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大学教授的薪资如下:
基本月工资:10000元
公积金:3300元
岗位津贴和绩效:30000元
课题年:60000元
讲座等兼职:50000元
年终奖等:40000-90000元
补贴:50000元
最近,一位北京的某大学教授晒出了自己的年收入工资单,毛估估大约有39万。不少网友看了之后都不淡定了,都觉得教授这样的工资很高,都恨自己当初没好好读书,知识就是财富啊!
相较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年薪还是很高的,一般人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即便是像腾讯华为这样的大公司,应届生的年薪也就二三十万。
当然,你以为教授都有这样高的薪资水平你就想错了!对于很多高校教授来说,什么讲课讲座费,项目评审费,专家咨询费都是没有的。在高校任职,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还是行政实际上工资和公务员差不多。另外,和职级也有很大关系,但教授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评定的,需要参加各种考试或者面试。

所以,你觉得大学教授的薪资合理吗?欢迎留言评论点赞哦!
#我要上微头条# #教育微头条# #高考季# #育儿#
2月23日。
在高校工作的性价比越来越低,除非你是科研达人,否则,以后会越来越难!为什么呢?因为随着大学排名、学校学科评估、专业认证、申报硕博士点、双一流等情况,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再加上又要消除“五唯”,那么就要求高水平的成果才给业绩补贴,这样一整,大学教师课不多,基金拿不上,横向课题没关系,想拿高工资是很难的。特别是作为一个大学教师,苦读二十几年,还有同事都是高学历高能力,若自己没什么成果,赚钱少辜负了家人的期望,自己也没什么面子。所以,若不是搞科研的料,还是找找其它的工作吧!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否则,一旦进入大学,不好混,再想脱身那就迟了,想好再做决定吧!但愿不枉费自己刻苦努力的青春!!!

#将来教师的工资会是事业单位最高的吗#
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教师他是一种事务性工作,如果他只是单纯的教学,工资不会高到哪里去,如果能够设计相关的课题,工资才会有所突破。
在事业单位当中有很多的科研单位。这里面的人才基本上就是硕士博士,而且在各自的领域里面。无法用工资来形容他们的价值,他们自然会成为事业单位中收入最高的人群。
做教师不要想着工资最高,而是享受教师的荣誉和这份使命,事业单位的教师虽说工资不是最高,但却是最稳定最舒服,每年有三个月的有薪价,而且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学科,在未来转岗考公务员,考试会享受一下一定优享政策,研究课题会享受相关的资金支持。
不家觉得教师的工资是高还是低?你认为对教师来说什么是重要的?

#科研人员待遇#最近在准备申报科研课题,查阅了我国目前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相关信息,有一个感受,现在各种科研课题的资助经费还是可以的。
曾几何时,坊间有句名言叫“手术刀不如杀猪刀,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科研人员的待遇很低,导致很多优秀的人才放弃了科研,下海经商。那个时候,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较低,没有能力给公务员、教师、医生、科研人员这类财政供养人员更高的待遇,的确也实属无奈。
但随着GDP这块蛋糕的不断做大,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相应的,财政支出中可以有更多的份额向这类人员和机构倾斜。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诸多财政供养人员的工作并不能直接创造财富,不能完全以市场经济的标准来衡量,因此,不要总说“还不如送外卖的挣得多”。
作为一名教师和科研人员,我们的工作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本来就是“良心活儿,应当心无旁骛、做好本职工作,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最近央行一篇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又小小的火起来了,这篇论文的研究课题本身并无特别之处,但其中有个论点掀起了不小的争论。
该论文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该文并没有论述中等收入陷阱和文科生太多的关系,只是强调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以应对人口减少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
有些网友认为该文有歧视文科生的嫌疑,甚至还顺便论证了文科的重要性。
其实老周作为文科生,还是有些认同人行这个观点的,理工科是这个社会的基石,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重要力量,庞大的理科生群体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大的生产力,而文科生的价值就远不如理科生这么明显。
在就业市场上也体现,文科生毕业除了考公务员、老师等,很难有太多的出路,在收入方面也跟理工科有不小差距。

加大对理工科的重视,让科研技术人才有更好的待遇也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当然,我也不是说文科生就不行,只是从社会的现实需求来看,理工科的价值更大些。
[赞][赞][赞]
挡不住的汉子吉林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在读博士广东,211大学讲师第一,压力大。我们是三加三的合同,完不成非升即走。我第一个聘期考核全院第一,但是没有评上职称,原因就是太年轻。评职称是隔年评审,评不上只有有了很不错的新成果下一年才能再评。我好在是发了篇本领域顶刊,第四年快结束了,正在努力再评一次。





高中教师还是太闲了!工作安排应该更充实些,工作强度应该再大点,工作范围应该再宽点!
高中老师每天只有2节课,周末又休息,还有两个月假期,上班时间加起来只有其他事业编制的3分之一,工资还能拿到3000+,凭什么?!
今天收到一位网友的来信:
KK老师,为什么大家都说教师工作很轻松?我在一所公办学校任教,上语文,两个班+班主任,一天到晚累得要死,跟网友们说的完全不一样,早知道高中教师这么辛苦,当年我还不如考公务员,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每天确实只有2到3节课,课后批改作业需要两节课左右,辅导学生,处理学生问题最少2节课,每天还要上报各种表格,周末检查家长和学生健康码、行程码,监督学生网上作业完成情况。

每周雷打不动各种会议:青年教师会+班主任会+年级教研会+学科组教研会
不定时会议:师徒对子+考试分析会+班级联席会+考前考务会+政治思想会+课题研讨会+社团活动+年级教师会+疫情防控…
今天就很充实:早上1.2.3节课后,集中听政治讲座1节课,专家课题讲座1节课,12点30吃饭,休息一会,中午值班,下午2点班主任会,之后年级教师会,5点30结束,吃饭,6点40晚自习+改卷,10点过结束,到寝室逛一圈检查,回寝室休息。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身体不好,一天开会高度集中注意力记笔记,整个人都是昏昏沉沉的,上课都感觉有气无力,因为一天的会,学生4节课没老师上,就用两节考物理,两节考地理。再这样下去,我自己垮掉事小,耽误学生事大。作为教师,不应该上课是第一位吗?我很郁闷,这个行业跟我没进入之前想象的很不一样,跟我还是学生的时候的老师也大不一样,是不是我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不适应现在这种“忙碌”的教育工作吗?

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和他有着同样的困惑,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希望专业的你能够在评论区给点建议喔[祈祷]
#我要上头条# #教育#
有中国特色的非升即走,总结就是十个萝卜去抢一个坑,然后还不能明说就是有九个人抢不到。通过设置一个或几个考核标准,比如拿到青年基金呀,比如各种积分来卡人,而且这些标准是随机应变的。假设三年内某个学院的青年老师大爆发都拿到青基,这些人能都留下来吗,在某些985学校这肯定是不行的。
我国高校的非升即走就是要 “选拔”人,淘汰人,让青年老师注重眼前的成果。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压榨青年老师最大的价值,然后榨干了就可以放弃这波人了,因为有下一波新鲜的来了,源源不断。
对学校而言,这个政策是很有好处的,招进一大波青年老师,文章课题数量年年增长,从中能发现将来能上优青,杰青的人就更好了,最不济也可以把这些老师淘汰掉。而对于青年老师而言,尤其是硕博并不出身于国内名校大牛导师组的青年老师,这三年或者六年的旅程只能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首先自己要做“卷王”,一天工作过十几个小时来压过其他竞争者,另一方面渴望机遇能和大佬合作或者能攀上大牛的高枝,求爷爷告奶奶地去打听自己本子的消息,天天担心着失业。

大学老师是铁饭碗的时候,不可否认地说,存在老师们不好好教学、搞科研而去做一些副业或者干脆躺平,但现在大学老师不是铁饭碗了,所有的青年老师们都去好好教书了吗?去好好搞科研了吗?据我所知,不是的,他们只是把之前搞副业的时间挪到了人情世故和写本子、汇报上。
请给高校老师一些体面,这些读完博士甚至做过博后的青年人应该有一个编制。当然高校或者国家要是觉得有了编制之后老师们会躺平,那可以采取编制工资+绩效的方式,想要拼的老师你去多搞课题多发文章多拉项目,你愿意一天干16个小时多赚钱,扬名立万也可以;想踏踏实实地做科研或者教书的老师们,给个编制,按职级或者参考公务员待遇给个稍微不寒碜的工资,起码也对得起别人二十年寒窗苦读。博士们进入高校也不是说他们没有其他生路,很多人确实是有做科研的兴趣和志向,也有的人真心想要教书育人,别卷来卷去把年轻人的心气和理想都卷没了,剩下的全是学阀和一群青椒。

#你身边有哪些励志的考研故事#考研点滴:哪条路都好,看你是否想看不一样的世界
大家好,我是10级教育班的学生xxx,现在在南京农业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读研三。应郭老师的邀请,给大家讲讲有关学习、工作的那些事儿,以下讲述的事件都是从整体来看的,在细节事件上我一时有可能想不起来,就讲的不太细,并且我的表达能力也不是太强,还在不断增进中,希望大家不要太介意。
我先讲一下自己的经历供大家参考吧。研一这一年我们上课比较多,每一门课每一节课上完都有作业,而且基本是找资料、做PPT、再汇报和写论文的路径。除了上课,还跟随导师忙课题的事情。在第一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的导师去美国交流了一趟,回来给我们带了很多英文文献,然后就一直翻译翻译,再讲解,随后以此为基础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了这个基金的申请,我们整个团队一直忙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年后也没休息几天就开始工作了。之后,老师又接了一个课题,我便和师姐们一起做这个课题,再调研,写文章。上了研二,准备开题的时候,说实话,这是自己对论文第一次有完整的概念。从内容的选择、使用的方式、文字的表述,这和本科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真的差别挺大的。到了下半学期,我到LG熊猫公司实习了几个月,现在就是在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

从我个人的经历开看,也许大家看到的都是学术的影子,不具有什么影响力或者说对大家来说不具有什么吸引力。但是从机会来说:
1、参与学术论坛,与学术达人交流的机会。在研究生阶段,你有机会参加各种学术论坛,在此期间,你可以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也可以获得很多新颖的观点,开阔对于这个专业的眼界;
2、读博的机会。在我们学校因为有博士点,所以大家可以在研二的时候选择转博,也就是硕士博士5年内读完,在此期间,还可以到美国等地方对外交流,我们专业读完博士出来工作最大的可能就是在高校当一名教师。我觉得读博士并不一定非要985、海外高校等特别好的学校,因为很多高校看的是你的学术成果,当然有留学经验更好。所以,对于一所相对好的高校来说,读博的机会以及质量是好的。
3、就业的机会。我硕士毕业的时候,将会取得管理学硕士,这对于自身找工作来说,具有优势,因为我不仅仅只能在教育领域内穿梭了。从我找工作的几个月的时间来看,公司、事业单位、公务员对于教育学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而对于管理学则机会较多一点,所以我在投简历的时候,选择更多了一点。并且很多好一点的公司,都要求硕士学历或者好一点的学校,这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虽然不具备完全的优势,但是我有机会能站在同一竞争平台上发挥,已然是一种多得的机会了。另外,在对外汉语志愿者这条路上, 不仅仅可以应聘对外汉语普通志愿者项目,还可以应聘我们学校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师项目,应该说后者几率更大一点吧。

4、交友的对象机会。在硕士阶段认识的人,有博士有硕士,当然交流最多的还是自己师门的人和舍友,也许你在工作当中会认识很多有身份地位的人,但是在学校中这种纯粹的、学术的、志同道合的人并不会很多的,所以,你在硕士阶段交友的范围,也是你一身的财富。
5、做事风格改变的机会。我们专业的导师,都是学校里面重要的领导,所以他们所关注并且研究的内容大多实用性较强,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比较关注数据的应用,所以严谨性相对高一点,这极大的改变了我用文献堆砌文章的思路,所以,总体受我们学校做事风格的影响,我也变得创新与精益求精。
所以,从以上来看,不管是就业还是学术道路,只要自己想走下去,都会是很好的。至于对于学妹和学弟来说读研和工作的问题上,从我们这一届的就业情况看,很多人都去做了教师,还有人在教师的路上奋斗,只有少部分人去了公司的行政岗等,当然在这几年的工作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看出这种选择的利弊,但是在未来的机遇上或者说经历上,确实少了点什么。你还年轻,为什么不多一种选择看看这世界,看你更想追求什么呢?但是如果你直接想走在念完书、结个婚、生个娃的道路上,也无可厚非,毕竟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都是来得及的,只是你在一个阶段去做另一个阶段的事情,付出的精力不小,代价很大。

其实郭老师很关心你们的前程问题,从实际情况看,安阳师范学院并不是特别好的学校,也许在安阳,毕业生还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在外面的竞争力,大家想想就可知了。郭老师关心的重点也不是竞争的问题,他很希望你们能够到大一点的城市、好一点的学校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提高自己的眼界,毕竟有时候氛围这种东西并不是语言能够表述清楚的,重在于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性上。而人的潜力也并不仅仅是你现在看到的你自己的样子,有了眼界再加上自己潜力的开发,你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现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在不断开发自己的道路上“认识你自己”。
感觉现在好多人对教师职称评审不满,觉得这个东西不公平。
说实话,这个社会有完全公平的事么,高考算是比较公平了吧,但是还是有一堆人对这有意见呢!

有人说职称评审应该像公务员那样按年限自然地晋级,我当然希望能这样就好了,可政策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都无条件地自然晋级了,还有谁再去花时间努力提高自己。
人都是有惰性的,谁不想躺平,如果躺平了也可以自然晋升的话,有多少个人真的是有情怀,有理想提高自己的。
人都是被动去努力,去选择。
像我们学生,如果不用辛苦努力就可以有好大学读的,谁努力谁傻!
面对评审通过的老师,也不要动不动说是靠关系的,虚假得很。
职称评审不是只看一个方面的,他涉及的点很多,各方面突出,才有可能在评审中突围。
与其抱怨,带坏节奏,还不如平心静气好好努力。
每个人做事都是有功利心的。
就像同事说“你都得高级了,还做什么班主任,还申请课题干嘛!”
做这些,主要还是觉得这么年轻就躺平不太对,另一方面也为了竞岗的时候能有些优势,如此而已。
没有多少人评得高级以后就甩手不干活了,主要还真是没那个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