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人们都把他当成反面教材,殊不知故事里的人情世故放到现代人身上更多人可能比他们还不如!
古代的科举制度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以及殿试。童生试通过了就是我们熟知的“穷酸秀才”,然而穷酸秀才们也不是哪个人随随便便就成做的,他们也是经过层层的考试获得的,并且有一定的特权,其中就有免役,不用交公粮,可以用奴婢,其他不说就是免交公粮这一项就可以生很多了,毕竟古代的“公粮”是很重的,而养用奴婢更是士族贵族的特权!
乡试通过后就是我们熟知的范进范老爷的考中的功名了,乡试相当于现在省级的公务员考试了,考过了中举人后就相当于可以进政府部门工作了,虽然不能担任很大的官职,但是即使最低级的官职也是有很多特权,食国家俸禄,正常的都能做到县官,无论是古代现代这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后面的会试和殿试就更了不起了,那都是有机会进去国家机要单位任职的,说前途似锦都不为过!
范进54岁还是个秀才,可见当时中举人是多么难的事,据说当时中举的几率只有2‰,差不多就是千里挑一了,就算是现在的研究生博士生恐怕都不能说是千里挑一吧?如果是我们中了举人,或许反应都不如范进,当场激动的休克了都有可能!
在明朝最不容易干到的两个职业,一个秉笔太监,一个是内阁首辅。
要当上首辅,得寒窗苦读十年,一步步进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再熬资历,努力入阁。
入阁以后,再和其他阁员内斗,要么熬走首辅,要么干倒首辅,才有可能做到首辅。
单说会试考进士这一步,三年考一次,每次录取名额也就一百多人。
而这其中能够进行殿试,接受皇帝考试的不过三四十人。
因此能干倒首辅的,只有最优秀、最聪明、最有天份、最努力的人才有可能。
而当太监就容易多了,太监每年都招,只要阉割了,就有资格当太监。
太监的录取比例,和今天考公务员差不多,非常的低,也就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
但是和考中进士相比,那也简直高太多了。
当皇帝把你关在了科举的门外,会给你开启当太监的一扇窗。
于是明朝出现了一个极为变态的社会现象,纷纷阉割当太监。
其中最有名的怕是魏忠贤,别人是按照要求排队阉割,他是自己自宫。
能和他有一比的,只有东方不败了,东方不败是为了发扬中华武术,魏忠贤则是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利。
这种人怕得让人发指,经过努力,他终于干到司礼秉笔太监,权利滔天的时候,连在山海关外和皇太极干仗的袁崇焕都巴结魏忠贤,竟然给他在关外建了生祠,接受祭拜。
历史上的魏忠贤越是权势熏天,越是臭名昭著,也折射出明朝因为太监集团的乱政,比任何一个朝代都黑暗和混乱。
所以,要亲贤臣而远小人呐!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出自《增广贤文》,原文如下:“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门前拴着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放着讨饭棍,亲朋好友不上门,世上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有钱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三穷三富过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寥寥数句把古往今来生活中趋炎附势的丑陋风气描述得淋漓尽致。俗话虽俗,却道出了真实的人性。中国历史上就有不少嫌贫爱富,媚贵摒贱的故事。如朱买臣的故事、张仪的故事、刘邦的故事、范进的故事等等。
《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清代秀才范进,中举前生活穷困,常常饿得两眼发昏,也不见得有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相助。莫说左邻右舍,就连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也非常不待见他。范进没路费去参加乡试(清代科举考试,类似于考公务员),就去同丈人商量,结果被胡屠夫一口唾沫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吃天鹅肉!趁早收了这心……”一顿夹七夹八,骂得范进不知怎么开口。
到发榜那天,家里没米煮早饭,母亲吩咐范进把家里一只生蛋的母鸡拿去集市上卖了,买几升米煮稀饭吃,母亲已饿得两只眼睛都看不见了。范进早上出门卖鸡,中午就有三个人骑着高头大马来家里报喜(范进中举了)。范进激动得疯了,母亲哭哭啼啼,一来担心自己的儿子,二来家里已揭不开锅了,拿不出东西招待前来报喜的人。这时,众邻居纷纷为老太太出谋划策,建议让人打范进一巴掌把他扇醒,结果果然奏效,范进清醒了。众邻居纷纷“慷慨解囊”,从各自家拿来鸡蛋酒米,款待了来报喜的人。
范进中举消息一传开,镇上有头有脸的大土豪张乡绅立即坐上大轿,前来拜访,极力拉拢。他很注意科场脉搏,一发了榜,立即查阅“题名录”,以便寻些蛛丝马迹,作为攀拉新贵的线索。只是由于阅范进考卷的汤知县是他先祖的门生,就和范进拉扯成“亲切的世弟兄”。而且越说越近,竟至“如至亲骨肉一般”。他知道范进穷困,先赠白银五十两,再送三进三间房一座。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范进已取得了做官当老爷的资格,将来大有借重之处。赠银送房,只是将本求利,而且是将小本求大利。
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对他十分鄙视,百般辱骂。大骂其为“穷鬼”、“癞蛤蟆”、“尖嘴猴腮”、“没用的人”。而今,一听说范进中了举人,立即拿来四五千钱相贺。逢人就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人品相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的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不怕跟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可是认识人的。想当年,我小女儿在家里长到30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成亲家,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人,最终会嫁给一个老爷,今天果然没有错!”胡屠户极力恭维奉承,其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面目暴露无遗。
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他的态度真是天壤之别。真实演绎了“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即使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性还是不会改变。现实生活中,逢年过节的时候,穷人家里一般都是冷冷清清,亲戚朋友都绕道走,即使与他们一桌子吃饭,也轮不到你说话,只有听的份。人微言轻啊!
其实,一个人的穷通富贵、成败顺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钱与没钱,走运或不走运。贫富,有时并不代表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对待贫富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富不谄,穷不嫌,贵不媚、贱不欺。一个人富,如果富得有道理,也不要去敌视人家。一个人穷,如果穷得很正直坦荡,也不要去嘲笑埋汰人家。
不过,这种人性形成的风气,在未来很长时间还是难以改变的。面对别人嫌贫爱富的态度,你只会抱怨人性冷漠,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换个思路想一想,或许就豁然开朗了。当遭到别人的轻视忽视时,我们应把它视为你发奋图强,积极进取的动力,遭受多大的歧视,就有多大的前进动力。
每个能成功的人,其奋斗的路上都会有贵人相助,没有人能单打独斗赢天下的。年轻人应抓住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己价值的机会,去结识更高层次的人才,得到更多人帮助,多一份智慧,少一步弯路。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就是好好工作,努力赚钱,结交有智慧有远见格局的朋友,人生将大不同。
万历43年9月,一位上海松江的61岁老头看中了别人家一位叫绿英年轻的丫头,于是他的儿子便带了200多人把绿英抢来要给他做小妾。
这样的事情让老百姓愤怒异常,就算是当官的怎么能这样,而且这户人家还经常作恶,不是哄抬米价就是强抢民女,把绿英掠去做妾,能让小丫头后半辈子幸福吗?
于是大家一合计,就在这老头家放了一把火,烧个干净。老头没办法,仓惶带着家人逃了出去,在外躲了一年多。
这可是当地的“大事件”,有人根据这件事,写了《黑白传》《五精八魂记》等讽喻性话本。老头听坊间如此传唱十分生气,并扬言要报复他们。
作为一名官员,纵使恶迹昭彰,丑闻震惊朝野,老头并没有受到任何实质上的处罚。这让许多人有苦难言。
大家肯定要问了,这样嚣张的老头究竟是谁?他就是官至礼部尚书,历经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四朝,宦海沉浮长达四十六年的书画大家、松江派领袖——董其昌。
董其昌原本家道中落,为了出人头地,他选择了好好读书。可是乡试考了三次,到了35岁才考中进士真正“上岸”成为了大明时期的一名公务员。
可是董其昌的仕途生活却是一言难尽!万历19年至万历26年,董其昌错过了晋升的机会,后来又因得罪了权臣而被明升暗降,当时董其昌觉得自己的仕途可能就这样了。
于是他告病回家了,那回家的董其昌干啥呢?他研究起了书画。说到书画,还多亏他初入官场时是在翰林院工作,负责起草文书、编纂档案资料一类事。不仅需要过硬的文字功底,还需要有一手好字。
当时朝廷四位大学士之一的王锡爵也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曾批阅过董其昌的试卷后,在他看来董其昌的政治才干和一手好书法都给这位大学士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因此王锡爵还夸过董其昌,而这也是让董其昌走向书画研究的原因之一。
董其昌考了三次才过乡试,在职场受了排挤不继续奋斗就称病回家。放平时,我们大概认为此人要么不太聪明、要么没有大成就。
但董其昌称病回家恰恰是聪明之举。因为当时党派斗争不断,不论加入哪一派都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他就选择了躲和等。
1621年,熹宗朱由校即位。与董其昌交谊甚笃的叶向高在朝廷任首辅,成为京城政治权力的中心人物。随后董其昌终于被召回京任太常寺少卿。
董其昌深知派系斗争的残酷,他主动提出前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找借口避开了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在江南的十八个月中,董其昌殚精竭虑地广搜博采,撰成《万历事实纂要》三百卷,编成了《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四十卷,并仿照写史赞的旧例,在每篇后加以评论。
这些评论体现出了他对时政的见解,借此寄托他的政治抱负。《神庙留中奏疏汇要》深受皇帝的赞许。
天启4年春,董其昌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第二年又升为协理詹事府事,同年秋又擢任礼部左待郎。就在同年七月,魏忠贤指使一群宦官的强行搜抄了董其昌好友叶向高的家。
而魏忠贤此时也已完全左右了年轻的熹宗皇帝,并且巧妙地与那些不为东林党所容的朝官结成了联盟。十月,东林派遭到大规模的罢黜。
董其昌眼见党祸惨烈、友人遭殃,董其昌在惊恐忧惧中,只好想尽办法讨好魏忠贤。
由于魏忠贤很喜欢董其昌的字画,董其昌便投其所好。董其昌也没想到,自己用特长救了自己一命,他的书画不仅赢得了魏忠贤的好感,还在天启5年1月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
@兰瑾轩学艺 可以说他能为官四朝可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好时机复出,这何尝不是一种职场的生存智慧。
由于当时董其昌的书画在社会有了一定名声,又是在朝为官之人,称病回家后,还是有乡绅、文人慕名而来求取字画的,因此他也不用担心生活来源。
自己的爱好不仅能名震四方,还能变现养活自己,关键时刻更能救自己一命并加官进爵,这非常难道了。
董其昌的为官处事和有门特长加持让他的人生变得不同,可是震惊朝野的“民抄董宦”事件也说明了他非圣贤,人品方面还是有瑕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