困潦倒,不如意的事情接踵而至,蔡寿祺的大女儿还未完婚,女婿就病死了,但依旧嫁到夫家守寡,三女儿出嫁不久后,丈夫病死,在葬礼上服毒自杀了,蔡寿祺开始四处宣扬两个女儿守节殉夫的事迹,以此要点钱谋生。#历史杂谈##历史回眸#

图一蔡寿祺,图二奕䜣

同治八年,曾国藩考虑到自己行动不便,想买一房小妾让她照顾自己。他担心儿子及家人说闲话,就把这事交给彭玉麟去办。

彭问:“涤丈,找什么样的合适?”

曾公沉吟半晌,对他说:

“京津一带女子,多半性情乖戾,江南女子性情柔和,最好找南方人。另外,要实话实说,是给60多岁的老头子买妾,老头死后她可以改嫁!”

生于安徽省安庆府(今安徽安庆)。清朝晚期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

彭玉麟是曾国藩心腹,人称“雪帅”,是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他晚年累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也是晚清响当当的人物。

一向不治私产、不御姬妾的彭玉麟,这次接了这么个差使,真是让他心里有点犯难。

那么,曾国藩纳妾,为何还要提那么多条件呢?

据《曾国藩家中》中叙述,早在八年前,即咸丰十一年的十月十四日,曾国藩在给四弟的信中提到了买妾一事:

“余身体平安,惟疮久不愈,癣疾如常,夜间彻晓不寐,手不停爬。人多劝买一妾代为爬搔。

季弟(曾国葆)代买一婢,现置船上居住,余意尚未定。”

原来,曾国藩足因“疮久不愈,癣疾如常”,痒得难受,想让四弟为他买一妾代为爬搔。

曾国藩做事一向严谨,不瞎凑合,对买婢纳妾一事同样挑剔。然而,他的四弟曾国葆没能了解做哥哥的心思,他可能以为哥哥是理学大师,不会在乎女孩子长得如何。

因此,他就随便找了一个送给了兄长。结果,曾国藩十分不满。

对此,曾国藩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前季弟代余买一婢,在座船之旁,前往一看视,体貌颇重厚,特近痴肥。”

老四也忒不上心了吧,买了个女子胖也就算了,关键是还痴傻!

主妇严重怀疑,老四这或者是故意试探一下哥哥的操守,或者是想让兄长保重身体。

有了那次买妾的教训,所以曾国藩才交待彭玉麟那些话,想让他给自己买一个江南女子。由于自己已经年老,就特意交待“余死后,妾可改嫁”。

答应给曾国藩买妾以后,彭玉麟不敢不上心。第二天,他就带过来一个女子,曾国藩一看,赶紧转过头去,摆了摆手让他带走。

彭玉麟问他哪里不满意,他说了两个字:貌丑!

几天之后,彭玉麟一下子带来两个女孩,心想:这回,恩公总能选上一个吧!

没想到,曾国藩还是俩字:粗俗。

几天之后的一个下午,曾国藩正在公务,忽觉眼前一亮,彭玉麟又带着一个年轻的女子走进来。

只见该女子身材匀称,步履端庄,眉眼之间有种迷人的秀气,便立马不淡定了,问:

“姑娘叫什么名字,哪里人?”

“回老爷话,小女子名唤陈氏,湖北咸宁人。”

陈小姐大大方方,口齿清楚,完全不像以前那几个,要么吓得手足失措,要么扭扭捏捏,半天答不出一句话,让曾国藩顿生欢心。

于是,这个陈氏就成了曾国藩的小妾。

尽管曾国藩有言在先,“余死后,妾可改嫁”,可惜的是,

陈氏妾只和曾国藩生活了19个月,就因病去世了。为这事,很多好热闹的人还演义了曾国藩虐待她导致早逝。

自此之后,曾国藩也不纳妾。

曾国藩,非典型清官,不一般

#曾国藩# #阅读#

原创 老李飞刀

这是老李飞刀的第118篇文章

———————————————————————

最近看张宏杰所写《曾国藩》。

曾母去世,正是湘军大败,他被困江西不得志之时。和咸丰赌气回乡后,没想真被雪藏了起来。

看咸丰和曾书信往来,都能笑死。一个说皇帝你这不行那个应该改,一个说大臣你净吹牛赶紧给我整点动静出来别光说不练。

等曾再次出山,为人处事大彻大悟,既有守拙也可圆润。

在为官清廉上,也建立了另外一种非典型模式。

应该说是于己绝对不贪用于个人吃喝拉撒,于公应贪应花之钱也能上得了场面。

确实罕见。

清政府是典型的清水衙门,上到官员下至兵丁,都是低收入人群。公务员赚的钱都养活不了自己,于是各类灰色收入满天飞。

一开始曾国藩还不是这样,人轴文拧,和皇帝叫板的事儿没少干,更别说看不起那些昏庸之辈。

所以他奉命组织团练,和地方官员关系处得极为紧张,不但没钱没人被处处设绊,还差点被当时绿营闹事的兵痞杀掉。

曾国藩后来发现不能像海瑞一样太清廉,这只能使自己独绝于大众官员。所以设立小金库,打点各路大员,迎来送往中不失礼数。

之前还看了一本周大新的《曲终人在》,恰好写了一位省长退休后心梗离世,在梳理传记过程中,发现他过于理想主义树敌太多。

老领导们的各种指使,同级官员的恶语中伤,让他工作难以推进,无法实现做好官的愿望,竟要提前辞职。有点类似海瑞。

内心也是有些无法接受曾国藩的做法,但是当时的环境中能做到这步又实在佩服。

当你改变不了世界时,就融入世界,这样的你多一些,世界迟早会改变。

从这点来看,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代名臣,更是大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样样拿得出手。

李鸿章传奇8---咸丰二年(1852年)6月12日,曾国藩在焦急不安中被钦命充江西乡试正考官,奏准回籍探亲。曾国藩选择了6月24日这天出京,李鸿章当天起得很早,专程把老师送到卢沟桥。

李鸿章在卢沟桥送别老师曾国藩以后,不消半年,太平天国革命烈火便迅猛地烧向北方,太平军舍弃久攻不下的长沙,出洞庭,占岳州,顺江而东,攻打武昌。

翰林院表面上依然那么沉静悠闲,然而翰林们毕竟也沉不住气了,无心再编史撰文,见了面都不免议论起战事来。

这天,李鸿章正忧郁地背了手独自站在窗前仰天沉思战局,同屋的翰林检讨湖北邓文恭忽然慌慌张张从外面走了进来,说道:“武昌失守了。湖北巡抚常大淳和满城藩台、臬台司道都已殉难。”

李鸿章没想到太平军的气势如此汹涌,他已无心处理公务,背了手在室中来回蹀躞沉吟,脑中思绪很乱,朝廷所派督师大臣赛尚阿大学士已因作战失利,被革职拿问,广西提督向荣所带绿营官兵也拦不住太平军这头猛虎。

天寒地冻,洪秀全也许会在武昌度岁,若是过了年从武昌顺江而下,计算水程,不出十日,便可危及安庆。“明年正月安徽要遭大难了。”李鸿章忧虑地喃喃叹息。

1853年3月,太平军大举进入安徽。还是2月下旬的一天早晨,李鸿章吃完饭在琉璃厂闲逛,偶遇一位安徽同乡。

从他口中得知,省城安庆已陷,抚台蒋文庆已然毙命,家乡很快就要被太平军全部占领了。情急之下,李鸿章径直来到了吕贤基的家。

吕贤基也算是李鸿章的老乡,字鹤田,安徽旌德人,先时任职于翰林院,以编修转御史,旋任工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

李鸿章为翰林院编修时,时常为吕氏捉刀为文。一见面,李鸿章就痛陈刚刚得到的全部情况,并建议吕赶快请求清政府迅速发兵救皖。吕贤基随口说道:“还是由你来写,我负责上呈就是。”

李鸿章回到翰苑立即写了一个奏折,连夜差人送呈吕贤基。第二天,咸丰帝诏谕吕贤基从籍,与皖抚负责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无奈,只好奏请朝廷让李鸿章和自己一起回籍,说是他熟悉乡情。

下朝归来,他对等候他的李鸿章直言说:“你让我上奏是害我,皇上让我去安徽帮办团练;我也害你,我上奏请求你和我一同去安徽。”

不过,说到底,吕贤基之所以选中李鸿章,还是因为他知晓李鸿章有才华,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朝廷很快应准吕贤基的请求。不久,李鸿章即跟随吕贤基回到家乡,开始了戎马生涯。

李鸿章本是书生出身,原本对团练之类的武事不感兴趣。可是皇命在身,别无选择。回到安徽之后,李鸿章首先面对的是安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官宦之间的倾轧和争斗,让一直在墨香书册和学问堆里浸泡多年的李鸿章有了很多新的体会和教训。更让李鸿章苦恼的是,组织团练指挥战役,这些都是未曾接触过的新事。

虽然古代有不少投笔从戎成为一代名将的先例,但是李鸿章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会成为这样一个“以儒生而起家军旅”的典范。

李鸿章认为,办理团练防剿工作是暂时的,只是迫于大清国的目前局势而已,等到内患消除,国家安定,自己还是要回到京城的庙堂中去的。

但是,如果不能胜任目前的工作,那么自己能否回到京城将是一个未知数。李鸿章对于目前究竟怎么工作,怎么实施战略计划,心里是一片空白。

再则,李鸿章手中一无权、二无兵、三无饷,连究竟如何着手,也是一片茫然。尽管如此,李鸿章心中仍然充满了报效朝廷和保卫家乡的热望。

一次,守寡多年的慈禧,深夜招一个年轻琴师入宫。琴师在出宫后,发誓永不入宫。

慈禧,1835年11月29日出生在名门望族,叶赫那拉氏,及笄之年,便被招入宫参加选秀,被咸丰帝一眼看上,赐号为“兰贵人。

4年后,诞下一子,也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被封为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咸丰帝在位的时候,身体有疾,实在感觉劳累时,就会让受过良好的教育,切攻于书法的慈禧。

帮忙带笔,批阅奏折,偶尔还会破例,询问慈禧的意见。

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离世,儿子继位,为同治皇帝。

并认命八大顾命大臣,和年仅26岁的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相互制衡,垂帘听政。

然而那时的慈禧才不过二十多岁,多么美好的年纪,但身为皇帝的女人,改嫁肯定不可能的,注定要守一辈子活寡。

不甘寂寞,尝到权力滋味的慈禧,为了铲除异己,联合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Z变”。

八位大臣被斩首的斩首,被革职的革职,其余全部逮捕,下场凄惨,而皇后慈安,也在不久后,因病去世。

这让身居高位,独揽大权的慈禧,更是欲望膨胀。

于是,京城中不断有关于慈禧太后的桃色绯闻流出,包括大臣荣禄,心腹太监李莲英,还有恭亲王奕。

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还要数一个名叫张春圃的琴师。因为,他和那些与太后有绯闻的人,都不同。

慈禧独揽大权后,没了争斗,一个人在后宫闲来无事,便想学琴,打发时间,便让李莲英去找个琴师来。

而张春圃,当时就是京城之中,远近闻名的琴师,不仅琴技高超,还玉树临风,生的甚是俊俏。

京城女子无人不为之倾慕,甚至引的不少达官贵人,纵然不懂音乐,也想一睹芳容。

慈禧听李莲英这么一汇报,顿时来了兴致:“竟有如此风流才子?”

自古美人爱才子,慈禧也不例外,很会揣摩心思的李莲英,见状立马心领神会,便准备宣张春圃觐见。

张春圃听说之后,本是非常激动的,要知道,能进宫面见太后,为太后抚琴,是多大的殊荣。

可是,素来听闻太后桃色新闻不断,不知此次前往,是为何意?是福是祸,难免心中忐忑。

很快,张春圃要进宫的消息就传遍了京城,亲朋好友都前来道贺,要飞上枝头变凤凰了。

但也有不少人为张春圃担忧,此次的紫禁城之行,决不会那么的简单。

张春圃犹豫再三,本想决绝,可有不敢抗旨不尊,便跟李莲英提出一个条件。

自己虽一阶平民,见到太后是要下跪的,可是自己也是个琴师,跪着不方便弹琴,可否坐着?

李莲英听说后,只说,会想办法,且安心进宫就是。

到进宫面见太后那天,张春圃专门穿着自己平时不穿的半旧衣裳,跟着太监一早就入了宫。

可是太后一直推说公务繁忙,等到天色将晚,才宣张春圃。

而且是,直接命人把张春圃带到了自己的寝宫,储秀宫。

张春圃更是忐忑,自己不过一个民间艺人,竟有如此待遇,心里哆嗦,却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了。

为了达成张春圃觐见不下跪,慈禧专门给他开了一个先例,允许他坐着弹琴。

命李莲英拉起了一道纱帘儿,二人就这么隔着帘子听琴。这样子,就不算和慈禧碰面,也就不用下跪了。

张春圃落座后,先试弹了一下,发现音色不对,说:“启禀太后,这把琴弹不出动人的音乐,实在是徒有其表啊!”

慈禧这是故意试探他,笑了笑,挥挥手,李莲英抱出太后的琴,给张春圃使用。

张春圃一试,果然是一把好琴,平身还没见过如此珍贵的琴,很是欣喜,便陶醉地抚起琴来。

只见,张春圃在如痴如醉的弹琴,慈禧这边,却在如痴如醉的打量着张春圃。

那张春圃不亏是京城女子的心仪对象,不仅玉树临风,貌如潘安,眉宇还带着一股英气。

修长的十指,十分娴熟地在琴上游走,洒脱中带着豪放不羁,看慈禧颇心猿意马。

几曲完毕,慈禧还不愿放走张春圃,眼里满满的爱意,张春圃如坐针毡。

又弹了几首后,忐忑的说,自己实在有些乏了,怕再谈下去,要污了太后的耳朵。

太后才让李莲英带他下去休息,并且给李莲英使了个眼色。

李莲英心领神会,路上李莲英小声跟张春圃说:“太后十分欣赏先生的才华。

如果先生愿意来宫中侍奉太后,前途无量,锦衣玉食更是不在话下,先生意下如何?”

张春圃一听,更是担忧,自己一阶琴师,虽不是达官贵人,却也不屑于干如此下作勾当。

又不能得罪太后,当下只能用缓兵之计,说:“能得太后赏识,是在下的荣幸,不过一时突然,容我思虑一下,毕竟家里的事也需要安排妥当才好。”

如此几日,太后天天晚上要听琴,张春圃只得装傻充愣,假装听不懂慈禧的画外音。

刚好这天晚上,亲王要来觐见,太后不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便放张春圃出了宫。

后来,慈禧再派太监请他入宫,张春圃都以生病为由,占不能抚琴,拒绝了。

那之后,慈禧醉心于朝政,和各路宠臣周旋,也就慢慢淡忘了这件事情。

而张春圃,最终因贫困而死,却被街坊誉为:“不慕富贵,不趋势利,贤于士大夫远矣。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

李鸿章家族在当跻身望族行列,是在父亲李文安(1801一1855)这一代实现的。李家由于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政治靠山,一直走得是“科甲奋起”之路。李文安的科甲之路并不顺利,屡次名落孙山,他慨叹自己光阴虚度,功名未立,深感负疚多端,常常“暮鼓听以惊心,晨钟动而猛省,追维前事,托诸短吟,自誉自嘲”,曾赋诗抒怀:

难得群公盼转青,

识韩御李田恩铭。

祇今虚费黉宫粟,

潦倒风尘两鬓星。

李文安经过多年苦读,终得回报。1838年,年近40的他,如愿以偿考上了戊戌科进士。经过朝廷选抜人才的考试,被刑部录取,成为国家正式公务员编制。一个农村人能考进京城为官,殊非易事,极大提高了其家族在当地的声望。李文安工作勤奋。“为人刚方厚重,然诺不欺,所至皆敬慕之”。后官至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从此以后,李氏家族“遂为庐郡望族”。

李文安在刑部一干就是18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在执法上还是比较公正的,从不吃拿卡要,口碑甚佳,“人有包老再世之目”,“尝管提牢厅,严禁吏卒虐囚,捐置衣被药饵,夏席冬粥,躬身监视,狱无瘐毙”。对待囚犯的管理比较人性化。由于性格倔强,不随声附和,上司并不赏识他。

太平军的蓬勃发展势如破竹,给清政府以严重威胁,为挽救大厦将倾,李文安经人举荐,咸丰皇帝批准,从北京返回安徽老家办团练。1855年7月6日,积劳成疾,卒于军中。临死手书子鸿章:“贼势猖獗,民不聊生,吾父子世受国恩,此贼不灭,何以家为,汝辈当努力以成吾志。”“朝廷追赠道衔,荫一子以州判用,赐祭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70155/
1
上一篇公务员行测数字推理题(行测题数字推理题库及答案)
下一篇 第二学士 公务员(第二学位 公务员)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