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诗句分别出自哪位文人之笔? 】
1.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哪位文人之笔?
答:出自三国曹魏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白马篇》,大意是: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从容。该句抒发了作者的报国之志。
2.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出自哪位文人之笔?
答:出自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鲁迅的《自题小像》,大意是:把希望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我愿把我的鲜血敬献给祖国。该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3.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哪位文人之笔?
答:出自清代政治家、诗人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怎么能因为有福祉就追求,有祸患就避开呢?该句表达了作者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
4.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出自哪位文人之笔?
答: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大意是:我僵卧在这偏僻的村庄并不自引为悲哀,还想为国家去戍守边疆。该句表达了诗人全然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一心为国效力的思想。
在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部分偶尔会出现诗词鉴赏、诗词排序等题目,特别是诗词排序,很多考生碰到此类题都很头疼,仅凭直觉判定答案,接下来舟桥教育带领大家学习一种方法,按三步走破解诗词排序题。
以一道题为例:
例1
下面四句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三年苦雾巴江水
②五更钟后更回肠
③不为离人照屋梁
④想像咸池日欲光
A.①③④② B.④②①③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
第一步:看韵脚
韵脚指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在绝句里,不押韵的是第三句,第一、二、四句均押韵。
例题中韵脚分别为“水”“肠”“梁”“光”,明显看出“水”不押韵,可知①句是第三句,据此可以排除A。
第二步:看平仄
古汉语的声调与今天普通话的声调并不完全相同,在做题过程中我们将第一声、第二声暂定为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暂定为仄声。一句诗的平仄主要看诗句中的二、四、六字声调。
诗句中,有平仄相对和平仄相粘两大规则。
平仄相对规则,即平仄相反,出现在一句和二句,三句和四句中,比如一句为“平仄平”,二句则为“仄平仄”。
平仄相粘规则,即平仄一致,出现在二句和三句,比如二句为“平仄平”,三句则也为“平仄平”。
例题中,依据平仄相粘规则,①句的第二、四、六字分别为“年”“雾”“江”,是“平仄平”,②句第二、四、六字为“平仄平”,故①句前面应为②句,排除C、D.
第三步:看内容
通过选项顺序进行内容上的检验。
例题中首句想像太阳初起的动人情景,次句转写自身盼日出之切,三句写作者处境艰难及生活艰苦,末句写阳光偏照引发作者愤慨,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光明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亦符合诗文的写作逻辑。故本题答案为B。
下面给大家一道例题作为练习:
例2
下面四句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轻罗已薄未更衣
②银筝夜久殷勤弄
③心怯空房不忍归
④桂魄初生秋露微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答案】D。舟桥解析:第一步,看韵脚。绝句里,不押韵的是第二句,第一、三、四句均押韵。可知②是第三句,据此可以排除B。第二步,依据平仄相对规则,②的第二、四、六字分别为“筝”“久”“勤”,是“平仄平”,③句第二、四、六字为“仄平仄”。故②后面应为③句,排除A、C。且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亦符合诗文的写作逻辑。
综合来看,本题答案为D。
大家知道“诗仙”是李白,“诗圣”是杜甫,“诗佛”知道是谁吗?是王维!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王维的故事。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与孟浩然(《春晓》的作者)并称“王孟”。
公元701年,王维出生在唐朝的名门王氏家族中,自幼他便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人长得还特别帅,靠着这些,王维走到哪里,都会收获一大批的迷妹。
他9岁丧父,15岁进城赶考,
17岁,就写下了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他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中的“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了万千游子过节发朋友圈的必备金句。
到了长安城后,靠着独有的魅力,王维和当朝皇帝玄宗的弟弟岐王成了好哥们。在一次聚会上,岐王把王维引荐给了“玉真公主”(玄宗的胞妹),和其他女性一样,“玉真公主”也被王维的外貌和才华所折服,于是两人私下留了联系方式。成为了“知己”!
当时的科考有个潜规则叫“达官贵人举荐制”,靠着“玉真公主”这个后台,王维顺利的当上了状元。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民间关于王维和“玉真公主”的绯闻也漫天飞来。人们都在传王维成了“玉真公主”的男宠。具体如何,我们无法考证,反正,郎才女貌,孤男寡女的,很难不碰撞出火花来!
正当王维混的风生水起时,因为手下私自“舞黄狮”事件,他被贬到了济州做“基层公务员”。(“舞黄狮”只有皇帝可以观赏,如果私下乱舞,便是大不敬之罪。),
关于王维的这次被贬,民间传言:主要原因是因为王维娶了老婆,惹怒了“玉真公主”。
被贬后,王维和老婆在济州过着恩爱的日子,闲暇之余就喝茶写诗。
公元731年,王维老婆因病去世,令其悲痛万分,时间是一味良药,不久后,他又重拾了生活的信心。由于正直壮年,友人曾多次给他介绍对象,被其婉拒,就这样,他的余生再未娶妻。
偶然间,王维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宰相张九龄,(也是位诗人,写的名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靠着张九龄的引荐,王维再度重返朝廷任职。
然“好景不长”,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迫辞官罢相,王维也一并受到了牵连,发配边疆。
在被贬途中,王维创作了《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个时候,已到中年的王维对朝政心灰意冷,产生了隐退的想法。每天除了写诗,还是写诗。先后创作了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等一系列广为流传的作品。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狼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反贼头子安禄山占领长安后,开始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这家伙还是王维的资深“脑残粉”,硬是要给王维安排一个官职,王维装病也难以推脱,就这样,王维又被迫做了官员。
公元757年,唐军平定叛乱,收复失地,作为安禄山的同犯,王维锒铛入狱。
幸运的是,他的将军弟弟王缙平叛有功,愿用功劳置换,恳请朝廷饶恕其兄长,因此,王维才免于一死。
归乡后,他已看透红尘,与世无争,整日吟诗作赋,喝酒享乐,身体却每况愈下。
公元761年,王维溘然而逝,享年60岁,结束了他那多舛的一生。
由于他的作品田园风格巨多,让人读着有种佛性的向往生活画面,所以后人称其为“诗佛”。
苏轼也曾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足以反映他的文学水平!
这就是王维的故事,回顾其一生。少年得志,壮年丧妻,中年被贬,晚年入狱。一次次的打击,变化的是他那愈发落魄的处境,不变的却是那满腹经纶的才华……