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州的区域发展】,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温州的区域发展:“城”势而上系列观察丨温州,靠什么?
- 2、温州的区域发展,温州何止三个温州
1、温州的区域发展:“城”势而上系列观察丨温州,靠什么?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世琪 吉文磊 周琳子
支持温州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面对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的城市定位,温州是激动的。
这等于官宣了温州“第三把交椅”的城市地位。
但——
温州人均GDP水平、市区面积全省排名靠后,与上海、杭州的时空距离甚至远于衢州、丽水。
不少人问:“标兵”渐远、“追兵”渐近,温州打造“全省第三极”,靠什么?
多日走访中,涌金君看到,这座浙江老牌强市已看淡过往光环,冷静下来,直面差距,努力把定位变成地位,迈向当之无愧的“全省第三极”。
01总量与人均
“温州的经济总量排在全省第三,仅次于杭州和宁波。”
面对“温州,靠什么?”,温州市委政研室相关负责人首先讲出这句话。
GDP仍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看人均,含金量如何?
2021年,温州常住人口964.5万人,全省第二。GDP总量7585亿元,人均不足7.9万元,全省第九。
“全省第三极”当然不限于经济范畴,但提升GDP总量迫在眉睫。
总量与人均的矛盾背后,是温州产业发展积累的问题。
客观来说,过去一段时间,温州的产业结构升级之路不算亮眼。由于长期依赖低层次发展路径,这座城市面临着“粗放增长缺资源,集约增长缺激励”的挑战。“产业转型滞后”“创新增长弱化”等一直是当地媒体谈及的危机。
新形势下,温州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拿出更大的魄力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阵痛。
一个缩影就是:今年4月,12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落户温州;6月,集中开工重大项目31个,其中单体超百亿项目2个,集中签约重大项目107个,涵盖12个县市区和开发区。
这份数额大、内容实的招投“成绩单”,是温州实施“双轮驱动”战略的成果。除了立足传统产业优势,培育鞋业、电器、服装等一批千亿产业集群,温州还在加快新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这些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产业引人注意。前有“宁德时代”的闽北样板,温州自然不愿错过腾笼换鸟的机会。
根据温州“十四五”规划,温州将打造“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产业,提速推进浙江三澳核电、瑞浦新能源等重点关键项目。
在未来,成为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或是温州发挥“全省第三极”功能的重要切入点。
影响温州人均GDP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较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全市5个山区县,尤其是文成、苍南、泰顺的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的三分之一。
“山区县主导产业培育同样是温州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要点。”温州市发改委地区与海经处处长郑晓波介绍,目前,温州山区县十分重视主导产业引培,加大力度招引“链主型”项目,做大产业规模,比如苍南谋划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风电、核电、风机制造都已在布局。
02人口与城市
全省第二的常住人口数量、全省第九的市区面积。
这样的对比,颇有戏剧性。人口之中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因为城市空间的狭小而难以释放。
温州市区有多小?
一个很直观的感受,从主城区最北端的瓯江到温州南高速枢纽,温州市区仅是一个宽度在15公里左右的窄长区域。当地市民甚至半开玩笑道,一个全马没完,就已经跑到了郊区。
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客观原因。温州市辖区面积仅是杭州的1/3、宁波的1/2,加上乐清、瓯海、龙湾、瑞安四大城区板块结构之间相对松散,没有形成紧凑型、整体型发展的格局,温州中心城区首位度并不高。
中心城区发展优势不明显,温州对高端产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则变得有限,对各县(市、区)乃至浙南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拉开城市骨架,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是温州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如何破题?八个字,东拓西优、南联北跨。
在温州市发改委城镇处工作人员案头,都摆放着一本行动方案,包含了“乐瓯洞一体化、温瑞平原一体化、龙平苍一体化”,绘出温州城市格局新蓝图。
“乐瓯洞延展主城区面积,温瑞平原拓展主城区腹地,龙平苍打造城市副中心。” 温州市发改委城镇处处长叶传好表示,按照温州“十四五”规划,市区、瑞安市、乐清市和永嘉县将纳入都市区主中心,围绕“一轴一区一带”城市布局,届时温州市区北跨瓯江与乐清、永嘉沿江片一体化发展,南联温瑞平原、飞云江与瑞安组团式发展,向东与洞头、两大产业集聚区协同化发展,形成“拥江滨海”空间格局。
市域一体化下,交通已经先行。
纵贯瓯江南北,连接乐清黄华与灵昆岛的瓯江北口大桥5月底建成通车。这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全省大通道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温州打造市域“1小时交通圈”的关键性工程。
大桥正式通车后,从乐清市区到龙湾国际机场所需时间从过去的1个多小时缩短至十多分钟,也标志着连接粤闽浙三省的甬莞高速全线贯通,助力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建设驶入“快车道”,为温州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造更好条件。
可以预见,在未来,温州城市能级将得到提升,对浙南地区拉动效应将会更加明显,城市建设与人口优势的良性互动发展,也将让“全省第三极”的底盘更加扎实。
03区位与战略
在讨论浙江的区域发展格局时,温州的地理位置如何,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位于浙江最南端的温州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
即便日益发达的交通把温州拉入一小时交通圈,但空间距离永远难以跨越,“开车一小时”与“高铁一小时”,在经济发展逻辑中绝无可比性。
但换个角度,“最南端”也是温州成为“全省第三极”最大的资本和优势。
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淼看来,温州在浙江城市布局中的定位并非网络节点城市,而是具备成为“核心”的素质。尤其在浙南,温州“独一档”。
而眼下,浙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提升浙南竞争力的核心。
在我国东南沿海有两大城市群,长三角和粤港澳,一东一南,两者往往被独立看待。但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的表述,让两者的关系产生了变化——
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像一条丝带,连接起两大城市群、两个国家战略。
区位与战略之间的矛盾不可能一成不变,既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之一,又属于海西区五大中心城市的温州,因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其战略地位就需要被重估。
这些年,温州已经开始与闽东联动,与宁德开展战略合作,设立浙南闽东合作发展区。一些如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甬台温改扩建等畅通东南沿海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度也在加快。
“尽管目前,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仅仅出现在规划当中,国家也尚未对此作出明确部署,继续融入长三角,仍是温州必须坚持的方向。但我们已经看到并颇为重视这一新机遇,挺起‘全省第三极’的腰板,主动对接、主动拓展、主动争取。”郑晓波说。
04过去与当下
温州的过去无疑是辉煌的。曾几何时,温州不仅仅是浙江的一座城市,更是一种符号。
温州的国际影响力建立在改革开放后走南闯北的温州人身上。
走访时,几乎每一位受访者在提到温州优势时,都会提到“温州人经济”,但同时都会补充道,要理性看待“温州人经济”。
不可否认,温州人是温州引以为傲的资本。但在城市竞争的新格局下,温州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温州人经济”源于这座城市,但不完全属于这座城市。
或许上一代、这一代温州人会因家乡情怀,回温投资,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情怀又能维持多久?
2、温州的区域发展,温州何止三个温州
前言:温州,一个“地暖心更甜”的地方——
我去过温州不下于十次,虽然每次都是商务公干,但却与去其他城市的感受有点不一样,那就是温州人一方面会跟你正儿八经地谈事,另一方面还会很性情中人地跟你聊起他们当年打拼的故事,尤其有意思的是温州人一旦发现对方是一个踏实做事还聪明伶俐的主,更会对其刮目相看,以至于我们整个团队对于温州的感受都颇为良好。
温州地图
然而,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温州,却又“心头感觉千般好,下笔却是一时难”,为什么呢?
还不是因为温州太优秀!
正如“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走入我们心灵深处的温州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地暖心更甜”的地方!
温州五马街
今天,《泓锦观察》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温州,看看这座传说中很厉害的城市到底有哪些历史作为和美好未来——
一、风光甲东南——美丽的温州城
打开温州市政府的官网,就会发现有一个“走进温州”的栏目,对于温州的文旅资源,是这么介绍的——
温州市政府官网有关温州介绍
这里可能漏了两个地方:一是充满历史韵味与传统风情的泰顺廊桥;二是拥有1600多年历史、堪称中国步行街传承祖师爷级别的温州老城的步行街——五马街,他们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流传千年、熠熠生辉。
温州泰顺廊桥
温州得名本身来自于温暖湿润的气候——因其地处温峤岭南,“虽隆而冬恒燠”,再加上境内拥有森林公园达19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同时又背山面海,岛屿超过700个,更是让温州成为神仙洞府一样的地方。而主城区鹿城来自于建永嘉郡城时“白鹿衔杏花跃城而过”的传说,正堪与广州的“五羊衔穗”传说媲美。至于其“斗城”之说,则又与天象和山水行胜息息相关(唯有湖南娄底能与之匹敌),注定了这是一座极为特别的城市。
温州又称鹿城,源于建城时白鹿衔花传说
天上星星参北斗,人间北斗落温州
二、财富冠九州——“可怕的”温州人
如果说近百年在历史上是“无湘不成军”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前后五六十年则是“无温不成商”——温州人和他们创造的财富分散在全国各地,他们中很多都是白手起家从一个很小的板块做起来的,如飞科的老板李丐腾,就是从剃须刀之王到小家电之王;正泰的南存辉就是从5万元做开关开始的;奥康的王振滔则是3万元起家,成为“世界鞋王”,并创办了首个以民营企业家名字命名的个人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王振滔慈善基金会。
正泰已成为中国电工电器的一面旗帜
在上海工作的四年,我和很多温州老板成为了朋友,当时他们很多都把总部搬到了上海,在我们团队的感受中:他们个个精明过人、精力旺盛如超人、既勤快吃苦又很豪爽大方,既敢打敢拼又智慧超群——如初生牛犊的飞科李丐腾敢跟实力极为强大的跨国公司打全球专利官司并一举打赢;王振滔敢于在武林广场两次点起不同的两把火烧出温州鞋乃至中国鞋的正本清源、涅槃重生。
飞科剃须刀已成为全球男人共同的选择
温州几乎全民皆商,虽然经过多次挫折,但温州人骨子里却有着一股倔强的精神,以至于虽然他们一无所有,但绝不坐以待毙;而是肩挑手扛、走村串巷,干的是补锅、修鞋、弹棉花等诸多别人看不起的小活,虽然与外人基本言语不通,甚至还要经历很多白眼和人生地不熟导致的生分,但他们却毫无怨言、起早摸黑地以“四个千万”(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讲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精神干出了一番事业。
温州商人,不仅打开了中国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之路,更站在了世界的舞台
温州人做事,讲究“一俨一、二俨二”;喜欢“人抬人”,不喜“人头不”,更讨厌“刀快”;对于一日三餐对应时间卡点很到位,如吃早餐叫“吃天光”、吃午餐叫“吃日昼”、吃晚餐叫“吃黄昏”;有关吃的方面还有一些非常形象生动的社会性的演绎如“吃家生”、“吃铜”、“吃碰头”,对于数字七和八的感受跟其他中国人完全不一样——不信你问问温州人“七七八八”、“七搭八搭”、“七零三、八零四”啥意思。
温州精英不仅有商人,还有院士、科学家等
在我们看来,吃过大苦而又创出大成绩的温州人一直闲不住,即使你看他们确实在闲,也能发现他们的眼睛瞳仁外面折射的是世界的精彩、里面是他们在思考着不一般的未来——
三、硬实力震寰宇——“三个温州”从何而来?
温商是改革开放中国崛起的重要力量,没有之一。因为他们是真正连接和推动中国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的最广泛、最深入、最亲民如“蚂蚁雄兵”的群体力量。现在温州普遍被认为有“三个温州”——浙江温州、中国温州、世界温州!
那么,“三个温州”从何而来?
浙江的温州除了体现在浙江排名第三的GDP之外(突破7000亿元)、更以突破1081.5亿元的财政收入和高达29家温州企业入列浙江省创新型企业“王牌军”——温州以其开拓力、创新力、坚持力赢得了一片天。
温州人闯荡世界的勇气和实力代代传承
中国的温州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温州商会、二是温州(在各地投资的)产业集群和温州产品矩阵、三是温州街和温州城;在我们了解和观察看来,温州商会是非常抱团的、很实干的、同时也是极为出众的,我所居住的深圳温州商会的年会都是在华侨城洲际大酒店举办的。各地的温商也有很多,即使是边陲之地的新疆和云南就有8万人和12万人之多;川渝地区有13万人;两湖地区有20万人;两广地区有30万人;京沪两地分别有3-5万人。而他们当中,很多是上市公司创始人,身价数十亿乃至数百亿的一大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温州人拥有地财富,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温州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种“图腾”,不信你看几乎每个大一点的城市都有“温州城”
至于世界的温州,则广泛分布于五大洲、尤其是欧美等地,如欧洲就有超过25万人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俄罗斯等地,甚至部分城市出现了类似于温州城一样的“城中城”,这里的温州人经营皮革店、理发店、金饰店、餐厅、网吧、超市、酒吧等,形成一道独有的风景。
经济方面,上市公司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量指标,截止到目前为止,温州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48家,其中境内上市28家,境外上市20家。但如果算温州系上市公司的话,就远远不止这些了,光温州系A股上市公司就有75家之多、总市值达1.24万亿(2021年9月1日数据)。
世界温州人大会,每年一度的“温州人之家”
“三个温州”如温州人以温州为中心画的三个“同心圆”,它从“四个千万”而来,这样笃定而温润的温州人总是能做出世界级的生意!
四、软实力正在崛起——温州文化源远流长
那么,温州的软实力如何呢?
温州软实力也很不一般——一方面,温州历史悠久,在2016年就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另一方面,温州人文深厚,城市“白鹿衔花”、书圣临池挥毫、谢灵运笔下的“永嘉山水”成中国山水诗鼻祖、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提出功利学说影响千年、诗坛出现“永嘉四灵”诗派、戏曲首创“南戏”戏剧形式等等,尤其是明清以后,温州文风鼎盛,被称为“东南邹鲁”。
中国山水诗看温州(三垟湿地公园:苏巧将摄)
温州语言和文化确实也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其地被山海包围,瓯江穿越其中,因此,温州又被称为“瓯越”,自秦汉东晋南朝时期开始,中原名门士族、达官贵人纷至沓来,中原文化、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一方面促进了温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拓宽和沁润了温州人的眼界和心灵;两宋时期的文人学士、富商巨贾、大批能工巧匠汇集温州,更是让温州青云直上、人才辈出,光两宋期间的温州就出了文武进士各1200多和300多名。明代“国师”刘基(即刘伯温)、晚清“一代学术大师”孙诒让、当代考古家夏鼐、一代词宗夏承焘、数学巨子苏步青、谷超豪等,均久负盛名。
秀甲天下的雁荡山
温州人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现代温州已经成为“华侨之乡”、“数学家之乡”、“南戏之乡”、“游泳之乡”,更以“温州商帮”和“温州模式”闻名遐迩。
后记:温州十四五,更美好的未来也必将扛起更大的重任!
2021年3月1日,《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明确提出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力做强第三极、建好南大门,力争迈上万亿级GDP、千亿级地方财政收入、千万级常住人口、百万级新增人才的发展新台阶。
尤其是在发展战略上,除了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之外,更在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势首位战略上下功夫。并联动推进“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建设,打造最优创新生态;大力实施“百万人才聚温州”重点行动、重大工程。
2019年8月,温州诞生了中国最年轻的市——龙港市,它是全国首个镇改市和全国首个不设乡镇、街道的县级行政区域,下辖73个行政村、30个社区。这无疑开启了龙港乃至中国数百个类似区域的快速发展之梦。
从温州城到温州湾,跨江面海的温州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2020年新冠**发生以来,有大爱的温州人一方面全力抗疫,一方面大手笔包机赠送口罩等防疫物资给欧洲、美洲和世界各地的乡党、中国同袍和海外朋友们,正如其在历次大灾大难面前无私奉献的义举一样,不计成本、不计回报,因为温州人——就是温暖世界的一群人!
江心屿上看温州
这样的温州谁不爱?!让我们诚挚祝福温州未来越来越好!
本文关键词:温州城区发展,温州区域发展不平衡,温州市的发展,温州发展的区位优势,温州有什么发展。这就是关于《温州的区域发展,“城”势而上系列观察丨温州》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