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作品赏析[作揖]
周慧珺,1939年生,浙江镇海人。曾任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人物经历
1962年 参加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得到 沈尹默、拱德邻、 翁闿运等著名书法家亲授。 楷书学 欧阳询、 颜真卿、 褚遂良诸家,又上及北碑; 行草书从 宋四家入手并上溯“ 二王”。以节临米芾《 蜀素帖》, 行书入选由 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后 第一次举办的 上海市书法展览。其 书风劲健纵横,流畅明快,自具风貌。
上海文联,全称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领导的文艺界人民团体。由当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巴金icon、夏衍、于伶、贺绿汀、冯雪峰、梅兰芳等于1950年7月发起创立,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夏衍、巴金、夏征农、朱践耳icon曾分别担任上海市文联第一、二、三、四届主席。第五、第六届主席为吴贻弓。1950年7月24日至29日,上海市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解放剧场隆重举行,531位代表欢聚一堂,陈毅市长出席大会并亲切致辞。会议以“团结、创造”为主题,在热烈昂扬的气氛中,宣告了上海文联的成立,标志着上海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迈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家铺地板的电影局局长,一分钱礼没送,他提拔你当办公室主任】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吴贻弓是30多年前,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个“家庭主男”。那天中午,我代表南通一家中学生影评组织请他夫人、60年代就在影片《李双双》中有过出色表演的张文蓉参加公益活动,头顶烈日摸到吴兴路246弄2号他的家中,开门的是在报纸杂志上常见的“书生导演”吴贻弓。
他穿着极为普通的衣裤蹲在地上铺塑料地板,架着眼镜的鼻梁上全是汗珠。我第一感觉是这哪像大上海的电影局局长啊,分明是个“劳模”哟!他歉意地笑了:“对不起,张文蓉临时帮朋友的忙,拍戏去了,刚才这塑料地板弄了一半,我就趁上班前赶着给它铺好,家里搞得乱哄哄的。”
我当时啥也不是,就一个当副导演的“小跑腿的”。他一点架子都没有,给我倒冷饮,拿扇子(他们家当时没有电扇),使我受宠若惊。一个局级干部,一个名人,如此谦和,让我这个看过无数冷脸的年轻人备受感动。
我说明来意,他表示支持,说参加群众影评义不容辞,不过他让我一定要去一趟“上影”演员剧团、“公事公办”,拿介绍信替张文蓉请个假。说着,他拾起电话给当时的剧团领导严永瑄打了个招呼,并且让我等他一下,一会儿搭他的车去剧团。他的和蔼可亲固然让我印象很深,但作为电影局长,自己夫人到外地参加社会活动要向下属单位的领导请假,足见吴贻弓做官做人都有原则。
后来,跟张文蓉老师熟了,常有来往,逢年过节,贺卡上总有吴贻弓签在她下面的名字。再后来,我和他们的儿子吴天戈成了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先后同学。再后来,我开始独立导戏,张文蓉老师是我的戏的主演。一部戏下来,对我可以说十分了解。
有一天她由衷地说:“你适合当办公室主任,吴贻弓手下就缺你这么个人。”我以为张老师也就跟我聊天儿说客套话呢,谁知她认真地跟丈夫说了。吴贻弓不置可否。说了几次,吴贻弓照样不表态。张文蓉知道,吴贻弓不表态,就是不同意,吴贻弓在原则问题上是有自己坚定不移的主见的。
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接触,他不了解我。一次,我导了部片子,请了一帮名人前辈看片提意见,吴贻弓下了班,没吃晚饭就赶来了。讨论时遇上戏剧学院的书记和院长,两位恩师在吴局长面前把我夸了一番,吴贻弓这才真正开始注意我。不久,他的影片《阙里人家》搞巡回首映,他专门喊我担任活动策划和司仪,十几天朝夕相处,分手时吴贻弓跟我说:“寄一份你的个人资料给电影局的党委书记马林发同志。”
两个月后,他来电话让我到电影局报到。一百天后,一纸公文摆在我面前,经报上海市委宣传部同意,我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成了吴贻弓的助手。他出任上海国际电影节执行副主席,我则被任命为办公室主任。那年,我刚三十出头。我一分钱的礼都没给吴贻弓送过,回想起来倒是我在“上戏”读书时,张文蓉老师每年中秋都让我去她家里拿月饼。我那时才晓得,也有当官的给老百姓送东西的。
看看吴贻弓曾有过的官职头衔: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党委书记,上海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导演协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更为显赫的是:吴贻弓是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两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还曾是全国政协常委。在电影界人士中,吴贻弓担任过如此之多的重要职务,迄今独此一人。(江平 文)
沈柔坚(1919.10—1998.7)是福建诏安人。早年学中国画,继学西画,三十年代中期又学版画。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新四军从事美术创作。历任军部战地服务团绘画组组长,华东《大众日报》美术研究员等。历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辞海》美术科目主编,《中国美术辞典》主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1991年秋,在北京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淘书小记(427):《红日》吴强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吴强(1910—1990),原名汪大同,江苏涟水人,作家。曾于1933年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后来又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华东军区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务。
创作背景:在解放战争时期,吴强担任苏中军区的政治部副部长和华东野战军六纵的宣传部长,他亲身经历了涟水、莱芜、孟良崮、淮海等多次战役。萌发了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来描写这几场战役的残酷和艰苦的念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了该小说,
该书以1947年发生在江苏的涟水,山东的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这三次战争。重要艺术成就是对于革命战争的史诗式描写,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军人形象。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现在上海的文艺界,吃老本的情况非常严重。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创新。最终想到让东北人,天津人,来搭救,也是不得已的下策。归根结底,是文艺工作者不了解,甚至不理解现在的社会。说的不好听,是文艺工作者脱离群众。
#你见过哪些文学家#
本人在京工作时,见过著名作家柯蓝先生。
柯蓝先生,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当代中国散文诗的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历任《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文协党组书记、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副所长等职。1961年回湖南深入生活,任湖南省文化局副局长。文革后任《求是》杂志文艺部主任、编审。其作品有:与文秋合写以秋收起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暴动》(原名《秋收起义》),以及反映海军战斗生活的长篇小说《祖国海岸》,短篇小说集《竹楼夜话》,散文集《起飞的孔雀》《上海散记》《火车上的少校》,散文诗集《早霞短笛》,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儿童文学作品《王孝和的故事》《雾海枪声》《马戏团的秘密》《少年旅行队》《柯蓝文集》《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等。
【#导演黄蜀芹去世#】#黄蜀芹去世#据上海电影家协会消息,著名导演黄蜀芹于21日去世,享年83岁。黄蜀芹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曾先后执导电影《青春万岁》《童年的朋友》《人·鬼·情》《画魂》,电视剧《围城》《孽债》《啼笑因缘》等多部影视作品。作为中国第四代成就卓著的导演,女性的身份给了黄蜀芹独特的观察视角,其代表作《人·鬼·情》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电影”。2016年,黄蜀芹获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图片来源:“上海文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