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开始后,网上舆论铺天盖地宣传体制内稳定福利好,特别是深圳体制内的待遇在国内首屈一指,15年的毕业生可能还把金融互联网放首选,22年的毕业生普遍把体制内当做第一选项。
2018年开始,国内保研的直博生名额激增,985工科出现了保硕比保直博难的诡异现象,这批扩招直博生最早是2023年毕业,参加2022年秋招。
2020年初,社会上对疫情的判断是,通过隔离大半年就能结束疫情,一两年内经济就能恢复增长。因此,2020年上半年春招,很多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释放了大量招人指标保当年应届生就业,透支了接下来两三年的“招人潜力”。2021年、2022年秋招能明显感受到招聘规模减少。
以上因素叠加出了“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局面,扯下了用人单位的面纱,暴露了他们真正的嘴脸。
我想跟明年填报高考志愿的师弟师妹和家长再强调一遍!高考志愿一定是学校等级优先原则,不要在乎城市!研究生才需要选城市,本科学校只是读研的跳板。
年轻人不能吃苦,都想当公务员。注定只能坐吃山空!
关于人才市场春招现状:预期的“开工潮”没有出现,而是变成了“开工荒”,最近几年都是这样,还不是过来了,说白了,现在的年轻人都好高骛远,又想赚钱,又想轻松,社会也不会惯着你。还是应该稳扎稳打。没有拿到高工资说明你创造的价值不够,别总埋怨社会不好,你真的够优秀吗?
#我要上微头条# 同学家儿子很优秀,北京理工大学本硕连读,计算机专业,反感当公务员,所以省考没有参加,邻近毕业,父母都替他着急,他却不以为然。说不急,现在春招,有许多好的用人单位给他留着呢。
1.国家部委事业编,北京户口,铁饭碗,事业编,工作比较清闲,但是薪资较低,每月6000左右,年薪12万左右,北京的房子是最大的障碍。
2.中国电科,军民融合典范央企,铁饭碗,北京户口,工作比较忙,年薪10万左右,从小喜欢当兵,梦想着亲自研发的预警机,很欣慰。但是低工资也很打脸啊。
3.中国银行,金融央企,北京户口,工作不累,还有出差机会,工资+绩效+补贴,年薪18万左右。
4.北京海关,工作比较清闲,但是收入很有优势,年薪12万左右。
5.北京互联网公司,年薪40万,885或996,三年后还可获得期权,不解决北京户口。
自己喜欢的,薪资低;薪资高的,又不太甘心。到底如何选择呢?
请大家帮忙捋捋,发表你的高见,不胜感激[作揖][作揖][作揖]
应届毕业生人数首破千万!这类专业超抢手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了一千万,规模创历史新高。叠加疫情影响,在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高校毕业生们广投简历,企业、政府也拿出真金白银吸引更多的求职者。
在四川一所大学的校园招聘会上,记者采访时发现,今年企业提供的岗位数不少,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却不尽相同。
应届毕业生 肖凯:对我来说工作比较好找,因为通讯工程这个专业涉及方向比较多,硬件也有,软件也有。投了四五家企业,意向有三两家。
应届毕业生 陈悦:我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主要是想往职能管理类岗位方向走,投了十多家,有意向跟我联系的企业其实比较少。
记者了解到,今年春招季,受疫情和行业变化影响,财务、行政和人事等文职类职能岗位的竞争指数较高,平均每个岗位收到16到30份简历。但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却非常抢手。其中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工资一度跃升至高薪职位的榜首,达到每月23960元。
四川省某家电企业策划部部长 饶彬彬:我们在新能源、半导体、计算机储存等新兴产业领域有相关布局,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对这类专业的毕业生,我们提供安置基金、购房补贴、解决配偶就业、员工持股等激励政策,以招揽人才。同时我们公司也享受到了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社保减免,企业缴纳部分就减免了50%。
为了更大程度地吸纳就业,各地也拿出了真金白银的诚意。浙江、四川等地对高校毕业生及招用企业分别给予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的生活补贴或就业补贴;广东省则鼓励企业为高校毕业生留出更多工作岗位;此外,教育部还要求高校主要负责人等广泛拜访企业,促进学生就业。
考公考研考证热 专家建议就业避免“拖延症”
目前,春招季已接近尾声。今年,为了给就业增加更多筹码,部分学生“不是在考试,就是在备考的路上”,他们热衷于考公务员、研究生,以及各类资格证书,这让今年相关考试的报考人数创下新高。
在北京一所大学的职业规划课堂上,老师和同学正在进行实习、就业相关问题的交流。不少同学表示,今年,“考研热”“考公务员热”在学校非常普遍。
此外,不少高校毕业生甚至已参加工作的职场人,仍选择继续进修考取相关资格证书,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
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相比于2021年,增加了80万人。而今年的公务员考试,通过资格审查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而实际录用人数仅有3.12万。在大家对高学历追捧的情况下,也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大学生 张逸帆:像财务税务专业,非常重实操。我找工作时,当时参加面试是三个人,一个是我,本科毕业,还有两个人,他们是大专院校毕业,但是有过相关的财务工作经历,我明显感到面试官更喜欢另外两个人。
专家表示,目前,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存在着“回避心理”,长此以往,将会造成未来就业市场压力不断叠加增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职业发展课程指导教师 肖金菊:大学生还是应该更直接地面对就业,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盲目从众。另外市场的变化现在非常快,对于产业的发展,大家应该有前瞻性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在准备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时候,也应该有提前的预见性。
2021年春招将要开始了,面对儿子秋招的失败,我和孩子商量要不去参加编程培训吧!学下来要两三万,孩子也同意了!可是我心里总有一丝犹豫:不是舍不得这几万块钱,春招万一找到好单位了呢?这培训费不是白交了。再说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儿子今年毕业,大三的时候不愿意考研,不考公务员,也不知道是不是不努力的原因,也没找到工作。我在2020年初的时候就告诉他,该找实习工作了,可是孩子不听,大三暑假天天打游戏,家人们也不理解我为啥要逼孩子去实习,现在明白也晚了。哎,培训班也找好了,通知过完元宵节就去培训学校。其实孩子如果自觉点,上网课是一样的,可孩子戒不掉游戏,只能上这种严格的培训班了。
俗话说:皇帝不急太监急。我每天刷网页,帮儿子搜集招聘信息,他倒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戴着耳机,摁着键盘,逍遥自在,刚放寒假的时候我真想揍他一顿,可是现在我改变了想法,顺其自然吧!大学毕业没找到工作的多的是!
哎可怜天下父母心!心里好矛盾呀!#周口头条# #大学生就业#
#就业# 虽然每逢春招都会出现“最难就业季”的感叹,但今年,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形势似乎格外严峻。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幅均创新高。
考研人数也在2022年达到了创纪录的457万人,减去110万左右的计划招生人数,意味着有300多万考生或是“二战”“三战”,或是流入春招市场。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阴霾仍未散去,对就业的影响也在持续。就业市场用人需求还存在不确定性,部分企业扩大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有所下降。
而对许多毕业生来说,近期散发疫情导致的封校、线下招聘取消、跨区域实习面试受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延期等问题,也彻底打乱了他们的求职节奏。
收获一份心仪的工作有多难?
我小孩去年春招进四线城市工商银行,现在扣完五险一金到手8000多,年终奖、季度奖、过节费都有,一年算下来平均月薪过万,上升空间也可以。只是下班一作般要7点左右,无业绩压力,包吃包住,一个月休息6天,也不是所有银行都不好,待遇比公务员差点,比事业编好点。四线城市装修好的房价才6000多,一个月工资差不多可买2平方。一个普通二本生在四线城市有这样的工作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