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八年二月,湖南邵阳一年一度的童子试。一位九岁的考生,文章、诗赋文不加点一蹴而就。考官以“太极图”茶杯出题“杯中含太极”,考生摸着怀中的麦饼,对道:“腹内孕乾坤。”
这位九岁的考生,就是后来名满中华的魏源。他出生和成长于当时的湖南邵阳县金潭(也就是今天湖南隆回县司门前镇)。魏源从小聪颖,七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常苦读至深夜。
九岁参加童子试一鸣惊人,顺利通过县试,但按照科举制度,要想得到参加科举考试的基本资格,还有府试和院试两关要过。到那时,魏源就是生员了,也就是俗称的秀才。虽然还没有进入正式的科举流程,但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但魏源却在八年后,也就是嘉庆十六年,才考中秀才。成绩不错,是秀才中的第一等“廪生”,从此可以按月领到官府发的粮食了。
道光二年(1822年),魏源考中举人,名列第二。按照规矩,魏源有了做官的资格了。他先是接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聘请,负责编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接着又成湖南同乡、江苏巡抚陶澍的幕僚,协助陶澍兴办漕运、水利等具体事宜。期间,魏源笔耕不辍,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筹漕篇》、《筹鹾篇》和《湖广水利论》等经世致用的文章。
道光九年(1829年),魏源参加了应礼部会试,但不幸落第。同年考生龚自珍也落第,但二人却得到了阅卷官、经学家刘逢禄的赏识,专门为他们赋诗一首《两生行》,两人也因此成名,从此龚魏齐名。
不知何故,魏源此时去捐了一个官职,内阁中书舍人候补。捐官的唯一好处,就是魏源可以借机饱览内阁丰富的藏书,包括很多秘阁官书以及士大夫的私家著述。
几年后,魏源在南京买了一块地,盖了个三进草堂。在这里他开始了和禁烟名臣林则徐的交往,林则徐当时任江苏巡抚。正是受到林则徐的启发,魏源开始《海国图志》的写作。这部后来名扬天下,甚至启发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大作,是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编撰的,国人耳熟能详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他的核心思想。
在此期间,魏源进入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并在前线亲自审讯俘虏。但因为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他愤而辞归,立志著述。
三年后,魏源再次参加会试,中进士,外放任东台、兴化知县,后升高邮知州。但此时的魏源已近五十岁,对于蝇营狗苟于官场,逐渐失去了兴趣。
十年后,魏源辞官,年事已高的他潜心学佛,法名承贯,并著有《净土四经》。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魏源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自从二十多岁离开,直至客死他乡,魏源再也没能回到他的家乡隆回。借用最近大火的歌曲《早安隆回》,再一次纪念这位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吧!
“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
照亮我一路前行
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