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银行系统踏入工地对了吗?(一)
时近年关,闲来无事。突然有感而发,想把我这十几年来的从业故事说一说,与大家分享一下,也作为我人生上半阶段的一个总结。
说起来,大学那几年读书也是吊儿郎当,什么把戏都搞了,唯独书没有读清楚。勉强混了个毕业证。拖了老爸的宏图洪湖。有幸进入建行系统子弟招考,到老家县城支行当了一个小小的储蓄员。虽然我本来想去搞工程预决算。可惜实力不济加背景不行,普通人家的孩子能走到我这步已经算不错的了。同批毕业的同学,去设计院或者其他机关单位的一个月也就三四百,我一进建行基本工资就600多,每个月奖金再拿个300多,一个月有千把块钱(大家别笑,当时的工资就这样),已经高兴的鼻涕冒泡了,当时晚上去外面吃个夜宵,也就是二三十块。闽北当时很时髦三五元小炒,三四个菜下来,也就是20块,啤酒一瓶也就一块多钱,还外加刮奖,三四个朋友30块钱吃的已经好到不行了。话说不是我请又谁能请的起呢?当时还挺得瑟的。现在想想真的是太搞笑了。唯一比较头大的就是每个月都有存款任务,当时银行系统都这样。家家户户都要每个月每个人完成两万块钱存款定期,当时两万块钱挺大的一个事,不像现在每个月的收入都超过这个数字。

由于毕业成绩不理想,又没有进入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总想在储蓄所做出一番事业来。除了给自己。增光也替老父亲长长脸。当时银行系统。经常组织业务比赛。总的说起来有两项基本功,一个专业知识,一个点钞。虽然我人长的五大三粗的,手指也粗短的不行,但是天赋异禀,我从开始练点钞的时候就已经是全县级支行排名第一。也不知道以前那些人是咋练的,反正我一开始,单指单张就能做到十分钟点15把,而当时的县城第一名,也就是14把多。多指多张我一开始就能达到19把,当时县支行记录,也就是16把多。这里我非常感激我当时的辅导员,建阳的汤某某。听说后来他也混到了县级支行行长的位置,好像说后来又调到南平建行去了。该同志跟我同岁,大我九天。人也挺高挺帅的。这里遥祝他身体健康,万事如意。97年我大学刚毕业,和他前后脚到的闽北某县支行,我当上了一个小储蓄员。他则是当上了辅导员,相当于储蓄科副科长。通过。我个人的努力,加上他的指导,我业务的水平进步的很快。当然那个时候,单位除了抓存款,也经常组织业务考试,前三名的都有奖励。这个也极大的刺激我对金钱的渴望。于是但凡有奖励的考试比赛,我都取得较好的名次。反之则垫底。并且很荣幸。刚毕业的。第二年六月份就代表县级支行参加地区一级的比赛,虽然煞羽而归,但毕竟也让单位同事知道了我的实力与能力。我想听一首歌。我很有印象,98年银行系统刚刚开始搞上岗资格考试,大家都要考上岗证,所以大家对专业知识学习还是挺认真的。工作之余,有事没事都拿着本专业书在那里看。那个时候我还比较单纯,也没有找女朋友。工作以外的时间除了看书,就是偶尔到同学家吹吹牛,聊聊天。我从97年八月31号报道到次年,存了快两万块钱下来,当时是一笔老大的数字。当时县城的一套房子100平方的,也就是三四万块钱。相当于工作一年半,就能存半套房子。

1182年,名妓严蕊被朱熹抓进大狱,狱卒扒掉了她的衣服,强迫她趴在冰冷的地砖上,用藤条反复抽打身体,朱熹逼严蕊承认与太守唐仲友有不正当关系,谁知,严蕊却死不认罪。
严蕊是南宋初年的营妓,她出生穷苦人家,本来姓周名幼芳,严蕊是她的艺名。
她自小习乐礼诗书,才华过人,但是只是因出身低微,而沦为台州营妓,改名严蕊,如果不是身份问题,以她的才情,或许她能像李清照一样成为流传后世的才女。
严蕊长得一副好皮囊,而且歌舞技艺出众,成了那一行当的拔尖人才,当时人称其为青楼里的“都行首”,也就是“首席”妓女。
既然是首席,自然会有很多达官显贵来一睹她芳容。
唐仲友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台州太守,是个饱学之士,也是个好官,他担任台州知府的时候,还是做过一些利民的好事,比如办学校、建桥梁、安抚灾民等。

唐宋时代都有妓女陪酒的流俗,到了宋朝,此风日盛,几乎到了无妓不成宴的地步,苏东坡每每赴宴,席中歌妓常请他写诗,苏大诗人通常来者不拒,只要酒喝得尽兴,往往为她们留诗词一首,他留存的诗作中,有一百八十多首诗词是写给歌妓的
所以唐太守当然愿意跟严蕊这些花魁在一起,或吟风弄月,品茗赏月,有美女相陪,自然也能释放一下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由于严蕊要才有才,要长相有长相,唐仲友自然是想让她陪在身边为自己撑面子,所以每当他有应酬的场合,就会请严蕊佐酒作陪。
严蕊也是上得了台面的人,她出入社交场合如鱼得水,毫不怯场。
有一次,唐太守宴请当地社会名流,席间大谈风雅并赋诗绘画。唐太守向来客隆重推出严蕊,让严蕊进行才艺表演,以“红白桃花”为题让她填词。严蕊很快写出一首《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众人无不拍手称赞严蕊,唐太守更是激动,认为严蕊给他挣够了面子。
之后,严蕊成了唐仲友最宠爱的官妓,两人关系十分亲密,他当她红粉知己,她当他知音难求。他们之间有着难以言表的情愫和默契。
唐太守有一客人叫谢元卿,他被严蕊的才情所折服,于是把她留在家里,缱绻半年。
后来,严蕊厌倦了这种风尘的生活,她请唐太守帮忙为她赎身。
但是当时的妓业是江南重要的财政收入,官妓脱籍须经州府特批。此时的唐太守已接到调令,到江西担任提刑使,不过唐太守是熙才之人,他也不想看着严蕊就这样在风尘中过活一生,于是就用太守的职权准许严蕊等四人脱籍。
但是,要不是朱熹从中作梗,或许严蕊早已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朱熹和唐仲友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只不过唐仲友提倡经制之学,朱熹提倡格物致知之学,学术上有一些分歧。他与朱熹的矛盾最终升级为官场上的派系之争。

所以唐仲友帮助严蕊的事情,成了朱熹参弹他的罪责之一:滥用职权,私放官妓。
三个月里,朱熹六上奏章严词弹劾唐仲友,从残民、贪污、结党入手,事无巨细,均罗列其中,同时弹劾唐仲友私生活不检点,“与营妓有染”。
不过在当时的这种社会风气下,唐太守与歌妓交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可是朱熹硬是想从“男女关系”“作风问题”找到突破口,并上纲上线地来整倒唐仲友。
于是朱熹下令抓获了严蕊。
按朱熹的如意算盘,严刑拷打之下,严蕊必然会承认她和唐仲友“私侍枕席”,到时候自己就可以依照南宋的法律定唐仲友的罪了。
没想到,严蕊竟是一个硬骨头,尽管受尽严刑拷打,她就是不讲一句对唐仲友不利的话。
狱吏诱供说:“你干吗那么傻,受这个罪,早一些承认了也不过是杖罪。”
严蕊说:“我和唐太守在一起唱唱歌、喝喝酒、调调情是有的,但除此之外,我们之间是清白的。我是一个低贱的歌舞伎人,被人看不起,就算我与太守有私情,也不是了不起的大罪,总不至于让我死吧。但是非真伪,不能黑白颠倒。想让我诬陷士大夫,我虽死不为!”

后来这件事情惊动了宋孝宗,他采取取各打五十大板的方法,免去唐仲友的江西提刑职务,主管建阳武夷山冲道观,而朱熹则被调离。
之后岳飞的儿子岳霖接管了浙东提刑的职务,他主管严蕊案,岳霖了解了这件事件的始末之后,感于严蕊身陷囹圄而气节凛然,有意释放严蕊。
释放前,岳霖命她当众作词一首自陈,严蕊遂口占一词: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最后严蕊被无罪释放,并脱籍从良。
严蕊获得自由不久,就被一丧偶的赵宋宗室纳为妾。虽然严蕊未能得到正妻的名分,但那宗室自娶了严蕊后,心满意足,一心一意跟严蕊过日子,再没娶过别的女人。
“仗义每多屠狗辈”,“自古侠女出风尘”,严蕊便是其中之一。

严蕊一生就像言情小说一样,跌宕起伏,但是不管怎样,一个青楼女子,凭着一份悲慨与决绝、一段情与义,最终把自己“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的一生演绎成传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践行新思想 礼赞新时代——南平市人大系统主题演讲比赛成功举办
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进一步展示南平市各级人大代表、机关干部职工的良好精神风貌,汇聚起新时代奋进力量,10月26日,南平市人大常委会举办全市人大系统“践行新思想 礼赞新时代”主题演讲比赛。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坚,副主任潘剑才、何光松、潘敏芳、陈建新,秘书长黄洪章,以及市直有关单位的领导,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县、乡部分人大代表,机关退休老同志,共建单位的代表和建阳区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同志观看了比赛。

比赛现场,来自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和各县(市、区)的14位选手,用真情实感讲述他们在工作岗位中的所见、所知、所感、所得,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的履职风采和使命担当。
1.《三尺讲台守初心 一支粉笔写春秋》
参赛选手:浦城县第十五、十六届人大代表,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黄丽梅
2.《离群众近些再近些》
参赛选手:南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南平市女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延平区维康大药房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晔
3.《立足平凡岗位 绽放光彩人生》
参赛选手:建瓯市小松镇人大主席团工作人员陈超
4.《坚守初心使命 追梦绿水青山》
参赛选手:南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南平市建阳环境监测站工程师彭佳
5.《学为人师勤耕耘 代表履职解民忧》
参赛选手:武夷山市第十八届人大代表,武夷山市新丰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余敏

6.《青春之我 与青春之中国》
参赛选手:建瓯市建安街道人大工委联络员,建安小学老师詹钬玲
7.《汇聚代表力量 展现人大作为》
参赛选手:光泽县寨里镇人大主席张仁凤
8.《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参赛选手:南平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秘书科科长傅娟娟
9.《爱民于微处 实干在日常》
参赛选手:顺昌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岚下乡乡长饶珍萍
10.《春天的约定》
参赛选手:邵武市沿山镇人大主席团秘书杨劼丞
11.《初心不改跟党走 青春逐梦正当年》
参赛选手:松溪县花桥乡人大主席团秘书何文婷
12.《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
参赛选手:南平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干部江享燃
13.《扮靓家园向未来》
参赛选手:南平市第五、六届人大代表,政和县镇前镇妇联副主席、下派湘源村第一书记叶晶晶

14.《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参赛选手:浦城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团县委副书记钟沁
选手角逐激烈,评委审评认真,最终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6名。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坚为一等奖获得者傅娟娟、钟沁、詹钬玲颁奖。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剑才为二等奖获得者杨劼丞、彭佳、饶珍萍、余敏、何文婷颁奖。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光松为三等奖获得者罗晔、叶晶晶、陈超、江享燃、黄丽梅、张仁凤颁奖。
南平人大2022年10月27日发表于福建
公元1385年,钦点状元的那天凌晨,朱元璋忽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墙上有一根大钉子,闪闪发光,钉子上还缠着几根白线。"朱元璋梦中惊醒,翻开考卷,直翻到100多名,才在三甲的位置上看到了一个名字"丁显"。
朱元璋瞬间喜出望外,丁显?丁者"钉"也,"显"者应梦也,这不就是自己千辛万苦要寻找的状元吗?

于是,朱元璋二话不说当即把丁显从100多名一下子提到了第一名,钦点为了本科状元。此时的丁显也才18岁,成为了历代状元中,及第时年龄最小的一个。
而原来的状元花纶,则硬生生被换到了丁显的位置,三甲第五名,着实是点背到家了。
其实,丁显这个名字也没什么特别的。
丁显也只是福建建阳人,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从小聪明伶俐,又博通经史,下笔成章。只因天资聪慧,丁显在16岁时就被选送到了太学深造。
幸运的是,第二年,朝廷又恢复了科举考试,丁显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当地的乡试,一下子考中了举人。
于是,初露锋芒的丁显决定进京参加会试,先熟悉一下考试流程,为以后进士及第做准备。
丁显本着重在参与的心态,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途。谁承想,从小娇生惯养的丁显不胜舟车劳顿之苦,再加上食不饱腹,一直苦撑到武夷山时终于病倒了。

幸运的是,丁显凑巧遇到了天心寺的老方丈。老方丈一看他脸色惨白,体瘦无比,小腹却胀得大大的,连忙就用开水冲泡了几片茶叶,递给了奄奄一息的丁显。
随即,老方丈又专门安排了一个小和尚照顾丁显。没过几天,丁显基本上恢复了健康。此时的丁显意欲回乡,不愿进京赶考,老方丈苦苦相劝,丁显才答应前去应考。
临行前,丁显乐呵呵地对方丈说道:"小生这次要是中了状元,一定重返方丈这儿谢恩!"
不过,丁显虽勇气可嘉,但会试是汇天下英才,竞争压力巨大,年幼的丁显只能硬着头皮上。不过,朱元璋之所以选他当状元,还有几分诡异的味道。
其实,在会试开始之前,诡异就开始了。当时天下英才汇聚京城时,在京城就忽然间传出了一句莫名其妙的童谣:"黄练花,花练黄。"这句童谣来的太过突然,听到的人也只觉莫名其妙。

到了会试结束,礼部会试取士四百七十二人。黄子澄稳居第一,练子宁次之,第三名花纶为浙江解元。紧接着就是殿试,朱元璋亲自制定策问,阅卷官们拟奏花纶第一,练子宁为第二名,黄子澄为第三名。
当时民间流传的那句童谣:"黄练花,花练黄",起初大家不明其意,等阅卷官拟定的名次与童谣一致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人们不由得纷纷感慨,看起来真是功名自有天定。
只不过,老天爷是定完了,可天子朱元璋可不一定同意。因此,丁显一个一百多名的考生,只因起了个好名字,稀里糊涂就被拟定为了状元。
其实,丁显这个状元的水平着实不怎么样。当时丁显大病初愈,由赶了太长时间的路途,早就累的精疲力尽,并没有多少复习时间。
等上了考场,丁显压根就没有力气做卷子,甚至有些题压根不会做,导致一张卷子三分之二都是空白,能勉强中个进士都已经是万幸了。但这也架不住丁显名字起得好,正好对上了皇帝朱元璋的美梦,上哪儿说理去?

不过,朱元璋深知自己就凭一个梦就决定这些寒窗苦读的学子们的命运,多少有点说不过去,索性就把花纶、练子宁和黄子澄三人一起都调进了翰林院。要知道,在以前,只有状元才有这样的待遇。
丁显中了状元之后,衣锦还乡,依旧信守诺言重返武夷山,拜访天心寺老方丈并谢恩。
于是,丁显派人把天心寺修葺了一番,只见老方丈笑着说道:"当时跟状元郎喂的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只是九龙窠的几片茶叶啊。"
丁显却深信神茶能包治百病,便想带一些回去进贡更皇上,老方丈便用锡罐将茶叶装好,被丁先带回了京城。
丁显刚回到京城没多久,碰巧马皇后病了,请了无数名医看了都没有好转。丁显连忙将茶叶拿出来献给了皇帝,马皇后喝了之后身体渐渐的康复了。
朱元璋见状欢心不已,当即赐给了丁显一件大红袍,命令丁显亲自前往九龙寨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与此同时,朱元璋还派人专门看护茶树,年年采制,如数进贡。

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了贡茶。时至今日,大红袍已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名茶。
不过,丁显脾气暴躁,凭空得了个状元更是让他目中无人。刚中了状元不到一年,就因为上书提意见时言辞过于激烈,一时间把朱元璋给惹急了,被贬到了广西训练大象。
丁显到了广西,闲来无事,就爱喝点小酒,写点小诗,日子倒也过得悠闲自在。只可惜没安逸几年,就不幸染病,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31岁。
而朱元璋得知后十分惋惜,大发雷霆,指着那些驯象卫怒骂道:"丁显年轻气盛,朕就是想让他去锻炼锻炼,过几年后回来再为国效力,你们竟然把他累死了。"
朱元璋大怒之余,将驯象卫的武将全部治罪。丁显英年早逝,只留下一个女儿,着实可惜了。
而南平建阳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抚育了两位状元郎,一是北宋的叶齐,一是明代丁显,建阳县也曾建有状元坊。

连江县:
福州市下辖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建县,为福建最早设置的5个县份之一,始称“温麻县”,唐武德六年(623)改称连江县。因县域形似展翅凤凰得名“凤城”,雅称“闽都金凤”,寓意吉祥
海洋资源丰富、全县海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238公里,大小岛屿82个,(包括待统一的马祖列岛)、水产总量连续多年名列全省第一、县级全国第二。鲍鱼之乡。温泉之乡。
理学家朱熹曾到连江讲学,
唐代连江第一个进士张莹,诗人,官至礼部尚书。
宋代连江考中进士的有293人,最多一科19人(咸淳元年,1265年),文教之盛,可见一斑。仅李氏一族就曾出三个尚书(李弥大、李韶、李钰)。诗人李弥逊、郑思肖等
明代有兵部尚书吴文华、榜眼赵恢、古音韵家陈第、工部侍郎董应举等
清末,连江是辛亥革命活动的据点之一,吴适等一批革命党人响应孙中山号召,率领20多名志士赴广州参加"三二九"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连江人占九名,故有“粤有花县,闽有连江”之褒称。在土地革命中,连江先后组建工农红军二个团,全县一半以上乡村建立苏维埃政权,为革命而壮烈牺牲的有杨而菖、林孝吉等700多名烈士。抗日战争时期连江两度沦陷,全县出征抗战的有7000多男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巨大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连江相继有6支中共领导的游击队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连江和福州作出重大贡献。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卓秋元、黄忠炳、陈发炎、胡应升、王灿登、罗乃琳、林西恵、魏金龙、陈清畴。
陈学芳(1913―1934),红军闽东独立师第3团团长,与敌人战斗中不幸牺牲。
王明星(1914~1941年),又名王明典,新四军五十五团参谋长,在常熟指挥部队突围时中弹,壮烈殉国,
杨而菖(1913~1934年),连江、罗源工农武装和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战斗中牺牲。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追认革命烈士,追授一等功臣和中共党员聂伙明(1961~1979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
林涧青
1922年-2008年
中央办公厅研究室负责人。
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宋元之际诗人。
演员、歌手林炜。
李撰(1043~1109年),字子约,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初任越州余姚主簿。袁州、保州通判历三十多年。据《李氏族谱》载,撰有子6人:长弥大,历任户部、刑部、工部尚书;次弥逊,户部侍郎,敷文阁侍制;三弥纶(旧志为弥伦),知台州;四弥中,太学上舍生;五弥性,太学生;六弥正,吏部侍郎,

李弥大(1080~1140年),字似矩,李撰长子。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任兴仁府宛亭县主簿、工部尚书。
李弥逊(1086~1153年),字似之,李撰次子,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士,年24岁。任单州司户,累官至起居郎。知漳州。谥忠肃
吴文华(1521~1598年),字子彬,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进士、仕至南京工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襄惠。
董应举(1557~1639年),字崇相,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应举中进士,授广州府学教授。户部侍郎,谥忠介,
李韶(1197~1268年),字元善,嘉定四年(1211年)与其兄李宁之为同榜进士,初任南雄教授、礼部尚书、谥忠清
赵恢(1397~1457年),字汝弘,榜眼、编修、进右春坊庶子兼侍读。
常挺(1205~1270年),字方淑,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参知政事,封合沙公(副相,正二品),为连江历代担任京官职位最高的乡贤。
游琏,明武宗正德六年进士及第,历官江西新建知县、山东登州知府、海南兵备副使、江西布政司参政等。在登州任知府6年,以超拔山东举子戚继光而名留青史。
吴志绾,字懋紫、清乾隆十三年中进士。江西省兴国知县,
包荣父字景仁,嘉定十年(1217)进士。建阳知县,奉议郎。
孙钦生于1385年),永乐十二年(1414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拜湖广道监察御、调为浙江道监察御史。
胡绍峄(1709~1798年),字定邹,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才中举人,翌年春考中进士,成为连江历史上惟一的探花郎,泉州府学。
赋诗自嘲:
宴罢琼林景物奢,红绫饼不碍残牙。
座中多少人如玉,争向樽前笑插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