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考了,今年的考录比约70:1。
这次我也承担了监考任务,下午监考时发现,年龄在98、99、00年的居多,95、96年的都比较少,有点感慨,90年前后的我之辈现在都已经是前浪了。
很多人面对国考的心理是“呵呵,这可是国考哎,怎么可能考得上”,等到后面准备省考、市考、事业单位,又会发出“那么多人,凭什么是我”的感慨。
还没参与,自己先把自己否决掉,或者以打酱油的姿态碰碰运气:反正也没努力,参加一下又不会掉肉。
考试刷掉的第一波人,恐怕就是自我否定的人吧。
监考的时候,会看到有一些同学还是很认真的,他们的脸上写着:不论结果如何,先好好对待眼下这2小时,至于结果,管它呢。
其实应该是这样的心态。
放眼人生的长河里,考试是持续存在的,只不过分量不同而已。

我至今记得我第一次考到县里的事业编后,我由内而外发出的心声是:老娘这辈子再也不用考试了!
结果呢,来到工作岗位后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挑战,一点不比那场考试轻松,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几年后,认识到一些现状的局限,又继续考到现在的大学老师,各种挑战仍然不断。
当然了,这些挑战都属于跨进门槛后的上台阶,跟跨门槛的考试分量差太多了。
这几年的疫情让更多人倾向于考研、考编,求稳心态飙升。
考上当然不错,但是如果没考上呢?如果家人、孩子没考上呢?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态度?
我的妹妹大学学的是西班牙语专业,去年考研二战失利,很伤心,决意放弃三战,在我们一家人都担心她的状态时,她很快收拾心情在网上应聘了一家公司去深圳上班了。
我和父母一开始并不看好,认为她也许待不了多久就回来了。结果,这一年过去了,她在深圳还待住了,有时听她视频讲公司的事情,未来自己的发展,会让我意识到这几年在体制内,我的思维和圈子确实有点闭塞了。

她这样拓宽认知边界,真挺好的。
而我身边一些体制内的同事、朋友,无法接受孩子考试失利,于是继续劝说孩子走这条独木桥,认为你现在逞能不考等你老了一定会后悔。
我特别想说:人生漫漫,并不是一条路走完,搭上了这座桥,就稳稳地走下去,如果走上了别的路,看到更多风景,接收到更多可能性,也是不错的人生历练。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身在体制内当然觉得别人进不进无所谓。
我读研毕业后有两年在一家公司做编辑,后来公司做了一个探店公众号,我是主编,每天吃吃喝喝走的时候还收广告费,当时还挺有成就感的。
后来考试机会来了,也就考了,考上也会认真走这条路。但我从前理想的模样一直是杜拉拉那种形象。
所以,不论哪种人生,踏实走,都是不差的。
对自己狠一点,对自己的人生宽容点。
最后,祝福每一位考生在人生的考试上,每一次努力都不被辜负。
#2023国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