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获满满。(《致远集2022》后记)
《致远集》(2022)PDF版业已编辑完毕。至此,《致远集》已经编纂5部,收录了本人自1981年入职以来的全部作品,包括:论文、译作、随笔、散文、杂文、微头条等。其中,前4部均为纸质印刷品,第5部为PDF版,算是与时俱进吧!
今年是本人的退休元年。从职业的角度看,退休意味着事业的终结。从人生的角度看,退休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上半年正好待在上海,全程经历了上海疫情从精准防控到全城封控。下半年回到山东,又赶上了厦门疫情最严重的时段。当然,最后,与全体国人一样,也体验了从阴到阳又从阳到阴的中毒—阳康全过程。
我是普通百姓,不用写回忆录,但也可以把自己的思考、收获等记录下来,一是为自个老来打发无聊,二是为了与朋友交流,三是为了给子孙留点念想。
2022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所以值得记录的东西太多。2023年是兔年,我以为,应该是一个比较平顺的年份。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间来康复身心,洒脱生活。由此,在节后断更头条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万一明年我不能坚持日更,请各位好友谅解。
博士毕业入职后,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指导学生完成论文撰写,今日投出,期待好消息!!
历经四个半月,从数据补充、处理、讨论、修改、再出来、再讨论、在修改,论文的撰写、修改、修改、修改、修改!!今天终于投稿了,如释重负!学生的第一篇论文,试试水![呲牙][呲牙][呲牙]非常感慨老师们的不容易,后悔当初抱怨老师修改的太仔细!
再此也提醒各位SCI论文撰写需要注意的四点:
1.论文逻辑(最重要):全篇像讲故事一样顺畅
2.论文创新性:不同领域各有评判标准
3.符合目标期刊风格:同样非常重要,投稿前一定要按照目标期刊风格进行适当修改
4.语言没有大问题:不是说写的多好多生动,起码能让人看懂,避免长长句
5.图要美观,这就是个人水平了,教不了的,只能模仿[捂脸][捂脸][捂脸]
还有哪些需注意的,欢迎补充!
上班十一年给领导代写过四次论文,自己评职称时却只能靠花钱买论文发表[笑哭][笑哭]
有个朋友在央企上班,看到这两天“熟鸡蛋返生”论文事件后表示这也不算什么新鲜事。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11年前,他刚毕业到公司的时候,公司要求入职一年后需要写转正论文,通过评审才能转正。结果,第二年他转正论文写得好,被评为公司优秀转正论文。而正好当时,他领导的领导要评副高职称,于是在领导的要求下,就把他的转正论文按照期刊要求修订后,把第一作者改为领导名字,自己则作为第二作者,将论文投稿发布了。
后面又过了几年,他的直接领导要评中级职称,又给他布置了一个代写论文的任务,朋友于是总结了几年的项目成果,成功地写了一篇论文在省级期刊上发布,第一作者署名仍然是领导。
随后几年,他帮其他领导又陆续代写了两篇论文。据他说,有的领导因为在退休前要评正高职称,甚至动员了五六个代写人,一下子投稿发表五六篇,瞬间保证了职称论文的数量要求。
而去年,轮到他自己评副高职称时,因为他的成果都被领导们用光了,所以他只能自己想办法联系杂志社自己花钱让代写发表一篇。
据他透露,一开始的时候,一般期刊都是600-800元一篇,现在行情到了1000-1500元一篇,而核心期刊发表也是最少3000元一篇,有的甚至3万元一篇,真可谓是职称论文发表养活了一条产业!
@老墨的价值观 体制内或国企内的职称评定过程中,论文发表已经变成必要条件(虽然人社部从来没有规定为必要条件)。所以,像论文代写这种事件已经成了职场潜规则!而这也推动了一大批期刊变成了专门的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有些期刊从原来的双月刊变成了半月刊,期刊页数也从40页变成了200页,目的就是为了能多点版面多收点论文发表费用。
这其实也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案例。以前都是发论文给稿费,现在都是反过来发论文得作者出版面费,越来越多的期刊变成了劣质论文的集中地,优秀论文投稿反而时常受到冷落。所以,出现“熟鸡蛋返生”这种奇葩论文其实一点都不新鲜,大家说是吗?欢迎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职场微头条# #职场众生相#
刚入职那会,有个大妈45,比我妈小2.3岁。
一脑子浆糊,以前因为跟前领导有作风问题,被自己丈夫举报后拉到宾馆谈过话,工作上也有确凿的污点,名声臭了。
前领导被抓,她从那以后没被安排过任何具体工作。
我刚进单位,她就让我帮她写自考的毕业论文。
我直接拒绝了。
她当我面,直接说:以前她的学期论文,都是x主任帮她写的,现在
x升到主任,不给写了,尾巴翘上天。
这种拙劣的职场PUA,唉...
我说人家以前给你写,现在不写,你就骂她?我现在写,以后没空写,你岂不是骂我?你拿走吧大姐。
这大姐就瞪着我:你的意思不写。
我说:对,不写。以前是x主任写,那你继续让她写。要不我帮你送过去,顺带告诉她,不写你就要骂她,让她自己掂量下?
这个傻逼气得冒着泡走了。
过几天,我的微信每天大早5.6点就收到她玩消消乐的分享消息。
不发别人就发我,因为全单位就我一个年轻人。
提醒一次不听,我就每天12点睡觉前给她打电话:
大姐,早上不要给我发消息,你不睡我还要睡。
打了三四天,她直接把我微信删了。
怕她恶人先告状,我跟单位关系近的同事打听:那个大姐是不是天天
5.6点也给你们分享她玩游戏的消息?
好家你,不问不知道她年轻时候的
风流事。
过几天吧,半个单位都知道她发消息凌晨骚扰我的事了。
又过一段时间,她在我们办公室闲聊,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我跟你妈,谁显得年轻呀?那天见你妈接你,显得像六+的。
我本来在干活,听她这么说,直接当着另外两个50来岁同事面杀鸡:
你是生我养我出了一毛钱的力?还是打算以后包办我结婚带孩子?这话幼儿园的孩子都问不出来,当然是你年轻,活了大半辈子,脑子都不带发育的?
然后佯装生气直接摔门出去,不给她对线机会。
没多久单位同事给她早年不检点的事迹上,加一条老了没脑子。
当然我也得到了应有的负面评价:
年轻气盛嘴巴快。
#秋日生活打卡季# #头条创作挑战赛#
青年教师入职高校如何“混”?切记先无效社交,再有效科研,羽毛决定飞多高!
前几天,兰哥遇到一个29岁的青椒,目前在事业编的教学岗位,他苦恼于不会处理社交关系,更不知道如何在社交关系一般的情况下把职称评上去。
兰哥只能说,想多了!你看哪个成果丰富的大佬担心这个呢?闷头搞论文、课题、专利、专著,然后一鸣惊人,这才是实在话。
特别是国自然和国社科,没有这些,有关系也上不去。自然学科弄几篇一区SCI,人文社科弄几篇C刊,谁还敢小看你?
如果觉得质量太高有点吃力,那就从数量和种类上压制呗。一年弄5篇论文三个纵向再加上两个横向课题,发明专利、外观专利来几个,专著主编来几个,连续五年,兰哥不信你评不上。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科研做得好,评职没烦恼!
关注@兰哥的论文圈,每天掌握第一手核心期刊资讯,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分享。
#教育微头条##论文#
大型央企工作,2013年入职。去年年薪二十万多一点。//@你不知的荒漠草原:我女儿英国利物浦大学硕士毕业,谈研时差点没有累死。学校淘汰率30一40%。做论文时引用自己的上一次论文的内容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会按抄袭处理,直接开除。你说是水硕?那国内硕士百分之百毕业算是什么?
话梅糖00今天吃饭的时候,说起“水硕”。我一个同学的儿子本科毕业找了两年多工作都不如意,后来花了几十万去英国读了一年硕士,毕业回来就签了,说是人才引进。
全国最能发论文的大学排名
发论文能力直接决定大学的全国甚至全球排名
对于刚入职的大学老师来说
如果发论文达不到要求,拿不到课题
意味着6年非升即走,达不到条件就要被辞退
能写好论文的人,确实也是一种水平
聊聊2021年博士毕业进入省属2本高校后工作半年后的近况。相信去年9月进入省属2本高校的博士已工作半年时间,基本都写了入职的第一个国自然的本子,带了至少两个课头的专业课,接手了一个本科班的班主任工作,拿了半年工资,至少10w吧,生活也渐渐的趋于平淡。目标直指今年的国自然青年基金,或退其次申请省级自然基金,随着3月大学开学,本科毕业论文,大创项目结项,互联网+等学科竞赛,还有春季学期至少3个课头的专业课,事多事杂,忙忙碌碌的。有男女朋友的也该张罗结婚,没有的可能还要兼顾学校关心个人问题的同事老师介绍对象。其实刚进高校的青椒,生活简单繁忙,从大的方面职称、婚嫁、买房买车等等,从小的方面说,上课,改毕业论文、改国自然本子,写各种课程教案,还要干一些二级学院的杂事,扩充自己在学校的人脉关系,一转眼,很快就进校一年了,也到了为转评讲师做准备的时候了。
#故事推荐#1
二十二岁那年的盛夏,别的同学还在忙着毕业论文,以及决定毕业后去律所,还是公检法系统的时候,我却已经快要由少女迈向人生的另一个角色——母亲。
验孕棒上准确无误的两道杠,我确认了整整三天,才明白过来。
原来这两天无端会觉得眩晕不是没有缘由。
明明做好安全措施了,明明处在安全期,怎么就撞上了那样小的概率?也许明天我该去买彩票,中它两个亿想必也没什么问题。
如今再追究原因似乎已无意义。
寂静无人的寝室,室友不是在家等待出国留学的日期,就是在CBD的律所里实习。
我瘫坐在椅子上,给异地的男朋友季泽打电话,他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依仗的人。
“喂?在干嘛呀?”我不知为何自己的口气变得这般小心翼翼,但我依旧试图从一个轻松的氛围来开展我们的话题。
“在工作呢,怎么啦?”他的语气还是那样温柔,一如既往。
我长吁一口气,犹豫半天,打算从另一个角度来切入话题。
“这个周末一起去扬州玩怎么样?我有一段时间没见你了。”
“这周末吗?稍等……有个邮件。”
随后是一阵噼里啪啦,我能想象出他在那个小小的格子间里工作的情形——他做ios系统的开发,桌子上有一台最新的苹果电脑供他敲代码。
工作的整个小天地,简单而干净,一如我们过去的青春爱情,没有利益斗争,只有花前月下。
我静静地等待。
季泽的声音再度传来已经是两分钟之后,依旧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敲击键盘声,“这周末不行,我要去开股东会。”
他的声音略带疲惫。
季泽在这家软件公司做开发,同时和其他朋友在外面弄了一个创业项目,刚刚拉到几笔投资。
投资人总是拉他们开会,不停说一些关于投资的事项。
“可是我有重要的事情和你说。”
我努力鼓起勇气,将语气放得郑重。
“那你说吧。”
似乎是觉察到了我的非同寻常,他终于停下了那恼人的敲击声。
“我怀……”我终究没有说出口,而是说了一句,“我想你。”
我太害躁,以至于说不出口。
“啊?”他有些诧异。
“我想你。”
我忽然无声地哭了出来,“非常想你,破天荒地想你,在每一个你不在的日子里。”
他叹了一口气,异地恋四年,来回火车票几百张,每一个相见的日子都值得珍惜,他太懂我的苦。
季泽语气软下来,轻声安慰我,“乖,等毕业后我们就能在一个城市工作了,你再忍忍。”
听到这话,我却哭得更凶了,我忍不住地揭穿他。
“你骗人,上次你睡着的时候,我看到你手机里收到的那份邮件了。
你确实有辞职的打算,但你打算去那家创业的公司入职。
我都看见了,你还骗我说要来N市找工作……”
我嘴里的话和脸上的泪如同止不住的水龙头,哗啦啦地倾泻而出。
“芝南,对不起,我打算等你毕业完再同你说的。”
他的声音里似乎掺杂着愧疚。
“不必了。”
我挂掉了电话,将他拉到了黑名单。
2
我只将怀孕的事情告诉了许文雪。
我在这个城市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朋友。
她年近而立,身材窈窕,风情万种,却一直保持单身。
情史亦是神秘,听说早年在法国留学时还曾有王子向她求婚。
如今,她在这所城市里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少女咖啡店。”
仿若洗尽铅华,日出而作,夜深而息,相当潇洒。
“你打算怎么办?”知道我怀孕后,她将我的红酒换成了水果茶,喝起来酸不溜秋,我忍不住抗议。
“我不知道,但是我明白的是,自己不能要这个孩子。”
我已经暂停了在律所的实习,长久的心绪不宁已经使我一再犯错,那份工作我已经转接给了更为需要的同班同学。
交接的同学甚至专程买了礼物向我表示感谢,是个黄色的水晶,如同泪滴。
“你可知堕胎在某些国家依旧非法?”她将手覆盖上我的手,她的掌心温热,而我的掌心却冰冷。
“当代医学昌明,但我只希望你善待生命,也善待自己。”
“对不起,我年纪太小,无力承担。”…点击卡片继续阅读
博士求职高校避坑关于职称的坑
一,一定要问清楚,博士期间成果能不能在进校之后算成果。如果算,算多少。同时,一定要问清楚,通讯作者和一作是不是有区别,有的话,区别在哪儿,没有的话要写进合同。(很多学校进去之后,跟你说你以前的成果不算,你重新发吧)
二,一定要问清楚职称怎么算。是副教授(教授)职称,还是特聘副教授(教授)。第一种直接给职称的最好,你到哪儿都是。第二种在申请课题的时候还可以说是副教授教授。可别啥也不是,就是讲师,享受待遇三年,三年过后,考核没过,降成讲师待遇。很多学校拖拖拉拉,教授变副教授,副教授变讲师。
三,入职前看不到具体合同,看到了就不签也得签。在被确认录用之后,聘期待遇(包括安家费、住房补贴和科研启动金等)和离职违约等的具体条款,还可能包括追加服务期和学校内部规定等额外条款。
高校人事部门制定的聘用合同是制式合同,这种认识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和以己度人。的确,同一年度的新教师聘用合同一般是相同的,但绝大多数时候是与其他年度的新教师聘用合同是不同的,加入了人事部门的新考量。比如,为了学校五年后的目标,要限制这一批新青椒在获得职称之后离职,就开始规定追加服务期和巨额违约金,或规定提前离职必须经过学校批准等。也就是说,制式合同是在年度之间不断变化修订的,完全可以普遍地坑本年度入职的新青椒。
#论文# #核心期刊#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